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
作者 程鹏 曹福亮 汪贵斌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1-156,共6页
在分析农林复合经营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的现况,论述了农林复合经营分类体系、种间互作、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农林复合经营中存在的基础理论及系统研究、区域的最优化模... 在分析农林复合经营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的现况,论述了农林复合经营分类体系、种间互作、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农林复合经营中存在的基础理论及系统研究、区域的最优化模式、社会经济学与生态学、品种和无性系、立地生产力长期变化及可持续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经营 种间互作 能量流动 效益评价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不同种植制度下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宁堂原 焦念元 +4 位作者 李增嘉 张民 赵春 韩宾 邵国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32-2336,共5页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套作和单作条件下春、夏玉米氮利用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作和套作条件下,春、夏玉米吸氮量显著增加,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也显著增加.由于春、夏玉米需求的养分种类与形...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套作和单作条件下春、夏玉米氮利用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作和套作条件下,春、夏玉米吸氮量显著增加,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也显著增加.由于春、夏玉米需求的养分种类与形态一致,低氮条件时竞争较激烈,春玉米处于优势地位,但其吸氮量仍低于单作.增加施氮量可以缓解这种竞争,利于玉米的高产优质.施氮量由187·5kg·hm-2增至375kg·hm-2时,春、夏玉米单作时生物产量平均增加1·717kg·kg-1N,而套作时平均增加12·179kg·kg-1N;春、夏玉米单作时蛋白质产量平均增加0·305kg·kg-1N,而套作时平均增加1·829kg·kg-1N;春夏玉米套作的土地当量比由1·59增加到1·91.与单作相比,春夏玉米套作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品质,增施氮肥有利于套作条件下玉米高产优质潜力的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玉米 单作 套作 氮吸收利用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河西灌区小麦与豆科作物间作和复种模式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久东 包兴国 +3 位作者 曹卫东 车宗贤 卢秉林 杨新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6-791,共6页
为了探讨小麦与豆科作物的间复种高效种植模式,本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间作大豆、小麦复种毛叶苕子等5个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以复种毛叶苕子压青处理小麦产量最高,为7175kg·hm-2;间作、复种豆科作物的处理经... 为了探讨小麦与豆科作物的间复种高效种植模式,本试验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间作大豆、小麦复种毛叶苕子等5个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以复种毛叶苕子压青处理小麦产量最高,为7175kg·hm-2;间作、复种豆科作物的处理经济效益均高于单作小麦,以小麦间作大豆根茬处理经济效益最高,为23142元·hm-2,较单作小麦增值45.6%。毛叶苕子压青处理能显著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了3.5、0.4、12.2 mg·kg-1和2.4g·kg-1,具有较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小麦间作、复种绿肥作物种植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绿肥作物生产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大豆 间作 土壤肥力 小麦
下载PDF
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菊芬 吴伯志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6-291,共6页
简要介绍了间套作的基本情况及研究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的意义,并对国内外不同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变化、间作群体中的土壤水分蒸发、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述,提出... 简要介绍了间套作的基本情况及研究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的意义,并对国内外不同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变化、间作群体中的土壤水分蒸发、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述,提出了在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对辣椒主要病害的控制及增值效应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发万 宋泽州 +5 位作者 钟利 秦荣 张丽琴 赵燕 袁文珍 李卫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9-662,共4页
2005-2007年在云南省弥勒县竹园镇进行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栽培模式能减轻辣椒病毒病发病率,2005-2007年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与辣椒单作相比较,成熟期辣椒病毒病发病率分别减... 2005-2007年在云南省弥勒县竹园镇进行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栽培模式能减轻辣椒病毒病发病率,2005-2007年辣椒、玉米、芋头间套作与辣椒单作相比较,成熟期辣椒病毒病发病率分别减轻43%、36%、40%。同时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综合产值,2005~2007年每公顷产值间套种比单种增加29469、29160、29797.5元,增幅分别达59。71%、52.37%、56.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玉米 芋头 间套种
下载PDF
小麦抗感品种间作和混种对白粉病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8
6
作者 武英鹏 原宗英 +3 位作者 刘敏捷 张治家 侯玉 唐翼锋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6-651,共6页
为明确小麦抗感品种间作和混种对白粉病的防控效果,2018-2019年,在农业部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近免疫品种晋麦104号与感病品种晋麦86号进行了间作和混种防控白粉病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抗、感品种间作、混种可以降低感... 为明确小麦抗感品种间作和混种对白粉病的防控效果,2018-2019年,在农业部太原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近免疫品种晋麦104号与感病品种晋麦86号进行了间作和混种防控白粉病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抗、感品种间作、混种可以降低感病品种晋麦86号对白粉病的严重度。与单作区相比,间作区感病品种的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严重度降低率分别为8.35%、24.69%、20.11%,其中倒二叶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抗、感品种间作对感病品种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白粉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34.14%、44.79%、32.97%。抗感品种按抗∶感比1∶1、2∶1、1∶2(m∶m)混种较单作感病品种(0∶1),均降低了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严重度,最终相对防效分别为30.25%~74.49%、41.96%~64.67%、36.39%~53.69%。其中倒二叶的相对防效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抗、感混种比例2∶1较1∶2均降低了旗叶、倒二叶、倒三叶的严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小麦白粉病 间作 混种
下载PDF
玉米间作大豆、萝卜对红壤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李孝梅 李永梅 +1 位作者 乌达木 范茂攀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11,共8页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选择大豆、萝卜与玉米间作及3种作物的单作进行田间试验,在作物成熟期采样,进行样品测定。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玉/... 为了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氮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选择大豆、萝卜与玉米间作及3种作物的单作进行田间试验,在作物成熟期采样,进行样品测定。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玉//豆)、玉米-萝卜(玉//萝)、玉米单作(玉单)、大豆单作(豆单)、萝卜单作(萝单)处理中,大团聚体(> 0.25 mm)的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微团聚体(<0.25 mm),其中以大团聚体中粒径为0.25~2 mm的百分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两种粒径,大团聚体百分含量表现为:玉//豆>玉//萝>玉单>萝单>豆单,微团聚体则与其相反。团聚体粒径中的有机碳含量表现为0.25~2 mm粒径最高、<0.25 mm粒径次之、>2 mm粒径含量最少、玉米大豆间作含量最高、玉米单作含量最低。团聚体粒级中全氮含量与有机碳分布一致,但单作的全氮含量高于间作。有机碳与全氮的C/N为间作高于单作,>2 mm粒径C/N高于其余两种粒径。微生物量碳、氮在团聚体粒径中的分布趋势一致,都表现为间作模式高于单作模式,大团聚体中的含量高于微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氮的C/N为单作模式高于间作模式,微团聚体大于大团聚体。与单作相比,间作能提高土壤中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增加大团聚体粒径内的有机碳、氮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刘乾 张廷伟 刘长仲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8-150,共3页
研究了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对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蚜虫发生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油葵、黄豆的麦蚜发生数量均显著低于单作小麦(P<0.05);3种间作处理之间蚜虫发生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小麦/玉米间作的发生量最... 研究了小麦与不同作物间作对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蚜虫发生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油葵、黄豆的麦蚜发生数量均显著低于单作小麦(P<0.05);3种间作处理之间蚜虫发生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小麦/玉米间作的发生量最少,其次是小麦/油葵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黄豆 油葵 间作 麦蚜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青贮玉米与籽粒玉米间作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9
作者 徐艳霞 杨曌 +5 位作者 王洪宝 孙芳 王晓龙 柴华 李莎莎 吴玥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119,共6页
试验旨在确定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后的生产性能。采用青贮玉米和籽粒玉米间作,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群体鲜草产量、穗产量、干物质含量以及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单作相比,H14处理(龙牧7号与裕丰303以2∶2间作)的穗产量、鲜草产量和... 试验旨在确定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后的生产性能。采用青贮玉米和籽粒玉米间作,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群体鲜草产量、穗产量、干物质含量以及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单作相比,H14处理(龙牧7号与裕丰303以2∶2间作)的穗产量、鲜草产量和干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组合处理。H20处理(单播北农青贮208)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5.71%,其次是H14(龙牧7号与裕丰303以2∶2间作)处理,粗蛋白含量为15.38%。H4处理(龙牧7号与裕丰303以3∶1间作)粗脂肪含量最高,为2.80%,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合处理(P<0.05)。H22处理(单播籽粒玉米裕丰303)淀粉含量最高为36.69%,其次是H21(单播籽粒玉米先玉335)处理和H2(北农青贮208与裕丰303以1∶3间作)处理,淀粉含量分别为35.11%和35.10%。H20(单播北农青贮208)的相对饲喂价值为160.44,其次是H18(京科青贮932与裕丰303以2∶2间作)相对饲用价值为159.56。研究表明,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与单作相比,龙牧7号青贮玉米与裕丰303籽粒玉米以2∶2间作其隶属函数值最大,生产性能最高,其次是京科青贮932与裕丰303以2∶2间作,隶属函数值位居第二,而北农青贮208与裕丰303以1∶3间作隶属函数值排名第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玉米 青贮玉米 间种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烤烟纯作和套种对烟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巧真 郭芳阳 +3 位作者 范艺宽 朱景伟 马浩波 胡亚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8-50,共3页
研究了纯作和套种对烟田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8:00-19:00,各层土壤温度都随时间推移先升高后下降。5cm处,纯作土壤温度始终高于套种,10cm,15cm和20cm土温,分别在12:00,13:00和14:00之前表现为纯作高于套种,之后,套种高于纯作,... 研究了纯作和套种对烟田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8:00-19:00,各层土壤温度都随时间推移先升高后下降。5cm处,纯作土壤温度始终高于套种,10cm,15cm和20cm土温,分别在12:00,13:00和14:00之前表现为纯作高于套种,之后,套种高于纯作,两处理土壤温度继续升高,分别在16:00,17:00和18:00升至最高,然后开始下降,套种土壤温度升高和下降幅度均大于纯作,并且套种土壤温度日较差显著大于纯作。总体来说,8:00-19:00,5~20cm土层,套种土壤温度平均值和土壤积温均低于纯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纯作 套种 土壤温度
下载PDF
我国南方耐荫大豆的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迅 张明荣 +3 位作者 吴海英 黄玉碧 刘国林 杨克相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年第5期148-150,共3页
间、套作大豆种植模式作为目前南方大豆发展的新兴模式,在确保北方大豆生产,不与玉米等大宗作物争地的前提下,实现了南方大豆的发展。综述了大豆生产的重要意义、我国大豆资源情况、南方大豆种植情况、荫蔽对大豆生产的影响以及目前南... 间、套作大豆种植模式作为目前南方大豆发展的新兴模式,在确保北方大豆生产,不与玉米等大宗作物争地的前提下,实现了南方大豆的发展。综述了大豆生产的重要意义、我国大豆资源情况、南方大豆种植情况、荫蔽对大豆生产的影响以及目前南方耐荫大豆种质的研究和利用情况。并认为,从DNA水平上鉴定大豆耐荫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认识和了解该类型品种耐荫性好,抗倒伏,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抗病避虫等优良特征特性的遗传本质。为研究大豆耐荫遗传机制,寻找新的耐荫标记和间、套作专用型大豆转基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荫 间、套作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间根系互作效应与水分利用效率 被引量:4
12
作者 肖特 崔阔澍 +1 位作者 黄文娟 杨文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58-2771,共14页
【目的】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2种作物根系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究其种间竞争和促进作用。【方法】大田环境下,采取不同种植模式结合地下分隔试验,测定玉米和大豆的产量、生物量、根长密度(RLD)、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分析作物... 【目的】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2种作物根系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究其种间竞争和促进作用。【方法】大田环境下,采取不同种植模式结合地下分隔试验,测定玉米和大豆的产量、生物量、根长密度(RLD)、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分析作物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并比较玉米/大豆种间互作效应。【结果】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LER)为1.46~2.00。套作模式中玉米为优势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攻击力(Ams)平均为1.67;相对拥挤系数(Kms)平均为2.66]。玉米/大豆套作促进了2种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分布,玉米根系水平方向上集中分布在0~30 cm,RLD占比89.35%,且与大豆根系有交互作用。玉米根系垂直方向集中分布在0~60 cm,RLD占比93.00%,大豆根系集中在0~20 cm,RLD占比80.46%。与单作相比,套作模式下玉米、大豆的WUE仅分别降低0.71%~18.76%和2.69%~20.39%;玉米/大豆2∶2轮作模式(MS2)WUE降低最少,同时,玉米籽粒产量提高8.00%,大豆产量降低14.78%,增产效果明显,土地利用率最大。【结论】玉米/大豆套作能增强玉米地上物质生产能力,同时改善地下根系分布环境,提高农田土地和水分生产力。玉米/大豆2∶2轮作模式具有最高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势,适合西南丘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套作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根系分布
下载PDF
中国四川间作地区作物高度、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的时间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林超文 陈一兵 黄晶晶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2-75,共4页
作物参数在模型模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关于作物参数的研究是很久以前的,一般发表于20世纪中期或更早,并且这些结果都来自于净作作物。为了填补这个空缺,进行了该项研究。结果显示:作物的高度、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随时间... 作物参数在模型模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关于作物参数的研究是很久以前的,一般发表于20世纪中期或更早,并且这些结果都来自于净作作物。为了填补这个空缺,进行了该项研究。结果显示:作物的高度、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随时间变化很大。玉米的最大高度是177cm,间于已有的文献值范围内。玉米的最大覆盖度是花期的86%。玉米的最大叶面积指数是1.96,低于参考文献的2.1~10的范围,这是因为参考文献的研究集中于北美和欧洲,由于品种和耕作制度的不同而造成的。甘薯的最大和最小株高分别为22cm和12cm。甘薯的最大覆盖度为薯块膨大期的73%。甘薯的最大叶面积指数是1.79。当甘薯和玉米间作时,其所有的作物参数受玉米影响很大。在玉米-甘薯这个间作系统中,最危险的侵蚀期是玉米收获后至甘薯覆盖度最大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变化 作物高度 作物覆盖度 叶面积指数 间作
下载PDF
玉米间作绿肥对土壤呼吸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曦慧 车宗贤 张久东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1年第4期75-79,共5页
以武威市凉州区灌漠土为研究对象,测定玉米间作绿肥种植模式的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以及玉米产量。结果表明,(1)玉米单作和玉米间作绿肥的土壤呼吸变化趋势相同,都随时间及玉米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2)对比玉米单作模式,玉米间作绿肥的... 以武威市凉州区灌漠土为研究对象,测定玉米间作绿肥种植模式的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以及玉米产量。结果表明,(1)玉米单作和玉米间作绿肥的土壤呼吸变化趋势相同,都随时间及玉米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2)对比玉米单作模式,玉米间作绿肥的玉米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大幅度提高;(3)玉米间作绿肥种植模式相较于玉米单作模式,玉米产量增加的处理为玉米间作草木樨压青处理、玉米间作(箭豌豆+毛叶苕子)压青和根茬处理、麻豌豆压青处理;(4)土壤呼吸、土壤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不同土层之间相关性呈现显著水平(P<0.01),而玉米产量与土壤呼吸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皆呈现负相关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土壤有机碳 绿肥 间作 绿洲灌区
下载PDF
间作百喜草对坡地茶园磷流失的影响
15
作者 朱惠琼 杜理旺 +1 位作者 罗旭辉 黄光樑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23年第3期25-29,32,共6页
茶园是南方种植业面源污染源之一,但不同茶园管理模式的磷流失存在差异,探析茶园间作的磷流失规律与特征,对科学评估生态茶园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福州市宦溪镇生态茶园为研究对象,应用径流小区法开展长期... 茶园是南方种植业面源污染源之一,但不同茶园管理模式的磷流失存在差异,探析茶园间作的磷流失规律与特征,对科学评估生态茶园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福州市宦溪镇生态茶园为研究对象,应用径流小区法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观测了2016~2018年16场降雨产流事件中顺坡单作(T1)、顺坡间作(T2)、梯台单作(T3)、梯台间作(T4)的茶园径流量和磷素浓度、磷素流失量,间作植物为百喜草。结果表明:茶园间作(T2、T4)比茶园单作(T1、T3)径流量减少0.1~2m^(3)/(100m^(2));径流总磷(TP)浓度下降最高达80%、可溶性总磷(TDP)浓度下降最高达100%、颗粒态磷(PP)下降最高达83.3%;径流TP流失量下降最高达82.3%、TDP流失量下降最高达100%、PP流失量下降最高达85.3%;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51.7%~72.3%)。径流量与降雨量、径流量与TP浓度、TDP浓度、磷素流失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径流量与PP浓度、磷素浓度之间、磷素浓度与磷素流失量、磷流失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单作 间作 降雨量 径流量
下载PDF
杉木林下套种南方红豆杉初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雷先珠 张发游 《福建林业科技》 2017年第1期58-60,95,共4页
研究3种育苗方式培育的2年生南方红豆杉苗(无纺布营养袋苗、塑料杯营养袋苗、裸根苗)在杉木林下套种的初期效果,及不同坡位、坡向对2年生无纺布营养袋苗在杉木林下套种的初期效果。结果表明:无纺布营养袋苗在杉木林下栽植成活率和当年... 研究3种育苗方式培育的2年生南方红豆杉苗(无纺布营养袋苗、塑料杯营养袋苗、裸根苗)在杉木林下套种的初期效果,及不同坡位、坡向对2年生无纺布营养袋苗在杉木林下套种的初期效果。结果表明:无纺布营养袋苗在杉木林下栽植成活率和当年抽高明显大于塑料杯营养袋苗和裸根苗,无纺布营养袋苗的成活率和抽高分别比塑料杯营养袋苗、裸根苗高出7.7%、43.3%和45.4%、58.3%;不同坡位对无纺布营养袋苗的成活率影响不显著,对抽高有极显著影响,南方红豆杉抽高大小依次是下坡>中坡>上坡,下坡的抽高分别比中坡、上坡高15.1%、63.2%;不同坡向对无纺布营养袋苗成活率影响不显著,对抽高有极显著影响,红豆杉抽高大小依次是阴坡>半阴坡>阳坡,阴坡的抽高分别比半阴坡、阳坡高出6.2%、57.8%。初期试验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在杉木林下套种,以采用无纺布营养袋育苗,在中坡、下坡、阴坡和半阴坡种植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杉木 套种 成活率 抽高
下载PDF
木薯间作套种生姜高效立体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恒锐 陈于华 +7 位作者 刘连军 青鑫 农秋连 梁振华 杨海霞 郭素云 黎萍 卢美瑛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7年第1期57-59,共3页
通过对木薯间作套种生姜的高效立体栽培技术进行论述。包括选地整地、选种用种、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技术措施,采取木薯间作套种生姜高效立体栽培模式,可比常规单种木薯或生姜产值提高200%左右。
关键词 木薯 间作套种 生姜 栽培
下载PDF
马尾松低产林采伐和改造试验技术研究
18
作者 李贤伟 胡庭兴 杨祯禄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82-187,共6页
通过11.6公顷马尾松低产林采伐改造营林试验,初步筛选出马尾松低产林采伐 方式和树种配置最优组合类型;针对农区人口稠密、交通方便这一特点,在造 林三年内实行矮秆作物间作措施,既解决幼林抚育和保护需要经费,又给农民 增加... 通过11.6公顷马尾松低产林采伐改造营林试验,初步筛选出马尾松低产林采伐 方式和树种配置最优组合类型;针对农区人口稠密、交通方便这一特点,在造 林三年内实行矮秆作物间作措施,既解决幼林抚育和保护需要经费,又给农民 增加一定的经济收益。该项技术适合目前四川丘陵马尾松林区生产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皆伐作业 低产林 采伐 更新 改造
下载PDF
Integrated soil, water and agronomic management effects on crop productivity and selected soil properties in Western Ethiopia 被引量:2
19
作者 Teklu Erkossa Timothy O.Williams Fanuel Laekemariam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305-316,共12页
Land degradation is a major challenge limiting crop production in Ethiopia. Integrate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widely applied as a means to reverse the trend and increase productiv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 Land degradation is a major challenge limiting crop production in Ethiopia. Integrate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widely applied as a means to reverse the trend and increase productiv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such integrated approaches at two sites, Jeldu and Diga, inWestern Ethiopia. A split plot design with phys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main plots and agronomic practices in the sub plots was employed. Maize (Zea mays L.) followed by groundnut (Arachis hypogaea L.) at Diga, and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followed by faba bean (Vicia faba L.) were the test crops. Surface soils were sampled before sowing and after the crop harvest, and analyzed for selected parameters. Soil moisture content during the growing period was also monitored. The use of soil bund increased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significantly (P < 0.05) increased days to flowering and maturity, kernel weight and harvest index, grain yield of the test crops, with the exception of maize. The improved agronomic practices (intercropping, fertilization and row planting) significantly (P < 0.05) increased grain yield of all the test crops.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s on soil parameters may require longer time to be evident. Although the increase in crop yield due to soil bund and the improved agronomic practices is eminent, economic analysis is necessary before recommending the widespread use of the improved op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degradation SOIL bund inter-cropping Improved crop varieties crop-livestock systems
原文传递
宿根甘蔗行间冬马铃薯覆盖栽培模式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和 董永威 +3 位作者 韦杰权 韦方志 阮春芳 韦承坤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3-18,共6页
以甘蔗柳城05/136和马铃薯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新植蔗行距为1.3m,甘蔗砍收后在行距间作马铃薯,设覆土(T1)、甘蔗叶覆盖(T2)、黑膜覆盖(T3)不同覆盖方式以及马铃薯单作覆土(CK)等四个处理,比较宿根甘蔗行间作冬马铃薯以及不同覆盖物栽培... 以甘蔗柳城05/136和马铃薯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新植蔗行距为1.3m,甘蔗砍收后在行距间作马铃薯,设覆土(T1)、甘蔗叶覆盖(T2)、黑膜覆盖(T3)不同覆盖方式以及马铃薯单作覆土(CK)等四个处理,比较宿根甘蔗行间作冬马铃薯以及不同覆盖物栽培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冬马铃薯出苗数方面,间作对冬马铃薯的出苗速度及最终苗数影响均不明显,不同的覆盖物对出苗的速度影响较大,覆盖土壤处理的马铃薯出苗比覆盖蔗叶和黑膜的早,但最终的苗数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耕作土层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方面,间作的马铃薯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单作马铃薯;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冬季低气温条件下不同土层土壤的温度及水分,蔗叶覆盖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增加效果不如地膜覆盖,其中增温的效果又不如保水的效果;在马铃薯产量性状方面,间作显著降低了马铃薯的每667m2株数、单株薯数、单株薯重、商品薯率和产量,覆盖地膜和蔗叶均能改善马铃薯的产量性状,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其中,黑色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优于蔗叶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甘蔗 冬马铃薯 间作 覆盖栽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