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9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 被引量:380
1
作者 罗从风 胡承方 +3 位作者 高洪 仲飙 曾智敏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CT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4年12月至2007年3月,304例(323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三柱分型,其中有4侧单纯压缩骨折,181侧单柱骨折,108侧双柱骨折和30侧三柱骨折。根据三柱分型选择...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CT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4年12月至2007年3月,304例(323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三柱分型,其中有4侧单纯压缩骨折,181侧单柱骨折,108侧双柱骨折和30侧三柱骨折。根据三柱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骨折分别使用前外侧入路、改良正中入路和倒L形入路,对于双柱和三柱骨折则采取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术后随访评价临床效果。结果单柱、双柱及三柱骨折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是72.3、87.5、97.2min,平均随访20.3个月(12~35个月),随访率为87.8%,平均骨折愈合时问为14.6周,平均完全负重时间为15.9周。术后12个月的SF-36和HSS评分平均为90.7分和87.8分,膝关节活动度为2°-123°。测量术后即刻与术后12个月X线片上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及处理:5例延迟愈合,2例螺钉松动,6例伤口浅表感染及5例部分伤口坏死经伤口处理后治愈,1例深部感染经清创及移除内置物后治愈,另有3例并发腓肠肌后内侧麻木。结论基于CT的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在指导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特别是累及后柱的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分型 三柱
原文传递
微创跗骨窦小切口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78
2
作者 陈明 邓葵 +3 位作者 曾晚辉 曾敬军 钟青山 韩智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 探讨微创跗骨窦小切口结合多种复位手法联合接骨板及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5 ... 目的 探讨微创跗骨窦小切口结合多种复位手法联合接骨板及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5 ~ 63岁,平均39.3岁.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5例.采用微创跗骨窦小切口结合多种复位手法复位关节面,以接骨板及经皮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采用方差分析对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的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随访,平均13.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皮缘坏死和感染、腓骨长短肌腱鞘炎,未出现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等情况.骨折愈合时间9~11周,平均10.5周,未发生畸形愈合.与术前相比,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F=25.62、38.90)明显降低,B(o)hler角(F=440.24、272.42)和Gissane角(F=91.86、43.74)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后3 d相比,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1.35、2.60;P值均>0.05).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优10例,良7例,可4例.结论 微创跗骨窦小切口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复位固定可靠、无切口并发症等优点,尤其适宜老年患者及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内固定术 跗骨窦切口 微创 Sanders分型
原文传递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被引量:44
3
作者 Bao-Gan Peng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3年第2期42-52,共11页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is a serious medical and social problem, and accounts for 26%-42%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Recent studies found that the pathologic features of discs obtained from the patie...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is a serious medical and social problem, and accounts for 26%-42%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Recent studies found that the pathologic features of discs obtained from the patients with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were the formation of the zones of vascularized granulation tissue, with extensive innervation in fissures extending from the outer part of the annulus into the nucleus pulposus.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painful disc might originate from the injury and subsequent repair of annulus fibrosus. Growth factors such as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and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macrophages and mast cells might play a key role in the repair of the injured annulus fibrosus and subsequent disc degeneration. Although there exist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role of discography as a diagnostic test, provocation discography still is the only available means by which to identify a painful disc. A recent study has classified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into two types that were annular disruption-induced low back pain and internal endplate disruption-induced low back pain, which have been fully supported by clinical and theoretical bases.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for discogenic back pain range from medicinal anti-inflammation strategy to invasive procedures including spine fusion and recently spinal arthroplasty. However, these treatments are limited to relieving symptoms, with no attempt to restore the disc's structure.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interest in developing strategies that aim to repair or regenerate the degenerated disc biolog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classification internal DISC DISRUPTION internal annular DISRUPTION internal ENDPLATE DISRUPTION
下载PDF
AO/OTA-2018版股骨转子间骨折分类的解读与讨论 被引量:43
4
作者 张世民 余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3-587,共5页
骨折分类的价值在于准确描述骨折特征、反映损伤程度、指导治疗方法选择和帮助判断预后。AO/OTA骨折分类系统(1996第一版、2007第二版)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2018年发布的第三版修订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类进行了彻底更新,... 骨折分类的价值在于准确描述骨折特征、反映损伤程度、指导治疗方法选择和帮助判断预后。AO/OTA骨折分类系统(1996第一版、2007第二版)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2018年发布的第三版修订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类进行了彻底更新,采用外侧壁为第二级分类指标(不再采用小转子骨块),为临床内固定选择髓外侧板系统(以DHS为代表)还是髓内系统(头髓钉)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该分类系统简明扼要、实用性强,本文将对其进行解读和讨论,如能增JJI-~维影像立体资料,则分类的准确性和观察者一致性将有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内固定器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分类 AO/OTA学会
原文传递
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型与治疗 被引量:31
5
作者 佟大可 丁文彬 +6 位作者 王光超 刘康 丁晨 贺倩芸 章浩 唐昊 纪方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探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型、复位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7例,女49例;年龄为48-97岁,平均78.5岁。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骨折移位机制,... 目的探讨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型、复位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7例,女49例;年龄为48-97岁,平均78.5岁。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骨折移位机制,将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5型:I型(矢状面难复性骨折)13例,Ⅱ型(冠状面难复性骨折)7例,Ⅲ型(矢状面和冠状面难复性骨折)72例,Ⅳ型(与小转子相关的难复性骨折)0例,V型(与大转子相关的难复性骨折)4例。所有患者根据新的分型采取撬拨、顶压等不同复位技术进行复位并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固定。结果7例患者最终选择有限切开复位。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4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00mL。骨折复位质量:GradeI级78例,GradeⅡ级18例。9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6.6个月(12~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5.8个月(3-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79例,良17例,优良率为100%。1例患者因撞击伤发生再骨折,2例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无切口感染发生。结论对于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我们提出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系统和复位策略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与固定,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分型 复位
原文传递
Pilon fractures: a new classification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被引量:25
6
作者 TANG Xin TANG Pei-fu +8 位作者 WANG Man-yi Lu De-cheng LIU Mo-zhen LIU Chang-jian LIU Yi SUN Li-zhong HUANG Liao-jiang YU Li ZHAO You-gu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4期2487-2492,共6页
Background Operative decision-making of Pilon fractures are of great challenges until now.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guidance of the four-column theory in decision-making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 Background Operative decision-making of Pilon fractures are of great challenges until now.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guidance of the four-column theory in decision-making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Pilon fractures and its resul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en cases (107 patients) of Pilon fractures classified by the four-column theory and treated by ORIF, were reviewed. According to the four-column classification scheme, lateral column of 85 cases, posterior column of 66 cases, medial column of 77 cases, and anterior column of 61 cases are involved. Among all the 110 cases, single column of 14 cases, two columns of 46 cases, three columns of 17 cases, and all of four columns of 33 cases are involved.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eight cases have been followed up. The average follow up time is 14.7 months, varying between 7 and 52 months. The average healing time is 3.6 months, ranging from 2.5 to 8.0 months. Reduction of 86.1% reviewed Pilon cases are good or acceptable according to Burwell and Charley's Radiology Evaluation System. Ankle function of 87.1% cases are excellent or good according to the AOFAS evaluation system. Conclusion As a simple and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the four-column classification can contribute to reasonable operation decision-making and good prognosis of Pilon fra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internal fixation OUTCOME
原文传递
陕南西南官话的内部差异与归属 被引量:23
7
作者 郭沈青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8-176,共9页
《中国语言地图集》把陕南的西南官话全部归入西南官话成渝片。但陕南东、西两片西南官话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安康地区的西南官话与西南官话鄂北片相似且有共同的历史来源,西部汉中地区的西南官话与西南官话成渝片相似且有共同的历史... 《中国语言地图集》把陕南的西南官话全部归入西南官话成渝片。但陕南东、西两片西南官话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安康地区的西南官话与西南官话鄂北片相似且有共同的历史来源,西部汉中地区的西南官话与西南官话成渝片相似且有共同的历史来源。依照方言特点和历史来源,陕南东、西两片西南官话宜分别归属西南官话鄂北片和成渝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 西南官话 内部差异 归属
原文传递
胸腰段骨折后路椎弓根固定节段长度选择 被引量:18
8
作者 田耘 周方 +2 位作者 姬洪全 张志山 郭琰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7-402,共6页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的选择. 方法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随访胸腰段骨折后路椎弓根固定术患者134例,骨折按照AO分型:A型70例,B型37例,C型27例.将各型骨折分为短节段固定组(伤椎上、下各1个椎体)和长节段固定组... 目的 探讨胸腰段骨折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的选择. 方法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随访胸腰段骨折后路椎弓根固定术患者134例,骨折按照AO分型:A型70例,B型37例,C型27例.将各型骨折分为短节段固定组(伤椎上、下各1个椎体)和长节段固定组(伤椎上、下各2个椎体),比较各组在邻近椎体上下终板夹角矫正与丢失、伤椎椎体上下终板夹角矫正与丢失、C型骨折椎体移位的矫正与丢失. 结果 A型骨折全部为短节段固定,邻近椎体上下终板夹角术前平均21.3°,术后平均8.5°,术后2年平均11.1°.短节段组(26例)和长节段组(11例)B型骨折后凸角度矫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短节段组伤椎椎体夹角丢失3.64°,长节段组丢失1.09.(P〈0.05).短节段组(7例)和长节段组(20例)C型骨折后凸角度矫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短节段组和长节段组矫正角度丢失分别为3.6°和0.8°(P〈0.05).椎体移位矫正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型和B1型骨折多选择短节段固定,而B2、B3及C型骨折多行长节段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骨折分型
原文传递
多轴锁定钢板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郭永飞 刘岩 +5 位作者 陈爱民 赵良瑜 欧阳跃平 张伟 苟三怀 侯春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681-1684,共4页
[目的]报告多轴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07年8月,采用开放复位、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30.6岁;闭合性骨折34例,开放性骨折4... [目的]报告多轴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7月-2007年8月,采用开放复位、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30.6岁;闭合性骨折34例,开放性骨折4例。骨折分型采用Schatzker法,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5例,Ⅳ型6例,Ⅴ型16例,Ⅵ型3例。术后随访7~18个月,平均13.7个月,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及HS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所有病例3~6个月后均骨性愈合,术后半年膝关节HSS评分78~98分,平均92.8分,Ⅴ型及Ⅵ型骨折中发生皮瓣坏死1例、切口局部感染1例,所有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骨折复位丢失现象。[结论]胫骨平台多轴锁定钢板操作简便,锁定螺钉植入角度选择性高,内固定稳定性好,避免了原始及继发复位的丢失,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锁定钢板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 SCHATZKER分型
下载PDF
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柏秋实 张保中 常晓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年第5期437-441,共5页
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好发于因强暴力损伤的年轻人,常选择内固定治疗。但因骨折端存在较强剪切力,并且股骨颈解剖和力学结构复杂,目前多数内固定治疗并发症风险大、再手术率高。本文根据近年来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文献报道,从髋部... 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好发于因强暴力损伤的年轻人,常选择内固定治疗。但因骨折端存在较强剪切力,并且股骨颈解剖和力学结构复杂,目前多数内固定治疗并发症风险大、再手术率高。本文根据近年来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文献报道,从髋部解剖结构出发,探讨PauwelsⅢ型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的必要性,介绍目前临床应用的内固定物的优势与不足,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保护骨折端血运的方法以及早期手术、早期活动和适时负重的必要性,提出理想的内固定技术应满足的必要条件,指导未来新型内固定物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Pauwels分型 并发症 空心螺钉 滑动髋螺钉 锁定接骨板
下载PDF
偏髓分型及其指导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少林 谭祖键 +4 位作者 周明全 吴钢 李康 张胜利 龙祥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偏髓分型,探讨和分析偏髓分型指导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2月间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目的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偏髓分型,探讨和分析偏髓分型指导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2月间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3例,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4.5个月。疗效按Ander标准:优23例,良8例,差2例。结论偏髓分型指导下应用股骨粗隆间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具有内固定坚强,损伤小,允许早期活动,减少关节僵直,有利于骨折愈合等优点。偏髓分型是一种有效、方便、实用的分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钢板 股骨粗隆间 骨折 内固定术 骨折分型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再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盛龙 王喆 汤欣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7-450,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周围再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31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周围再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20例;年龄为75.6岁(24~87岁),再骨折发生于初次内固定术后9.4个月(3—6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周围再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31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周围再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20例;年龄为75.6岁(24~87岁),再骨折发生于初次内固定术后9.4个月(3—60个月)。参考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的思路,根据髓内钉周围骨折部位及骨质情况尝试对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后周围骨折进行分型,并根据分型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本组A型6例,B型5例,c型15例,D型5例。A型骨折采用保守治疗,B型、C型骨折选择锁定加压接骨板或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固定,D型骨折中1例取出原髓内钉置入动力髋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另4例取出原髓内钉行关节置换术。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2.1h(1.6-3.0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600mL(150-800mL)。2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5个月(12~24个月)随访,随访率为87.1%(27/31)。6例A型骨折患者保护负重12周,骨折获愈合。16例B、c型骨折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2个月(3~6个月)。5例D型骨折患者中,1例更换动力髋螺钉的患者术后12周骨折获愈合;其余4例行关节置换的患者功能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骨不连、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参考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尝试对股骨近端骨折术后髓内钉周围再骨折进行探索性分型,并按照该分型指导其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再骨折 分型
原文传递
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2021分型与复位技巧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佟大可 丁文彬 +7 位作者 王光超 刘康 丁晨 贺倩芸 汤洋 张欣 迪力夏提·安外尔 纪方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8-246,共9页
目的改良2017年提出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并归纳其复位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7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难复组)。男7例,女10例;年龄为(73.2±... 目的改良2017年提出的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并归纳其复位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7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难复组)。男7例,女10例;年龄为(73.2±16.1)岁。在2017分型基础上,重新将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2型(难复2021分型):Ⅰ型交锁型,根据交锁位置又分为3个亚型:ⅠA型(矢状位交锁)7例,ⅠB型(大转子交锁)1例,ⅠC型(小转子交锁)1例;Ⅱ型分离型,根据严重程度分为4个亚型:ⅡA型(矢状位分离)4例,ⅡB型(冠状位分离)1例,ⅡC型(旋转分离)1例,ⅡD型(完全分离)2例。所有患者根据不同分型采用相应的复位策略(如应用顶棒、钳夹及撬拨技术等)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将同期收治的132例非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ⅠA型所占比例最高,为41.3%(7/17),其次是ⅡA型[23.6%(4/17)]。难复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时间[(44.6±6.7)min]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39.2±9.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2017分型","难复2021分型"更简洁、易记,能直接提示相应的骨折复位技巧,应用这些复位技巧复位固定后的患者可获得与非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相似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难复 分型 复位技巧
原文传递
后踝固定与否对不同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烽 安忠诚 +3 位作者 周芳 范佳俊 高威 陈哲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2-728,共7页
目的探讨固定后踝与否对不同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86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29例,女57例;年龄26~82岁,平均55.2岁。按照Haraguchi分型进行分组,其中Ⅰ型组3... 目的探讨固定后踝与否对不同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86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29例,女57例;年龄26~82岁,平均55.2岁。按照Haraguchi分型进行分组,其中Ⅰ型组38例、Ⅱ型组30例、Ⅲ型组18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Ⅰ、Ⅱ、Ⅲ型组分别行后踝固定23、21、5例。记录并比较各分型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关节平整度、关节退变程度。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包括疼痛、日常生活质量、关节活动度和关节稳定性4个方面。比较各分型组内后踝固定组与未固定组AOFAS踝与后足评分差异。结果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77,P=0.159)。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6.8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踝关节平整度欠佳,其中Ⅰ型组2例(5.3%)、Ⅱ型组4例(13.3%),各组间关节平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566,P=0.161)。各组患者踝关节均呈轻度退变;骨折均愈合良好,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发生,各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骨折移位及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Ⅱ型组AOFAS踝与后足评分的总分和疼痛评分显著低于Ⅰ型组和Ⅲ型组(P<0.05),Ⅰ型组和Ⅲ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日常生活质量、关节活动度及关节稳定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Ⅱ型组内未固定组疼痛和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固定组(P<0.05)外,其余各型未固定组与固定组间比较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较Ⅰ型和Ⅲ型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后踝 内固定术 Haraguchi分型
原文传递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术中分型和内固定选择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邱海滨 江军 Daniel Porter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39-745,共7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术中分型对内固定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16例WeberB、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0例,女56例;年龄18~78岁,平均45.6岁;术中在腓骨骨...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术中分型对内固定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16例WeberB、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0例,女56例;年龄18~78岁,平均45.6岁;术中在腓骨骨折复位固定后,通过腓骨牵拉试验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判断下胫腓联合的损伤程度和稳定性,并将下胫腓联合损伤分为3型:下胫腓联合部位间隙〈4mm诊断为I型,下胫腓联合部位间隙4—7mm诊断为Ⅱ型,下胫腓联合部位间隙〉7mm诊断为Ⅲ型。根据分型结果选择适当的螺钉固定方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116例患者中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82例(70.7%),其中稳定的I型患者30例(25.9%)未进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后不稳定者(Ⅱ、Ⅲ型)52例(44.8%):48例Ⅱ型患者中有4例经Volkmann骨折块固定后变为稳定型,未给予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其余44例给予1枚螺钉固定;4例Ⅲ型患者给予2枚螺钉固定。本组患者术后获时间12—60个月随访,无发生骨折不愈合、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断裂发生,无螺钉取出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复发病例,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良率为93.1%(108/116)。结论新型的下胫腓联合稳定性术中分型能正确判断下胫腓联合的损伤程度,指导选择适当固定螺钉,提高了踝关节手术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胫腓联合 分型
原文传递
三种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滔 侯开宇 +3 位作者 季建华 李灿章 赵庆刚 陈仲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46-853,共8页
目的探讨前外联合后外双切口入路、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与腓骨颈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住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18例胫骨平台前外侧柁合并后外侧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 目的探讨前外联合后外双切口入路、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与腓骨颈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住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18例胫骨平台前外侧柁合并后外侧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28~58岁,平均35.5岁;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3组(n=6):A组患者采用前外联合后外入路治疗,B组患者采用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治疗,C组患者采用腓骨颈截骨入路治疗。记录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Raslnussen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并采刖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3.3个月)随访。无伤口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早期并发症发生。A、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89.5、79.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1.7、207.8mL)均明显少于C组(平均102.5min、260.2mL)。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平均10.5cm)短于B组(平均17.4cm)和C组患者(平均16.3cm)。术后C组骨折复位为优(6例)的患者数稍多于A、B组(均为4例)。木次随访时A、B、C组患者的Rasmussen评分平均分别为16.8、17.0、16.3分,HSS评分平均分别为86.3、86.0、85.7分;以上项目3组间差异均小明显。术后B组出现1例患者切口部分坏死、延迟愈合。末次随访时C组有2例患者内翻应力试验Ⅱ度松弛,2例内翻应力试验I度松弛。结论3种手术入路都能对胫骨平台前外侧住及后外侧柱骨折较好显露,复位固定疗效良好。前外联合后外双切口及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有相似的显露范围及固定效果,仇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手术操作相对更简单;双切口对前后间隙的显露更充分,更能将前、后2块钢板置于合适的史撑位置。腓骨颔截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折固定术 病例对照研究 手术入路 分刊
原文传递
扩散加权成像联合高分辨率T2WI在肛瘘内口显示及瘘管分级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金大永 陈文平 +6 位作者 李馨 江泊源 田娟 钱一帆 林婉林 秦越 朱寅虎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高分辨率T2WI对肛瘘内口显示及瘘管分级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本院共34例临床诊断为肛瘘且术前行MRI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回顾性评估MRI检查资料,扫...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高分辨率T2WI对肛瘘内口显示及瘘管分级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本院共34例临床诊断为肛瘘且术前行MRI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回顾性评估MRI检查资料,扫描序列包括高分辨率T2WI和DWI(b值分别为50和1500 s/mm2),分析计算单独高分辨率T2WI、DWI联合高分辨率T2WI对肛瘘内口及分级的诊断准确率。结果34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肛瘘,其中内口54个、瘘管57支。DWI联合高分辨率T2WI检出内口52个,诊断准确率为96.3%;检出瘘管56支,诊断准确率为98.2%;瘘管分级:Ⅰ级23支,Ⅱ级10支,Ⅲ级15支,Ⅳ级5支,Ⅴ级3支;5例伴括约肌间隙脓肿,3例伴坐骨直肠窝脓肿,6例伴肛周皮下间隙脓肿。单独高分辨率T2WI检出内口45个,诊断准确率为83.3%;检出瘘管49支,诊断准确率为86%;瘘管分级:Ⅰ级21支,Ⅱ级7支,Ⅲ级14支,Ⅳ级5支,Ⅴ级2支;4例伴括约肌间隙脓肿,3例伴坐骨直肠窝脓肿,5例伴肛周皮下间隙脓肿。结论相比单独高分辨率T2WI,DWI联合高分辨率T2WI在肛瘘内口显示及瘘管分级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瘘 DWI 高分辨率T2WI 内口 瘘管分级
下载PDF
后上型髋臼骨折:一种特殊的髋臼骨折类型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明辉 吴新宝 +5 位作者 王鉴顺 孙旭 朱仕文 曹奇勇 吴宏华 王满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4期2-4,共3页
目的报道一种特殊类型的髋臼骨折:后上型髋臼骨折。方法回顾性研究7例手术治疗的后上型髋臼骨折病例资料。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啨和Postel评分判定临床效果,采用Matta的放射学标准判断影像学效果。结果 7例患者中,新鲜骨折5例,随... 目的报道一种特殊类型的髋臼骨折:后上型髋臼骨折。方法回顾性研究7例手术治疗的后上型髋臼骨折病例资料。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啨和Postel评分判定临床效果,采用Matta的放射学标准判断影像学效果。结果 7例患者中,新鲜骨折5例,随访2.6-5.8 a、平均4.7 a,临床效果优3例、良2例,优良率100%;影像学结果均为优,优良率100%。陈旧骨折1例,随访3 a,临床效果优,影像学结果优。骨折翻修1例,随访3 a,临床效果差,影像学结果中。结论后上型髋臼骨折是介于后壁骨折和前柱骨折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重视髋臼骨折的影像学研究,做到正确分型,才能选择恰当的入路,得到满意的复位和固定,进而取得优良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内固定器 分类法
下载PDF
客户关系管理(CRM)中的内部客户分类及维系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德慧 胡丁 吴洪波 《科技与管理》 2003年第6期27-29,共3页
针对近年来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中,企业往往忽视的一类问题——内部客户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内部客户分类方法,并根据不同类型内部客户采取不同维系策略。
关键词 客户关系管理 内部客户 分类方法 维系策略 CRM 企业
下载PDF
军工企业存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韦华 何禄文 《湖南农机》 2014年第9期94-95,共2页
文章浅析了航天军工企业存货管理的问题,剖析了内在原因,并提出了从管控意识、内部控制和考评机制角度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 存货管理 内部控制 ABC分类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