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2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底栖动物的功能群 被引量:75
1
作者 朱晓君 陆健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5-361,共7页
采用《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 (1986 )中“岸带生物调查方法” ,于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10月对长江口九段沙 (上沙、中沙和下沙 )潮间带 4个潮区底栖动物做了调查。根据食性类型将底栖动物划分为浮游生物食者 (... 采用《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 (1986 )中“岸带生物调查方法” ,于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10月对长江口九段沙 (上沙、中沙和下沙 )潮间带 4个潮区底栖动物做了调查。根据食性类型将底栖动物划分为浮游生物食者 (Pl)、植食者 (Ph)、肉食者 (C)、杂食者 (O)和碎屑食者 (D) 5个功能群 ;用经典的多样性特征指数对其测度和分析。共获底栖动物 38种 ,其中甲壳动物 2 0种 ,软体动物 12种 ,多毛类 4种 ,其他 2种。各功能群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依次是Ph >Pl >O >D >C ,而种类占全部种类的百分比依次又是Ph >O >Pl >C >D。功能群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种类丰度 :中沙 >上沙 >下沙 ,中潮区 >高潮区A (芦苇 )和低潮区 >高潮区B (互花米草 )。但功能群种类组成 ,上、中、下沙无显著差异 ,各潮区有显著差异。证实了底栖动物功能群结构是潮间带生境梯度及环境因子变化的综合反映 (Engle&Summers ,1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九段沙 潮间带 底栖动物 功能群 多样性
下载PDF
海岸线提取技术研究 被引量:75
2
作者 申家双 翟京生 郭海涛 《海洋测绘》 2009年第6期74-77,共4页
海岸线位置的确定是海岸带和海岛礁测绘的重要内容。快速而准确地监测海岸线的动态变化对于海域的使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动态、大范围、宏观等突出优势。重点介绍了基本遥感影像提取瞬时水边线,通过潮位校正... 海岸线位置的确定是海岸带和海岛礁测绘的重要内容。快速而准确地监测海岸线的动态变化对于海域的使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动态、大范围、宏观等突出优势。重点介绍了基本遥感影像提取瞬时水边线,通过潮位校正进而提取海岸线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潮间带DEM和潮汐模型的海岸线提取方法,分析了各种提取方法的优缺点,并就其存在的不足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测量 海岸线 水边线 潮间带 遥感 潮汐模型
下载PDF
崇明岛潮间带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58
3
作者 安传光 赵云龙 +3 位作者 林凌 李嘉尧 崔丽丽 马春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77-586,共10页
2006年6月,在上海市崇明岛潮间带设置21个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定性采样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甲壳动物29种,占总种数的46.03%;软体动物20种,占31.75%;环节动物10种,占15.87%;底栖鱼类2种;其它2种。优势种为无齿相... 2006年6月,在上海市崇明岛潮间带设置21个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定性采样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甲壳动物29种,占总种数的46.03%;软体动物20种,占31.75%;环节动物10种,占15.87%;底栖鱼类2种;其它2种。优势种为无齿相手蟹、天津厚蟹、谭氏泥蟹、中华拟蟹守螺、堇拟沼螺、绯拟沼螺、光滑狭口螺和丝异蚓虫。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38.28ind/m^2,平均生物量为79.11g/m^2。系统聚类分析和MDS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可以把21个断面分为3组,崇明北部断面群、崇明东部断面群和崇明南部(含西部)断面群。Shannon-Weiner指数H′=1.85±0.528(范围0.946-2.783),Pielou均匀度指数J=0.306±0.098(范围0.142-0.489),Simpson优势度指数D=0.622±0.141(范围0.303-0.797)。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在各断面的差异主要与盐度分布、底质及人为干扰有关。与同期的历史资料相比,底栖动物总物种数变化不大,但种类组成有所变化;优势种有所变化;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多样性指数近年来变化不大。围垦减缓使崇明潮间带底栖动物多样性有所恢复,但在人为干扰和其他因素综合影响下,原为优势种的河蚬、彩虹明樱蛤、麂眼螺、小头虫和疣吻沙蚕等的密度下降,已不再是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岛 大型底栖动物 潮间带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 被引量:48
4
作者 李新正 李宝泉 +2 位作者 王洪法 王金宝 张宝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2-618,共7页
Based on the macrobenthic samples collected seasonally from 9 intertidal stations in Nugukou (N1, N2, N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Hongshiya (H1, H2, H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and X... Based on the macrobenthic samples collected seasonally from 9 intertidal stations in Nugukou (N1, N2, N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Hongshiya (H1, H2, H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and Xindao (X1, X2, X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around the Jiaozhou Bay during August 2003 to May 2004,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of intertidal zone of the Jiaozhou Bay was analysized using PRIMER, of which CLUSTER, MDS and DIVERSE functions were adop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10 species were found in the three locations, including 38 species of mollusk, which was the most abundant, 36 species of polychate and 18 species of crustacea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s, dominant species and the three diversity indices among the 9 stations differed.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d MD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from the 9 sampling stations could be converged to four groups, namely, A group, including Stations N1, N2, N3;B group, including Stations H2, H3;C group, including Stations X1, X2, X3, and D group, including only Station H1. The types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y correlated with the types of substr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胶州湾
下载PDF
福建海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41
5
作者 周时强 郭丰 +1 位作者 吴荔生 李荣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4-109,共6页
对福建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共鉴定 86 2种 ,其中动物为 734种 ,藻类为 1 2 8种 .对 1 1个主要海岛的潮间带生物群落测定Jaccard群落系数 ,应用加权均值联结法聚类分析及极坐标排序分析 ,海岛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分为 3个类型 :( 1 )开... 对福建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共鉴定 86 2种 ,其中动物为 734种 ,藻类为 1 2 8种 .对 1 1个主要海岛的潮间带生物群落测定Jaccard群落系数 ,应用加权均值联结法聚类分析及极坐标排序分析 ,海岛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分为 3个类型 :( 1 )开敞海域群落 ,宏观上分布于地处远岸水域的海岛或近岸凸出部、开阔部水域的海岛 ;( 2 )近岸港湾群落 ,分布于近岸或港湾的海岛 ;( 3)河口群落 ,分布于河口区的海岛 .群落种类组成和海岛所在地理位置及其生境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生物群落 福建 加权均值联结法 湿地生态系统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嵊泗列岛潮间带群落生态学研究Ⅰ.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45
6
作者 杨万喜 陈永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05-309,共5页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表明,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影响,该列岛岩相潮间带生活着低盐性、广盐性及高盐性3种类型群落.多毛类数量,从西部到东部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软体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顺序分别为SS4>HL3>S...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表明,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影响,该列岛岩相潮间带生活着低盐性、广盐性及高盐性3种类型群落.多毛类数量,从西部到东部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软体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顺序分别为SS4>HL3>SJ2>DY1和DY1>SJ2>HL3>SS4;甲壳动物分别为DY1>SJ2>HL3>SS4和SS4>HL3>SJ2>DY1;藻类生物量顺序为HL3>SS4>SJ2>DY1.垂直分布上,多毛类数量,断面DY1及SJ2为中湖区>低潮区>高潮区,断面HL3及SS4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藻类生物量顺序均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藻类生物量一般以春秋季最高,夏季较低;底栖动物生物量,DY1以夏秋季生物量较大,冬季最小,SJ2、HL3分别以春秋生物量最大,SJ2以冬季最小,HL3以春季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生态学 嵊泗列岛 潮间带 底栖生物群落
下载PDF
嵊泗海岛不同底质潮间带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 被引量:44
7
作者 廖一波 曾江宁 +3 位作者 陈全震 高爱根 寿鹿 徐晓群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0-1010,共11页
于2006年9月(秋季)和2007年4月(春季)对嵊泗海岛的不同底质潮间带断面设立的8个取样站采集的调查资料,采用ABC曲线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5对嵊泗海岛大型底栖动物进行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MDS标序,研究群落结... 于2006年9月(秋季)和2007年4月(春季)对嵊泗海岛的不同底质潮间带断面设立的8个取样站采集的调查资料,采用ABC曲线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5对嵊泗海岛大型底栖动物进行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MDS标序,研究群落结构格局以及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并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获得嵊泗海岛的不同底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30种,其中多毛类31种,软体动物57种,节肢动物32种,棘皮动物4种,其它类6种。春、秋季嵊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F1,13=0.10,P=0.75)、物种丰富度(D)(F1,13=0.66,P=0.43)和均匀度指数(J)(F1,13=0.33,P=0.58)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底质嵊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F1,13=14.28,P<0.01)、物种丰富度(D)(F1,13=14.07,P<0.01)存在显著差异,而均匀度指数(J)(F1,13=1.62,P=0.23)无显著差异。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8个取样站的群落可分为3组(Ⅰ、Ⅱ和Ⅲ组)。根据所调查嵊泗海岛潮间带的丰度和生物量资料做的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污染或者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 嵊泗 群落生态
下载PDF
潮间带盐沼植物对海岸沉积动力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8
作者 李华 杨世伦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3-591,共9页
根据已有文献归纳出盐沼植物对水动力、悬沙运动、沉积、地貌影响研究已取得的进展,包括:①单位距离盐沼中波能的损失可为相邻光滩的数倍至数十倍;波浪传入互花米草盐沼20—30m后,波能可全部损失;②盐沼植物可使潮流流速降低一个... 根据已有文献归纳出盐沼植物对水动力、悬沙运动、沉积、地貌影响研究已取得的进展,包括:①单位距离盐沼中波能的损失可为相邻光滩的数倍至数十倍;波浪传入互花米草盐沼20—30m后,波能可全部损失;②盐沼植物可使潮流流速降低一个数量级;当植冠被淹没后,垂向流速剖面在植冠附近出现转折;③当植冠被淹没后,垂向上植冠层内的紊动强度趋于一致且明显低于植冠层以上;互花米草盐沼中的紊动强度可比相邻光滩低1—2个数量级;④盐沼植物通过2种机制影响悬沙的运动:其一是降低水体紊动,从而促进悬沙的沉降并遏制滩面沉积物再悬浮;其二是茎叶对悬沙的直接黏附。这两种机制可使盐沼中的悬沙浓度比相邻光滩低一半以上;⑤植物对细颗粒悬沙的促淤作用导致盐沼中的底床滩面沉积物细化;⑥盐沼中的垂向沉积速率可比光滩高7—8倍;盐沼中波痕和侵蚀坑等微地貌不易发育,滩面平整化;与光滩上频繁发生的冲淤交替相比,盐沼中通常只淤不冲,滩面稳定性较高;⑦植物对上述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程度与植物的高度、密度、盖度等生态参数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植物种类对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往往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该领域研究进一步加强的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盐沼 植物 波浪 潮流 沉积 地貌 海岸湿地
下载PDF
福建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次级生产力 被引量:31
9
作者 吕小梅 方少华 +1 位作者 张跃平 吴萍茹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8-435,共8页
为了解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现状,我们于2005年10月、2006年4月在位于台湾海峡北端的海坛海峡设置6条断面,依据《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7378.7-1998),进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共采获潮间带... 为了解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现状,我们于2005年10月、2006年4月在位于台湾海峡北端的海坛海峡设置6条断面,依据《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7378.7-1998),进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共采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228种,其中多毛类77种、软体动物75种、甲壳动物52种、棘皮动物7种、鱼类5种、其它类群动物12种。年平均生物量(湿重)为12.14g/m2,年平均密度为571.5ind./m2。在数量组成中,软体动物占优势(314.2ind./m2,5.38g/m2),其次是多毛类(204.7ind./m2,3.35g/m2)。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3.419,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3.271,Pielou均匀度指数0.780,群落特征表明海坛海峡潮间带生态环境属正常状况。年平均去灰干重2.19g(AFDW)/m2,依据Brey(1990)的公式计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3.72g(AFDW)/(m2.a),年平均P/B值为1.74a-1,表明海坛海峡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中,个体小、生命周期短、繁殖力高、栖息密度大的种类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次级生产力 P/B值 潮间带 海坛海峡
下载PDF
厦门潮间带泥滩和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 被引量:25
10
作者 蔡立哲 李复雪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8年第1期91-95,共5页
1996年对厦门三处潮间带和两口虾池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是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此外,还有底栖挠足类、多毛类和寡毛类。三处潮间带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为60.13个/cm2,占小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的94... 1996年对厦门三处潮间带和两口虾池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是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此外,还有底栖挠足类、多毛类和寡毛类。三处潮间带海洋线虫的平均密度为60.13个/cm2,占小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的94.46%。除了鸡屿中湖区和低潮区外,其他潮间带海洋线虫与底栖挠足类丰度比率多在16.3以下,表明厦大海边和大屿潮间带未受明显污染。刚放虾苗的虾池,小型底栖动物贫乏,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型床栖动物密度增加,1个月后达到相对稳定,这与小型底栖动物的繁殖特性和虾池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虾池海洋线虫与底栖挠足类丰度比率较高,与人为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 底栖动物类群 海洋线虫 种群 潮间带 虾池
下载PDF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格局 被引量:32
11
作者 庄树宏 陈礼学 孙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4个季节的群落共有种为8种:孔石莼、海黍子、石花菜、江蓠、叉枝藻、小石花菜、叉枝伊谷草和瘤枝凹顶藻。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绿...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4个季节的群落共有种为8种:孔石莼、海黍子、石花菜、江蓠、叉枝藻、小石花菜、叉枝伊谷草和瘤枝凹顶藻。4个季节群落中生物量的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绿藻和褐藻类群主要为暖温性种类,而红藻类群比较复杂,既有暖温带、温带和亚热带性种类,也有寒温带的冷水性种类。4个季节群落的物种优势度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海黍子在春季、夏季和冬季3个群落为第一优势种,瘤枝凹顶藻在秋季为第一优势种。不同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如下:物种丰富度指数,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物种多样性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群落的多样性由红藻类群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长山 潮间带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底栖藻类
下载PDF
广西北海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生态危害 被引量:30
12
作者 夏鹏 孟宪伟 +1 位作者 印萍 刘乐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1-477,共7页
利用广西北海段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实验数据,对其沉积物中重金属(Hg,Cd,Pb,Zn,Cu,As)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采用海洋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国家一类标准和Hakanson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与危害指数(RI)方法评... 利用广西北海段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实验数据,对其沉积物中重金属(Hg,Cd,Pb,Zn,Cu,As)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采用海洋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国家一类标准和Hakanson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与危害指数(RI)方法评价了该海域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北海段重金属的平均质量分数(mg/kg)为:Zn(69.81)>Pb(16.58)>Cu(12.76)>As(9.08)>Cd(0.22)>Hg(0.07);其中,廉州湾和英罗湾的重金属质量分数相对较高,而铁山湾和银滩段的相对较低。此外,绝大多数观测站点的沉积物尚保持清洁状态,且其潜在生态危害较轻,多属轻微生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潜在生态危害 潮间带 北海
下载PDF
长江口横沙岛、长兴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29
13
作者 陶世如 姜丽芬 +2 位作者 吴纪华 赵斌 李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45-1350,共6页
2006年秋季(10月)和2007年春季(4月)分别在横沙岛、长兴岛的9个断面采集土壤样本,分析了2岛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在横沙岛、长兴岛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3种,分属4个主要类群,其中甲壳动物2种,软体动物3种... 2006年秋季(10月)和2007年春季(4月)分别在横沙岛、长兴岛的9个断面采集土壤样本,分析了2岛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在横沙岛、长兴岛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3种,分属4个主要类群,其中甲壳动物2种,软体动物3种,环节动物3种,其他动物5种。春、秋季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两岛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横沙岛的密度和生物量大于长兴岛。2006年秋季,中潮位底栖动物的密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潮位(P<0.05);2007年春季,低潮位的密度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潮位(P<0.05);而这两个季节各潮位之间的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春季低潮位的生物量显著高于秋季(P<0.05),而高潮位和中潮位的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春、秋季间和各断面间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没有显著差异。Bray-Cutis群落聚类结果也表明各断面间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不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季节变化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厦门潮间带春季鸟类群落的生态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陈小麟 宋晓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39,共4页
Sampling investigation in Xiamen intertidal zone during spring indicated that waders we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intertidal avian communities and 44.4% of the components of intertidal avian communities were composed b... Sampling investigation in Xiamen intertidal zone during spring indicated that waders we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intertidal avian communities and 44.4% of the components of intertidal avian communities were composed by shorebirds (charadriiformes). Among populations, Tringa totanus, Charadrius dubius, Charadrius leschenaultii, Egratta garzetta and Hirundo rustica were more common than other species. The structure of bird communities in each sampling area was analyzed, and the similarity between communities was studied by using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vian communities in Xiamen intertidal zone might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and the community similarity was related to the intertidal base. Also,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birds in Xiamen intertidal zone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群落 生态 春季 厦门
下载PDF
浙江省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 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25
15
作者 邵晓阳 尤仲杰 +1 位作者 蔡如星 卢建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279-286,共8页
浙江省岛屿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804.48g/m2,生物密度为698.89d/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动物次之;生物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次为甲壳动物。生物数量的分布与种类多样性分布的规律基本上一致。生物数量海区的分布是浙南海区>... 浙江省岛屿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804.48g/m2,生物密度为698.89d/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动物次之;生物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次为甲壳动物。生物数量的分布与种类多样性分布的规律基本上一致。生物数量海区的分布是浙南海区>浙北>浙中;不同类型底质的生物量分布是岩礁>砂泥滩>沙滩;不同生境的生物分布是开敞海岸>屏蔽海岸>河口。不同潮区的生物量分布是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生物密度是中潮区>高潮区>低潮区,季节分布是春季>秋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 潮间带生态 生物数量 浙江 分布
下载PDF
嵊泗列岛潮间带群落生态学研究Ⅱ.岩相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杨万喜 陈永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75-78,共4页
用Shannon-Wiev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Margalef种类丰度、McNaushton优势度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嵊泗列岛从近岸到外海.H’(S)、J、d值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D值则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各... 用Shannon-Wiever多样性指数、Pielous种类均匀度、Margalef种类丰度、McNaushton优势度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嵊泗列岛从近岸到外海.H’(S)、J、d值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D值则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各断面多样性指数H’(S)以春、秋季较高,J值则基本上以春、冬季稍高,d值则随断面的不同有差异,D值基本上以夏、秋季为高用Whiftaker和Fairbanks群落系数计算公式及Bray-Curtis群落相似性指数进行群落相似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嵊泗列岛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可聚为两大类型,从结构上看.近外海底栖动物群落为近岸及外海群落的过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嵊泗列岛 潮间带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资源时空分布 被引量:26
17
作者 高爱根 曾江宁 +9 位作者 陈全震 胡锡钢 杨俊毅 廖一波 寿鹿 徐晓群 刘晶晶 江志兵 董永庭 胡月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11,共7页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合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岩相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1.25~2.20和0.54~0.70)高于沙相的(0.23~0.95和0.17~0.94).岩相贝类数量为3025.70g/m^2和2660个/m^2,生物量垂直分布为低潮区最高(6471.99g/m^2),中潮区居中(3772.09g/m^2),高潮区最小(78.35g/m^2),栖息密度为中潮区最大(4245个/m^2),低潮区居中(2973个/m^2),高潮区最小(439个/m^2).沙相贝类数量为16.81g/m^2和11个/m^2,低潮区(29.43g/m^2和11个/m^2)大于中潮区(14.01g/m^2和10个/m^2).通过与以往资料比对发现,岩礁贝类数量有所增加,沙滩贝类数量则明显下降,监控区贝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对贝类资源变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子作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时空分布 潮间带 南麂海洋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生态位 被引量:27
18
作者 汤雁滨 廖一波 +3 位作者 寿鹿 曾江宁 高爱根 陈全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89-498,共10页
为了解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物种间相互作用情况,于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对南麂列岛保护区内的12个资源位点(潮间带3个潮区的4个季节采样)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54种,其中,18个优势种分别隶属于3... 为了解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物种间相互作用情况,于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对南麂列岛保护区内的12个资源位点(潮间带3个潮区的4个季节采样)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54种,其中,18个优势种分别隶属于3门5纲12科。通过对优势种生态位的宽度、重叠度和相似比例的分析,发现:1)带偏顶蛤Modiolus comptus、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和异须沙蚕Nereis heterocirrata的生态位宽度较宽,均大于0.9;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和白脊藤壶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的生态位宽度则较窄,均小于0.5。2)各优势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度较低而生态位相似比例较高,生态位宽度值较高的物种对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比例也较高,反之则较低。3)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结果表明,这些优势种基本属于同一生态类群,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群落差异。经分析,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各优势种生态位宽度的分化是由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的不同所导致的,而生态位重叠度较低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各物种占据潮间带上不同的潮区,减小了种间竞争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优势种 生态位 种间竞争
下载PDF
渤海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和生态风险 被引量:26
19
作者 黄国培 陈颖军 +4 位作者 林田 唐建辉 刘东艳 李军 张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56-1863,共8页
在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及邻近区域的主要入海河流和近海采集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GC/MS对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潮间带44个样品的PAHs平均含量为(140.0±84.1)ng/g,与近海样品的PAHs含量[(161.6±38... 在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及邻近区域的主要入海河流和近海采集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GC/MS对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潮间带44个样品的PAHs平均含量为(140.0±84.1)ng/g,与近海样品的PAHs含量[(161.6±38.7)ng/g,n=26]相当,但远低于河流样品的PAHs含量[(452.7±206.0)ng/g,n=13];潮间带样品的PAHs含量呈现"北区高南区低"(以天津港码头为界)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该区域沉积物粒度及黑碳和总有机碳的含量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从PAHs的组成上可以显示潮间带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潮间带样品PAHs的BaP毒性当量含量平均为(24.5±21.1)ng/g;根据加拿大魁北克省海洋沉积物中PAHs的质量评估标准,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态风险 表层沉积物 潮间带 渤海湾
下载PDF
胶州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26
20
作者 刘兆庆 徐方建 +5 位作者 田旭 徐丰 赵永芳 李安春 江祖州 殷学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39-2247,共9页
采集了胶州湾潮间带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r、Cd、As的含量,讨论了其分布特征、主要来源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Cu、Pb、Zn、Cr、Cd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8、55.2... 采集了胶州湾潮间带2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r、Cd、As的含量,讨论了其分布特征、主要来源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Cu、Pb、Zn、Cr、Cd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8.8、55.2、107.4、69.9、0.44、9.2mg/kg;污染指数(CF)依次为Cd>Pb>Zn>As>Cu>Cr,研究区东北部的污染较为严重;污染负荷指数(PLI)反映出72.4%的站位存在污染,区域污染负荷指数(PL_(Izone))表明潮间带总体污染程度为中等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Eri)依次为Cd>Pb>Cu>As>Zn>Cr.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显示51.7%的站位属于低生态危害,24.1%的站位属于中等生态危害,17.2%的站位属于较高生态危害,7.0%的站位属于很高生态危害,其中Cd是首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交通、农业和工业污染是研究区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建议加强对污染物来源的控制,同时对污染严重区域(特别是东北部)进行人工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沉积物 重金属 潮间带 风险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