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胃论》绪余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深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11-915,共5页
通过对《脾胃论》甘温升散有余、寒凉清解不足之成因的分析,认为李杲所处多“饥苦劳役”的历史时期是其“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核心理念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改变,病因病机已发生显著变化,脾实日渐而“气涩血浊”,故浊毒内蕴已... 通过对《脾胃论》甘温升散有余、寒凉清解不足之成因的分析,认为李杲所处多“饥苦劳役”的历史时期是其“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等核心理念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改变,病因病机已发生显著变化,脾实日渐而“气涩血浊”,故浊毒内蕴已成为当今脾胃病变之重要机制,如以辨病辨证相结合之思维方式认识和研究脾胃病变,可发现其内涵远较李杲时代“脾胃气虚”和“阴火”广泛。现代脾胃病是涉及多系统性疾病群,辨治理法亦当与时俱进,应甘温辛散与寒凉清解相济,探求李杲脾胃之旨,以演其学,助解“古方新病不相能”之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论 甘温升散 寒凉清解 阴火 浊毒内蕴
原文传递
论糖尿病从“脾不散精”到“浊毒内蕴”之病机观 被引量:51
2
作者 吴深涛 王斌 +8 位作者 章清华 闫冬雪 何百川 王亚 王婷 韩一益 丁伟 薛超 李凌香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920-1924,共5页
基于传统理论和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疾病的时代特征,提出糖尿病从"脾不散精"到"由浊致毒"继而"浊毒内蕴"之病机观,并通过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从多层次、多角度阐释其病理及效用机... 基于传统理论和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疾病的时代特征,提出糖尿病从"脾不散精"到"由浊致毒"继而"浊毒内蕴"之病机观,并通过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从多层次、多角度阐释其病理及效用机制。认为脾不散精是糖尿病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浊邪是其主要病理产物,脾不散精与脂代谢紊乱相关,化生浊毒与胰岛素功能障碍相关;由浊致毒与现代生活环境及方式密切相关;进而形成的浊毒内蕴浸渍蚀损脏腑经络百骇。基于此核心病机提出化"化浊解毒"疗法,从糖尿病糖、脂毒性角度探讨化浊解毒方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中医病机 脾不散精 由浊致毒 浊毒内蕴
原文传递
邱健行防治浊毒内蕴型大肠腺瘤复发经验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志杰 戈焰 +2 位作者 李紫昕 郑芷莹 邱健行(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788-1792,共5页
总结邱健行教授自拟清肠化浊消瘤方防治浊毒内蕴型大肠腺瘤复发的经验。邱健行教授认为,岭南地区大肠腺瘤患者以浊毒内蕴型居多,可兼夹肝郁、脾虚、血瘀,浊毒之邪潜伏肠道难以根除,故大肠腺瘤术后常有复发;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祛浊为法... 总结邱健行教授自拟清肠化浊消瘤方防治浊毒内蕴型大肠腺瘤复发的经验。邱健行教授认为,岭南地区大肠腺瘤患者以浊毒内蕴型居多,可兼夹肝郁、脾虚、血瘀,浊毒之邪潜伏肠道难以根除,故大肠腺瘤术后常有复发;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祛浊为法,自拟清肠化浊消瘤方(主要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猫爪草、三棱、炒薏苡仁、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等组成)为基础方,临证时佐以疏肝运脾化瘀之品,促进肠道及肝脾功能的恢复,并随证加减;根据咽喉查体及传统舌诊与脉诊结果,判断机体气血阴阳变化,斟酌剂量及药性,以改善浊毒内蕴型大肠腺瘤患者之临床症状、预防腺瘤术后复发;并重视患者的日常饮食起居的调护,以杜绝浊毒化生之源。改良缓慢减药的服药方式,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及巩固了疗效,避免停药后的疾病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腺瘤 复发 浊毒内蕴 清肠化浊消瘤方 邱健行
原文传递
张志娣辨治膀胱癌经验介绍
4
作者 王晓敏 张志娣(指导)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16期135-138,共4页
张志娣教授认为,年高肾亏是膀胱癌发病之本因,浊毒内蕴是其发生、发展之标实。临证治疗膀胱癌需紧抓肾亏、浊毒蕴结的核心病机,采取补肾培本、清化浊毒等治法。化裁处方过程中更替用药防治复发,形神兼顾,综合调治,治疗膀胱癌具有一定疗... 张志娣教授认为,年高肾亏是膀胱癌发病之本因,浊毒内蕴是其发生、发展之标实。临证治疗膀胱癌需紧抓肾亏、浊毒蕴结的核心病机,采取补肾培本、清化浊毒等治法。化裁处方过程中更替用药防治复发,形神兼顾,综合调治,治疗膀胱癌具有一定疗效。附病案1则,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肾亏 浊毒内蕴 更替用药 综合调治 张志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