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改革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严奕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年第3期163-166,共4页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从学生个体需求和互动行为出发,设置实践项目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范式,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此基础...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从学生个体需求和互动行为出发,设置实践项目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范式,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此基础上,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概括为四个部分:群体认同、情感能量、象征符号、制度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理论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大学生就业指导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体育遗产旅游与体育文化认同的关系向度与跃迁路径
2
作者 王浩丞 赵海涛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4年第7期115-118,139,共5页
体育遗产旅游作为活态体育人文遗产的有效途径,对促进体育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建构了体育遗产旅游与体育文化认同的关系向度并提出跃迁路径。研究认为:互动仪式链... 体育遗产旅游作为活态体育人文遗产的有效途径,对促进体育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建构了体育遗产旅游与体育文化认同的关系向度并提出跃迁路径。研究认为:互动仪式链与体育遗产旅游促进体育文化认同呈现互促互耦状态,且作用于行为实践、集体兴奋、情感能量、主体塑造。基于游客旅游动机、互动情境、情感连带、相互关注、情感体验、符号标志、文化认同、行为实践,创新游客体育遗产旅游心理体验,在汇集情感能量、激发情感依恋、凝聚认同符号过程中塑造体育文化认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推动体育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亟待创新体育遗产旅游互动实践、创设数字体育遗产旅游景观、营造互动情境、创新行为实践、激发情感能量、凝聚认同符号,在体育遗产旅游互动仪式中促进体育文化认同,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理论 体育遗产旅游 体育文化认同 集体兴奋 情感能量 情感体验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留守儿童家校共育:机制、困境与路向
3
作者 李佳 葛新斌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家校共育是我国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要求,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业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互动仪式作为微观社会学概念,提供了一个整体把握家校共育的认识框架和一个自下而上审思家校共育实践的整合型分析视角。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 家校共育是我国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要求,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业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互动仪式作为微观社会学概念,提供了一个整体把握家校共育的认识框架和一个自下而上审思家校共育实践的整合型分析视角。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留守儿童父母“身体缺场”,家校“脱域”互动;参与主体异质,家校关注焦点离散;家校互动地位能力势差,情感能量积蓄失衡;家校共育主体身份认同危机,一致行动受阻。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的未来路向应从拓展家校沟通平台,形成双向共时教育信息互动模式;达成教育价值共识,提升家校共育的稳定性;相互尊重平衡地位势差,激发参与主体的情感能量;推进家校互动制度化建设,保障家校共育主体身份认同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提高家校共育的科学性,进而提升家校共育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共育 留守儿童 家校互动 互动仪式链理论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类型及其转化
4
作者 罗梦园 杜静 白莹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7,共13页
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关系是影响博士生成长的关键要素。要实现博士生培养的目标,博士生与导师之间需要建立稳定、健康、双向的互动关系。主体在场、共同焦点、情感共享、空间界限是互动仪式链建立的基本条件,其中共同关注和情感能量是互... 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关系是影响博士生成长的关键要素。要实现博士生培养的目标,博士生与导师之间需要建立稳定、健康、双向的互动关系。主体在场、共同焦点、情感共享、空间界限是互动仪式链建立的基本条件,其中共同关注和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建立的核心要素。基于对16名博士生访谈资料的编码发现,互动内容和互动情感对导生互动状态具有显著影响。拟合互动仪式链建构的核心要素发现,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类型有“高关注—强情感”的双边对话型、“低关注—强情感”的相顾无言型、“低关注—弱情感”的互不干涉型、“高关注—弱情感”的雇佣从属型4种。除双边对话型外,其他3种互动类型容易对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消极的导生互动类型的形成主要缘于博士生与导师的主体身心退场,瓦解了主体际遇情境;共同目标缺失,主体互动内容出现分歧;导生回应反馈不足,导致情感共享失衡;导生互动时空缺失,对外界限模糊。转化消极导生互动类型的举措包括:创新多元互动方式,促进导生身心回归;促进主体对话交融,激发导生情感能量;达成共享目标愿景,实现导生互动双赢;共建良性师门文化,打造群体记忆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生互动 互动仪式链理论 导学关系 博士生教育
下载PDF
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建设双向赋能路径研究
5
作者 王丽培 陈雅 王丹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51-60,共10页
文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乡村振兴建设语境下公众需求变化是推动变革的根源,深化改革本地化服务成为其互利互惠的重要路径选择。研究以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为基础,审视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本地化发展... 文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乡村振兴建设语境下公众需求变化是推动变革的根源,深化改革本地化服务成为其互利互惠的重要路径选择。研究以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为基础,审视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本地化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间的互动关系,提出新时代以深化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本地化发展的方式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的观点,探究互助发展的必要性及其根源,并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适合度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为目标开展策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理论 公共文化服务 乡村振兴 本地化 双向赋能
下载PDF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健身直播行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涵 郑芳 《浙江体育科学》 2023年第3期55-60,105,共7页
依托各流媒体平台发展的健身直播,以“直播+运动”的形式,拓展健身产业内容,扩大健身产业规模,顺应运动健身需求的增长而快速成长。文章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对健身直播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健身直播用... 依托各流媒体平台发展的健身直播,以“直播+运动”的形式,拓展健身产业内容,扩大健身产业规模,顺应运动健身需求的增长而快速成长。文章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对健身直播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健身直播用户与健身主播通过健身直播平台聚集在直播间内共同感受互动健身热情,构建起由直播符号匹配和情感连接的互动仪式网络。其间,健身直播用户获得的互动愉悦感随圈层递减,健身主播与用户之间的正向反馈促进仪式再参与意向。由此提出对策建议:良性发展的健身直播应是在标准化监管机制下,能够满足用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提倡健身主播专业性与情感性的同步发展,搭建更具趣味化与交互化场景的直播平台,引领健身直播用户体验健康运动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身直播 健身互动体验 互动仪式链理论 直播互动
下载PDF
适应与拓殖:支教教师情感能量的社会建构 被引量:1
7
作者 万晓霞 常亚慧 《教师发展研究》 2023年第2期87-94,共8页
支教教师情感能量的建构隐匿在支教过程中,为解释支教教师行动策略、揭示支教实效性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支教教师情感能量的生成、蓄积与释放的社会建构逻辑,发现现实中支援学校情境的权力区隔与受援学校情... 支教教师情感能量的建构隐匿在支教过程中,为解释支教教师行动策略、揭示支教实效性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分析了支教教师情感能量的生成、蓄积与释放的社会建构逻辑,发现现实中支援学校情境的权力区隔与受援学校情境的地位分界蓄积了支教教师的负向情感能量。支教教师采取“屈从”与“退守”的行动策略,适应“前台”情境的秩序;在“后台”情境中,支教教师则积极拓殖行动空间,采取“自决”的策略,释放负向情感能量,补偿正向情感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教教师 情感能量 互动仪式链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扩面提升”的困境与破解——基于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沈陈庚 唐洁秋 章婧 《山东工会论坛》 2023年第6期15-25,共11页
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分析模型,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研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的“扩面提升”现象提供了新视角。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扩面提升”面临三大困境:前提性要件缺失,“扩面”难度较大;过程性要件迷失... 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分析模型,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研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的“扩面提升”现象提供了新视角。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扩面提升”面临三大困境:前提性要件缺失,“扩面”难度较大;过程性要件迷失,“提升”效果不佳;反馈性结果难循环,“扩面提升”进程迟缓。基于此,提出三条针对性策略:形成“群体团结”,强化会员的“社会关系符号”,夯实入会基础;凝聚“个体情感能量”,创新推动“扩面提升”;形成群体“道德标准”,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扩面提升 工会 互动仪式链理论
下载PDF
专业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反应贡献影响因素组态分析
9
作者 董泽稼 杨佳思 《情报探索》 2023年第6期15-22,共8页
[目的/意义]研究专业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反应贡献的影响因素及其组合效应有利于促进社区用户进行知识反应贡献,帮助其可持续发展。[方法/过程]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根据互动仪式形成的四类条件:身体在场、群体界限、共同关注和情感能量,提... [目的/意义]研究专业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反应贡献的影响因素及其组合效应有利于促进社区用户进行知识反应贡献,帮助其可持续发展。[方法/过程]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根据互动仪式形成的四类条件:身体在场、群体界限、共同关注和情感能量,提取影响专业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反应贡献的6个因素并构建组态分析模型。[结果/结论]临场感知、社区认同、自我效能、互惠规范、观念认同、情感共享或作为核心条件或作为辅助条件均对用户知识反应贡献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虚拟社区 知识反应贡献 互动仪式链理论 组态分析
下载PDF
高校主题班会的困境与突破——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微微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32-36,共5页
主题班会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互动仪式,当前高校主题班会面临着情境创设不足、群体符号式微、情感连带受阻的现实困境,应从建立情境基础、塑造价值符号、激发情感能量等方面出发,优化主题班会的开展策略,进而充... 主题班会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互动仪式,当前高校主题班会面临着情境创设不足、群体符号式微、情感连带受阻的现实困境,应从建立情境基础、塑造价值符号、激发情感能量等方面出发,优化主题班会的开展策略,进而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育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理论 主题班会 情境 符号 情感
下载PDF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
11
作者 李海云 郑文佳 《现代教育论丛》 2023年第6期60-67,共8页
良好的家校共育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家庭和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家校共育必须以家校互动为基础,而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家校互动提供了全新视角。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家校共育的微观实践过程,发现当前家校共育的主体“脱域”,... 良好的家校共育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家庭和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家校共育必须以家校互动为基础,而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家校互动提供了全新视角。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透视家校共育的微观实践过程,发现当前家校共育的主体“脱域”,身体在场不足;家校共育关注焦点模糊,共育符号缺失;家校共育群体凝聚力不足,情感连带受阻。基于此,学校应创新共育方式,增强双方“临场”感;在“以生为本”的价值引领下创设共育符号,生成关注焦点;在凝聚团体精神的基础上促进情感共享,激发共育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共育 互动仪式链理论 家校互动
下载PDF
小课堂,大收获:互动仪式链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天 孙丽坤 王寿鹏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477-480,共4页
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了解、认同、喜欢所学专业的重要环节。关注课堂教学现状,从人类表演学出发,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讲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 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了解、认同、喜欢所学专业的重要环节。关注课堂教学现状,从人类表演学出发,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讲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认为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教学仪式,可以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设计,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师生情感能量的聚集,增进教学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最后,通过情感能量聚集图详细说明学生如何在不同情境下通过互动仪式实现情感能量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仪式链理论 课堂教学 情感能量 教学设计
下载PDF
公共艺术介入民族乡村建设的逻辑路向——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透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堃 王妍妍 杨毅 《民族学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8-155,共8页
公共艺术以其生活化、服务性以及注重地域特性、历史传承和人文精神的优势,具备介入民族乡村建设的潜质与条件。本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以豫北S村为个案,透析公共艺术介入民族乡村建设的逻辑路向。研究发现:沿着外部输入、内部... 公共艺术以其生活化、服务性以及注重地域特性、历史传承和人文精神的优势,具备介入民族乡村建设的潜质与条件。本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以豫北S村为个案,透析公共艺术介入民族乡村建设的逻辑路向。研究发现:沿着外部输入、内部发掘和内外合作三种路径,政府与村民聚集在公共艺术场域中相互关注,并通过有节奏的情绪连带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能量。公共艺术的介入不仅对民族文化样态塑型有益,而且有助于为公共文化内涵铸魂,在民族乡村建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介入 民族乡村建设 互动仪式链理论
原文传递
教育质性研究概念框架的本土探索--以一项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互动的研究为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向明 曲霞 张玉荣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0,28,共9页
质性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为了揭示研究现象的深层机理,研究者在设计阶段需要构建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实地资料的不断丰富,对这个框架进行修改。文章讨论的... 质性研究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为了揭示研究现象的深层机理,研究者在设计阶段需要构建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实地资料的不断丰富,对这个框架进行修改。文章讨论的就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意义世界以及与相关理论互动,逐步生成并不断完善概念框架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文章借助研究者自己一项有关师范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互动的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该概念框架经由借鉴西方行动科学理论和互动仪式链理论,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礼"的观念,最后到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理论——其演化过程不仅充分体现了质性研究循环往复、逐步聚焦的动态生成特征,而且凸显了作为中国研究者的本土诉求。在这个一波三折的探询过程中,研究者也一步步深入地逼近了研究现象的真实状态和文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性研究概念框架 实习生与指导教师互动 行动科学理论 互动仪式链理论 仁与礼 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理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