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写作中主体写作意图的表达途径
1
作者 吴怀仁 《阴山学刊》 2004年第2期39-41,共3页
在写作中,写作主体总是以强烈的感觉、内心的激情和隐秘的冲动以个性化的方式建构起个体性与公共性关系通融和互动的表意模态,使写作成为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写作作为主体的精神存在方式而成为言语交往的社会性公共存在,写作主体以表... 在写作中,写作主体总是以强烈的感觉、内心的激情和隐秘的冲动以个性化的方式建构起个体性与公共性关系通融和互动的表意模态,使写作成为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写作作为主体的精神存在方式而成为言语交往的社会性公共存在,写作主体以表达模式、表达方式和表达策略三种表达途径充分展现自己的写作意图,为写作主体的写作活动提供一个更自由的表达写作意图的操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 写作主体 写作意图 表达途径
下载PDF
论作者创作动机的“树德建言”说——兼论刘勰《文心雕龙》的创作动机
2
作者 张利群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45-51,共7页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序志”是全书的纲领,不仅阐明了全书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创作目的,而且阐明了著书的创作动机、创作意图。刘勰提出“树德建言”说,就作者创作动机而言,主要从“文以明道”、“立言”以扬声显名从而“不朽”、...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序志”是全书的纲领,不仅阐明了全书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创作目的,而且阐明了著书的创作动机、创作意图。刘勰提出“树德建言”说,就作者创作动机而言,主要从“文以明道”、“立言”以扬声显名从而“不朽”、超越“生之有涯”的局限以及批评当时文坛之弊端等方面说明作者创作动机及其创作《文心雕龙》动机的。这对于强化作者创作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促进了作者批评和作者论的建设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德建言” “文以明道” 作者批评 创作动机 创作意图
下载PDF
中学语文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写作探析
3
作者 程祖进 李淑萍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9年第3期171-174,共4页
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比一般的材料作文更有难度,更能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写作时,需要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发散思维、整体把握;需要学生在谋篇布局时逐层品读、瞻前顾后。培养思维品质,树立规范意识,是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写作指... 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比一般的材料作文更有难度,更能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写作时,需要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发散思维、整体把握;需要学生在谋篇布局时逐层品读、瞻前顾后。培养思维品质,树立规范意识,是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写作指导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 立意 谋篇 发散思维 规范意识
下载PDF
乾隆朝新平“梅花十老”雅集与多族士民共同体
4
作者 毕舒颖 茶志高 《怀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8-112,共5页
《盘龙寺探梅花十老倡和图记》(简称《图记》)为福建举人陈昆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新平知县任上所作,“梅花十老”是由陈昆、李联元、孙绍宗、陈延、陈子周、陈诏来、杨钦、舒品高、陈白珩、苏子书组成的士人群体。《图记》记载了雅集... 《盘龙寺探梅花十老倡和图记》(简称《图记》)为福建举人陈昆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新平知县任上所作,“梅花十老”是由陈昆、李联元、孙绍宗、陈延、陈子周、陈诏来、杨钦、舒品高、陈白珩、苏子书组成的士人群体。《图记》记载了雅集盛况并由画工绘制了《十老图》,该图现已失传。《图记》所言“志聚赏之情”、图绘“汉、夷人等偕老之意”,背后实为宣扬教化覃敷和盛世荣耀,寓意着新平多族士民共同体构建与“天下一家”的理念实践。结合新平彼时历史情境,“志聚赏之情”与乾隆时期基本结束了明末清初以来以新平为中心的滇南地方社会的“野贼”滋扰不断的无序局面有密切关系。“改土归流”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儒家文化的提倡和推进,也为多民族士绅群体的成长提供了契机,使他们能够和地方官吏同台互动,共享升平之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平 梅花十老 多族士民 《图记》 创作意图
下载PDF
曹丕赋释疑解惑
5
作者 董家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7-82,共6页
曹丕的赋,研究者甚少。这是因为多残编断简,志晦意隐,难以推断写作用意的缘故。笔者就此作了探讨,认为曹丕赋多残编断简的原因是屡经乱离、钩沉索隐、赋体嬗变。其赋内容有京殿苑囿、述行叙志、伤离恨别、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其写作用... 曹丕的赋,研究者甚少。这是因为多残编断简,志晦意隐,难以推断写作用意的缘故。笔者就此作了探讨,认为曹丕赋多残编断简的原因是屡经乱离、钩沉索隐、赋体嬗变。其赋内容有京殿苑囿、述行叙志、伤离恨别、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其写作用意在于炫耀帝国声威,抒发人间真情,叙写人生悲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赋 残编断简 志晦意隐 写作用意
下载PDF
论竹林七贤的“无意为文”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澍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1期70-75,共6页
阮籍、嵇康诗之无题化现象说明竹林七贤无意为文。这种创作态度的理论基础是嵇康“性动说” ,性动说的本质是任自然。无意为文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师心使气 ,其长处是情浓言简、新颖独特 ;短处是“漫衍”。七贤所处的险恶社会环境激活了其... 阮籍、嵇康诗之无题化现象说明竹林七贤无意为文。这种创作态度的理论基础是嵇康“性动说” ,性动说的本质是任自然。无意为文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师心使气 ,其长处是情浓言简、新颖独特 ;短处是“漫衍”。七贤所处的险恶社会环境激活了其原始诗性精神 ,导致其创作既有玄言文学 ,也有忧生之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七贤 诗歌 创作理念 无意为文
下载PDF
道法自然:藤原定家“事可然体”和歌的美学诠释
7
作者 李东军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9年第1期75-80,共6页
在藤原定家"有心"诗学体系中,"定家十体"的诗体学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有心体"与"事可然体"起到统领作用,概括来说,含蓄蕴籍的思想内容与道法自然的表现方法是二种和歌体的核心。"事可然体&... 在藤原定家"有心"诗学体系中,"定家十体"的诗体学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有心体"与"事可然体"起到统领作用,概括来说,含蓄蕴籍的思想内容与道法自然的表现方法是二种和歌体的核心。"事可然体"的"可然"有"赞许"之义,包括和歌的题材、立意、构思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崇真贵实、无意为文、思与境谐等和歌创作的审美思维。"事可然体"的主要诗学特征是"崇真贵实",表达真情实感,或宇宙人生的摄理法则;在表达技巧层面上朴实无华,摒弃矫饰雕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歌 事可然体 道法自然 无意为文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编年体佛教通史的撰述
8
作者 郭琳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6,共11页
中国古代编年体佛教通史的撰述,是为了应对末法时代来临和皇权强大造成的危机感,以砥砺信仰;具览佛教在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下的兴衰变迁,以为借鉴;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历史进行全面的记述和总结。其编纂体例诸如内容详略、纪年方式、叙... 中国古代编年体佛教通史的撰述,是为了应对末法时代来临和皇权强大造成的危机感,以砥砺信仰;具览佛教在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下的兴衰变迁,以为借鉴;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历史进行全面的记述和总结。其编纂体例诸如内容详略、纪年方式、叙史技巧等,直接受到传统编年体史书,尤其是《资治通鉴》的影响,又具有佛教史独有的特征。其史料来源浩瀚繁多,佛教史家广征博引佛籍文献,参互稽考儒道典籍,更扩展史料范围,採摭诏令、碑铭、表、记、序等文字,以撰成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的通史性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年体佛教通史 撰述动机 体例特征 史料来源
原文传递
法律文书主旨要素分解论
9
作者 陈礼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21-123,共3页
一般认为,法律文书主旨包含写作目的与中心思想两方面内容。但写作目的与中心思想的确立是一个前后相继的思想过程,它们的形成源自截然不同的思想活动;而且,写作目的与中心思想对于法律文书写作分别有着相关而又各自独立的意义,因此,应... 一般认为,法律文书主旨包含写作目的与中心思想两方面内容。但写作目的与中心思想的确立是一个前后相继的思想过程,它们的形成源自截然不同的思想活动;而且,写作目的与中心思想对于法律文书写作分别有着相关而又各自独立的意义,因此,应破除主旨的概念,让写作目的与中心思想获得独立的要素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文书 主旨 写作目的 中心思想 分解
下载PDF
乔伊斯的文论特点
10
作者 杨建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0-38,共9页
所谓"乔伊斯文论",即乔伊斯的文学理论,它散见于乔伊斯的评论文章、日记、笔记、书信、谈话及作品中,有散存性外观、"意图式写作"、感悟式语言、体系性内质四个特点。乔伊斯的"意图式写作"主要体现在他... 所谓"乔伊斯文论",即乔伊斯的文学理论,它散见于乔伊斯的评论文章、日记、笔记、书信、谈话及作品中,有散存性外观、"意图式写作"、感悟式语言、体系性内质四个特点。乔伊斯的"意图式写作"主要体现在他的美学原则和诗学观念对其创作、特别是中后期实验小说写作的渗透,还有一些框架结构、写作意图对文本的掌控作用。在理论上,乔伊斯没有走概念化、模式化道路,他既没有一味地沿用他人的理论,也没有严密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其批评语言是感悟式的,充满了天才艺术家的灵悟发现,不过,他的评论文章虽然有自己的逻辑层次,观点也很分明,但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却缺乏充分的学理上的论析、展开,只是点到为止,有些术语缺乏界定,这些都导致了我们理解上的困难,必须联系其文论和创作进行辨析、判断。尽管乔伊斯文论在结构形式、写作策略以及语言表述上有这样一些特点,但内容上却形成了美学思想和诗学思想两大体系。乔伊斯的美学思想是其诗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二者存在着对应关系,乔伊斯前后期美学思想和诗学思想的巨大变化直接导致了其创作转向。本文认为,乔伊斯文论写作形式多样,内容系统、丰富、前沿,奠定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并预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应该以专章专节形式写进西方文论和批评史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文论 散存性外观 “意图式写作” 感悟式语言 体系性内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