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8
1
作者 安瞳昕 李彩虹 +2 位作者 吴伯志 胡昌应 郑爱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8-20,24,共4页
针对云南山地种植措施不合理、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的现状,进行了玉米间作蔬菜和草带等不同种植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8月份玉米间作马铃薯的径流量比玉米裸地单作减少37.4%;7月、8月份玉米间作白菜的土壤侵蚀量比玉... 针对云南山地种植措施不合理、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的现状,进行了玉米间作蔬菜和草带等不同种植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8月份玉米间作马铃薯的径流量比玉米裸地单作减少37.4%;7月、8月份玉米间作白菜的土壤侵蚀量比玉米裸地单作分别减少46.7%和58.2%;7,8,9,10月份玉米间作混播草带(处理G)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显著减少68.9%,74.6%,84.5%和82.1%(P<0.01);玉米间作白菜、间作马铃薯、间作辣椒总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显著减少47.0%,43.8%和10.2%(P<0.01);玉米间作草带(处理D,G)总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显著减少60.8%和70.0%(P<0.01),玉米间作马铃薯的总径流量比玉米盖膜单作减少21.0%;在低雨强、中雨强和高雨强下,玉米间作处理的平均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减少35.7%,61.4%和70.2%。说明玉米间作蔬菜和牧草能有效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在高强度降雨中,其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间作 蔬菜 草带 水土保持
下载PDF
苜蓿+禾草混播方式对二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永亮 潘东 吴明浩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9期2210-2219,共10页
在科尔沁沙地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共3种禾本科牧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按豆禾行数比1∶1、1∶2、2∶1和2∶2建植混播草地,分析了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二龄混播... 在科尔沁沙地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共3种禾本科牧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按豆禾行数比1∶1、1∶2、2∶1和2∶2建植混播草地,分析了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二龄混播禾草、苜蓿及禾豆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草种类及混播比例对混播组分及群体产量影响显著(P<0.05)。除第1茬禾草产量以苜蓿+虉草混播组合最高外,其余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均以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最高,苜蓿+垂穗披碱草混播各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最低。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虉草1∶1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分别比单播苜蓿产量高25.70%(P<0.01)和14.21%(P>0.05),但禾草产量占比仅为16.10%和16.63%。豆禾1∶2混播全年禾草产量占比达到27.20%~37.57%,但禾豆总产量显著(P<0.01)低于其他混播组合。在科尔沁沙地,苜蓿∶禾草1∶1混播短期内可获得最高的禾豆总产量,1∶2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最低,而禾草产量比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行混播 混播比例 混播组合 禾草种类 禾豆产量 禾草产量比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红壤山地生态果园开发及成效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翁伯琦 黄毅斌 +2 位作者 应朝阳 罗涛 王义祥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12期465-470,共6页
针对红壤山地果园开发中存在生态退化,经济效益低等现状,依据红壤山地农业资源开发整体耦合效应理论,提出了以套种优质牧草为纽带的生态果园开发模式,并详细论述了生态果园生产模式以及果园低改技术、牧草套种技术、草牧结合技术、菌草... 针对红壤山地果园开发中存在生态退化,经济效益低等现状,依据红壤山地农业资源开发整体耦合效应理论,提出了以套种优质牧草为纽带的生态果园开发模式,并详细论述了生态果园生产模式以及果园低改技术、牧草套种技术、草牧结合技术、菌草结合技术以及草沼结合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及其实施成效;这一模式不仅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培肥地力和提高果树产量与品质,同时以牧草为纽带发展牧业、渔业、食用菌业和气能源业,提高综合利用效率,促使丘陵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以优化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山地 生态果园 耦合效应 牧草套种
下载PDF
非豆科作物套种时间对减少烤烟后期氮素吸收量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孙健 李志宏 +1 位作者 张云贵 夏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43-1249,共7页
采取田间原位培养和室内好气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籽粒苋、黑麦草两种非豆科作物不同套种时间降低烤烟生长后期土壤氮素矿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苋、黑麦草两种非豆科作物与烤烟进行合理套种时,能参与竞争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田间... 采取田间原位培养和室内好气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籽粒苋、黑麦草两种非豆科作物不同套种时间降低烤烟生长后期土壤氮素矿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苋、黑麦草两种非豆科作物与烤烟进行合理套种时,能参与竞争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田间试验条件下,烤烟移栽后35、49 d套种籽粒苋,49 d套种黑麦草,移栽后105 d氮素矿化分别减少了65.81%、54.57%和65.90%,与对照形成显著差异;室内培养条件下,烤烟移栽后49 d套种籽粒苋,移栽后49~77 d时显著降低了培养矿化量,有助于减少烤烟后期的氮素吸收。表明套种籽粒苋和黑麦草均对吸收植烟土壤过剩养分有一定的作用,以烤烟移栽后49 d套种黑麦草或籽粒苋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种 烤烟 籽粒苋 黑麦草 氮素 矿化
下载PDF
紫花苜蓿/饲用玉米/高丹草彼此间的化感效应
5
作者 刘旵旵 师尚礼 +2 位作者 何龙 王文娟 武蓓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403,共10页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饲用玉米(Zea mays)、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互为受体材料,在不同浓度(0、12.5、25、50、100、150、200 mg·mL^(-1))植株水浸提液处理下,测定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相关指标,旨...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饲用玉米(Zea mays)、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 sudanense)互为受体材料,在不同浓度(0、12.5、25、50、100、150、200 mg·mL^(-1))植株水浸提液处理下,测定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相关指标,旨在探究三者间的化感效应关系,为轮作、混播或间、套作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3种作物相互间均具有化感效应,其效应因受体植物种类、受体器官、组织浸提液浓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供试浓度范围内,饲用玉米水浸提液浓度25、50 mg·mL^(-1)分别是促进紫花苜蓿、高丹草生长的最佳浓度,且均对种子活力的促进效果最佳,综合化感效应指数(SE)分别为0.074、0.092;紫花苜蓿水浸提液浓度50 mg·mL^(-1)是促进饲用玉米生长的最佳浓度(SE=0.027),且对胚根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高丹草均为抑制效应(SE <0);高丹草水浸提液各浓度对紫花苜蓿、饲用玉米均为抑制效应(SE <0)。综上,紫花苜蓿宜与饲用玉米,不宜与高丹草轮、套作或混播;饲用玉米可作为高丹草的前茬作物,不宜作为后茬;以饲用玉米作为主要收获对象时,也不宜进行套作或混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浸提液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轮作 间作 化感效应 饲草
下载PDF
苹果园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PLFA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旭锐 张燕 +1 位作者 张杰 姚允聪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30-36,共7页
【目的】探讨苹果园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对果园生态系统的改善作用。【方法】在苹果果实的不同生长时期即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分别对清耕、自然生草和罗勒三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同时... 【目的】探讨苹果园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对果园生态系统的改善作用。【方法】在苹果果实的不同生长时期即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分别对清耕、自然生草和罗勒三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利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技术(PLFAbiomarker)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果园行间自然生草与罗勒可有效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全氮含量、碳氮比、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罗勒相较于自然生草的效果更显著。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在果实的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间作物聚集的微生物有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DA)表明,pH、土壤有机质、碳氮比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果园间作明显提升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良群落的结构和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园 间作 自然生草 罗勒 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
下载PDF
新疆伊犁河谷地区葡萄园生草对有机红地球葡萄主要病虫害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姬浩 陈勇 +2 位作者 秦玉川 潘鹏亮 马彦永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89-1097,共9页
【目的】新疆伊犁河谷地区是我国红地球葡萄的主要产区之一。探讨伊犁河谷地区葡萄园生草对有机红地球葡萄主要病虫害的影响。【方法】2008—2010年,在有机葡萄园设置了4种处理:有机-清耕、有机-苜蓿、有机-白三叶和常规防治对照,田... 【目的】新疆伊犁河谷地区是我国红地球葡萄的主要产区之一。探讨伊犁河谷地区葡萄园生草对有机红地球葡萄主要病虫害的影响。【方法】2008—2010年,在有机葡萄园设置了4种处理:有机-清耕、有机-苜蓿、有机-白三叶和常规防治对照,田间调查伊犁地区有机红地球葡萄的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评估葡萄行间生草对其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在伊犁河谷地区红地球葡萄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是葡萄霜霉病、葡萄褐斑病和葡萄毛毡病。葡萄园人工生草可改善果园的生态条件,在高温干旱年份,这三种病害发生极轻,不用防治(2008年);在当年4—6月降雨相对较少,葡萄霜霉病和褐斑病发生较轻的年份(2009年),在有机葡萄行间种植紫花苜蓿或白三叶对这些病虫害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在当年4-6月降水相对较多,发病较重的年份(2010年)则会加重病情。对于葡萄毛毡病,尽管两年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分析表明有机葡萄行间种植紫花苜蓿和白三叶对控制该病发生有一定的效果。【结论】在有机葡萄生产中应该趋利避害,综合考虑分析有机葡萄园生草对病虫害的防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葡萄 行间生草 葡萄病虫害 综合防治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沿黄灌区饲用油菜与苏丹草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李磊磊 李立军 +5 位作者 张艳丽 杨金虎 王佩佩 朱利华 王石清 赵国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152,共8页
为探究沿黄灌区饲用油菜与苏丹草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2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饲用油菜单作、苏丹草单作、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3个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 为探究沿黄灌区饲用油菜与苏丹草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2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饲用油菜单作、苏丹草单作、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3个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较饲用油菜单作和苏丹草单作分别提高了8.09%~13.93%和13.01%~58.02%。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使土壤细菌OTUs数目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提高。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表现不同,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为优势菌门,Salinimicrobium、海杆菌属、革兰菌属为优势菌属;间作种植模式提高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革兰菌属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碱性磷酸酶与蛭弧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蛭弧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可知,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和有益菌物种丰度,可作为改善沿黄灌区盐碱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饲用油菜 苏丹草 酶活性 细菌群落
下载PDF
林芝河谷区苹果园间作牧草对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9
作者 管俊豪 叶彦辉 +2 位作者 邵小明 王瑞红 姜炎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以林芝市巴宜区苹果园杂草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清耕后自然生长植物为对照,研究了一年生箭筈豌豆(Avena sativa L.)、燕麦(Vicia sativa L.)和多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牧草单播或混播对苹果园杂... 以林芝市巴宜区苹果园杂草群落为研究对象,以清耕后自然生长植物为对照,研究了一年生箭筈豌豆(Avena sativa L.)、燕麦(Vicia sativa L.)和多年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牧草单播或混播对苹果园杂草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调查期间共发现杂草17科31属33种,其中优势科为禾本科、豆科、蓼科和菊科,优势种为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L.)Beauv.)、小头蓼(Persicaria microcephala(D.Don)H.Gross.)、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 Cav.)和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2)牧草种植可以减少果园中杂草种类,降低优势杂草重要值,改变杂草群落结构,不同类型牧草在不同种植年限对杂草群落的影响存在差异;(3)不同间作牧草模式下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较对照有所降低,种植年限与种植模式对群落多样性和优势度均有显著影响;(4)间作牧草有良好的杂草抑制效果,其中禾本科牧草的杂草防控效果优于豆科牧草,混播处理的杂草防控效果优于单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牧草的选择应考虑牧草生长年限,一年生牧草在短期内杂草防控效果较好,多年生牧草适宜长期种草的果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间作 牧草 多样性 杂草防治 杂草群落
下载PDF
核桃幼林林下间种牧草对土壤温度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蒋国颜 左锦莉 刘小利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3期28-33,共6页
为探讨林下间种牧草对土壤温度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核桃幼林行间间种紫花苜蓿和箭筈豌豆两种牧草,设清耕为对照,对比分析土壤温度及理化特性。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间种紫花苜蓿和箭筈豌豆的核桃幼林昼夜地温变化相对平稳,在高温时段地温... 为探讨林下间种牧草对土壤温度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核桃幼林行间间种紫花苜蓿和箭筈豌豆两种牧草,设清耕为对照,对比分析土壤温度及理化特性。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间种紫花苜蓿和箭筈豌豆的核桃幼林昼夜地温变化相对平稳,在高温时段地温可分别降低10.8℃和9.8℃;间种紫花苜蓿和箭筈豌豆后,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9.00 mg/kg和18.00 mg/kg,0.60 mg/kg和0.00 mg/kg,26.00 mg/kg和37.00 mg/k,2.03 g/kg和3.10 g/kg;pH分别比对照降低了0.12和0.13;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5%和6.81%,2.75%和7.52%,1.02%和4.51%,1.42%和5.66%;土壤容重分别比对照降低了0.07 g/cm^3和0.16 g/cm^3;总孔隙度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64%和6.04%。因此,箭筈豌豆在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保水和持水能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方面比紫花苜蓿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幼林 林下 间种 牧草 土壤 理化特性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间作牧草对油橄榄幼苗根系生理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佳承 焦润安 +2 位作者 王天 焦健 李朝周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140-1149,共10页
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间作牧草对油橄榄(Olea europaea)根系生理和形态的影响,为优化油橄榄园生草模式,加强果园生态管理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指导,本研究以两年龄油橄榄品种"豆果"为试材,设置3组间作牧草处理:百喜草(Paspalum no... 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间作牧草对油橄榄(Olea europaea)根系生理和形态的影响,为优化油橄榄园生草模式,加强果园生态管理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指导,本研究以两年龄油橄榄品种"豆果"为试材,设置3组间作牧草处理: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无草;对3组间作处理分别进行灌水量处理,即每次分别灌溉300、350、400、450和500 mL,采样后测定油橄榄根系各项生理和形态指标。结果显示:1)间作牧草提高了油橄榄幼苗的根系活力,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以及活跃吸收面积与总吸收面积的比值;整体上降低了油橄榄根系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丙二醛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根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强了渗透调节功能。2)间作牧草对于增加油橄榄幼苗根系总根长、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效果较为明显,此外,根平均直径在间作牧草条件下有增粗的趋势;间作牧草亦可提高了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和根冠比。比较各处理的效果,以在油橄榄园内间作百喜草且每次450 mL灌水量下油橄榄根系生长发育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不同水分 间作牧草 根系形态 根系生理
下载PDF
温室生草对南疆桃叶片、果实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梦宇 张琦 +2 位作者 袁振杨 陈俊 闫利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8-185,共8页
为研究生草对南疆温室桃叶片、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在温室桃园行间生草,设置间种小黑麦(triticale,T1)、间种三叶草(trifolium,T2)和清耕(CK)3个处理,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桃树叶片、果实品质和产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 为研究生草对南疆温室桃叶片、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在温室桃园行间生草,设置间种小黑麦(triticale,T1)、间种三叶草(trifolium,T2)和清耕(CK)3个处理,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桃树叶片、果实品质和产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优处理。结果表明,温室桃园间种小黑麦和三叶草均能使桃树叶面积增大,叶片变厚,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养分增加。与CK相比,T1和T2处理的桃树叶片厚度分别增加了0.21和0.02 mm,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0.27和0.10 mg·g^(-1),叶片全钾含量分别增加1.40和0.26 g·kg^(-1)。生草间种还能显著提高果实单果重、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CK处理相比,T1和T2处理的单果重分别提高了14.80和10.28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增加了1.63%和1.26%。生草间种也提升了桃树结果枝的坐果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整体看,温室桃园间种小黑麦在改善果实品质和提高产量的效果优于间种三叶草,研究结果可为南疆温室桃的优质栽培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桃园 生草 叶片养分 果实品质 产量
下载PDF
茶草互作模式下茶园环境及茶树生长的初步变化 被引量:17
13
作者 詹杰 李振武 +1 位作者 邓素芳 应朝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694-2703,共10页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松茶间作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58%、21.84%;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茶园模式空气湿度最低值分别提高了4.88%、6.66%和9.98%,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比传统清耕茶园分别降低了2.2、3.1、5.1℃。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茶园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和夏茶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提高,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模式茶园夏茶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8%、17%、14%。相对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中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在提高茶园土壤养分、茶叶品质、调控茶园温湿度方面效果更好,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 松茶间作 人工种草 自然生草 生态环境 茶叶品质
下载PDF
桉树-牧草复合经营模式下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会利 曹继钊 +4 位作者 孙孝林 梁燕芳 覃其云 何艳燕 农必昌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8-1474,共7页
本文通过连续5年监测桉树-牧草和桉树纯林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以及种植前后土壤肥力指标,综合分析间种牧草对桉树林地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桉树纯林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在2... 本文通过连续5年监测桉树-牧草和桉树纯林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以及种植前后土壤肥力指标,综合分析间种牧草对桉树林地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桉树纯林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分别在27.4~6612 m^3 hm^(-2) a^(-1)和0~14.9 t hm^(-2) a^(-1)之间,表现出随着种植时间呈逐年减少的变化规律,且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前2年;桉树-牧草复合经营模式下林地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桉树纯林随种植时间的变化规律一致,但均低于桉树纯林,降低幅度为20.84%~82.85%;与种植前比,桉树-牧草和桉树纯林土壤pH值分别提高了0.03~0.05和0.14~0.18,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得到提高(土壤交换性钙和镁除外),增幅分别为0.13~3.00倍和0.39~2.11倍;土壤肥力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桉树-牧草>桉树纯林>种植前;桉树-牧草和桉树纯林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标增幅和关联度均大于20~40 cm土层。可见,与桉树纯林比,间种牧草更有利于改善桉树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桉树林地可持续性经营,是一种较好的桉树林地复合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间种牧草 水土流失 土壤肥力 灰色关联度
原文传递
宁夏南部旱区坡地不同粮草带比间作种植模式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路海东 贾志宽 +2 位作者 杨宝平 李永平 刘世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941-5948,共8页
在宁夏南部旱区15°坡耕地上,于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连续2a研究了7种不同粮草带状间作(谷子和糜子间作苜蓿)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形态指标、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同粮食单作相比,4∶4、4... 在宁夏南部旱区15°坡耕地上,于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连续2a研究了7种不同粮草带状间作(谷子和糜子间作苜蓿)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形态指标、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同粮食单作相比,4∶4、4∶6、6∶4、6∶6、6∶8、8∶6和8∶8等7个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条带间作种植模式的作物生育后期单株叶面积和单株质量明显增加,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99-1.57kg/m3,产量增加3.02%-15.72%,地表径流减少6.86%-58.42%,泥沙流失量减少56.09%-100%。不同粮草带比间作种植模式比较,带距越窄,粮食增产效果和整体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越佳。尤其是4∶4、4∶6和6∶43种带比间作种植模式的综合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间作 坡耕地 产量 水土流失
下载PDF
黄土退耕坡地工程治理与林草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海 张立新 +1 位作者 柳江华 柏延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3-97,共5页
为使黄土退耕坡地植被快速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性特点,结合坡地不同的工程治理措施,研究提出了以草为主,草、树间作的治理模式,解决了退耕坡地当年裸露地表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指出对于15°~20°的坡地... 为使黄土退耕坡地植被快速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性特点,结合坡地不同的工程治理措施,研究提出了以草为主,草、树间作的治理模式,解决了退耕坡地当年裸露地表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指出对于15°~20°的坡地,以大台田+葎草+经济林治理模式最好,当年植被盖度可达47.2%,4年后可达75.9%,士壤侵蚀量较对照下降34.30%;对于20°~25°坡地,以隔坡梯田+葎草+乔木生态林的治理模式最好,当年植被盖度可达33.9%,4年后达49.4%,土壤侵蚀量比对照下降67.04%;对于25°以上坡地宜采用大鱼鳞坑+冰草+灌木组合治理模式,当年植被盖度可达28.7%,4年后达36.3%,土壤侵蚀量比对照下降68.17%。三种模式均能有效地减轻雨滴对疏松表土的溅蚀,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和植被覆盖度,利于形成林草和谐共生的稳定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植被恢复 林草优化配置 土壤含水率
下载PDF
半干旱区径流调控工程林草间作模式土壤水分及效益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富 安彪 +2 位作者 刘彦江 华荣祥 牛娟红 《中国水土保持》 2012年第5期59-61,76,共3页
为解决林地土壤干化问题,安定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了以隔坡水平阶为主体的径流调控工程。对隔坡水平阶不同部位2 m土层内土壤水分含量和不同植物措施的保存率、产出效益的调查分析表明,在退耕地实施的隔坡水平阶,大旱之年2 m土层内... 为解决林地土壤干化问题,安定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了以隔坡水平阶为主体的径流调控工程。对隔坡水平阶不同部位2 m土层内土壤水分含量和不同植物措施的保存率、产出效益的调查分析表明,在退耕地实施的隔坡水平阶,大旱之年2 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平均达到6.95%,其中产流区达到7.05%、蓄水区达到6.63%;侧柏林保存率达到92%,多年生紫花苜蓿鲜草产量达到22 417 kg/hm2。以径流调控工程为依托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全区森林覆盖率由9.8%提高到11.2%,林草覆盖率达到19.45%,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调控 林草间作 土壤水分 效益分析 半干旱区
下载PDF
坡地果草间作,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效益 被引量:6
18
作者 鲁会玲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年第2期61-62,共2页
指出坡地单独种植果树对水土保持不利的方面;分析了果树下种牧草对水土保持、培肥地力、形成局部小气候和的促进牧业发展的优越性;林草间作要因地制宜、科学实施。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综合效益 坡地 局部小气候 培肥地力 牧业发展 因地制宜 林草间作 科学实施 果树 牧草 下种
下载PDF
粮草豆隔带种植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光荣 张国宏 +3 位作者 高世铭 郭天文 张晓艳 王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58,共5页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坡耕地上建立天然降雨径流小区,于2007年对粮草豆隔带种植保护性耕作防治水土流失效应进行定位研究。试验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和免耕秸秆覆...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坡耕地上建立天然降雨径流小区,于2007年对粮草豆隔带种植保护性耕作防治水土流失效应进行定位研究。试验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和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NTS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NTS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NTSCL)6个处理。结果表明:(1)免耕秸秆覆盖可显著减少径流量和侵蚀量,6个处理的水土流失量为TWL>NTSWL>TCL>NTSCL>TPL>NTSPL。(2)流失泥沙的养分含量中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的流失总量最大,全N和全P的流失总量最小,免耕秸秆覆盖对减少速效N、速效K和全P的流失具有明显的作用。(3)径流量、泥沙量与降雨量的回归关系均十分显著。保护性耕作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粮草豆隔带种植 坡耕地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解决农村“三料”短缺的模式──林草间作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晗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3-57,共5页
该文由社会林业概念谈起,阐述了林草间作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举例论证了林草间作模式在解决黄土丘陵区“三料”俱缺问题方面的意义,表明:林草间作技术在黄土丘陵区有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同时,根据生产经营的侧重点,可将林草间作... 该文由社会林业概念谈起,阐述了林草间作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举例论证了林草间作模式在解决黄土丘陵区“三料”俱缺问题方面的意义,表明:林草间作技术在黄土丘陵区有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同时,根据生产经营的侧重点,可将林草间作模式分为三类:以林为主式,以草为主式和林草均衡式。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探讨,作者认为关于林草间作模式及经营管理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林草间作 黄土丘陵区 生态农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