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水界面行为对原油乳状液破乳的影响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新学 林瑞森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4-15,共2页
测定了在破乳剂作用下原油乳状液的油水界面张力、界面膜强度及破乳脱水率。结果表明 ,界面张力的变化与体系的初始状态有关 ,它反映了破乳剂分子在界面上的吸附程度 ,界面张力的高低不能作为破乳剂破乳效果的依据。具有较强的油水界面... 测定了在破乳剂作用下原油乳状液的油水界面张力、界面膜强度及破乳脱水率。结果表明 ,界面张力的变化与体系的初始状态有关 ,它反映了破乳剂分子在界面上的吸附程度 ,界面张力的高低不能作为破乳剂破乳效果的依据。具有较强的油水界面吸附能力而又能显著降低界面膜强度的破乳剂分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破乳剂 界面张力 界面膜强度 原油乳状液
下载PDF
长庆油包水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沥青质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一潞 康万利 +4 位作者 殷夏 耿杰 唐雪辰 杨立华 苑慧莹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92-599,共8页
以长庆轻质原油为例,探讨了原油组分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采用煤油萃取轻质组分及二甲苯溶解沥青质两种方法证实了沥青质是稳定轻质油包水乳状液的主要因素;采用流变仪、布氏黏度计和光学显微镜等仪器测定了含水原油乳状液界面膜... 以长庆轻质原油为例,探讨了原油组分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采用煤油萃取轻质组分及二甲苯溶解沥青质两种方法证实了沥青质是稳定轻质油包水乳状液的主要因素;采用流变仪、布氏黏度计和光学显微镜等仪器测定了含水原油乳状液界面膜强度、油相黏度和乳状液尺寸。结果表明,取决于沥青质的油-水界面膜强度和油相黏度是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沥青质含量越高,油-水界面膜强度和油相黏度越大,乳状液越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原油 稳定性 沥青质 界面膜强度 原油黏度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模拟原油乳状液稳定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康万利 李媛 +3 位作者 单秀华 范海明 崔文洪 张鑫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8-433,共6页
基于两相分离的乳状液稳定模型,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模拟原油乳状液稳定动力学特性;通过液膜强度和油水界面张力探讨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对模拟原油乳状液稳定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乳状液稳定模型可以很好的评价乳状液的稳定... 基于两相分离的乳状液稳定模型,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模拟原油乳状液稳定动力学特性;通过液膜强度和油水界面张力探讨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对模拟原油乳状液稳定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乳状液稳定模型可以很好的评价乳状液的稳定性,并得到乳状液的稳定动力学特性;碱浓度小于900 mg/L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碱浓度大于900 mg/L不利于乳状液的稳定;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浓度的增加使得形成的模拟原油乳状液更加稳定;模拟原油乳状液的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碱、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并增加油水界面膜强度,聚合物通过提高界面膜强度实现的,三者存在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原油乳状液 动力学特性 油水界面张力 液膜强度 稳定
下载PDF
一类非聚醚破乳剂的破乳效果与油水界面膜强度的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立新 娄刚 +3 位作者 佘庆龙 刘艳敏 金鑫 赵晓非 《化工科技》 CAS 2014年第2期29-33,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为原料,采用乳液法合成了一系列亲水、疏水基团比例不同的四元共聚物破乳剂。主要考察了合成的LG系列非聚醚破乳剂及其与工业聚醚破乳剂LP复配的破乳性能,以及破乳性能与油水界面膜强...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为原料,采用乳液法合成了一系列亲水、疏水基团比例不同的四元共聚物破乳剂。主要考察了合成的LG系列非聚醚破乳剂及其与工业聚醚破乳剂LP复配的破乳性能,以及破乳性能与油水界面膜强度的关系,并分析了温度对界面膜强度的影响,而且对产物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结果表明,在85℃,LG系列破乳剂中LG2的破乳效果相对较好,加量120mg/L时脱水率达80.36%,当LP与LG2按V(LP)∶V(LG2)=1∶1复配后破乳效果最好,脱水率达93.33%,高于LP单剂的脱水率90.91%,2种破乳剂产生了协同增效作用。破乳剂和温度是影响界面膜强度的重要因素,破乳剂降低界面膜强度的能力越强,破乳效果越好。同种破乳剂相同破乳时间内,温度越高,界面膜强度越低,越有利于破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聚醚破乳剂 脱水率 界面膜强度 破乳效果
下载PDF
沙特原油活性组分的结构对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明进 李明远 +4 位作者 彭勃 吴肇亮 林梅钦 郭继香 董朝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2-465,共4页
测定了从沙特原油中分离出的胶质和沥青质的红外、紫外光谱和相对分子质量。对含有胶质、沥青质的模拟油和模拟水体系,测定了其界面张力和界面剪切黏度。胶质和沥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97和1 786;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质比胶质含... 测定了从沙特原油中分离出的胶质和沥青质的红外、紫外光谱和相对分子质量。对含有胶质、沥青质的模拟油和模拟水体系,测定了其界面张力和界面剪切黏度。胶质和沥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97和1 786;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沥青质比胶质含有更多的芳香环结构。含胶质和沥青质体系的界面张力分别是33.205 8 mN/m、31.732 5 mN/m,相差不大。对于界面剪切黏度,沥青质体系远大于胶质体系,同在100 mg/L,胶质体系剪切速率在0-0.5 rad/s时,界面剪切黏度最大不超过0.002 5 mN/m,而沥青质体系剪切速率在0.3 rad/s下,界面剪切黏度最大值大于1.000 0 mN/m,并且其曲线具有吸附曲线的特征,沥青质体系具有较强的界面膜,其界面膜的形成经历了从液态扩张膜到液态凝聚膜的变化过程。界面膜强度的大小与界面活性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和芳香环结构含量的多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界面膜 界面剪切黏度 界面膜强度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ASP驱模拟采出液动力学稳定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单秀华 翟克平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99-303,308,共6页
根据油田现场提供采出液中驱油剂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室内配制ASP驱模拟采出液,从宏观角度监测了ASP驱采出液中驱油剂类型和质量浓度变化对体系脱水率、背散射光和稳定性表征值(TSI值)的影响,同时测定了采出液的流变性和界面膜强度,从微... 根据油田现场提供采出液中驱油剂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室内配制ASP驱模拟采出液,从宏观角度监测了ASP驱采出液中驱油剂类型和质量浓度变化对体系脱水率、背散射光和稳定性表征值(TSI值)的影响,同时测定了采出液的流变性和界面膜强度,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模拟采出液的动力学稳定机理。结果表明,脱水率和TSI值对ASP采出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一致。使用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对采出液体系进行扫描测定,得到了乳状液失稳过程的动态实时变化;随着碱质量浓度的增大,界面黏弹性先增大后减小,碱对体系黏性影响较小,界面膜强度先增强后变弱,采出液稳定性先变好后变差,当碱质量浓度为900 mg/L时采出液最稳定;随着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的增大界面膜弹性增大,黏性变化不大,界面膜强度增加,采出液稳定性增加;随着聚合物质量浓度的增大,油/水界面黏弹性增大、界面膜强度增加,采出液稳定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驱 W/O乳状液 脱水率 稳定性 黏弹性 界面膜强度
下载PDF
黏土稳定剂和稠油降黏剂对稠油乳状液破乳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李美蓉 丁俐 +2 位作者 孙凯 宗华 尹志刚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5-169,180,共6页
为研究三次采油过程中黏土稳定剂和稠油降黏剂对破乳的影响机理,采用界面膨胀流变仪考察了阳离子型黏土稳定剂NT-1A、阴离子和非离子复配型稠油降黏剂JN-1A对滨南原油及四组分破乳体系界面膜强度的影响,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NT-1A、JN... 为研究三次采油过程中黏土稳定剂和稠油降黏剂对破乳的影响机理,采用界面膨胀流变仪考察了阳离子型黏土稳定剂NT-1A、阴离子和非离子复配型稠油降黏剂JN-1A对滨南原油及四组分破乳体系界面膜强度的影响,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NT-1A、JN-1A对沥青质聚集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中沥青质有较高的扩张模量;NT-1A通过静电吸引作用促进沥青质分子交联聚集体的形成,使聚集体粒径由489 nm增至665nm,导致界面膜强度增强,原油界面扩张模量由3.23 m N/m增至5.93 m N/m,脱水率由77.27%降至7.80%;JN-1A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能力较强,部分顶替原油中的活性组分,抑制沥青质分子在油水界面上的聚集,聚集体粒径由489 nm降至215 nm,导致界面膜强度降低,原油界面扩张模量由3.23 m N/m降至1.68 m N/m,脱水率由77.27%增至87.50%。NT-1A、JN-1A主要通过改变原油中的活性组分沥青质的交联强度,影响界面扩张模量,从而影响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黏剂 黏土稳定剂 沥青质 破乳 界面扩张模量 界面膜强度
下载PDF
破乳剂对聚表驱原油乳液破乳及界面膜强度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子衿 刘远 杨腾飞 《化工科技》 CAS 2016年第1期41-43,共3页
随着驱油剂石油磺酸盐及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使用,乳化原油黏度升高、界面膜强度增大,严重影响采出液的破乳效果。对7类不同分子结构的破乳剂,从其对聚表二元复合驱O/W型原油乳液破乳效果、脱出水乳化油程度、油水界面膜强度3项... 随着驱油剂石油磺酸盐及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使用,乳化原油黏度升高、界面膜强度增大,严重影响采出液的破乳效果。对7类不同分子结构的破乳剂,从其对聚表二元复合驱O/W型原油乳液破乳效果、脱出水乳化油程度、油水界面膜强度3项进行评价,分析3项相关性和破乳剂作用效果的规律。实验表明多数破乳剂3项相关性不好,破乳剂SP169的分子结构与石蜡基原油组分相似,这是保证破乳效果好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型原油乳液 破乳剂 脱水率 乳化油珠数 油水界面膜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