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内吹式襟翼环量控制翼型升力响应特性
被引量:
12
1
作者
姜裕标
张刘
+2 位作者
黄勇
高立华
陈洪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9-67,共9页
传统尖尾缘翼型通过控制迎角,综合利用襟翼、缝翼来改变升力,升力对迎角变化的时间响应历程可以用Wagner函数来描述,而内吹式襟翼(IBF)主要通过控制分离来拓展最大升力,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射流强度改变驻点位置和环量来对升力进行...
传统尖尾缘翼型通过控制迎角,综合利用襟翼、缝翼来改变升力,升力对迎角变化的时间响应历程可以用Wagner函数来描述,而内吹式襟翼(IBF)主要通过控制分离来拓展最大升力,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射流强度改变驻点位置和环量来对升力进行有效控制,其升力随吹气动量变化的时间响应尺度是否与传统尖尾缘翼型相同还不是很清楚。本文主要研究内吹式襟翼升力响应过程,并将其与传统尖后缘翼型升力响应特性进行对比。首先通过某襟翼偏角为30°的双圆弧环量控制翼型对数值方法进行验证,再对某最大厚度为18%弦长的亚声速翼型内吹式襟翼定常吹气控制下的流场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其中的瞬态特征。结果表明内吹式襟翼环量控制翼型对激励响应的时间依赖特征与Wagner函数有很好的相互关系,并可以用该函数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力响应
环量控制
内吹式襟翼
时间间隔
射流效应
原文传递
内吹式襟翼控制机理和失速特性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刘
姜裕标
+2 位作者
何萌
陈洪
高立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62,共10页
短距起降运输机对增升装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机械式增升装置已无法满足,内吹式襟翼系统是当今固定翼飞机最有效的动力增升形式。为推动该技术的工程应用,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对某加装60°偏角无缝襟翼的亚声速翼型在环量控制作...
短距起降运输机对增升装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机械式增升装置已无法满足,内吹式襟翼系统是当今固定翼飞机最有效的动力增升形式。为推动该技术的工程应用,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对某加装60°偏角无缝襟翼的亚声速翼型在环量控制作用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其在不同吹气动量系数下的气动特性及流动形态,分析了不同环量控制阶段增升机理、失速特性和吹气动量系数对失速特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内吹式襟翼增升控制效率(升力系数增量与吹气动量系数的比值)较高,在临界吹气动量系数下可达70,此时相较于无吹气状态,升力增加约125%;主翼上由于环量增加产生的升力增量是翼型升力增量的主要来源,约占总升力增量的78%;吹气动量系数增加可造成翼型气动中心后移;附面层分离控制区主要通过消除襟翼上的流动分离增加升力,超环量控制区升力的增加是由于尾缘下游的射流效应使流线进一步偏转而实现的;随吹气动量增加,附面层分离控制区的失速迎角提前,超环量控制区失速迎角略微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量控制
内吹式襟翼
柯恩达效应
射流效应
失速特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前缘下垂结合内吹式襟翼失速特性研究
3
作者
何萌
张刘
+1 位作者
赵垒
李昌
《航空工程进展》
CSCD
2022年第3期96-107,共12页
内吹式襟翼具有高效的增升能力,但失速迎角在较高的吹气动量系数下下降明显,为改善其失速特性,研究内吹式襟翼加装前缘下垂后的失速特性。对前缘下垂结合无缝襟翼的亚声速翼型在环量控制作用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吹气动量系数对失...
内吹式襟翼具有高效的增升能力,但失速迎角在较高的吹气动量系数下下降明显,为改善其失速特性,研究内吹式襟翼加装前缘下垂后的失速特性。对前缘下垂结合无缝襟翼的亚声速翼型在环量控制作用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吹气动量系数对失速特性的影响规律,前缘刚性偏转、弯度变化和厚度变化对失速特性的改善作用,以及改变襟翼偏角研究前缘下垂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吹气动量系数的增加,失速迎角先迅速下降再略微增加;前缘下垂装置减小了翼型上表面逆压梯度,延缓了翼型边界层动量厚度随迎角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能有效提高失速迎角;通过逐渐改变前缘表面曲率,实现了前缘下垂设计对失速特性改善的最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缘下垂
内吹式襟翼
失速特性
环量控制
柯恩达效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水陆两栖飞机内吹式襟翼优化设计
被引量:
20
4
作者
王妙香
孙卫平
秦何军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0-309,共10页
为改善某型水陆两栖飞机的起降性能,提高其抗浪能力,需设计高性能吹气襟翼以满足其性能要求。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吹气襟翼研究基础上,结合飞机气动综合优化设计框架及计算流体力学(CFD)的优势,以设计出高气动效率及工程实用性的内吹式...
为改善某型水陆两栖飞机的起降性能,提高其抗浪能力,需设计高性能吹气襟翼以满足其性能要求。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吹气襟翼研究基础上,结合飞机气动综合优化设计框架及计算流体力学(CFD)的优势,以设计出高气动效率及工程实用性的内吹式襟翼方案作为设计目标,对内吹式襟翼的基本形式、吹气缝道位置及喷缝参数等进行综合优化设计,最终通过风洞试验来验证优化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从分析及验证结果来看,通过本优化设计方法所设计的内吹式襟翼,能在使用相同吹气动量系数的条件下,明显推迟襟翼上的气流分离,实现最大升力系数20%左右的提升,显著提升了内吹式襟翼的气动效率,为进一步实现内吹式襟翼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两栖飞机
内吹式襟翼
优化设计
计算流体力学
风洞试验
最大升力系数
原文传递
内吹式襟翼几何参数影响研究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
8
5
作者
刘睿
白俊强
+1 位作者
邱亚松
高国柱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7,共10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内吹式襟翼进行了研究。首先,开发了一种针对内吹式襟翼的参数化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襟翼弦长、偏角、吹气缝高度、位置这些几何参数很好地描述其外形。然后,通过与CC020-010EJ标模的试验压力分布进行对比,验证了所...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内吹式襟翼进行了研究。首先,开发了一种针对内吹式襟翼的参数化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襟翼弦长、偏角、吹气缝高度、位置这些几何参数很好地描述其外形。然后,通过与CC020-010EJ标模的试验压力分布进行对比,验证了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的可信度。分别研究这些几何参数对内吹式襟翼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襟翼弦长越长、偏角越大、吹气缝越窄、位置越靠前,翼型的升力系数越大。最后,构建了一种针对内吹式襟翼几何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在固定吹气动量系数的基础上,以襟翼弦长、偏角、吹气缝高度、位置这些几何参数为设计变量,以5°迎角升力系数最大为优化目标,以失速迎角不小于9°为设计约束,开展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优化设计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内吹式襟翼的升力系数,升力系数的提高量达到1.7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吹式襟翼
几何参数
优化设计
升力系数
压力分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吹式襟翼环量控制翼型升力响应特性
被引量:
12
1
作者
姜裕标
张刘
黄勇
高立华
陈洪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试验室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出处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9-67,共9页
文摘
传统尖尾缘翼型通过控制迎角,综合利用襟翼、缝翼来改变升力,升力对迎角变化的时间响应历程可以用Wagner函数来描述,而内吹式襟翼(IBF)主要通过控制分离来拓展最大升力,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射流强度改变驻点位置和环量来对升力进行有效控制,其升力随吹气动量变化的时间响应尺度是否与传统尖尾缘翼型相同还不是很清楚。本文主要研究内吹式襟翼升力响应过程,并将其与传统尖后缘翼型升力响应特性进行对比。首先通过某襟翼偏角为30°的双圆弧环量控制翼型对数值方法进行验证,再对某最大厚度为18%弦长的亚声速翼型内吹式襟翼定常吹气控制下的流场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其中的瞬态特征。结果表明内吹式襟翼环量控制翼型对激励响应的时间依赖特征与Wagner函数有很好的相互关系,并可以用该函数来描述。
关键词
升力响应
环量控制
内吹式襟翼
时间间隔
射流效应
Keywords
lift
response
circulation
control
internally
blown
flap
time
interval
jet
effect
分类号
V211.3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内吹式襟翼控制机理和失速特性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刘
姜裕标
何萌
陈洪
高立华
机构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出处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62,共10页
基金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基金资助项目(FFTRF20171001)。
文摘
短距起降运输机对增升装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机械式增升装置已无法满足,内吹式襟翼系统是当今固定翼飞机最有效的动力增升形式。为推动该技术的工程应用,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对某加装60°偏角无缝襟翼的亚声速翼型在环量控制作用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其在不同吹气动量系数下的气动特性及流动形态,分析了不同环量控制阶段增升机理、失速特性和吹气动量系数对失速特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内吹式襟翼增升控制效率(升力系数增量与吹气动量系数的比值)较高,在临界吹气动量系数下可达70,此时相较于无吹气状态,升力增加约125%;主翼上由于环量增加产生的升力增量是翼型升力增量的主要来源,约占总升力增量的78%;吹气动量系数增加可造成翼型气动中心后移;附面层分离控制区主要通过消除襟翼上的流动分离增加升力,超环量控制区升力的增加是由于尾缘下游的射流效应使流线进一步偏转而实现的;随吹气动量增加,附面层分离控制区的失速迎角提前,超环量控制区失速迎角略微推迟。
关键词
环量控制
内吹式襟翼
柯恩达效应
射流效应
失速特性
Keywords
circulation
control
internally
blown
flap
coanda
effect
jet
effect
stall
behavior
分类号
V211.4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前缘下垂结合内吹式襟翼失速特性研究
3
作者
何萌
张刘
赵垒
李昌
机构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出处
《航空工程进展》
CSCD
2022年第3期96-107,共12页
基金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基金资助项目(FFTRF20171001)。
文摘
内吹式襟翼具有高效的增升能力,但失速迎角在较高的吹气动量系数下下降明显,为改善其失速特性,研究内吹式襟翼加装前缘下垂后的失速特性。对前缘下垂结合无缝襟翼的亚声速翼型在环量控制作用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吹气动量系数对失速特性的影响规律,前缘刚性偏转、弯度变化和厚度变化对失速特性的改善作用,以及改变襟翼偏角研究前缘下垂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吹气动量系数的增加,失速迎角先迅速下降再略微增加;前缘下垂装置减小了翼型上表面逆压梯度,延缓了翼型边界层动量厚度随迎角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能有效提高失速迎角;通过逐渐改变前缘表面曲率,实现了前缘下垂设计对失速特性改善的最好效果。
关键词
前缘下垂
内吹式襟翼
失速特性
环量控制
柯恩达效应
Keywords
droop
leading
edge
internally
blown
flap
stall
characteristics
circulation
control
Coanda
effect
分类号
V211.4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水陆两栖飞机内吹式襟翼优化设计
被引量:
20
4
作者
王妙香
孙卫平
秦何军
机构
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气动室
出处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0-309,共10页
文摘
为改善某型水陆两栖飞机的起降性能,提高其抗浪能力,需设计高性能吹气襟翼以满足其性能要求。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吹气襟翼研究基础上,结合飞机气动综合优化设计框架及计算流体力学(CFD)的优势,以设计出高气动效率及工程实用性的内吹式襟翼方案作为设计目标,对内吹式襟翼的基本形式、吹气缝道位置及喷缝参数等进行综合优化设计,最终通过风洞试验来验证优化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从分析及验证结果来看,通过本优化设计方法所设计的内吹式襟翼,能在使用相同吹气动量系数的条件下,明显推迟襟翼上的气流分离,实现最大升力系数20%左右的提升,显著提升了内吹式襟翼的气动效率,为进一步实现内吹式襟翼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陆两栖飞机
内吹式襟翼
优化设计
计算流体力学
风洞试验
最大升力系数
Keywords
amphibian
intern
al
blown
flap
optimization
design
CFD
wind
tunnel
test
maximum
lift
coefficient
分类号
V231.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内吹式襟翼几何参数影响研究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
8
5
作者
刘睿
白俊强
邱亚松
高国柱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出处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8-67,共10页
基金
航空科学基金(20161453011)资助
文摘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内吹式襟翼进行了研究。首先,开发了一种针对内吹式襟翼的参数化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襟翼弦长、偏角、吹气缝高度、位置这些几何参数很好地描述其外形。然后,通过与CC020-010EJ标模的试验压力分布进行对比,验证了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的可信度。分别研究这些几何参数对内吹式襟翼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襟翼弦长越长、偏角越大、吹气缝越窄、位置越靠前,翼型的升力系数越大。最后,构建了一种针对内吹式襟翼几何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在固定吹气动量系数的基础上,以襟翼弦长、偏角、吹气缝高度、位置这些几何参数为设计变量,以5°迎角升力系数最大为优化目标,以失速迎角不小于9°为设计约束,开展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优化设计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内吹式襟翼的升力系数,升力系数的提高量达到1.7左右。
关键词
内吹式襟翼
几何参数
优化设计
升力系数
压力分布
Keywords
intern
al
blown
flap
geometry
parameter
optimization
design
lift
coefficient
pressure
distribution
分类号
V224.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内吹式襟翼环量控制翼型升力响应特性
姜裕标
张刘
黄勇
高立华
陈洪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2
原文传递
2
内吹式襟翼控制机理和失速特性
张刘
姜裕标
何萌
陈洪
高立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前缘下垂结合内吹式襟翼失速特性研究
何萌
张刘
赵垒
李昌
《航空工程进展》
CSCD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水陆两栖飞机内吹式襟翼优化设计
王妙香
孙卫平
秦何军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20
原文传递
5
内吹式襟翼几何参数影响研究与优化设计
刘睿
白俊强
邱亚松
高国柱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