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87
1
作者 杨传开 宁越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92-1506,共15页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多种指标和方法研究了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迁入和迁出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均呈分散化态势,迁入迁出重心均向北向东偏移,迁入地由广东省"一枝独秀"...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多种指标和方法研究了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迁入和迁出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均呈分散化态势,迁入迁出重心均向北向东偏移,迁入地由广东省"一枝独秀"向多极化演变,安徽、四川、河南、湖南成为新的四大迁出地。利用净迁移流构建的省际人口迁移网络,表现出紧凑化和均衡化趋势;迁移流仍然是从中西部地区指向东部地区,但新增加迁移流集中指向长三角、京津以及福建。综合考虑省际人口迁移强度和方向,可将全国31个地区划分为净流入型活跃区、平衡型活跃区、净流出型活跃区以及非活跃区四种类型。省际迁移改变了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城乡人口结构,通过不同模式促进了城镇化率的提高和省际差异的缩小,对2000-2010年全国城镇化率增加的贡献占到了18.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迁移 城镇化 空间格局 迁移流向 地域类型
原文传递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省际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抗私 周晓蒙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8,共10页
使用微观调研数据分析大学毕业生的省际流动特征,发现其就业地点大多为毕业院校与生源地所在省份;东部地区的跨省就业发生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跨省就业发生率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增加;地区之间教育收益率差异与工资收入的学历差异揭示了大... 使用微观调研数据分析大学毕业生的省际流动特征,发现其就业地点大多为毕业院校与生源地所在省份;东部地区的跨省就业发生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跨省就业发生率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增加;地区之间教育收益率差异与工资收入的学历差异揭示了大学毕业生的省际流动决策同时受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二元Logistic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生源地因素、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均能影响大学毕业生的省际流动。因此,地方政府应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构建宜居环境入手,吸引高学历人才,进而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流动 教育收益率 经济因素 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
下载PDF
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被引量:24
3
作者 高更和 罗庆 +2 位作者 樊新生 李二玲 李小建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11-1517,共7页
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体,对中国的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和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建立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 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体,对中国的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和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建立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基础上的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既可以表示农村人口流动的方向,也可以表示流动的强度,更可方便地进行区域比较,是研究农村人口流动的科学方法和指标。2农村人口有效流动整体上呈现出由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向沿海、沿边流动的总趋势,有效流动率在全局上具有弱相关性,局域上的低-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于鄂、湘、渝、黔、云等地。3农村人口流动指数的正值区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东部沿海、京津和新疆等地区,负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由负值区进入正值区的农村人口流动构成了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和路径。4农村人口流动指数与人口总量、流出存量显著负相关,与经济总量、流入存量显著正相关。农村人口流动的实质是农村人口应对人口压力的现实反应,在流动目的地的选择中,流动网络和流动惯性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口 省际流动 空间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省际贸易演变特征与流向蜕变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军 高彦彦 宣昌勇 《财贸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1-95,共15页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提供新一轮对外开放空间的同时,也为区域协调发展、国内价值链构建提供了新思路,而省际贸易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2008—2016年中国省际贸易流量进行了测算,总结了省际贸易的演变特征,分...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提供新一轮对外开放空间的同时,也为区域协调发展、国内价值链构建提供了新思路,而省际贸易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2008—2016年中国省际贸易流量进行了测算,总结了省际贸易的演变特征,分析了省际贸易的空间流向趋势,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于省际贸易流向的影响,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省际贸易额与GDP以及国际贸易额之间的剪刀差持续扩大,省际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2)国际贸易顺差逐步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扩散,后者在出现国际贸易顺差或逆差缩小的同时,省际贸易逆差范围则在扩大;(3)区域内贸易是省际贸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除了"长三角"地区,其他地区的区域内贸易均在上升;沿海地区之间的贸易比重基本都在降低,流向中西部地区的贸易以上升为主,流向东北地区的贸易在下降;(4)省际贸易流向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内空间布局相一致,从南北贸易主导转向南北贸易和东西贸易均衡发展。本文为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省级贸易流向变化的影响提供了研究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贸易 “一带一路”倡议 引力模型 流向蜕变
原文传递
西北地区贸易联系与空间流向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陈秀山 张若 杨艳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3-69,共7页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北各省区对外贸易和省(区)际贸易的绝对量逐步增大,对内和对外开放程度均有所提高。空间上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地区内省(区)际贸易联系较强;二是地区外贸易具有明显的东部沿海指向。对外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的繁荣是西北...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北各省区对外贸易和省(区)际贸易的绝对量逐步增大,对内和对外开放程度均有所提高。空间上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地区内省(区)际贸易联系较强;二是地区外贸易具有明显的东部沿海指向。对外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的繁荣是西北各省区国内贸易增长和空间格局变动的重要原因。继续推进西北地区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的流通通道建设,同时加强地区内各省区之间的产业关联建设,是促进对外贸易和省(区)际贸易同步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省(区)际贸易 对外贸易 贸易流量估算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的中国省际农业水-土-碳足迹流动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孙锦 刘源 +5 位作者 赵荣钦 杨文娟 吴航星 彭超月 郭敏 刘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615-9626,共12页
水-土-碳多要素耦合研究是近年来资源环境领域的热点之一。开展农业水-土-碳足迹流动分析有助于揭示农业生产和贸易带来的跨区域环境影响,对不同区域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协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 水-土-碳多要素耦合研究是近年来资源环境领域的热点之一。开展农业水-土-碳足迹流动分析有助于揭示农业生产和贸易带来的跨区域环境影响,对不同区域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协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科学识别不同省区农业水、土、碳足迹的空间格局、流动特征及关联状况。主要结论如下:(1)省域尺度农业水、土、碳足迹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这归因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及种植结构等的区域差异;(2)农业水、土、碳足迹流动主要从西部和北部流向东部和东南部地区,这与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密切相关,表明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农产品消费导致了西部和北部地区资源的虚拟占用和隐含碳排放;(3)农业水、土、碳足迹及其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关系,经济发展状况、地区产业结构、自然条件状况等因素均会影响某一要素或几种要素的消耗强度,进而影响其关联作用;农业水、土、碳足迹流动表现出明显的关联性特征,空间关联网络存在不均衡性,关联渠道有待丰富;(4)建议未来加强农业技术革新,提高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水平;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水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开展基于水-土-碳跨区域影响的横向农业生态补偿,实现中国省际协同减排和资源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碳足迹 投入产出分析 农业 省际流动
下载PDF
中国中部区域省际贸易流量与贸易壁垒研究
7
作者 文武斌 农强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4,共7页
通过分析中国省际贸易流量与贸易壁垒现状,发现中部区域的省际贸易流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契合。具体而言,中部各省份的产品及服务流出量略大于流入量,省际贸易循环以中部区域内部为集中点。当前,各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各区域贸... 通过分析中国省际贸易流量与贸易壁垒现状,发现中部区域的省际贸易流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契合。具体而言,中部各省份的产品及服务流出量略大于流入量,省际贸易循环以中部区域内部为集中点。当前,各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各区域贸易壁垒障碍尚未解决、各区域产业集群规模尚未成型、各区域经济循环规模作用尚未发挥、各区域基础产业运作优势尚未集聚等问题。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推进区域化合理分工、强化产业链效能,借助优势突破地域局限、健全基础设施体系,融圈入群建设城市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推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创新贸易金融业务模式、催化省际贸易快速增长,加快贸易技术投入与优化升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省际贸易 贸易流量 贸易壁垒
下载PDF
省级现货市场出清结果对区域同步电网潮流越限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晓刚 杨立兵 +3 位作者 吴敏 万家豪 冯冬涵 周云 《电力建设》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4-42,共9页
跨省互联大电网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并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在当前“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全国统一市场体系下,省级市场将以省间市场的跨省交易结果作为边界进行市场出清,然而在区域同步电网内直接将省间的交流... 跨省互联大电网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并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在当前“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全国统一市场体系下,省级市场将以省间市场的跨省交易结果作为边界进行市场出清,然而在区域同步电网内直接将省间的交流联络线功率作为边界节点上的注入功率时省级市场的潮流模型将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甚至会出现潮流越限的问题。文章首先提出利用由区域调度机构直接调度的直调机组来改善上述潮流越限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省级、省间市场潮流模型的差异,提出将省间联络线功率、边界节点的相角差同时作为省级市场的边界条件,实现了省级市场中对潮流的正确计算,从而避免了潮流越限问题。文章还基于IEEE 39节点验证和分析了以上两种解决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联络线 省级市场 省间市场 直调机组 潮流越限 相角差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铁路货物空间互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敏 《物流科技》 2014年第4期142-145,共4页
考察省际铁路流量与流向特征是评估省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揭示物流流动规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文章在分析各省份铁路货物流量特征基础上,运用流向指数测度了省际物资流向与流量特征;运用UCINET6软件测量了省际铁路网络... 考察省际铁路流量与流向特征是评估省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揭示物流流动规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文章在分析各省份铁路货物流量特征基础上,运用流向指数测度了省际物资流向与流量特征;运用UCINET6软件测量了省际铁路网络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流量与流向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 铁路 货物 流动 空间作用
下载PDF
经济驱动下的人口省际流动研究——以安徽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易斌 翟国方 丁琳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3年第12期39-42,共4页
安徽省人口跨省流动具有规模大、流向集中、各研究单元人口省际净流出规模和比重差异明显的特点。文章利用安徽省2001-2012年以县(地级市区)为单元的面板数据,以各研究单元净流出率为因变量,以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均GDP比值为自变量,利用... 安徽省人口跨省流动具有规模大、流向集中、各研究单元人口省际净流出规模和比重差异明显的特点。文章利用安徽省2001-2012年以县(地级市区)为单元的面板数据,以各研究单元净流出率为因变量,以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均GDP比值为自变量,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定量模型。研究表明:两者呈指数递减关系,随着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均GDP比值升高,各研究单元净流出率呈指数趋势下降;利用历史分析方法发现2001年、2004年、2009年、2012年回归系数绝对值在下降,表明随着时间推移,人口流动对经济因子的敏感性在降低;通过横断面分析发现经济欠发达的皖北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因子的敏感性大于经济发达的皖南地区。研究还表明人口流动是区域发展差距导致,从财政、土地、基础设施、税收、管理服务方面创造承接转移产业和发展内生产业的积极条件,是提高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留住发展要素,吸引人口回流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省际流动 人均GDP 安徽省
下载PDF
冬季大负荷方式下华中电网跨区跨省潮流分析
11
作者 奚江惠 胡济洲 《湖北电力》 2012年第5期5-7,10,共4页
文章在总结华中电网2011年末至2012年初冬季方式基本特点基础上,给出了华中电网2011年迎峰度冬方式跨区跨省断面潮流分布情况,并与年度运行方式和电网运行稳定规定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华中电网冬季大负荷方式跨区跨省断面潮流分布主要特... 文章在总结华中电网2011年末至2012年初冬季方式基本特点基础上,给出了华中电网2011年迎峰度冬方式跨区跨省断面潮流分布情况,并与年度运行方式和电网运行稳定规定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华中电网冬季大负荷方式跨区跨省断面潮流分布主要特点及其原因,为总结电网运行规律、做好运行方式安排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迎峰度冬 跨区跨省断面 潮流
下载PDF
农民工城市就业发展路径及现状特征--基于1983~2012年的数据分析
12
作者 王静 王欣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9-75,共7页
本文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多方面数据,依据总量及增长率的变化特点,分析了不同时代特征下的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并将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对外出农民工总体规模、流动格局以及收入状况三个方面,来分析农民工城市就... 本文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多方面数据,依据总量及增长率的变化特点,分析了不同时代特征下的农民工城市就业问题,并将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本文主要通过对外出农民工总体规模、流动格局以及收入状况三个方面,来分析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现阶段特征。结果呈现出农民工外出总量增长减缓,举家外出、省际流动减少、向大中城市聚集以及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迅速追赶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就业 农民工 发展路径 省际流动
下载PDF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中国省际旅游者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 被引量:38
13
作者 周慧玲 王甫园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9-681,共13页
高速交通时代旅游者流空间网络结构具有什么特征,是全国旅游流空间组织和管理需要探索的基础问题。贴近客观实际修正引力模型的相关参数,测算中国省际旅游者流,结合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索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势、联系和发育水平。分析发现... 高速交通时代旅游者流空间网络结构具有什么特征,是全国旅游流空间组织和管理需要探索的基础问题。贴近客观实际修正引力模型的相关参数,测算中国省际旅游者流,结合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索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势、联系和发育水平。分析发现该网络结构稳定,旅游者流大量汇聚于中国的东南半壁、流动不对称、邻近型和跳跃型空间联系结构并存、层级性明显。具体表现为:首先,从优势水平来看,旅游流大量汇聚于上海(东)-广东(南)-四川(西)-河北(北)区域范围内。其次,从联系水平来看,东部三省江苏、浙江、山东是各地优势流量的主要汇聚之所,西藏的排名靠末。最后,从发育水平来看,旅游流动不对称,网络有"紧密团块型"和"飞地跨越型"两种空间联系结构且表现出层级性,不平衡发育状态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旅游空间结构 省际旅游 旅游者流空间网络 结构特征
原文传递
基于人口流的中国省域城镇化空间关联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3
14
作者 刘帅宾 杨山 王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8-663,共16页
空间关联是区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纽带,以人口流动为载体的城镇化空间关联影响并不断调整着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根据省际人口流动数据,构建城镇化空间关联模型,通过分析1990-2015年中国省域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与关联网络结构变化... 空间关联是区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纽带,以人口流动为载体的城镇化空间关联影响并不断调整着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根据省际人口流动数据,构建城镇化空间关联模型,通过分析1990-2015年中国省域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与关联网络结构变化,揭示城镇化空间关联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发现:①中国省域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演变过程可以解析出7种类型,其中主导类型与全国的吻合程度最高,并决定着全国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演变过程;非主导类型的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演变特征以2005年为界,之前增长缓慢甚至为负,之后与主导类型共同推动全国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持续增长。②对城镇化空间关联进行不同尺度的结构分析,全国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日趋复杂,关联路径由集中转向分散,不同属性的地域子群间关联密度差异开始缩小,高等级节点由东部向中西部扩散。③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检验城镇化空间关联强度与关联网络中心度的互动机制,并解释了居民收入水平和区域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空间关联特征的影响方式。城镇化空间关联不仅深化了城镇化的研究,也为中国人口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空间转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城镇化 省际人口流动 城镇化空间关联 空间关联强度 关联网络中心度
原文传递
“双碳”目标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核算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杨柏 秦广鹏 邬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840-5849,共10页
对各省域CO_(2)排放量进行核算能够确定中国CO_(2)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为碳减排决策提供相关信息.以往的研究表明,核算视角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水平的差异.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不同能源类型,量化中国由生产、需求和供给... 对各省域CO_(2)排放量进行核算能够确定中国CO_(2)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为碳减排决策提供相关信息.以往的研究表明,核算视角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水平的差异.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不同能源类型,量化中国由生产、需求和供给驱动的省级CO_(2)排放量,构建能源-碳排放关系模型,对我国CO_(2)排放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①由煤炭导致的CO_(2)排放占比57.2%(生产视角)、60.7%(消费视角)和58.2%(收入视角).②各产业部门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部门CO_(2)排放占比49.1%(生产视角)、70.2%(消费视角)和14.2%(收入视角).③河北、内蒙古、河南和辽宁等高度工业化省份的碳减排政策应侧重生产侧;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矿产资源丰富省份的政策应分别侧重需求侧和供给侧.④以往被忽略的第三产业在收入视角下贡献了大量的CO_(2)排放.因此各省份及产业部门需要在生产、需求和供给侧制定差别化且具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政策才能减少CO_(2)的排放,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视角分析 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 省际贸易 碳排放流 政策制定
原文传递
中国跨区跨省电力交易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昊 郭烨 孙宏斌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87-199,共13页
跨区跨省电力交易是指在由各运营主体负责下形成的区域(或省级)电网之间发生的电力交易行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新能源发电占比将不断增长,考虑中国新能源发电与负荷的逆向地理分布现状,推动跨区跨省电力交易有利... 跨区跨省电力交易是指在由各运营主体负责下形成的区域(或省级)电网之间发生的电力交易行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新能源发电占比将不断增长,考虑中国新能源发电与负荷的逆向地理分布现状,推动跨区跨省电力交易有利于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基于上述背景,对国内外多区域电力市场基本架构、交易分类、出清机制、模型求解算法、价格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总结了目前跨区跨省电力交易机制中的关键问题,并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跨省电力交易 最优潮流 出清机制 价格机制
下载PDF
基于相互作用关系的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豆晓 ARELLANO Blanca ROCA Josep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48-1861,共14页
基于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及2005年、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相互作用关系模型计算了中国"人口流动系统"和"单向相互作用关系值"。结果表明:(1)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凝聚性,东部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依然具... 基于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及2005年、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相互作用关系模型计算了中国"人口流动系统"和"单向相互作用关系值"。结果表明:(1)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凝聚性,东部地区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依然具有绝对优势;(2)省际人口流动呈"非对称双向迁移模式",人口回流的趋势已不容忽视;(3)长三角地区逐渐代替珠三角成为新的人口流动中心,人口流动开始北移;(4)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分中心某种意义上已经出现,人口就近转移日渐凸显。将2010-2015年间省际人口流动新规律和特征与1995-2010年进行动态对比,对于制定未来人口和区域发展政策,继续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系统 相互作用关系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贸易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菲 朱虹锟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9-48,共10页
省际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立各地区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和互补依存关系,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通过采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在考察省际贸易的发展格局及主要特征基础上,利用基于引力方... 省际贸易的发展有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立各地区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技术联系和互补依存关系,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通过采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在考察省际贸易的发展格局及主要特征基础上,利用基于引力方程的边界效应模型分析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边界效应系数的绝对值在1997—2002年增大,2002—2012年持续减小,2012—2017年继续增大,说明省际贸易壁垒呈现出先加深后减轻之后继续加深的波浪形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则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应加强省际贸易合作,打破行政边界壁垒,加强省份之间沟通,同时建议拥有开放优势的区域利用资源和信息优势,充分发挥自身高水平的发展力量和丰富的资源禀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贸易格局 区域经济一体化 引力模型 贸易流量法
下载PDF
华中电网迎峰度夏方式的省际潮流 被引量:2
19
作者 奚江惠 胡济洲 李胜洪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9,共4页
高温大负荷、水电大发是华中电网迎峰度夏方式的两大基本特征,又与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紧密结合,其对运行方式安排的影响必然会体现在电网省际断面的潮流分布方面。在总结华中电网2010年迎峰度夏方式基本特点基础上,给出了华中电网... 高温大负荷、水电大发是华中电网迎峰度夏方式的两大基本特征,又与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紧密结合,其对运行方式安排的影响必然会体现在电网省际断面的潮流分布方面。在总结华中电网2010年迎峰度夏方式基本特点基础上,给出了华中电网2010年迎峰度夏方式省际断面潮流分布情况,并与年度运行方式和电网运行稳定规定进行了对比。迎峰度夏大负荷期间,华中电网省际断面呈现输送裕度较大且受三峡电站出力影响较大的特点,充分反映了资源优化配置需求,为有效做好运行方式安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迎峰度夏 省际断面潮流 输送能力
下载PDF
基于省际间粮食贸易的虚拟水综合效益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丁雪丽 张玲玲 王宗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78-987,共10页
虚拟水概念丰富水资源的形态与内涵,其价值不仅表现在人口-粮食-贸易为纽带的虚拟水贸易上,还表现在其社会属性上。基于虚拟水的双重价值,结合全国粮食各地产消平衡数据,构建线性优化模型,估算我国粮食省际间贸易的虚拟水流动格局,从资... 虚拟水概念丰富水资源的形态与内涵,其价值不仅表现在人口-粮食-贸易为纽带的虚拟水贸易上,还表现在其社会属性上。基于虚拟水的双重价值,结合全国粮食各地产消平衡数据,构建线性优化模型,估算我国粮食省际间贸易的虚拟水流动格局,从资源、经济、环境3方面出发分析虚拟水流动引发的综合效益。结果发现:我国粮食省际间贸易的虚拟水流动格局表现为北水南运的特点,同实体水的南水北调形成互补,水资源南北互通;资源效益而言,我国省际间粮食贸易的虚拟水流动格局在全国范围内共节约了152.96亿m3的水资源,占总的虚拟水流动量的15.79%,表面的水资源节约现象背后隐藏着缺水区输水给丰水区的反常现象以及广大富水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严重问题;经济效益总体上是增加的,工业增加值为6.77万亿元。经济效益增加分布较为集中,经济效益减损分布较为分散,效益减损需要构建地区补偿机制;环境效益结果不佳,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高的地区在透支当地农业生态绿水情况下大量输出虚拟水,将会对其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并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根据结果得出政策启示,为水资源管理、区域发展及生态安全提供新思考:引入实体水与虚拟水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构建协调区域发展的虚拟水补偿机制;维持绿水与蓝水结构平衡的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间粮食贸易 虚拟水流动 资源效益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