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升陷汤联合隔物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邹晓琪 周狄 +1 位作者 陈伶利 李杰 《山西中医》 2023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观察升陷汤联合隔物灸治疗慢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升陷汤联合隔物灸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 目的:观察升陷汤联合隔物灸治疗慢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升陷汤联合隔物灸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5.65%、75.86%,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30%、84.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Lee氏心衰评分、血清NT-pro BNP、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6 min步行距离、EF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升陷汤联合隔物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降低血清NT-pro BNP及hs-CRP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升陷汤 隔物灸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平肝清肺汤联合隔物灸治疗支气管扩张临床研究
2
作者 陈润杉 陈检娣 +1 位作者 薛春 谢伟 《河南中医》 2024年第4期609-613,共5页
目的:观察平肝清肺汤联合隔物灸对支气管扩张患者痰液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安远县人民医院治疗的支气管扩张患者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常规组和试验组各45例。常规组给予平肝清肺汤治疗,试验... 目的:观察平肝清肺汤联合隔物灸对支气管扩张患者痰液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安远县人民医院治疗的支气管扩张患者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常规组和试验组各45例。常规组给予平肝清肺汤治疗,试验组给予平肝清肺汤联合隔物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_(2))、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blood, SaO_(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_(2))]、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4、IL-23]水平、痰液体积及液细菌负荷阳性率、莱塞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 LCQ)总分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PaO_(2)、SaO_(2)高于常规组,PaCO_(2)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TNF-α、IL-4、IL-23、痰液体积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液细菌负荷阳性率低于常规组,LCQ总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清肺汤联合隔药灸能够改善支气管扩张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痰液细菌量,促进肺功能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 平肝清肺汤 隔物灸 痰液体积
下载PDF
隔药灸神阙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朱英 姬乐 苗芙蕊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8-550,共3页
目的:探讨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寒凝型及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和西药组各43例,隔药灸组隔药灸神阙穴,西药组采用西药治疗,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隔药灸组43例,治愈15例,显... 目的:探讨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寒凝型及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和西药组各43例,隔药灸组隔药灸神阙穴,西药组采用西药治疗,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隔药灸组43例,治愈15例,显效18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西药组43例,治愈6例,显效9例,好转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经比较两组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且远期疗效隔药灸组亦优于西药组(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示:隔药灸组治疗后血浆黏度、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明显降低;红细胞最大变形能力增强,与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寒凝型及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疗效优于西药;寒凝型及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与血液的高"浓、黏、凝、集"状态有关,针灸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子宫微循环,从而使疼痛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针灸疗法 隔药灸 穴神阙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4
作者 朱英 姬乐 苗芙蕊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7期36-38,共3页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灸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把90例原发性痛经病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是观察A组(大灸量组)、观察B组(小灸量组)和药物C组(口服元胡止痛片)。结果:观察A组总有效率96.7%、观察B组...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灸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把90例原发性痛经病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是观察A组(大灸量组)、观察B组(小灸量组)和药物C组(口服元胡止痛片)。结果:观察A组总有效率96.7%、观察B组总有效率90.0%和药物C组总有效率76.7%。观察A组疗效优于观察B组,观察B组疗效优于药物C组(P<0.05),观察A组疗效显著优于药物C组(P<0.01)。结论:隔药灸治疗痛经的疗效优于口服药物,且大灸量效果优于小灸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药灸 神阙穴 量效关系
下载PDF
隔药饼灸大椎穴与命门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澎 梁修朗 范郁山 《亚太传统医药》 2017年第5期121-123,共3页
目的:基于督脉的温阳作用观察隔药饼灸大椎穴与命门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与西药组各45例,隔药灸组采用以《伤寒论》四逆汤为组成的药饼,隔药灸督脉上的大椎穴与命门穴,西药组则采取口服米... 目的:基于督脉的温阳作用观察隔药饼灸大椎穴与命门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与西药组各45例,隔药灸组采用以《伤寒论》四逆汤为组成的药饼,隔药灸督脉上的大椎穴与命门穴,西药组则采取口服米非司酮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标志物125(CA125)和白介素-8(IL-8)的水平变化,妇科B超检查两组患者盆腔包块治疗前后的大小变化。结果:经治疗后,隔药灸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9%,西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9%,隔药灸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标志物125(CA125)和白介素-8(IL-8)的水平均较治疗前减轻,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盆腔包块虽均有减小,但隔药灸组疗效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督脉温阳作用指导隔药饼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且对于盆腔包块的缩小具有良好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督脉 温阳 隔药饼灸
下载PDF
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前列腺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苗芙蕊 陈洁洁 +1 位作者 芮靖琳 范郁山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35-1237,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前列腺素(PG,Prostaglandin)水平的影响,探讨隔药灸命门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80只)和空白组(20只),以缩宫素建立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空白组... 目的通过观察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前列腺素(PG,Prostaglandin)水平的影响,探讨隔药灸命门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80只)和空白组(20只),以缩宫素建立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组(A组)并将造模成功的8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药物组(C组)、针刺组(D组)、隔药灸组(E组)。比较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潜伏期和30 min内扭体数并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PGF2α和PGE2的水平。结果①空白对照组无扭体,模型组扭体次数较多,且有扭体潜伏期,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针刺组以及隔药灸组均能明显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且能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药物组、针刺组以及隔药灸组扭体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药物组相比,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均能明显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且针刺组与隔药灸组相比,隔药灸组30 min内扭体次数最少(P<0.01)。而且三组比较,隔药灸组扭体抑制率最高。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大鼠血清PGF2α含量显著增加,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针刺组及隔药灸组PGF2α显著降低,PGE2显著增加(P<0.01);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及隔药灸组PGF2α显著降低,PGE2显著增加(P<0.01);与针刺组比较,隔药灸组PGF2α降低不明显(P>0.05),但PGE2显著增加(P<0.01)。结论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与调节PGF2α及PGE2有关,即可降低痛经大鼠血清PGF2α含量,增加血清PGE2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药灸 原发性痛经 命门穴 前列腺素
原文传递
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内膜PR、ER表达作用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范郁山 耿宝忠 +1 位作者 林永秀 苗芙蕊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第2期7-9,共3页
目的:观察隔药灸命门穴治疗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的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表达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和造模组,构建原发性痛经的老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痛经老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药物... 目的:观察隔药灸命门穴治疗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的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表达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和造模组,构建原发性痛经的老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痛经老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药物组(C组)、针刺组(D组)、隔药灸组(E组)。观察各组大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潜伏期、30min内扭体次数及大鼠子宫内膜PR、ER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发生扭体反应次数较多,且扭体反应前有潜伏期,空白组无扭体反应(P<0.01)。针刺组、药物组、隔药灸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均较模型组减少,且扭体潜伏期均延长(P<0.01)。隔药灸组和针刺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显著降低(P<0.01);隔药灸组大鼠扭体反应较针刺组少(P<0.01)。隔药灸组大鼠扭体抑制率最高(P<0.05)。隔药灸组、针刺组、药物组及模型组大鼠ER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R表达显著减少(P<0.01);隔药灸组、针刺组及药物组大鼠ER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R表达显著增加(P<0.01);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大鼠ER表达较药物组显著降低,PR表达显著增加(P<0.01);隔药灸组大鼠ER表达较针刺组显著减少(P<0.01),PR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与调节ER、PR表达有关,可下调痛经大鼠ER表达,提高PR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隔药灸 子宫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下载PDF
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苗芙蕊 廖爱妮 +2 位作者 许富 芮靖琳 范郁山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814-2816,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雌激素(Estrogen,E2)和孕激素(Progesterone,P)水平的影响,探讨隔药灸命门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80只)和空白组(20只),以缩宫素建立大鼠原发性... 目的通过观察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雌激素(Estrogen,E2)和孕激素(Progesterone,P)水平的影响,探讨隔药灸命门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80只)和空白组(20只),以缩宫素建立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组(A组),并将造模成功的80只大鼠随机分为隔药灸组(B组)、针刺组(C组)、药物组(D组)、模型组(E组)。比较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潜伏期和30 min内扭体数并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E2和P的水平。结果①空白对照组无扭体,模型组扭体次数较多,且有扭体潜伏期,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隔药灸组、针刺组以及药物组均能明显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且能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隔药灸组、针刺组以及药物组扭体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药物组相比,隔药灸组及针刺组均能明显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且隔药灸组与针刺组相比,隔药灸组30 min内扭体次数最少(P<0.01)。而且三组比较,隔药灸组扭体抑制率最高。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隔药灸组、针刺组、药物组及模型组大鼠血清E2含量显著增加,P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隔药灸组、针刺组及药物组E2显著降低,P显著增加(P<0.01);与药物组比较,隔药灸组及针刺组E2显著降低,P显著增加(P<0.01);与针刺组比较,隔药灸组E2显著降低,P显著增加(P<0.01)。结论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可能与降低痛经大鼠血清E2,增加血清P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药灸 原发性痛经 命门穴 雌激素 孕激素
下载PDF
深刺八髎穴结合隔附子饼灸治疗中风后肾阳虚型尿失禁临床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杨艳影 李飞 《河南中医》 2022年第4期583-586,共4页
目的:观察深刺八髎穴结合隔附子饼灸治疗中风后肾阳虚型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肾阳虚型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深刺八髎穴结合隔附子饼灸治疗。比... 目的:观察深刺八髎穴结合隔附子饼灸治疗中风后肾阳虚型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肾阳虚型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深刺八髎穴结合隔附子饼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尿失禁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尿失禁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八髎穴结合隔附子饼灸治疗中风后肾阳虚型尿失禁,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及排尿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尿失禁 肾阳虚证 深刺 八髎穴 隔附子饼灸
下载PDF
隔蒜灸配针合谷治疗皮肤单纯疱疹临床观察16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符小琴 徐世珍 杨小梅 《光明中医》 2016年第15期2247-2248,共2页
目的观察隔蒜灸配合针合谷对皮肤单纯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临床症状收治16例皮肤单纯疱疹患者,在疱疹局部采用隔蒜灸,同时针双侧合谷穴用泻法,连续治疗至疱疹痊愈。结果疗效标准根据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采用4级评分法,根据疗效指数分... 目的观察隔蒜灸配合针合谷对皮肤单纯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临床症状收治16例皮肤单纯疱疹患者,在疱疹局部采用隔蒜灸,同时针双侧合谷穴用泻法,连续治疗至疱疹痊愈。结果疗效标准根据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采用4级评分法,根据疗效指数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6例患者中,痊愈者14例,显效1例,有效1例。16例患者中,治疗时间最短者3日治愈者5例,4日治愈者6例,5日治愈者4例,最长者6日治愈1例。14例痊愈患者中,随访半年无复发者。结论隔蒜灸配合针合谷对皮肤单纯疱疹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单纯疱疹 隔蒜灸 合谷
下载PDF
基于中医古籍探析隔附子灸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小文 《河南中医》 2021年第9期1389-1392,共4页
隔附子饼灸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将艾灸、针刺和汤药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提出采用隔附子饼灸治疗痈疽类外科疾病。纵观中医古籍所载,隔附子饼灸治疗的病证多为中医外科病证,诸如痈疽、漏疮、溃疡、脑瘘、疮、疖等,尤多用于痈疽... 隔附子饼灸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将艾灸、针刺和汤药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提出采用隔附子饼灸治疗痈疽类外科疾病。纵观中医古籍所载,隔附子饼灸治疗的病证多为中医外科病证,诸如痈疽、漏疮、溃疡、脑瘘、疮、疖等,尤多用于痈疽,痈疽初起,宜早行艾灸治疗。灸火属阳,其性条畅开达,一方面引热外出,散结消肿,通透疮窍,使内毒由内发外,另一方面借火热温通行散之功,行气消瘀散结,使毒热随气血而散。故疡科医家在治疗痈疽之类病证时,多将灸法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古医籍文献中,隔附子灸施灸的部位均是病变所在部位,具有治疗作用直接的特点,有利于药力的渗透。现在隔附子灸已经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病证,尤其适宜于辨证属阳虚的病证,多选取相应的腧穴,按穴施灸,其中,关元穴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肾俞、足三里、神阙、命门、气海等。从古医籍文献来看,隔附子灸治疗痈疽的强度,医家大多以痛痒为标准,强调灸之有度。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附子属于有毒中药,如果诊室通风条件不佳,施灸时间过长,医患吸入烟气过多的话,可能会造成头昏、鼻痒、咽痛、胸闷、腹痛、四肢麻木、全身乏力等类似乌头碱中毒症状。一般停灸后症状可逐渐缓解乃至消失,如症状不能自行缓解,须及时对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附子灸 艾灸 附子 外治法 中医古籍
下载PDF
隔药灸脐法引发皮肤刺激反应的可能性分析及防治
12
作者 翟泰然 孙潇 +5 位作者 颜晓 舒杨 张欣茹 石雪萌 杜欣冉 马玉侠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隔药灸脐法引发皮肤刺激反应的原因包含三个方面:个体差异、药物因素、脐灸操作。施术者应在治疗前向患者阐明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治疗前排便;治疗中切勿随意移动肢体;出现不适及时告知施术者。治疗时,根据患者感受及时调整照距。施术者... 隔药灸脐法引发皮肤刺激反应的原因包含三个方面:个体差异、药物因素、脐灸操作。施术者应在治疗前向患者阐明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治疗前排便;治疗中切勿随意移动肢体;出现不适及时告知施术者。治疗时,根据患者感受及时调整照距。施术者应随时查看患者腹部皮肤状态,以出现桃红色的均匀红斑为宜;及时询问患者感受,以温热舒适为度。治疗后医者应叮嘱患者:留药时间以24 h为宜,24 h后应缓慢撕去敷贴,将脐内药粉取出,然后使用温水冲洗干净腹部皮肤;若在留药过程中感觉瘙痒、刺痛或其他任何不适均应及时停止留药;在治疗当天及前后3 d应注意饮食,调畅情志,旨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隔药灸脐法引发皮肤刺激反应的治疗应视其反应类型与严重程度辨证施治。在使用隔药灸脐法防治疾病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水疱和过敏反应,因此施术者应当熟知其表现、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为使隔药灸脐法更好为临床服务,施灸者应做到以下3点:皮肤刺激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要了解隔药灸脐法易敏人群特点,为其提供指向性防护;要辨证用药,合理配伍,在安全的前提下,以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颇,正确对待刺激性药物的使用,把握药物剂量;治疗过程中,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应谨慎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药灸脐法 皮肤刺激反应 个体差异 药物因素 脐灸操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