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分析与模型阐释 被引量:55
1
作者 姜博 修春亮 陈才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3-856,861,共5页
基于城市流理论,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测算,并与国内部分城市群城市流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沈阳、大连外,群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均较低;一... 基于城市流理论,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辽中南城市群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测算,并与国内部分城市群城市流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除沈阳、大连外,群内其他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均较低;一些资源型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甚至为0;城市总体经济实力与城市流倾向度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够协调;城市群结构不优,一体化程度不高,整体功能不强等,并利用SPSS软件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南城市群 城市流强度 倾向度 模型阐释
原文传递
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时空变化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 被引量:48
2
作者 徐慧超 韩增林 +1 位作者 赵林 彭飞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58,共6页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了测度。根据计算结果,运用Q形聚类法,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划分为15种类型,同时,进一步分析了...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了测度。根据计算结果,运用Q形聚类法,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划分为15种类型,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内各部门的外向服务能力不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空间联系较为松散;②随时间变化,城市流强度的绝对差异在增大,相对差异在减小,区内城市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相差较大;③郑州居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高值区中心,且郑州与区内外围城市的城市流梯度差不断缩小,溢出效应开始显现;④空间格局变化较小,且基本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⑤特殊的区位优势对区域内城市流强度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城市流强度 时空演变
原文传递
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被引量:46
3
作者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62,8,共7页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联系 城市流强度 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 中原经济区
原文传递
环渤海地区城市流强度动态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姜博 修春亮 陈才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15,共5页
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1997,2004年环渤海地区28个中心城市以及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三大亚区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进行了测算、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多数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相关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 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1997,2004年环渤海地区28个中心城市以及京津冀、辽中南、山东半岛三大亚区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进行了测算、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多数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相关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仅有少数城市的部分指标出现了上升;资源型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较低,有些甚至为0;京津冀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流倾向度等指标位居环渤海地区首位,辽中南次之,山东半岛虽位居最后,但发展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动态分析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中国十大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卢万合 刘继生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0年第2期60-64,共5页
运用城市流强度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99座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进行计算,并汇总求出各城市群的上述指标,进而对城市群间城市流强度、各城市群核心城市及各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运用城市流强度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99座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进行计算,并汇总求出各城市群的上述指标,进而对城市群间城市流强度、各城市群核心城市及各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间外向型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存在巨大差距,并存在从东南沿海到西部地区逐渐减小的态势,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为三大高城市流强度的辐射中心;东部地区城市群从业人员中为城市区域以外的地区服务的人员比例普遍较低,其中长三角最低仅为11%;核心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变化趋势与城市群一致,对城市群影响巨大,北京、深圳和上海三座城市综合实力和外向型服务能力最强,北京服务型产业在全国也有着超强的辐射功能;城市群内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差巨大,核心城市的总体实力、城市流强度均较高,但无一例外的其GDPi′值大于其Ki′,表明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十分必要,非核心城市则更应着眼于综合实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大城市群 城市流强度 外向型功能量 城市流倾向度
下载PDF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群空间联系定量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肖汝琴 陈东景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5-80,共6页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蓝色经济区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和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群整体辐射能力不强,核心城市中心地位不突出,中低城市流强...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蓝色经济区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和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群整体辐射能力不强,核心城市中心地位不突出,中低城市流强度城市占多数。2区内第二产业辐射较强,呈现高集聚态势;第三产业辐射能力较弱,空间分布较为分散。3区内各城市地域分散,经济关联性不强。为了促进蓝色经济区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有必要提升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提高第三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构建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辐射能力 城市流强度 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 蓝色经济区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周晓艳 华敏 +1 位作者 秦雅雯 马秀馨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92-1500,共9页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及其内在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区域内中低级城市流强度的城市占多数;(2)城市...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及其内在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区域内中低级城市流强度的城市占多数;(2)城市群内第二、三产业辐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产业呈现出较强的辐射能力,而第三产业辐射能力较弱,并且其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分散;(3)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总体较弱,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都有待加强;(4)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空间联系不够紧密,且联系程度空间差异较大。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城市间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辐射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城市空间联系 城市相互作用强度 长江中游城市群
原文传递
基于引力模型和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胡盈 张津 +1 位作者 刘转花 林爱文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57,共6页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长江中游地区被列入我国城市化21个主要地区之一,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将使其成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平台。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采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长江中游地区被列入我国城市化21个主要地区之一,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将使其成为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平台。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采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经济联系进行了量化测度。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呈现明显的层级关系,武汉是城市群的发展核心,长株潭、南昌则为城市群的次级中心;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次级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具有差异性,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并且两个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强度较高,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联系松散且相对边缘化;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发展中级城市以增强外向功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城市流强度 经济联系 空间联系
下载PDF
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哈长与辽中南城市群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彬燕 王士君 田俊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4-100,116,共8页
以城市流强度理论为基础,群域18个城市统计指标为依据,对东北地区哈长、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整体水平以及外向功能量、区位熵等表征值进行测算,并基于此进行延伸比较,进而论证两城市群的发展进程、特征、问题和发展方向。结果显示:... 以城市流强度理论为基础,群域18个城市统计指标为依据,对东北地区哈长、辽中南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整体水平以及外向功能量、区位熵等表征值进行测算,并基于此进行延伸比较,进而论证两城市群的发展进程、特征、问题和发展方向。结果显示:1哈长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各项表征值均小于辽中南城市群,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2与成熟城市群相比,哈长城市群内部等级规模结构扁平化,核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3辽中南城市群虽发育相对成熟,但其核心与外围关系尚不健全,城市流强度落差过大,未形成合理梯度;4哈长与辽中南城市群相同的问题是非核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普遍较小,城市间相互联系强度低。研究认为,哈长城市群应通过规划引领和调控打造,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大建设力度、强化"双核"、明确分工;辽中南城市群未来应在强化"双核"的同时培育增长极,增强区域内非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对外联系强度;同时,两城市群还应针对城市流结构相似以及其他共性问题,建立两群域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密切群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动东北地区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长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 城市流强度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演变特征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魏国恩 朱翔 贺清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58-1966,共9页
科学揭示城市群内在空间联系特征是诊断问题与优化对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城市综合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和可达性分析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联系、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对内集聚影响力等层面方法集成对2006年以来环长株潭城市群的... 科学揭示城市群内在空间联系特征是诊断问题与优化对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城市综合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和可达性分析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联系、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对内集聚影响力等层面方法集成对2006年以来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呈现出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的内心圈层结构,交通科技对城市空间联系产生的时间压缩效应明显,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北高南低、东北高西北低,但区域差异程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呈现出以长沙为主核心的圈层模式与常德市为副中心的极核模式并存的局面;长沙是城市群集聚的核心,益阳、娄底、常德处于城市对内集聚影响的低位区,城市群对内集聚影响能力沿高铁线路分布和拓展,长昆客运专线开通后核心地带开始呈现出向西偏移的态势;针对城市群存在极核结构依然明显、内核圈层尚处雏形、区域网络联动效应较差、基础配套有待加强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区域产业协作、优化战略政策和完善一体化交通体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联系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城市流强度 城市集聚力 环长株潭城市群
原文传递
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城市流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施建刚 裘丽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96-801,共6页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深入的宏观背景下,以西部地区代表性的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为例,运用城市流的方法分析城市群内5个主要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计算并找出不同城市的基础部门和城市流强度,得出结论:成都平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外...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深入的宏观背景下,以西部地区代表性的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为例,运用城市流的方法分析城市群内5个主要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计算并找出不同城市的基础部门和城市流强度,得出结论:成都平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外向服务功能呈现明显的差异,有着较好的错位发展空间;在具体产业表现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发展良好,而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成都的城市流倾向度值表明了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成都平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次位城市绵阳面临自身内向性发展不足的问题;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分化明显,城市化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并提出加强成都平原城市群内部联系的简要建议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城市群 区位商 基础部门 城市流强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间及其内部城市间连通性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扬 陈雯 +1 位作者 陈韵宇 任冬欢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3-102,共10页
基于我国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2013—2018年的GDP、人口、建成区面积、城市行政等级等数据,运用修正的四维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城市流强度等方法,对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三... 基于我国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2013—2018年的GDP、人口、建成区面积、城市行政等级等数据,运用修正的四维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城市流强度等方法,对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三大城市群内部及之间的连通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2013—2018年三大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程度都呈上升趋势,城市群内部的连通性趋于均衡化与网络化。其中,上海、武汉、成都等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强经济联系城市。同时,由于区位优势等原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等指标数值比中西部城市群高,表明其综合对外服务能力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强。而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连通性较弱,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阻碍国内大循环的通畅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市群 经济联系量 连通性 社会网络分析 城市流强度 国内大循环
原文传递
我国门户型中心城市流强度比较分析及能级提升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程骅 陈燕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0-42,54,共14页
门户型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本文运用区位商和城市流强度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个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区位商、城市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发展中的... 门户型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本文运用区位商和城市流强度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个门户型中心城市的区位商、城市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它们发展中的空间差异,指出了我国门户型中心城市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流强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以整体提升城市能级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户型中心城市 流强度 区位商现代服务业
原文传递
北部湾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朱士鹏 徐兵 毛蒋兴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4-109,共6页
采用城市流和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北部湾城市群空间联系进行度量,结果表明,北部湾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整体偏小,城市对外服务功能较弱;城市流强度南宁最强,钦州、玉林、防城港次之,北海、崇左最小;南宁、钦州在北部湾城市群中发挥着重... 采用城市流和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北部湾城市群空间联系进行度量,结果表明,北部湾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整体偏小,城市对外服务功能较弱;城市流强度南宁最强,钦州、玉林、防城港次之,北海、崇左最小;南宁、钦州在北部湾城市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群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节点;城市空间联系不紧密,城市群仍处于初期发育阶段.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加强北部湾城市群空间联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城市相互作用强度 空间联系 北部湾城市群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西北段城市体系与开放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仲俊涛 米文宝 +2 位作者 米楠 张娟娟 宋永永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3,共7页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经济带城市等级及城市类型进行科学定位迫在眉睫。以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西北段为例,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生态经济位模型对研究区1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生态经济位进行测度...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经济带城市等级及城市类型进行科学定位迫在眉睫。以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西北段为例,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生态经济位模型对研究区1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生态经济位进行测度,并将二者综合,划分城市体系和城市开放性类型。结果显示:研究区城市流强度介于3.80亿~1158.92亿元,城市流强度不仅与城市规模息息相关,城市类型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城市生态经济位介于0.020-0.231,超过半数城市位于系统底部,主要限制性因素为经济滞后;结合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生态经济位,将城市划分为4级,西安为核心城市,乌鲁木齐和兰州为副核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5个,一般节点城市10个;创建城市开放性指数,将城市划分为开放型和内敛型,西安、乌鲁木齐等6个城市为开放型,兰州等12个城市为内敛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生态经济位 城市体系 开放性指数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下载PDF
贸易新通道对沿线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基于中欧班列开通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中海 徐莹 《城市问题》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6-74,103,共10页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2003—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析贸易新通道对沿线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且对不同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对大中型城市与货源地...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2003—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析贸易新通道对沿线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且对不同城市经济联系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对大中型城市与货源地城市的促进效应更强,对小型、特大、超大型城市和铁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并无显著促进作用。时间节约效应与资源再配置效应是中欧班列增进城市经济联系的重要机制。中欧班列开通数量、开通时间与城市经济联系增进呈正相关关系,且开通城市显现出一定的虹吸效应。基于结论提出通过加强经济联系助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班列 “一带一路”倡议 经济联系 城市流强度
原文传递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的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贵 姚佳 《西北人口》 CSSCI 2015年第2期37-41,共5页
城市流强度是量化城市外向服务功能的指标,反映了城市间空间联系的强弱。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式,本文对2012年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倾向度、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测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属于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经... 城市流强度是量化城市外向服务功能的指标,反映了城市间空间联系的强弱。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式,本文对2012年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倾向度、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测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属于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经济实力突出、经济辐射能力强,是全省经济发展中心;白银、天水、庆阳与酒泉、嘉峪关、武威分别是甘肃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重要区域副中心,在各自所在地区发挥着带动功能;平凉、定西、陇南以及金昌、张掖等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较低,其辐射面主要是城市所在地,属于地方性经济中心。最后,提出增强甘肃省各城市空间联系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外向功能量 城市发展
下载PDF
安徽省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加来 项伟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3-58,共6页
基于城市流理论及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城市群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测算,结果表明:合肥市城市流强度值最高,结构合理,其他城市城市流强度整体较低,应建立以合肥为增长极的城市空间布局。
关键词 城市流 城市流强度 安徽城市群 经济空间联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及等级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孟德友 范况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116-121,共6页
随着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城市群正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城市群区域内城市间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流动和相互联系也逐步增强.采用城市流强度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各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算,对城市流强度的... 随着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城市群正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城市群区域内城市间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流动和相互联系也逐步增强.采用城市流强度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各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算,对城市流强度的结构进行比较并针对中原城市群的功能联系状况提出策略响应,为中原城市群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城市群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流强度 中原城市群
下载PDF
辽宁省城市空间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嘉桐 吕芳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4年第4期476-480,共5页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将辽宁省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的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①全省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较强,现已形成"沈阳—大连"双强局面和"沈阳—阜新"两极...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将辽宁省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的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①全省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较强,现已形成"沈阳—大连"双强局面和"沈阳—阜新"两极分化现象;②城市内部产业各部门分配差异较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③大部分城市的对外综合服务能力与总体经济实力两者之间不协调统一;④空间结构分布上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联系 城市流强度 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