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鳜(♀)×斑鳜(♂)杂种F_1的形态特征与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宓国强 赵金良 +3 位作者 贾永义 邓燕飞 练青平 王雨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50,共6页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7个可数性状中,杂种F1的背鳍条、腹鳍条和胸鳍条数与父母本一致,臀鳍条、鳃耙数与母本基本一致,侧线鳞、幽门盲囊数目介于父、母本之间;10个可量性状的平均杂种指数为39.08,显示杂种F1的可量性状略偏向母本;框架参数和可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份分析表明,杂种F1的体型介于父、母本之间,略倾向于母本,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尾部的差异。(2)5对微卫星引物分析表明,杂种F1的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双亲,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种间杂交 形态特征 微卫星
下载PDF
孔雀河下游断流河道的环境特征及物种间关系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亚琦 刘加珍 +2 位作者 陈永金 靖淑慧 冯若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706-2718,共13页
基于孔雀河下游断流河道的环境因子和植被样地数据,采用聚类与CCA排序法,分析了生境的退化特征以及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断流河道退化生境分为绿洲-荒漠过渡类型、轻度荒漠化类型和盐土荒漠化类型。绿洲-荒漠过渡类型地下水位... 基于孔雀河下游断流河道的环境因子和植被样地数据,采用聚类与CCA排序法,分析了生境的退化特征以及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断流河道退化生境分为绿洲-荒漠过渡类型、轻度荒漠化类型和盐土荒漠化类型。绿洲-荒漠过渡类型地下水位低、盐分含量相对较低,植被盖度相对较高,土壤维持着原砂质壤土,为潜在退化型;轻度荒漠化类型地下水位、土壤质地与含盐量与前者基本相同,土壤未明显退化,但植被盖度低于10%,植物种类与个体数目都较低,属于轻度退化型;盐土荒漠化类型地下水位高、盐分含量高,土壤机械组成中砂粒比重较大、无建群种幸存,属于重度退化型。2)绿洲-荒漠过渡类型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正负联结比小于1,生态系统表现为建群种维系物种关系的不稳定状态;轻度荒漠化类型总体联结性为不显著负联结,正负联结比小于1,表现出生态系统进入退化演替的阶段;盐土荒漠化类型总体联结性为显著正联结,正负联结比大于1,表现出重度退化群落的种间平衡状态,物种间以达到稳定共存,其中,真盐生植物对这种平衡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3)CCA排序表明,绿洲-荒漠过渡类型形成以胡杨为中心的种间正联结,幸存于盐分适中、水分养分相对较高的生境;轻度荒漠化类型,形成以多枝柽柳与刚毛柽柳相互依存的不显著负联结,幸存于土壤养分、水分相对较低的生境;盐土荒漠化类型形成以盐爪爪、盐节木、盐穗木等真盐生植物维系的显著正联结,幸存于土壤贫瘠、地下水位浅、盐分含量高、沙化严重的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河 断流河道 种间关系 环境特征
下载PDF
隔根对玉米Ⅱ花生间作光合特性与间作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焦念元 李亚辉 +5 位作者 刘领 齐付国 尹飞 宁堂原 李增嘉 付国占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6-894,共9页
通过隔根消除玉米Ⅱ花生间作地下种间作用,研究了地上、地下种间作用对玉米Ⅱ花生间作优势和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地上、地下种间效应的贡献。结果表明,与不隔根相比,隔根间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降低10.34%~12.30%,地上... 通过隔根消除玉米Ⅱ花生间作地下种间作用,研究了地上、地下种间作用对玉米Ⅱ花生间作优势和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地上、地下种间效应的贡献。结果表明,与不隔根相比,隔根间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降低10.34%~12.30%,地上、地下种间作用的贡献率分别为24.62%~33.49%和66.51%~75.38%。与不隔根相比,隔根间作玉米的净光合速率(Pn)、光饱和点(LSP)、光饱和时最大净光合速率(LSP_n)、羧化效率(CE)、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_(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和磷酸丙糖利用速率(TPU)明显降低,隔根间作花生的Pn、光系统II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II))、表观量子效率(AQY)、LCP、LSP和LSP_n也明显降低;地上、地下种间作用对间作玉米Pn、LSP、LSP_n、CE、V_(cmax)、J_(max)和TPU的贡献为正效应,对间作花生Φ_(PSII)和AQY的贡献为正效应,地下种间作用对间作花生Pn、LCP、LSP和LSP_n的贡献为正效应,地下种间作用则为负效应。可见,玉米Ⅱ花生间作优势来源于地上、地下种间作用,对间作玉米贡献均为正效应,对间作花生地上为负效应,地下为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Ⅱ花生间作 隔根 种间作用 光合特性 间作优势
原文传递
毛百合×有斑百合种间杂种的育成 被引量:8
4
作者 关婧竹 雷家军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5-157,共3页
以毛百合(Lilium dauricum)为母本、有斑百合(L.concolor var.pulchellum)为父本进行常规杂交,通过胚培养成功获得了种间远缘杂交种,对种间杂交亲和性、胚培养和杂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毛百合×有斑百合蒴果膨大率... 以毛百合(Lilium dauricum)为母本、有斑百合(L.concolor var.pulchellum)为父本进行常规杂交,通过胚培养成功获得了种间远缘杂交种,对种间杂交亲和性、胚培养和杂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毛百合×有斑百合蒴果膨大率达46.1%,种子有胚率为1.30%,胚培养萌发率为15.2%;4个杂交后代生长旺盛,株高表现出较明显的超亲现象,其他性状呈趋中趋势,杂种植株的花色更偏向橙色。4个杂交后代虽然在花色上与亲本有一定差异,但其它性状均具有双亲的特征,从形态上能证明是真杂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种间杂交 胚培养 形态特征
下载PDF
不同育苗基质下咖啡种间嫁接苗生长及光合特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孙燕 赵青云 +3 位作者 龙宇宙 董云萍 林兴军 谭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06-1612,共7页
以大粒种咖啡(Caffea liberica)1号为砧木、中粒种咖啡(Caffea canephora)热研1号高产无性系为接穗形成种间嫁接苗,以棕榈叶+表土、棕榈叶+椰糠和椰糠+表土不同比例配置基质,比较不同处理下嫁接苗的根系形态、光合特性、生物量及苗木质... 以大粒种咖啡(Caffea liberica)1号为砧木、中粒种咖啡(Caffea canephora)热研1号高产无性系为接穗形成种间嫁接苗,以棕榈叶+表土、棕榈叶+椰糠和椰糠+表土不同比例配置基质,比较不同处理下嫁接苗的根系形态、光合特性、生物量及苗木质量指数,筛选适宜育苗基质。结果表明:以棕榈叶+表土体积比1∶0(M1)、7∶3(M2)、1∶1(M3)处理植株根尖数、净光合速率(P_n)、总生物量及苗木质量指数较高,较常规育苗配比(CK),M1处理分别提高98.17%、25.88%、159.54%和142.86%,M2处理分别提高122.99%、39.11%、162.61%和151.40%,M3处理分别提高157.18%、40.47%、194.22%和214.29%,增幅均达显著水平,各处理植株根系形态指标、净光合速率、总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M1、M2和M3处理混配基质均能较好的满足咖啡种间嫁接苗生长需要,建议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种间嫁接 育苗基质 光合特性 根系形态
下载PDF
棕色杂交棉高产优质的光合生理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文国吉 袁淑娜 +2 位作者 刘英新 祝水金 王学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4-60,共7页
试验比较了2个棕色棉种间杂种Z08B×H08B、H08B×Z08B,1个棕色棉种内杂种Z08B×L08B及其棕色棉亲本Z08B(CK)在苗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花后期和吐絮期6个时期植株叶片叶绿素a和b质量分数、叶绿体希尔反应活力、净光合... 试验比较了2个棕色棉种间杂种Z08B×H08B、H08B×Z08B,1个棕色棉种内杂种Z08B×L08B及其棕色棉亲本Z08B(CK)在苗期、蕾期、初花期、盛花期、花后期和吐絮期6个时期植株叶片叶绿素a和b质量分数、叶绿体希尔反应活力、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生理指标和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及其产量、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3个棕色棉杂种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平均分别提高46.71%和38.57%;3个杂种的品质性状也显著优于对照,尤其是棕色棉种间杂种,其纤维长度平均比对照增长7.59 mm,增幅达35.53%,纤维强度比对照增加5.96 cN·tex-1,提高23.51%;与棕色棉亲本相比,棕色棉杂种植株叶片的叶绿素质量分数较高,叶绿体希尔反应活力增强,淀粉质量分数较大,使得其净光合速率升高,营养物质供应充足,是棕色棉杂种高产和优质的重要光合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棉 种间杂种 产量 光合特性
下载PDF
不同叶形三系海陆杂交棉产量品质及光合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朱伟 马宗斌 +1 位作者 李伶俐 袁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2期10-13,共4页
以鸡脚叶和正常叶棉花不育系及恢复系为材料,按NⅡ设计,配制2类不同叶形的海陆杂种,对不同叶形海陆杂种的产量、品质和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叶形细胞质雄性不育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在纤维长度、产量和净光合速率上有显... 以鸡脚叶和正常叶棉花不育系及恢复系为材料,按NⅡ设计,配制2类不同叶形的海陆杂种,对不同叶形海陆杂种的产量、品质和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叶形细胞质雄性不育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在纤维长度、产量和净光合速率上有显著的优势。与亲本恢复系相比,鸡脚叶和正常叶海陆杂种的籽棉产量分别增加70.96%和57.81%,皮棉产量分别增加123.60%和104.45%,纤维长度分别增加2.97%和1.02%,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3.30%和20.60%。研究认为不同叶形海陆杂种净光合速率较高,对于产量和品质优势的表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叶形 三系 海陆杂种 产量品质 净光合速率
下载PDF
棉属(Gossypium)野生种与栽培种杂交杂种F_1遗传性状及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胡绍安 崔荣霞 王春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1-26,T002,共7页
研究了栽培种陆地棉(G.hirsutum)与异常棉(G.anomalum)、斯特提棉(G.sturtianum)、雷蒙德氏棉(G.raimondii)、辣根棉(G.armourianum)、司笃克氏棉(G.stocksii)杂交杂种 F_1的遗传性状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结果表明,杂种 F_1... 研究了栽培种陆地棉(G.hirsutum)与异常棉(G.anomalum)、斯特提棉(G.sturtianum)、雷蒙德氏棉(G.raimondii)、辣根棉(G.armourianum)、司笃克氏棉(G.stocksii)杂交杂种 F_1的遗传性状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结果表明,杂种 F_1植株不育,在茎、叶形态、茸毛、颜色、花冠大小、颜色,基部有红心等表现了野生亲本的特性。各杂种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少数二价体或极少数的三价、四价体,大部分为单价体。后期形成较多的异常多分体,而后产生大量的大小不一致的小孢子,而且绝大部分无生活力。还分析了母本陆地棉与5个野生种父本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属 种间杂交 细胞学 遗传性状
下载PDF
葡萄酒中花色素类物质鉴别及组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黄露露 杨志伟 +3 位作者 齐鹏宇 康天浩 康文怀 张昂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6271-6280,共10页
花色素及其衍生物对葡萄酒的色泽、口感、风味及保健价值等均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葡萄酒中花色素类物质的产生机制与结构特征,将有助于阐明葡萄酒在发酵和陈酿过程中颜色的变化规律和掌握其色泽稳定性的调控技术,这对于指导葡萄酒生产具... 花色素及其衍生物对葡萄酒的色泽、口感、风味及保健价值等均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葡萄酒中花色素类物质的产生机制与结构特征,将有助于阐明葡萄酒在发酵和陈酿过程中颜色的变化规律和掌握其色泽稳定性的调控技术,这对于指导葡萄酒生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十年国内外关于葡萄酒中花色素及其衍生物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从花色素及其衍生物的分析鉴定、结构分类、合成途径、种间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葡萄酒生产中的颜色调控研究与演进机制解析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花色素类物质 分析鉴定 结构分类 合成途径 种间特征
下载PDF
猕猴桃种间杂交新品种‘金艳’的果实发育特征 被引量:31
10
作者 钟彩虹 张鹏 +1 位作者 韩飞 李大卫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2-1160,共9页
【目的】研究种间杂交品种‘金艳’及其母本毛花猕猴桃品系‘6113’和中华猕猴桃品种‘金桃’果实生长发育特征。【方法】以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武汉)保存的种间杂交品种‘金艳’、父本中华猕猴桃雄株对应的雌性品种‘金桃’和母本毛... 【目的】研究种间杂交品种‘金艳’及其母本毛花猕猴桃品系‘6113’和中华猕猴桃品种‘金桃’果实生长发育特征。【方法】以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武汉)保存的种间杂交品种‘金艳’、父本中华猕猴桃雄株对应的雌性品种‘金桃’和母本毛花猕猴桃品系‘6113’为试验材料,定期检测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单果质量、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淀粉、还原糖、总糖和总酸的含量,运用Excel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金艳’果实单果质量的变化与毛花猕猴桃‘6113’果实的相近,呈现3-4次增长高峰,而中华猕猴桃‘金桃’果实单果质量变化呈典型的双"S"型曲线;‘金艳’与2亲本果实的硬度和酸含量总体趋势是前期增加,后期下降,只是‘金艳’和毛花猕猴桃‘6113’果实的硬度整个发育中有3个明显的峰值,而中华猕猴桃‘金桃’只有2个峰值;‘金艳’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变化曲线与两亲本相同,前期趋于稳定,至成熟前的2个月开始进入迅速增加阶段;‘金艳’和2亲本一样,均于谢花后约55 d果实开始积累淀粉,‘金艳’于谢花后165 d达最大值,而中华猕猴桃‘金桃’和毛花猕猴桃‘6113’均于谢花后155 d达到最大值,以后迅速下降,回落到谢花后55 d的水平;比较同一品种果实的淀粉和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等的变化,显示了2者的消长关系,在淀粉前期积累阶段,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含量变化小,而到淀粉后期降解阶段,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等的含量迅速上升。【结论】种间杂交品种‘金艳’果实生长发育变化更偏向母本毛花猕猴桃‘6113’;而果实质量远超过母本毛花猕猴桃‘6113’,酸含量远低于毛花猕猴桃‘6113’和中华猕猴桃‘金桃’,具有典型的超亲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艳’ 毛花猕猴桃 中华猕猴桃 种间杂种 果实发育特征
下载PDF
柑桔种间体细胞杂种的花粉特性及贮藏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刘艳玲 夏仁学 +2 位作者 李国怀 马梦亭 伊华林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254-258,共5页
对粗柠檬与“哈姆林”甜橙种间体细胞杂种的花粉特性 (形态、花粉量、生活力等 )进行了观察、检测 ,并于- 2 0℃的低温条件下开展了贮藏试验。结果表明 :花粉离体萌发的适宜培养基为 0 .8%琼脂 +16 %蔗糖 +10 m g/kg硼酸 ,萌发率为 15 .... 对粗柠檬与“哈姆林”甜橙种间体细胞杂种的花粉特性 (形态、花粉量、生活力等 )进行了观察、检测 ,并于- 2 0℃的低温条件下开展了贮藏试验。结果表明 :花粉离体萌发的适宜培养基为 0 .8%琼脂 +16 %蔗糖 +10 m g/kg硼酸 ,萌发率为 15 .31% ,其生活力介于两亲本之间 ,可作为杂交亲本进一步被利用。贮藏试验结果显示 :以真空、干燥 (Ca Cl2 或硅胶作干燥剂 )贮藏花粉的效果较好。授粉试验证明 ,贮藏花粉与新鲜花粉的座果率差异不显著 ,说明低温、真空和干燥是贮藏粗柠檬与“哈姆林”甜橙种间体细胞杂种花粉的较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 种间体细胞杂种 花粉特性 花粉贮藏
下载PDF
亚种间杂交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及其与籽粒充实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郎有忠 杨建昌 朱庆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0-235,共6页
以籽粒充实程度一好一差两个亚种间杂交稻及其亲本为材料 ,观察分析了两组合根系特征及其与籽粒充实程度的关系。结果如下 :亚种间杂交稻齐穗期上、下层根优势较强 ;形态方面 ,表现为根干重、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不定根上一... 以籽粒充实程度一好一差两个亚种间杂交稻及其亲本为材料 ,观察分析了两组合根系特征及其与籽粒充实程度的关系。结果如下 :亚种间杂交稻齐穗期上、下层根优势较强 ;形态方面 ,表现为根干重、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不定根上一次及二次分枝根的数量等指标显著高于亲本和对照 ;生理方面 ,发根力强 ,伤流强度大 ,氨基酸合成量多 ,齐穗期根系氧化力高 ;在各形态生理二级参数中 ,齐穗期的根系活性总量 /库容、结实中期根系活性总量 /库容以及上层根干重 /地上部干重等与籽粒充实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稻 根系 生理特征 籽粒充实度
下载PDF
施氮与种间距离下大豆/玉米带状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13
作者 杨立达 任俊波 +7 位作者 彭新月 杨雪丽 罗凯 陈平 袁晓婷 蒲甜 雍太文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1-264,共14页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并对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进行拟合,综合分析作物生长规律和产量效益。结果表明:玉米生长率在抽雄期至乳熟期达最大,不施氮下以间距30 cm(MS30)最高,较玉米单作(MM100)高出34.99%。套作大豆生长率在初花期前显著低于单作(SS100),而初花期后高于SS100,以间距60cm(MS60)最高,盛花期—盛荚期在不施氮下较SS100高出78.91%。Logistic方程可较好的拟合玉米、大豆的干物质积累过程,且R2均在0.95以上。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推迟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高峰,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套作大豆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慢于单作,而生育后期间距45cm(MS45)、MS60干物质积累逐渐与单作持平甚至超过单作。施氮提高了玉米籽粒干物质分配率而显著提高产量,2年间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0.05%、40.90%。随种间距离增加套作大豆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MS60最高,MS30最低,MS60两年间在不施氮与施氮下较MS30分别平均高出23.88%、31.77%。套作下土地当量比均在1.35以上,其中以施氮下MS60最大(1.89)。适宜的种间距离(间距60 cm)可实现套作下玉米和大豆协同生长,提高作物生长率、促进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提高系统产量和土地当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 种间距离 作物生长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下载PDF
根系互作对谷子和花生间作体系根际微生物碳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晓锦 宫亮 +5 位作者 冯良山 黄波 刘慧屿 吕有林 谭礼宁 孙占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9-168,共10页
间作系统因其产量优势及生态功能在全世界都广泛应用,尤其是禾本科与豆科作物的优势组合,但该间作体系中作物根系互作对碳代谢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2年田间试验结合盆栽模拟根系分隔(根系无互作;根系部分互作;根系完全互作)方法,采... 间作系统因其产量优势及生态功能在全世界都广泛应用,尤其是禾本科与豆科作物的优势组合,但该间作体系中作物根系互作对碳代谢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2年田间试验结合盆栽模拟根系分隔(根系无互作;根系部分互作;根系完全互作)方法,采用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谷子和花生籽粒产量、土地生产力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2017~2018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种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尤其是谷子-花生2∶2模式LER于2018年达到1.36,表明禾本科作物谷子与豆科作物花生体系是具有产量优势的间作系统。室内盆栽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谷子的生物量与产量分别增加了49.0%和92.6%,花生则增加了11.1%和44.6%,谷子与花生的收获指数(HI)也显著增加。与完全分隔无根系互作相比,根系互作促进了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谷子与花生根际微生物对31种碳源平均利用率分别增加了19.6%和72.2%。土壤微生物对6大碳源种类的平均利用以糖类和氨基酸类为主,对酚酸类利用率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间作与部分间作花生对根际土壤碳源利用率显著高于谷子与花生单作,而单作花生对碳源利用率最低。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土壤群落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禾本科作物谷子与豆科作物花生间作体系通过根系互作提高了生物量积累,促进了地下部根际微生物对底物碳源利用,增强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这对深入解读地下根系互作驱动的间作体系优势互补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 豆科 根系互作 碳源代谢特征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根系交互强度下紫花苜蓿/甜高粱体内氮营养动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汪雪 刘晓静 +1 位作者 赵雅姣 王静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3,共8页
为探明豆/禾间作在不同生长阶段及种间互作的氮营养动态特征,本试验采用营养液砂培法进行了盆栽根系分隔模拟间作试验,通过根系分隔方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甜高粱(Sorghum dochna)不同生育时期的氮代谢特性及紫花苜蓿结瘤固... 为探明豆/禾间作在不同生长阶段及种间互作的氮营养动态特征,本试验采用营养液砂培法进行了盆栽根系分隔模拟间作试验,通过根系分隔方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甜高粱(Sorghum dochna)不同生育时期的氮代谢特性及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特性在各生育时期下均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分隔和单作;紫花苜蓿4个氮代谢酶活性在初花期时表现为紫花苜蓿单作显著大于不分隔和尼龙网分隔(P<0.05);甜高粱氮代谢特性均在紫花苜蓿初花期时均表现为不分隔显著大于甜高粱单作。因此,紫花苜蓿/甜高粱种间根系互作紧密时,有利于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由此加强了紫花苜蓿/甜高粱种间氮营养的互馈利用,提高其中禾本科牧草甜高粱氮代谢水平。另外,紫花苜蓿/甜高粱在不同生长阶段种间氮营养互馈动态均表现为随着生长动态进程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甜高粱 种间 根系分隔模式 氮素动态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