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潮间带盐沼植物对海岸沉积动力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
作者 李华 杨世伦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3-591,共9页
根据已有文献归纳出盐沼植物对水动力、悬沙运动、沉积、地貌影响研究已取得的进展,包括:①单位距离盐沼中波能的损失可为相邻光滩的数倍至数十倍;波浪传入互花米草盐沼20—30m后,波能可全部损失;②盐沼植物可使潮流流速降低一个... 根据已有文献归纳出盐沼植物对水动力、悬沙运动、沉积、地貌影响研究已取得的进展,包括:①单位距离盐沼中波能的损失可为相邻光滩的数倍至数十倍;波浪传入互花米草盐沼20—30m后,波能可全部损失;②盐沼植物可使潮流流速降低一个数量级;当植冠被淹没后,垂向流速剖面在植冠附近出现转折;③当植冠被淹没后,垂向上植冠层内的紊动强度趋于一致且明显低于植冠层以上;互花米草盐沼中的紊动强度可比相邻光滩低1—2个数量级;④盐沼植物通过2种机制影响悬沙的运动:其一是降低水体紊动,从而促进悬沙的沉降并遏制滩面沉积物再悬浮;其二是茎叶对悬沙的直接黏附。这两种机制可使盐沼中的悬沙浓度比相邻光滩低一半以上;⑤植物对细颗粒悬沙的促淤作用导致盐沼中的底床滩面沉积物细化;⑥盐沼中的垂向沉积速率可比光滩高7—8倍;盐沼中波痕和侵蚀坑等微地貌不易发育,滩面平整化;与光滩上频繁发生的冲淤交替相比,盐沼中通常只淤不冲,滩面稳定性较高;⑦植物对上述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程度与植物的高度、密度、盖度等生态参数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植物种类对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往往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该领域研究进一步加强的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盐沼 植物 波浪 潮流 沉积 地貌 海岸湿地
下载PDF
基于光学遥感的海岛潮间带和湿地信息提取——以东沙岛(礁)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小龙 张杰 初佳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7-481,共5页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采用相似三角形原理,结合海岛多年潮汐数据进行了海岛潮间带的确定;利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方法,对水深图中海岛浅水区域的水深点数据进行单元网格化处理,在遥感图像的辅助下,进行了海岛湿地范围的界定。在此基础...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采用相似三角形原理,结合海岛多年潮汐数据进行了海岛潮间带的确定;利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方法,对水深图中海岛浅水区域的水深点数据进行单元网格化处理,在遥感图像的辅助下,进行了海岛湿地范围的界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东沙岛潮间带和湿地的范围,提取了各自的面积,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湿地 高分辨率 遥感图像
下载PDF
天津滨海湿地土壤盐分空间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冯小平 王义东 +2 位作者 陈清 郭长城 王中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41-48,共8页
天津滨海的天然湿地主要起源于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海陆变迁,后来的海陆交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使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盐渍化.为研究湿地土壤盐分自潮间带向内陆演进的演变规律,依据距海距离,选取潮间带(0 km)、北大港(24 km)、七里海... 天津滨海的天然湿地主要起源于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海陆变迁,后来的海陆交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使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盐渍化.为研究湿地土壤盐分自潮间带向内陆演进的演变规律,依据距海距离,选取潮间带(0 km)、北大港(24 km)、七里海(38 km)和大黄堡(70 km)4个典型滨海湿地,对其土壤盐分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土壤含盐量和电导率自潮间带向内陆呈显著指数递减趋势,并表现出表层(0~5 cm)聚集特征.(2)除(HCO3-+CO32-)外,离子含量与距海距离之间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潮间带、七里海和大黄堡湿地的土壤阳离子均以Na+为主,而北大港湿地以Na+和Ca2+组成占绝对优势.从潮间带到内陆温地,土壤中阴离子从以Cl-为主过渡到以Cl-、SO42-和HCO3-+CO32-为主.(3)除大黄堡湿地,各湿地含盐量均与Cl-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O42-从潮间带湿地到内陆湿地由不相关过渡到极显著正相关,HCO3-+CO32-与含盐量仅在北大港湿地呈极显著正相关.(4)潮间带湿地土壤表层 (0~5 cm)和中间层(20~50 cm)为弱碱化土,次表层(5~20 cm)和深层(50~100 cm)为中度碱化;北大港和大黄堡湿地整个1 m土层均为弱碱化;七里海湿地为中度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土壤盐分演变 潮间带湿地 内陆湿地 盐渍化
下载PDF
长江口崇明东滩潮间带温室气体排放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红霞 王东启 +1 位作者 陈振楼 许世远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0-23,共4页
采用原位静态箱法对长江口崇明东滩(CM)湿地3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排放、吸收通量进行现场测定。结果表明,春季(5月)崇明东滩湿地是大气CH4的排放源。中潮滩暗箱(CM-2b)CH4的排放通量为394.22μg/m2.h,明箱(CM-2w)为492.58μg/m... 采用原位静态箱法对长江口崇明东滩(CM)湿地3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排放、吸收通量进行现场测定。结果表明,春季(5月)崇明东滩湿地是大气CH4的排放源。中潮滩暗箱(CM-2b)CH4的排放通量为394.22μg/m2.h,明箱(CM-2w)为492.58μg/m2.h;低潮滩暗箱(CM-3b)CH4的排放通量为84.89μg/m2.h,明箱(CM-3w)为76.16μg/m2.h,植被和有机质含量的不同是造成中、低潮滩CH4通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中潮滩春季草的光和作用可以降低CO2和N2O的排放,明箱内表现为对CO2(-67.45 mg/m2.h)和N2O(-21.79μg/m2.h)的吸收,同时呼吸作用增加了潮滩-大气界面CO2和N2O的排放(CO2,730.27 mg/m2.h;N2O,109.72μg/m2.h)。而低潮滩(CM-3)表现为CO2和N2O的汇,但吸收的通量值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湿地 温室气体 排放
下载PDF
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仲启铖 王开运 +1 位作者 周凯 来琦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4-182,共9页
有高等植被覆盖的潮间带湿地(红树林沼泽、盐沼)植被生产力高,有机碳分解速率低,CH4排放较弱,碳沉积速度快,是单位面积碳封存速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蓝色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潮间带湿地在减缓含碳温室气体排放,降... 有高等植被覆盖的潮间带湿地(红树林沼泽、盐沼)植被生产力高,有机碳分解速率低,CH4排放较弱,碳沉积速度快,是单位面积碳封存速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蓝色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潮间带湿地在减缓含碳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温室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潜力。潮间带湿地大多地处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河口海岸地区,近年来其碳汇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为干扰的威胁,正在发生着的气候变化则更增加了这种碳汇功能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这种具有重要碳减排潜力的生态系统。文章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环境影响因素,探讨了多种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要素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影响。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垂直方向土壤(水)-大气界面和植被-大气界面CO2、CH4交换和沉积过程驱动的碳封存,以及水平方向与近海的碳交换。潮间带湿地的碳循环主要受潮汐/流、光合有效辐射、温度、盐度、水位、植物群落特征等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围垦、富营养化、放牧很可能削弱潮间带湿地的碳汇功能,而外来植物入侵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碳汇潜能。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会增加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的脆弱性,CO2浓度升高的作用依赖于优势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途径,而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的作用则更为复杂。全球范围内大量潮间带湿地已经遭受破坏甚至丧失,水文调控是对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进行修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好的理解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及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同时存在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交互效应,利用过程模型预测不同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情境下潮间带湿地碳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湿地 碳循环 碳汇 气候变化 人为干扰
下载PDF
Land Use 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Arsenic in Coastal Soils on Chongming Island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China 被引量:13
6
作者 ZHENG Rong ZHAO Jiale +3 位作者 ZHOU Xiu MA Chao WANG Li GAO Xiaoji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74-84,共11页
The reclamation of tidal fiats ha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replenish the arable lands in the coastal areas; pollution status of reclaimed soils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recently, especially for the ... The reclamation of tidal fiats has been one of the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replenish the arable lands in the coastal areas; pollution status of reclaimed soils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recently, especially for the study of heavy metals due to the relative high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in wetlands.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heavy metal and arsenic (As) geochemistry by the reclamation of wetlands for agriculture, surface soils and soil profi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agricultural land reclaimed in the 1990s and the intertidal flat wetland at Dongtan on Chongming Island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China. The soil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total concentrations and chemical speciation of chromium (Cr), zinc (Zn), copper (Cu), lead (Pb), nickel (Ni), cadmium (Cd) and As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properties (salinity,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and As in the soils differed under the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The conversion of wetland to forest had caused obvious losses of all the measured heavy metals. In paddy field and dryland with frequent cultivati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Cr, Zn, Cu, Ni and As were higher when compared to forest land which was disturbed rarely by human activities. Speci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r, Zn, Cu, Ni and As were predominated by the immobile residual fraction, while Pb and Cd showed relatively higher mobility. In general, metal (except Ni) and As mobility de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wetland 〉 dryland 〉 paddy field 〉 forest land,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reclaimed soils had lower metal and As mobility than the intertidal fiat wetlan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on heavy metals and As in the reclaimed soils of the study area and other similar coastal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fraction DRYLAND forest land intertidal flat paddy field reclaimed soils wetland
原文传递
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多年蓝碳分析及情景预测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珊珊 徐明伟 +2 位作者 韩宇 曹公平 黄惠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380-4388,共9页
选取2003年、2017年杭州湾南岸遥感数据,利用ENVI软件和ArcGIS进行空间校正和图像处理,获得海岸带湿地数据,基于InVEST模型研究杭州湾南岸15年间滩涂湿地蓝碳及其价值的变化.结果显示:(1)2003~2017年总碳储存量和单位面积碳储量最大值... 选取2003年、2017年杭州湾南岸遥感数据,利用ENVI软件和ArcGIS进行空间校正和图像处理,获得海岸带湿地数据,基于InVEST模型研究杭州湾南岸15年间滩涂湿地蓝碳及其价值的变化.结果显示:(1)2003~2017年总碳储存量和单位面积碳储量最大值均呈上升趋势,总碳储存量由0.223亿t上升到0.765亿t,增加0.542亿t.单位面积碳储量最大值也由451.27t/hm^(2)上升到1775.42t/hm^(2),湿地碳汇潜力增加.(2)2003~2017年研究区域无碳损失,总体表现为碳积累,蓝碳总量为0.543亿t,单位面积净碳固定最大值为1324.12t/hm^(2).(3)2003~2017年15年间杭州湾南岸海岸蓝碳总价值为4761.3亿元,单位面积蓝碳最大值为148.8万元,具有十分可观的生态价值.(4)滩涂蓝碳的储量同植被类型关系密切,研究区域芦苇作为优势种类,在提高本区域固碳能力中作用最大.(5)在预设的退塘还湿情景下,预测至2030年研究区固碳量和蓝碳价值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滩涂湿地 生态系统服务 海岸蓝碳 InVEST模型
下载PDF
渤海湾潮间带湿地物质交换功能的历史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孟伟 万峻 雷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2,共6页
在对渤海湾潮间带典型湿地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文地貌和植物学原理,筛选出水文条件、表面糙率和植被结构三个指标,建立了潮间带湿地物质交换功能评价模型,并选择了3个典型时期,对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湿地的物质交换功能作了比较... 在对渤海湾潮间带典型湿地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文地貌和植物学原理,筛选出水文条件、表面糙率和植被结构三个指标,建立了潮间带湿地物质交换功能评价模型,并选择了3个典型时期,对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湿地的物质交换功能作了比较。评价结果表明:以1954年为基准年,经过近50年来的发展变化,渤海湾潮间带湿地物质交换功能几乎消失。在滩涂上修建的海防公路使得滩涂上原有的植物消失,导致植被结构指标变成0,是其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运用本模型可以综合反映一定区域的海岸带湿地生境的退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湿地 物质交换功能 比较 渤海湾
下载PDF
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特征比较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马九鹏 倪晋仁 刘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7-1086,共10页
基于我国沿海12个典型潮间带湿地,结合其生境特征,系统地比较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生境特征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的底栖动物... 基于我国沿海12个典型潮间带湿地,结合其生境特征,系统地比较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生境特征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环境条件下潮间带湿地的底栖动物分布表现出典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分界线与潮间带湿地所处位置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基本一致;在科和属的水平上潮间带湿地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密切。作为潮间带湿地区别于其他类型湿地的主要特点之一,潮差对潮间带湿地特性有重要影响,潮差与潮间带湿地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于类似环境条件下的潮间带湿地,二者的相关关系尤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湿地 底栖动物 多样性特征 生境特征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粤港澳大湾区潮间带湿地生境动态恢复策略
10
作者 许哲瑶 《广东园林》 2023年第2期2-6,共5页
潮间带湿地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随着全球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和人工干预加剧,潮间带湿地面临着退化甚至消失的威胁。聚焦潮间带湿地再自然化生境恢复策略,尝试从时间维度、潮汐动力空间梯度、雨洪淹没和潮汐消落的动态变化中,分... 潮间带湿地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随着全球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和人工干预加剧,潮间带湿地面临着退化甚至消失的威胁。聚焦潮间带湿地再自然化生境恢复策略,尝试从时间维度、潮汐动力空间梯度、雨洪淹没和潮汐消落的动态变化中,分析潮间带湿地生境的动态特征及其景观影响因子。以粤港澳大湾区潮间带湿地为例,立足景观生态学,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构建原则,提出3种潮间带湿地再自然化的生境动态修复策略:保护和修复潮间带湿地的完整性,恢复潮间带湿地的景观风貌和恢复关键性生物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湿地 生境恢复 基于自然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潮间带湿地稳定岸线功能退化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万峻 孟伟 郑丙辉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4-598,共5页
运用水文地貌理论,选择湿地的坡度、平均宽度、土壤质地和表面糙率四个物理指标,以渤海湾潮间带为研究案例,建立了潮间带湿地稳定岸线功能评价模型。分析了1954年到2000年间渤海湾潮间带湿地岸线的动态变化,利用潮间带湿地稳定岸线功能... 运用水文地貌理论,选择湿地的坡度、平均宽度、土壤质地和表面糙率四个物理指标,以渤海湾潮间带为研究案例,建立了潮间带湿地稳定岸线功能评价模型。分析了1954年到2000年间渤海湾潮间带湿地岸线的动态变化,利用潮间带湿地稳定岸线功能评价模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20世纪50年代为基准年,稳定岸线功能指数从0.9下降至0.75。围海造地和滩涂养殖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宽度下降,是其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运用本模型可以快速地反映一定区域的海岸带湿地生态退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湿地 稳定岸线功能 退化评价 渤海湾
原文传递
In situ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es in intertidal wetlands of the Yangtze Estuary 被引量:3
12
作者 Cheng Liu Lijun Hou +7 位作者 Min Liu Yanling Zheng Guoyu Yin Hongpo Dong Xia Liang Xiaofei Li Dengzhou Gao Zongxiao Zh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91-97,共7页
Estuarine and intertidal wetlands are important sites for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and elimination.However,the factors controlling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es remain largely uncertain in the highly dynamic environments.... Estuarine and intertidal wetlands are important sites for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and elimination.However,the factors controlling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es remain largely uncertain in the highly dynamic environments.In this study,continuous-flow experiment combined with 15 N isotope pair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in situ rates of denitrification and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and their coupling with nitrification in intertidal wetlands of the Yangtze Estuary.The measured rates varied from below the detection limit to 152.39μmol N/(m^2·hr)for denitrification and from below the detection limit to 43.06μmol N/(m^2·hr)for anammox.The coupling links of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es with nitrification were mainly dependent on nitrate,organic carbon,sulfide,dissolved oxygen and ferric iron in the estuarine and intertidal wetlands.Additionally,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 actual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es annually removed approximately 5%of the terrigenous inorganic nitrogen discharged into the Yangtze Estuary.This study gives new insights into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and fate in the estuarine and intertidal wetla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ITRIFICATION ANAMMOX SEDIMENT intertidal wetland Yangtze estuary
原文传递
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景观变化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辉 钱谊 顾进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21-825,共5页
近20年来由于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的开发,滩涂湿地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遥感技术(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技术)对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期近20年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7-1997年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28... 近20年来由于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的开发,滩涂湿地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用遥感技术(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技术)对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期近20年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7-1997年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28.3%,1997-2007年又减少了26.7%。景观主要转化特征是以碱蓬湿地、芦苇湿地和米草湿地为代表的自然湿地转化为养殖塘、盐田和农用地为代表的人工湿地。这种滩涂湿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同时引起了滩涂湿地的水质、土壤、生物生境变化以及海岸线淤蚀等一系列环境的变化。掌握滩涂湿地变化趋势以及研究相应的环境变化,对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的合理开发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湿地 景观变化 环境效应 江苏省
下载PDF
闽江口潮滩湿地微地貌变化对重金属富集特征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永红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5期797-800,共4页
以闽江河口琅岐岛潮滩湿地沉积物柱状样品(0~20c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地貌单元沉积物Cu、Fe、Mn、Ni、Pb、Zn、Rb、Sr、Zr、Cr十种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高、中、低潮滩沉积物在8~12cm深度处都有明显重金属富集现象。中潮滩表... 以闽江河口琅岐岛潮滩湿地沉积物柱状样品(0~20c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地貌单元沉积物Cu、Fe、Mn、Ni、Pb、Zn、Rb、Sr、Zr、Cr十种重金属元素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高、中、低潮滩沉积物在8~12cm深度处都有明显重金属富集现象。中潮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有明显富集,而高潮滩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特征,低潮滩Cu、Rb、Sr、Zr、Cr五种元素也有此特征表现。对潮滩不同地貌单元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重金属分布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垂岸分带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口 潮滩湿地 微地貌 重金属
下载PDF
长江口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通量特征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杨红霞 王东启 +4 位作者 陈振楼 陈华 王军 许世远 杨龙元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7-673,共7页
选择长江河口崇明东滩为典型研究区域,使用原位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长江河口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通量(CH4和CO2)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观测实验.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崇明东滩低潮滩(CM-3)表现为碳的吸收汇,平均碳通量为-13.23mg·m-&... 选择长江河口崇明东滩为典型研究区域,使用原位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长江河口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通量(CH4和CO2)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观测实验.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崇明东滩低潮滩(CM-3)表现为碳的吸收汇,平均碳通量为-13.23mg·m-·2h-1,且有明显的变化特征,8月为碳吸收的高峰期,2月碳的通量值最低;虽然低潮滩CH4年平均排放通量仅为0.04mg·m-2·h-1,在碳通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却是大气CH4的持续排放源.中潮滩(CM-2)为大气CH4的排放源,在7月达到排放高峰;对CO2而言,光照条件下(明箱)以吸收为主,而无光照时(暗箱)中潮滩是CO2的排放源.中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的年平均交换通量为51.79mg·m-·2h-1,显著高于低潮滩,植被和有机质含量的不同是导致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温度和光照是影响碳通量及其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海三棱藨草植株和中、低潮滩藻类的光合作用均显著促进了潮滩对大气碳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凸 潮滩湿地-大气界面 碳通量
下载PDF
上海滩涂植被资源遥感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黄华梅 张利权 高占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686-2693,共8页
利用2003年8月2日L andsat5-TM多光谱遥感影像,运用遥感处理软件ERDA S Im ag ine 8.6,经几何校正分幅裁剪等图像预处理后,采用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对上海市滩涂植被进行解译分析。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样点定位,对分类结果进行... 利用2003年8月2日L andsat5-TM多光谱遥感影像,运用遥感处理软件ERDA S Im ag ine 8.6,经几何校正分幅裁剪等图像预处理后,采用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对上海市滩涂植被进行解译分析。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样点定位,对分类结果进行全面的野外核实和修正,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对解译结果进行数据合成,统计出滩涂各类植被的分布区域及面积等数据。实际调查及其分析统计显示,上海滩涂植物群落总面积为21302.1hm2,主要植被组成为芦苇、海三棱草及互花米草三大群落,滩涂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高程梯度分布规律。大尺度的上海市滩涂植被的空间分布现状及其数量调查为上海市滩涂资源的合理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 滩涂植被 遥感影像 湿地资源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长江口滨海湿地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多稳态特征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蕙 袁琳 +3 位作者 张利权 李伟 李诗华 赵志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7-336,共10页
多稳态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生态系统中,它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但是目前有关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多稳态的形成机制还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的潮间带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多稳态现象普遍存在于多种生态系统中,它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但是目前有关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多稳态的形成机制还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的潮间带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下内容,开展滨海湿地多稳态研究:1)通过验证多稳态的判定依据"双峰"和"阈值"特征,证实长江口潮间带生态系统存在多稳态,并确定其稳态类型;2)通过监测潮间带生态系统水动力过程、沉积动力过程以及盐沼植物生长和扩散情况,分析盐沼植被与沉积地貌之间的正反馈作用,进而探讨潮间带生态系统多稳态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频度分布存在明显的双峰特征,且盐沼植物成活存在生物量阈值效应,均证实潮间带生态系统存在多稳态,"盐沼"和"光滩"是潮间带生态系统的两种相对稳定状态;2)崇明东滩盐沼前沿的沉积地貌表现出泥沙快速淤积的趋势,显著促进了盐沼植物的生长,盐沼植物与泥沙淤积之间的这种正反馈作用是潮间带生态系统形成多稳态的主要原因;3)盐沼植被扩散格局监测结果在景观尺度上也表明,泥沙淤积作用促进了潮间带生态系统"盐沼"和"光滩"多稳态的形成.本研究既丰富了滨海湿地稳态转换的机理研究,也为我国开展海岸带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稳态 潮间带生态系统 双峰 生物量阈值 正反馈作用
原文传递
杭州湾潮滩湿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布及其与磷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文华 邵学新 +1 位作者 吴明 叶小齐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41-3349,共9页
以杭州湾潮滩作为研究区域,对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磷形态、有机磷细菌数量及理化性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揭示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磷形态分布及转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杭州湾潮滩湿地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总体表现... 以杭州湾潮滩作为研究区域,对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磷形态、有机磷细菌数量及理化性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揭示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磷形态分布及转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杭州湾潮滩湿地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总体表现为7月最高(38.59~104.74 mg·kg-1·h-1),2月最低(8.21~40.61 mg·kg-1·h-1),且各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植被型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差异总体表现为芦苇(39.72~104.63 mg·kg-1·h-1)>互花米草(32.18~73.23 mg·kg-1·h-1)≈海三棱藨草(9.68~83.48 mg·kg-1·h-1)>光滩(8.21~49.50 mg·kg-1·h-1),其中光滩与其他类型土壤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机磷形态中的可交换态磷(Exch-P)、铁/铝结合态磷(Fe/Al-P)及钙结合态磷(Ca-P)的含量均表现为:5月>7月>10月>2月,5月与2月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机磷形态中的活性有机磷(L-P)的含量动态变化为:7月>5月>10月>2月;中等活性有机磷(ML-P)的含量表现为:2月>5月>10月>7月;非活性有机磷(NL-P)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磷细菌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8,p<0.01),有机磷细菌是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无机磷组分中的(Fe/Al)-P(r=0.39,p<0.05)、有机磷组分中的L-P(r=0.37,p<0.05)、NL-P(r=0.31,p<0.05)呈正相关,潮滩湿地土壤中的NL-P是生物有效磷的潜在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土壤 碱性磷酸酶 磷形态
原文传递
基于潮位校正的中国潮间带遥感监测及变化 被引量:15
19
作者 韩倩倩 牛振国 +1 位作者 吴孟泉 王靖雯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6-473,共18页
潮间带位于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潮汐的动态性,潮间带的卫星遥感监测存在很大挑战,迄今为止还没有完整的全国滨海潮间带的相应数据.本文综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 潮间带位于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潮汐的动态性,潮间带的卫星遥感监测存在很大挑战,迄今为止还没有完整的全国滨海潮间带的相应数据.本文综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利用1995和2015年覆盖全国滨海的156景LandsatTM/OLI卫星影像,反演了中国滨海潮间带的时空分布,并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目视解译了潮间带开发的土地利用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潮间带变化的时空特征和潮间带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2015年中国潮间带总面积约为14070 km^2,其中潮间带分布面积最多的为福建省(18%),其次是辽宁省(15%)、山东省(14%)、江苏省(12%)和广东省(11%);面积最小的是海南省(2%).(2)1995~2015年全国潮间带面积净减少了1375km^2,减少约8.9%.全国不同省市潮间带面积表现了增加与减少不同的趋势,其中潮间带面积减少最多的是浙江省,面积减少为1189km^2;江苏省潮间带面积由1995年的全国第1缩减为第4.而福建省潮间带增加最多,达453km^2.(3)潮间带被开发利用的趋势持续增强. 1995年中国沿海潮间带被开发占用的面积为3490 km^2,到2015年达到4581 km^2.潮间带开发利用类型由农业用海为主(41.8%)转变为围海养殖;城镇建设占用比例也达13%.同时围垦中(在建/未知用途)的潮间带面积持续增长,由1995年的18.1%增长为29%.(4)人为和自然两种因素叠加的"挤压效应"造成了我国潮间带面积的减少.经济发展和滨海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表现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湿地遥感 潮位校正 中国滨海湿地
原文传递
基于潮位校正的盐城滨海潮间带遥感监测及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靖雯 牛振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9-160,共12页
潮间带是重要的滨海湿地类型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遥感技术已经成为滨海湿地监测的重要手段。针对潮间带遥感监测中存在时相限制的瓶颈问题,本文结合卫星过境时潮位信息,通过建立GIS模型,将... 潮间带是重要的滨海湿地类型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遥感技术已经成为滨海湿地监测的重要手段。针对潮间带遥感监测中存在时相限制的瓶颈问题,本文结合卫星过境时潮位信息,通过建立GIS模型,将利用遥感方法提取出的瞬时水边线校正至平均高、低潮线,改进了通过遥感数据恢复潮间带高程和范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多期Landsat TM以及OLI遥感数据,对盐城滨海潮间带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江苏盐城潮间带面积为809.27km^2,相比1995年减小了47%;(2)1995年以来盐城滨海潮间带面积总体呈减小了趋势,其中1995-2000年潮间带面积减小幅度最大,约为205.67km^2;(3)潮间带主要分布在盐城滨海南部晚庄港-新开港,占全部潮间带面积的66%;同时潮间带面积的减小也主要发生在这个区域,减小的潮间带面积占减小总面积的84%;(4)潮间带范围的变化受人为和自然双重因素影响;海平面上升和滨海湿地的大量围垦,造成了潮间带的挤压效应,使得潮间带面积迅速减小,湿地围垦等人为因素起到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湿地遥感 潮位校正 滨海湿地 江苏盐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