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五个维度 被引量:24
1
作者 罗敏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8-99,112,共13页
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有效实现和持续运行需要相应的条件。利益关系、群众意愿、文化认知、组织规模和区域毗邻等五个因素,构成了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性的变量函数。每个因素对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作用和功能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利益... 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有效实现和持续运行需要相应的条件。利益关系、群众意愿、文化认知、组织规模和区域毗邻等五个因素,构成了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性的变量函数。每个因素对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作用和功能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利益关系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经济基础;群众意愿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先决基础;组织规模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内在基础;文化认知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心理基础;区域毗邻共生是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有效实现的空间基础。其中,利益关系和群众意愿是影响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实践证明,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需要以达成共识的文化认知作为纽带,通过共生单元彼此利益关系的交融,增强共生单元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形成一种互利共融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并以一种"包容式"价值理念来统筹新时代乡村治理格局,探寻一种以利益关系、群众意愿、文化认知、组织规模和区域毗邻为核心要素的新时代乡村共生治理的未来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共生治理 利益关系 群众意愿 文化认知 组织规模 区域毗邻
下载PDF
基于国民利益的国家经济安全及其评价 被引量:18
2
作者 雷家骕 陈亮辉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32,共16页
本文认为,在我国现实国体和国情下,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高度一致,故应当将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作为思考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基于国民利益的国家经济安全,就应该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民财富合理分配... 本文认为,在我国现实国体和国情下,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与国家利益高度一致,故应当将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作为思考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基于国民利益的国家经济安全,就应该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民财富合理分配、国民生活质量与国民经济同步提升。从基于国民利益的国家经济安全观出发,本文还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国民利益的国家经济安全态势、国民利益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具体评价与客观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安全 国民利益 评价
下载PDF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在价值与逻辑 被引量:6
3
作者 梁红军 邸淑珍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8-13,共6页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执政为民的价值信守、民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实践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在其内在逻辑...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执政为民的价值信守、民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实践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在其内在逻辑上,人民至上是基本立场,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和基本遵循,执政为民和民生为本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基础,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目标和归宿。"四位一体"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严密的逻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至上 执政为民 民生为本 人民利益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国家利益问题 被引量:7
4
作者 周文 包炜杰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18,2,共10页
国家利益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急需回应的重大现实议题。长期以来,'国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问题一直存在着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两种解释路径,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语境下,'国家'则是解释&#... 国家利益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急需回应的重大现实议题。长期以来,'国家'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问题一直存在着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两种解释路径,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语境下,'国家'则是解释'中国奇迹'的关键。考察我国的国家利益问题,既要从内部环境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客观认识发展是我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并以'发展型政府'为基础的'强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又要从外部环境即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认识国家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国家,要以国家主体性整合动态比较优势、保持国家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的研究和实现最终落脚在'以人民为中心'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国家利益 经济全球化 以人民为中心
原文传递
人民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立意与价值旨归 被引量:5
5
作者 蒋英州 王创宇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4期5-21,共17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出的重要理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美好生活与国际新秩序新机制的迫切需要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出的重要理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美好生活与国际新秩序新机制的迫切需要与殷切期盼。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人民在人类社会共同体中具有主体性地位,蕴含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从国际现实来看,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本质上是对人民利益需求的全方面回应,符合时代潮流。不断凝聚人民的利益共识、构建人民利益共同体、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也就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因此,从人民视角出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立意与价值旨归,及其对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完善国际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人民 人民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 核心立意 价值旨归
下载PDF
论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晓辉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2,共18页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法治的根本区别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谋划“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格局时,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观。以...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法治的根本区别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谋划“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格局时,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观。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中国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核心价值。人民性融通了法学的规范话语、社会话语和政治话语,是中国法学知识体系自主创新的生长点。围绕主体论、利益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的核心问题展开法哲学反思,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之需要。“人民”概念具有政治与法律双重属性。人民利益是具体性人民利益与整体性人民利益的统一。法治应以人民的正义观为稳定机制,反映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核心诉求。实践是法治人民性的现实基础及其展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法治的发展和创新之源,而法律成为优先的行动理由则意味着法治在行动的层面具有了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法治 人民利益 正义观 人民实践
原文传递
论社会工作理论在医务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青 任小平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46,共4页
作为一个全新领域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亟需相应的理论进行指导,实现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更好地为有需要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服务,但目前已有的文献基本上都是在一般通则的意义上探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在医务社会工作中缺少实践意义。通过... 作为一个全新领域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亟需相应的理论进行指导,实现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更好地为有需要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服务,但目前已有的文献基本上都是在一般通则的意义上探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在医务社会工作中缺少实践意义。通过对社会工作文献中相关理论的梳理,挖掘适合在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运用的需要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危机干预理论及增能等相关理论,并对在实践中哪些情境应该使用上述理论,如何运用上述理论,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法,以帮助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理论 医务社会工作 民众利益
下载PDF
我国基层社会矛盾的展现与演进 被引量:4
8
作者 解永照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7-92,共6页
基层社会矛盾作为我国众多社会矛盾的一种主要形式,需对其存在与演化进行研究。对此,首先须立基于我国总体"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就是多种社会形态的多重叠加。我国基层社会矛盾的形式则主要体现为社会怨气、集体性敌视... 基层社会矛盾作为我国众多社会矛盾的一种主要形式,需对其存在与演化进行研究。对此,首先须立基于我国总体"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就是多种社会形态的多重叠加。我国基层社会矛盾的形式则主要体现为社会怨气、集体性敌视、具体利益冲突和群体性事件的金字塔堆积。这种堆积既是数量对比的呈现,也是能量传递之后的形态演化路径的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矛盾 社会结构 利益 民生
下载PDF
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是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被引量:4
9
作者 郭华茹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1-5,共5页
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群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党群关系的产生、党群关系的血肉联系,都是由人民利益的实现决定的。改革开放后,人们利益观念的变化;社会阶层利益差别的拉大;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损害群众... 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群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党群关系的产生、党群关系的血肉联系,都是由人民利益的实现决定的。改革开放后,人们利益观念的变化;社会阶层利益差别的拉大;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损害群众利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及消极腐败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党群关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四风"和消极腐败问题,是当前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群关系 核心价值 人民利益
下载PDF
袭警罪的出罪路径研究
10
作者 段丽 王星灿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8-21,59,共5页
司法实践中袭警罪适用范围过于宽泛。为了区分袭警罪罪与非罪及其与妨害公务罪的界线,需要从袭警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以及主体要件,开展袭警罪出罪研究。未同时侵害人民警察执法权益和人身权益的行为、不具有突然性和意外性的攻击行为、... 司法实践中袭警罪适用范围过于宽泛。为了区分袭警罪罪与非罪及其与妨害公务罪的界线,需要从袭警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以及主体要件,开展袭警罪出罪研究。未同时侵害人民警察执法权益和人身权益的行为、不具有突然性和意外性的攻击行为、发生在警察执行公务尚未开始或已经完成时的袭警行为均不构成袭警罪。袭警罪的暴力仅限于直接对人身体不法行使有形力的狭义暴力。暴力袭击单独行动的辅警和超出职权范围行使职务的辅警,不构成袭警罪;醉酒者袭警不宜定袭警罪,可定其他罪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袭警罪 法益 人民警察 出罪路径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关系的变迁及其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晓燕 郜清攀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6,共8页
利益关系是影响政治变迁的核心要素,因此,对我国利益关系变迁的考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体现为国家—公民间利益关系,公民间利益关系,公民与社会间利益关系以及国... 利益关系是影响政治变迁的核心要素,因此,对我国利益关系变迁的考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体现为国家—公民间利益关系,公民间利益关系,公民与社会间利益关系以及国家—社会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利益关系的变迁,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关系 民主政治建设 私人利益 以民为本
下载PDF
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纵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书林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1期21-25,共5页
党的利益是一个非常敏感而且政治性很强的问题。从政治学和党的历史上来看,党是有自己的利益的,而且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承认党的利益的基础上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努力维护和实现党的利益。
关键词 党的利益 人民利益 实现路径
下载PDF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亚林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22,31,F0003,共12页
利益是现代政治的运行根基。人民利益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天然地契合在一起,主要表现在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原则、中国共产党高擎保护人民利益的大旗、实现人民利益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三大方面。人民事业与... 利益是现代政治的运行根基。人民利益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天然地契合在一起,主要表现在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原则、中国共产党高擎保护人民利益的大旗、实现人民利益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三大方面。人民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同样天然地契合在一起,主要表现在人民事业是人民需求、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实现人民事业的“主心骨”、人民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得到有效推进和发展三大方面。人民利益与人民事业的有机统一,有赖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其根本原因在于前者为人民利益和人民事业的有机实现提供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后者为人民利益和人民事业的有机实现提供新型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人民利益与人民事业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伟业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事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的根本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利益 人民事业 价值追求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实现人民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创 刘红英 《云梦学刊》 2011年第1期59-63,共5页
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着党的人民利益思想,其实现人民群众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利益持续发展的理论先导;把握人民利益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坚持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 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着党的人民利益思想,其实现人民群众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利益持续发展的理论先导;把握人民利益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坚持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人民利益 可持续发展 历史进程 经验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3年第1期3-12,共10页
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观是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是纯粹的人民利益观。我们党的利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高度统一,党的人民利益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切实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丰... 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观是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是纯粹的人民利益观。我们党的利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高度统一,党的人民利益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切实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丰富发展。我们党致力于建立、巩固和扩大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通过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不断完善人民利益的实现、发展和维护机制,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制定和执行政策,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利益观 人民 根本利益 利益关系
下载PDF
建国初期陈云协调群众利益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占善钦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5-91,共7页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从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及由此引起的群众利益关系变化出发,对如何维护和协调群众利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从他在建国初的一系列论述和实践中至少可以概括出这样几点: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协调群众利益的前提;依据群众...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从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及由此引起的群众利益关系变化出发,对如何维护和协调群众利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从他在建国初的一系列论述和实践中至少可以概括出这样几点: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协调群众利益的前提;依据群众的根本利益来制订方针政策是协调群众利益的核心;依据实际情况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是协调群众利益的重点;经济手段是协调群众利益的有效方法。陈云在这些探索中还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即宏观上的整体性和经济上的调控性。我们要充分挖掘陈云协调群众利益的理论与实践,为党在新形势下协调群众利益、提高执政能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云 建国初期 群众利益
原文传递
论邓小平的人民至上思想
17
作者 乔士辉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12,共3页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思想是对邓小平人民至上思想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人民至上的思想贯彻其理论体系始终。他认为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每个党...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思想是对邓小平人民至上思想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人民至上的思想贯彻其理论体系始终。他认为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每个党员的最高行为准则 ;人民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最宝贵的力量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人民至上思想 群众利益 为人民服务
下载PDF
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追求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民 《武陵学刊》 2014年第2期1-5,共5页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要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植根于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很好地体现了人民利益是党的一切工...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要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植根于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很好地体现了人民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价值尺度的原则;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我们必须和人民群众一块干、一起过,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实现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路线 以人为本 人民利益 价值尺度
下载PDF
公共性的真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人为本的解读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宏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26-29,共4页
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应有之义。公共性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建立在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基础上的,公共利益形成了公共性的重要前提。公权私用、行政性垄断等公共性的缺失影响以人为本的实现。坚持公共性... 公共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应有之义。公共性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建立在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基础上的,公共利益形成了公共性的重要前提。公权私用、行政性垄断等公共性的缺失影响以人为本的实现。坚持公共性,加强公共理念建设,以公共服务为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公共性和公权私用等社会问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这样以人为本才能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公共性 公共利益 公共服务 以人为本
下载PDF
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最初关注和早期探索——对学界三题的辨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熙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56-60,共5页
马克思最初关注物质利益问题不是由于在《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而是由于在青少年时期遇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文化启蒙以及个人独特的人文情怀与治思路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所谈的... 马克思最初关注物质利益问题不是由于在《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而是由于在青少年时期遇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文化启蒙以及个人独特的人文情怀与治思路径。《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所谈的物质利益并非抽象的概念或飘渺的幽灵,而是具有现实的历史的内容。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已经在思想上实现了对黑格尔抽象理性主义的超越。马克思对物质利益和劳动群众的关注决定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因此,也就不存在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物质利益 人民意志 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