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腰椎间盘内臭氧注射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63
1
作者 俞志坚 何晓峰 +5 位作者 陈勇 曾庆乐 刘炽洪 赵忠清 陆勇 李彦豪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6-369,共4页
目的 观察臭氧对家犬正常髓核组织的作用及其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方法 家犬 5只 ,于透视下用 2 0GChiba针刺入犬腰椎间盘中心部 ,抽取 10ml臭氧 ,经穿刺针注入3ml,在椎间孔处将剩余气体注入椎旁组织。其中L 2~ 3和L 3... 目的 观察臭氧对家犬正常髓核组织的作用及其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方法 家犬 5只 ,于透视下用 2 0GChiba针刺入犬腰椎间盘中心部 ,抽取 10ml臭氧 ,经穿刺针注入3ml,在椎间孔处将剩余气体注入椎旁组织。其中L 2~ 3和L 3~ 4注入臭氧浓度为 5 0 μg/ml,L4~ 5和L 5~ 6注入臭氧浓度为 30 μg/ml,以L6~ 7椎间隙作为正常对照。 3只犬注射臭氧 1次 ,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和 2个月后处死取标本 ,另外 2只犬注射臭氧 2次 ,间隔 1周 ,术后 1个月和 2个月处死取标本 ;将实验和正常对照标本中椎间盘髓核作大体、电镜下和光镜下观察 ,将相应水平的终板、脊髓、神经根和腰大肌作大体、光镜下观察。结果 术后实验动物均无严重的行为异常。术后 1个月和2个月 ,腰椎间盘髓核水分较正常明显减少而萎缩 ,胶原纤维明显增生。 2种不同浓度的臭氧对髓核影响无明显差别 ,注射 2次臭氧较注射 1次者髓核的萎缩程度更明显。 5处椎间盘水平的腰大肌标本内有少量肌纤维萎缩 ,16个终板呈轻到中度增厚。结论 本研究显示椎间盘内 2种浓度的臭氧注射安全性好、能使髓核缓慢萎缩 ,为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腰椎间盘内臭氧注射 臭氧 介入性放射学 动物实验 腰椎间盘突出症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技术应用探讨 被引量:148
2
作者 滕皋军 何仕成 +4 位作者 郭金和 邓钢 方文 李国昭 丁惠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对 2 9例的 41个椎体病变共行 46侧PVP治疗 ,包括椎体转移瘤 16例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7例 ,椎体血管瘤 3例 ,骨髓瘤 1例 ,外伤性压缩性骨折 1例及不明原因...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对 2 9例的 41个椎体病变共行 46侧PVP治疗 ,包括椎体转移瘤 16例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7例 ,椎体血管瘤 3例 ,骨髓瘤 1例 ,外伤性压缩性骨折 1例及不明原因骨破坏 1例。PVP在C形臂X线机或C形臂X线机 +CT组合机监视下进行 ,骨水泥 (PMMA)的粉、液比例为 3∶2 ,按椎体计算骨水泥用量为2~ 8ml。结果  46侧PVP成功 45侧 (97 8% )。本组疼痛完全缓解 (CR)者 19例 (19/ 2 9) ,部分缓解(PR)者 9例 (9/ 2 9) ,无效 (NR)者 1例 (1/ 2 9)。随访 2~ 11个月无复发。PVP术后无一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压缩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VP技术安全可行 ,对腰椎等多数椎体行PVP只要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即可 ,熟练地掌握PMMA使用方法是PVP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镇痛 椎体加固 椎体转移性肿瘤 骨质疏松症
原文传递
食管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附23例分析) 被引量:146
3
作者 翟仁友 戴定可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465-468,共4页
作者总结了采用27根镍钛合金Ultraflex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各种良恶性食管狭窄23例。其中食管化学烧伤后狭窄1例,食管-胃吻合口狭窄6例,食管和/或贲门癌16例。将吞咽困难分为0~3级。23例中,3级12例,2级... 作者总结了采用27根镍钛合金Ultraflex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各种良恶性食管狭窄23例。其中食管化学烧伤后狭窄1例,食管-胃吻合口狭窄6例,食管和/或贲门癌16例。将吞咽困难分为0~3级。23例中,3级12例,2级11例。经治疗后,0级13例(56.52%),1级6例(26.08%),2级3例(13.04%),3级1例(4.35%)。其中,2级中的3例治疗前为3级,因此,总有效率为95.66%。支架置入后24~48小时随诊观察,支架膨胀满意19根(70.37%),中等满意7根(25.92%),不满意1根(3.70%)。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大大提高了生存质量。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将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吞咽困难 食管狭窄 食管支架置入术
原文传递
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35
4
作者 黄振国 张雪哲 +2 位作者 王武 洛小林 王继英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21-925,共5页
目的 评价CT导引下瘤体内12 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10例 13个病灶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 5I粒子植入 ,其中原发肿瘤 4例 ,转移瘤 6例 (9个病灶 )。患者男 4例 ,女 6例 ,年龄 5 4~ 6 2岁 (平均 5 6 .9... 目的 评价CT导引下瘤体内12 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10例 13个病灶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 5I粒子植入 ,其中原发肿瘤 4例 ,转移瘤 6例 (9个病灶 )。患者男 4例 ,女 6例 ,年龄 5 4~ 6 2岁 (平均 5 6 .9岁 )。依据粒子植入术前 15d内CT图像应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 ,按治疗计划在CT导引下穿刺植入12 5I粒子。植入术后立即CT扫描及术后 5~ 10个月CT扫描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  10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 ,粒子分布满意 ,单个瘤体内植入12 5I粒子数为 1~ 4 4粒 (平均 18.6粒 )。未见急性并发症和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全部 4例疼痛患者粒子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减轻。随诊CT检查示 3个病灶消失 ,8个病灶明显缩小 ,其余 2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植入术前及植入术后随诊显示病灶平均大小分别为 3.15和 2 .0 6cm(t =5 .12 7,P <0 .0 0 1)。结论 CT导引下12 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对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是 1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外照射起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外照射放疗的准确性较差 ,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明显 ,效果常常不太理想。病灶内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是 1种新的放疗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CT导引 植入 病灶 治疗 瘤体 体内 计算机 显示 大小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附200例分析) 被引量:130
5
作者 祖茂衡 徐浩 +4 位作者 顾玉明 李国均 张庆桥 魏宁 王诚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方法,评价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PTA)和内支架(stent)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价值。材料与方法8年中诊治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方法,评价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PTA)和内支架(stent)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价值。材料与方法8年中诊治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200例。介入治疗方法包括: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和血管内支架放置术,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经皮经肝和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副肝静脉成形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支架放置术。结果介入治疗BCS的成功率为94.4%。术中死亡率0.5%。严重的并发症为误穿心包导致心包填塞和血管内支架脱入右心房。结论PTA和stent放置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可以替代外科对BCS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介入疗法 血管成形术 PTA
原文传递
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 被引量:120
6
作者 张福君 吴沛宏 +6 位作者 赵明 黄金华 范卫君 顾仰葵 刘健 张亮 卢鸣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3-227,共5页
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6例经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总结此手术的经验和技巧。本组26例中,男21例,女5例,年龄47~73... 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6例经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总结此手术的经验和技巧。本组26例中,男21例,女5例,年龄47~73岁。中位年龄为60岁±13岁。病灶平均直径为6·1(1·0~8·5)cm。其中腹痛较剧者15例,黄疸10例。全部病例经CT、MRI检查(14例)或病理穿刺活检(12例)后临床诊断为胰腺癌。病理分期(TNM,pTNM)Ⅱ期3例,Ⅲ期20例,Ⅳ期3例。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瘤灶内,采用(2·2~3·3)×107M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cm平面播植。125I在1·7cm内具有杀灭肿瘤的作用。结果9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平均术后3~7d疼痛缓解。4例死于局部进展,2例死于远处转移,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2个月后CT复查,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3例;无变化(NC)5例;进展(PD)6例。总有效率(CR+PR)57·7%。2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3粒粒子(2例患者)迁徙至肝脏内;白细胞轻度下降1例。未见胰瘘、胰腺炎、肠出血、腹腔内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近期效果好,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痛疗效,是一种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放射学 介入性 近距离放射疗法 碘放射性同位素
原文传递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Clinical course and management 被引量:125
7
作者 Hans G Beger Bettina M Ra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8期5043-5051,共9页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develops in about 25%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AP). Severity of AP is linked to the presence of systemic organ dysfunctions and/or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pathomorphologica...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develops in about 25%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AP). Severity of AP is linked to the presence of systemic organ dysfunctions and/or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pathomorphologically. Risk factors determining independently the outcome of SAP are early multi-organ failure, infection of necrosis and extended necrosis (> 50%). Up to one third of patients with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develop in the late course infection of necroses. Morbidity of SAP is biphasic, in the first week strongly related to early and persistence of organ or multi-organ dysfunction. Clinical sepsis caused by infected necrosis leading to multi-organ failure syndrome (MOFS) occurs in the later course after the first week. To predict sepsis, MOFS or deaths in the first 48-72 h, the highest predictive accuracy has been objectified for procalcitonin and IL-8; the Sepsis- 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score predicts the outcome in the first 48 h, and provides a daily assessment of treatment response with a high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Contrast-enhanced CT provides the highest diagnostic accuracy for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when performed after the first week of disease. Patients who suffer early organ dysfunctions or at risk of developing a severe disease require early intensive care treatment. Early vigorous intravenous fluid replacement is of foremost importance. The goal is to decrease the hematocrit or restore normal cardiocirculatory functions. Antibiotic prophylaxis has not been shown as an effective preventive treatment. Early enteral feeding is based on a high level of evidence, resulting in a reduction of local and systemic infection. Patients suffering infected necrosis causing clinical sepsis, pancreatic abscess or surgical acute abdomen are candidates for early intervention. Hospital mortality of SAP after interventional or surgical debridement has decreased in high volume centers to below 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ultiorgan failure syndrome Infected necrosis Fluid replacement Enteral feeding Surgical and interventional debridement
下载PDF
食管内支架置入后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122
8
作者 戴定可 翟仁友 于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91-394,共4页
目的食管狭窄置入金属支架后长期随访,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方法43例食管狭窄放置了金属支架患者有较完整的随访资料。良性狭窄14例,恶性狭窄29例。置入Ultreflex支架32例,GianturcoZ型带膜支架4例,国... 目的食管狭窄置入金属支架后长期随访,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方法43例食管狭窄放置了金属支架患者有较完整的随访资料。良性狭窄14例,恶性狭窄29例。置入Ultreflex支架32例,GianturcoZ型带膜支架4例,国产网状支架6例,Walstent支架1例。门诊随访行食管造影和内窥镜检查27例,电话或信访16例。结果1~32个月随访观察,无支架移位。24例死亡,术后生存时间17天至28个月,平均6.8个月。死亡原因:肿瘤广泛转移19例,肺部感染2例,其他原因引起死亡3例。发生再狭窄16例,为支架内或两端发生狭窄。肿瘤组织生长造成的狭窄4例,12例为食管腔内组织过度增生,这类狭窄全部发生在置入支架后4~5个月。支架内狭窄5例,支架两端狭窄11例,其中10例为支架上端狭窄。12例行再次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结论肿瘤的生长,特别是粘膜和纤维组织增生是引起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支架上端狭窄更容易发生吞咽困难。由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对于良性食管狭窄的支架成型术应严格选择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狭窄 介入放射学 食管内支架置入
原文传递
CT导引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微粒子治疗中心型肺癌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7
9
作者 胡效坤 王明友 +4 位作者 杨志国 邱春东 吕东方 李晓东 左太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10-915,共6页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 5I放射微粒子治疗中心型肺癌的操作方法、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 2 2例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确诊的中心型肺癌 ,18例治疗前行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快速病理证实 ,待病理结果后即刻行CT导...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 5I放射微粒子治疗中心型肺癌的操作方法、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 2 2例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确诊的中心型肺癌 ,18例治疗前行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快速病理证实 ,待病理结果后即刻行CT导引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 5I放射微粒子 7~ 16粒 ,12 5I微粒子放射性活度为 2 2、2 6、30、33MBq/粒 ,植入微粒子放射性总活度为181~ 35 5MBq。穿刺点均为 1处 ,调整进针方向 2~ 5次 ,前胸壁入路 8例 ,侧胸壁入路 8例 ,后胸壁入路 6例。 2 2例中 6例行经静脉化疗 1~ 3次。结果  2 2例中随访满 1个月以上者 2 0例 ,2个月以上者 16例 ,3个月以上者 10例 ,6个月者 3例。 1个月随访 2 0例中 ,肿瘤直径缩小≥ 5 0 %者 18例 ,无变化 2例 ,增大 0例 ;2个月随访 16例中 ,肿瘤直径缩小≥ 5 0 %者 15例 ,无变化 1例 ,增大 0例 ;3个月随访 10例中 ,肿瘤直径缩小≥ 5 0 %者 8例 ,无变化 1例 ,增大 1例 ;6个月随访 3例中 ,肿瘤直径缩小≥ 5 0 %者 3例 ,无变化 0例 ,增大 0例。 2 2例中治疗前有明显肺段、肺叶不张 12例 ,随访中重新膨胀9例。治疗后新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 4例 ,新发生胸骨转移 1例、肝转移 1例。并发症 :气胸 11例 ,粒子脱落 1例。结论 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 5I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导引 ^125I 中心型肺癌 组织间植入 随访 经皮穿刺 治疗中 放射 快速 增强扫描
原文传递
鼻泪道支架植入术治疗鼻泪道阻塞 被引量:96
10
作者 肖满意 蒋幼芹 张子曙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9-291,I007,共4页
目的 观察鼻泪道支架植入术治疗鼻泪道阻塞的近期及中期疗效 ,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0 2例 (136只眼 )鼻泪道阻塞患者行鼻泪道支架植入术 ,经逆行扩张鼻泪道后植入特制的鼻泪道支架 ,并于手术前后行数字减影泪道造影检查 ,分... 目的 观察鼻泪道支架植入术治疗鼻泪道阻塞的近期及中期疗效 ,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0 2例 (136只眼 )鼻泪道阻塞患者行鼻泪道支架植入术 ,经逆行扩张鼻泪道后植入特制的鼻泪道支架 ,并于手术前后行数字减影泪道造影检查 ,分析其疗效。结果  136只眼中 ,成功植入支架 132只眼 ,手术成功率为 97 1%。术后随访 3个月 ,有效率为 99 2 % ;1年随访有效率为 91 4 %。并发症包括支架植入失败、术中活动性出血及术后支架阻塞等。结论 鼻泪道支架植入术不改变局部解剖结构 ,是一种简单、安全及有效治疗鼻泪道阻塞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泪道支架植入术 治疗 鼻泪道阻塞 并发症 数字减影泪道造影 疗效评价
原文传递
老年人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2
11
作者 钱晓军 翟仁友 +1 位作者 戴定可 于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2-344,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和影响黄疸消退的因素。方法29例70岁以上患者,男19例,女10例,平均74.5岁。其中肝癌6例,胆管癌9例,胆囊癌3例,胰腺癌8例,转移癌3例。梗阻部位在胆总管13例,肝总...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和影响黄疸消退的因素。方法29例70岁以上患者,男19例,女10例,平均74.5岁。其中肝癌6例,胆管癌9例,胆囊癌3例,胰腺癌8例,转移癌3例。梗阻部位在胆总管13例,肝总管肝门区以上16例。10例单纯外引流或内外引流,19例放置了胆道支架,所用支架6种20枚,术后1周造影或摄片复查。术前、术后查血生化全项,分析影响黄疸消退的因素。结果复查时引流通畅,支架扩张良好。黄疸消退19例明显,2例比较明显,8例不明显。留置支架者胆红素由(347.13±136.29)μmol/L降至(222.30±116.45)~(117.82±87.72)μmol/L;单纯外引流者由(448.02±96.79)μmol/L降至(292.41±135.26)~(119.36±162.11)μmol/L,单纯引流与留置支架效果无明显区别。引流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13例,死亡7例。发现黄疸消退与肿瘤类别、术前尿素氮、术后白蛋白、α-羟丁氨酸脱氢酶及尿素氮相关;与梗阻部位、胆红素、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介入治疗恶性黄疸方法简单、疗效确实。但对高龄患者治疗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 介入疗法 介入性放射学 老年人
原文传递
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的应用 被引量:95
12
作者 张晓菊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4-555,共2页
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手臂的舒适度,同时还减少了因手臂活动而导致的导管意外滑出。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改良塞丁格技术
原文传递
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被引量:93
13
作者 李挺 吴道珠 +1 位作者 徐旭仲 黄品同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拟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病人120例,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3组(n=40):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器组(N组)、传统方法组(T组)。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拟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病人120例,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3组(n=40):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器组(N组)、传统方法组(T组)。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剂量为0.4ml·kg-1。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完善率; 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 U组4根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100% (P>0.05),N组和T组尺神经的阻滞完善率均低于肌皮神经和桡神经(P<0.05)。与T组比较,U 组和N组正中神经阻滞完善率均较高,麻醉优良率较高,起效时间均较短(P<0.05或0.01)。与N组比较,U组尺神经阻滞完善率和麻醉优等率较高,起效时间较短(P<0.01)。T组穿刺过程中有3例误入血管,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上肢手术病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和传统方法下的阻滞效果更好,起效时间更短,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臂丛 神经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 被引量:88
14
作者 张福君 吴沛宏 +4 位作者 顾仰葵 赵明 张亮 谭志斌 刘达信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06-909,共4页
目的 评价CT导向下12 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肺转移瘤患者 ,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 35~ 73岁 ,中位年龄 5 6 2岁 ,其中肝癌肺转移 10例 ,直肠癌肺转移 6例 ,乳腺癌肺转移 2例。 18例病灶数为 6 8个 ,平均每... 目的 评价CT导向下12 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肺转移瘤患者 ,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 35~ 73岁 ,中位年龄 5 6 2岁 ,其中肝癌肺转移 10例 ,直肠癌肺转移 6例 ,乳腺癌肺转移 2例。 18例病灶数为 6 8个 ,平均每人 3 8个病灶 ,病灶平均直径为 2 5cm。在CT导向下将12 5I粒子植入肺转移瘤灶内 ,采用治疗计划系统 (TPS)计算布源 ;对残留厚度≤ 1 0cm的肿瘤选择平面植入方法 ,采用 18 5~ 2 9 6MBq活度的12 5I粒子相隔 1 0~ 1 5cm平面播植 ,12 5I在 1 7cm内具有杀灭肿瘤的作用。结果  18例 6 8个病灶 ,完全缓解 (CR) 36个 ;部分缓解 (PR) 17个 ;无变化 (NC) 10个 ;进展 (PD) 5个。总有效率 77 9%。术中肺内有少量渗出 ;2例出现气胸 ,肺压缩均在 30 %以内 ,经保守治疗好转 ;术后 1周痰中带血 15例。 2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生粒子移位 2例 (肺内 ) ;白细胞下降 2例 ,程度较轻 ,计数均在 3× 10 9/L以上。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部转移瘤临床疗效好 ,创伤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肺转移瘤 CT导向 病灶 植入治疗 肿瘤 年龄 NC 压缩 TPS
原文传递
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被引量:90
15
作者 肖越勇 孟晓东 +1 位作者 李继亮 陈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150例腰椎间盘突出于CT导向下行臭氧消融治疗。突出物为旁中央型者经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穿刺突出物达盘内,突出物为外侧型者经神经根外侧、小关节突内缘穿刺突出物达盘内,分别... 目的探讨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150例腰椎间盘突出于CT导向下行臭氧消融治疗。突出物为旁中央型者经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穿刺突出物达盘内,突出物为外侧型者经神经根外侧、小关节突内缘穿刺突出物达盘内,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注射浓度为60μg/ml臭氧5~15ml。结果注射臭氧后CT扫描显示臭氧在间盘内呈裂隙状、髓核腔内积聚状、弥散分布状。臭氧注射后神经根轮廓全部显露、“淹没征”消失者占29%;神经根大部分显露、“淹没征”部分消失者占50%;神经根显露不明显者占21%。治疗后3个月随访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占82%、13%和5%。结论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穿刺准确,可监测臭氧分布及注射后改变,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臭氧 治疗 介入性
下载PDF
肝癌综合介入治疗的现状 被引量:80
16
作者 王建华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21-723,共3页
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很高,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无外科手术指征,即使能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亦较高.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方法(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亦称介入疗法,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和术后... 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很高,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无外科手术指征,即使能进行外科手术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亦较高.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方法(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亦称介入疗法,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和术后复发的肝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入疗法已被公认为治疗不能手术切除和术后复发肝癌的首选方法,但肝癌介入治疗后复发、转移问题仍末解决,影响了其远期生存率.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对肝癌采用综合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治疗 介入 综合介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 ARTERIAL 不能手术切除 肝动脉插管化疗 肿瘤复发率
原文传递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80
17
作者 张贵祥 陆军 +4 位作者 潘纪青 张悦萍 周根泉 缪竟陶 何之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0-304,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7例共 79个椎体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其中血管瘤 6例 6个椎体、骨质疏松 9例 16个椎体、椎体恶性肿瘤 42例 5 7个椎体。经CT扫描定位 ,将不透X线骨水泥 (主要成分为粉剂甲基...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7例共 79个椎体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其中血管瘤 6例 6个椎体、骨质疏松 9例 16个椎体、椎体恶性肿瘤 42例 5 7个椎体。经CT扫描定位 ,将不透X线骨水泥 (主要成分为粉剂甲基丙烯酸树脂多聚体和液态甲基丙烯酸树脂单体 )按粉剂与液体为 4∶1比例混合调制成糊状 ,用 1ml注射器匀速缓慢注入病变椎体。结果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 ,骨水泥在CT表现为点状分布 3个 ,斑片状分布 6个 ,团状分布 42个 ,弥散分布2 8个。CT和平片随访观察骨水泥密度、形态与术后所见无变化 ,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 15例良性病变全部达到止痛效果 (15 / 15 ) ,恶性肿瘤止痛效果达 90 5 % (38/ 42 )。止痛从注入骨水泥开始到 7d显效 ,持续 6个月。本组没有发生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适用于椎体血管瘤、骨质疏松、转移瘤等溶骨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临床应用 脊柱骨折 介入性放射学 聚甲基丙烯酸类 椎体肿瘤 骨质疏松
原文传递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75
18
作者 蒋世良 戴汝平 +8 位作者 赵世华 张戈军 黄连军 曾筝 凌坚 金敬琳 谢若兰 郑宏 张岩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745-748,共4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共26 例。结果 全组26 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 目的 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共26 例。结果 全组26 例封堵器均放置成功。造影示分流完全消失16 例(61 %) ,微量残余分流8 例(31% ) ,少量残余分流2 例(8% )。术后24~48 小时多普勒超声示分流完全消失24 例(92% ),微量残余分流2 例(8% ) 。1 例封堵术后17 小时发生溶血,54 小时后行外科PDA缝合术。结论 应用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性放射 AMPLATZER 封堵器
原文传递
心脏介入诊疗术患者心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19
作者 沈晓颖 周郁秋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6-368,共3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放射学 介入性 心理
原文传递
血管内支架在治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76
20
作者 李慎茂 董宗俊 +5 位作者 武剑 朱凤水 董岩 李坤成 华扬 王拥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817-819,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在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病例中的应用。方法  1998~ 1999年 ,对8例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病例进行了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PTA)与支架治疗 ,采用了 3种支架。在充分准备后 ,根据病变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支架与操作 ,使手术完...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在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病例中的应用。方法  1998~ 1999年 ,对8例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病例进行了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PTA)与支架治疗 ,采用了 3种支架。在充分准备后 ,根据病变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支架与操作 ,使手术完全成功。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影像学复查表明是成功的 ,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 8例一过性缺血 (TIA)及头痛、头晕完全消失 ;8例肢体无力者6例恢复 ,2例好转 ;4例一过性黑朦症状消失 ;2例语言障碍者 1例好转 ,1例无效。结论  (1)血管内支架方法治疗动脉硬化所致的颈内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介入性放射学 PT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