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模型与实证 被引量:39
1
作者 杨宇 李小云 +4 位作者 董雯 洪辉 何则 金凤君 刘毅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63-1078,共16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也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际地理学研究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命题。人地关系在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时代内涵,如何科学表征中国现代人地关系的状态,是精准认知现代人地关系进而寻求协调人地矛盾...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经典问题,也是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际地理学研究中具有突出贡献的命题。人地关系在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时代内涵,如何科学表征中国现代人地关系的状态,是精准认知现代人地关系进而寻求协调人地矛盾路径的基础。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在梳理中国现代人地关系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人地关系综合评价的理论框架,从人类活动的施压强度、核心资源要素的承压能力、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力度以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4个层面选取表征指标,秉承分级评价、逐级修正的思想,以县级单元为基础对全国层面的人地关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异性及依托核心城市群布局的特征,而核心资源要素的综合支撑能力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且土地、水、核心能矿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强度四者之间的空间错配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紧密区多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及青藏高原西南部,全国层面上人—地系统的开放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全国大约85.56%的区域人地关系状态以宽松为主,但是局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地矛盾突出,西部地区人地关系相对宽松,但人地系统演进的等级也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综合评价 理论模型 人类活动压力 资源承载能力 生态约束 系统开放度 中国
原文传递
沔阳地区一万多年来孢粉记录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24
2
作者 羊向东 朱育新 +2 位作者 蒋雪中 吴艳宏 王苏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3-29,共7页
依据M1孔孢粉组合特征及14C年龄数据,结合孢粉数理统计分析,重建了江汉平原沔阳地区一万多年来的古季风气候变迁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气候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变化.6.7—4.4kaBP间.为水热配置最佳时期.夏季降水显著增多;3.9... 依据M1孔孢粉组合特征及14C年龄数据,结合孢粉数理统计分析,重建了江汉平原沔阳地区一万多年来的古季风气候变迁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气候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变化.6.7—4.4kaBP间.为水热配置最佳时期.夏季降水显著增多;3.9-12.7kaBP,气温有所下降,但有效湿度很高,为古云梦泽扩张时期,其湿度的增加既受锋面降水带的影响,同时与长江南移,河床迅速抬高有关.约6kaBP后,人类活动在本区就已存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早期的依赖至适应再到改造的逐渐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环境演变 孢粉记录 沔阳地区 古气候
下载PDF
黄土高原近40年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9
3
作者 赵亮 刘宇 +1 位作者 罗勇 刘汉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6-313,共8页
为了探讨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采用土地利用/覆被折算建设用地当量方法定量化和空间化人类活动强度。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1975—2015年期间4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阐释了人类活动强度的... 为了探讨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采用土地利用/覆被折算建设用地当量方法定量化和空间化人类活动强度。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1975—2015年期间4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阐释了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变,探讨了人类活动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40年间,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大致以2000年为界,前期较为稳定,后期整体迅速降低。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其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人类活动强度由中等强度广泛覆盖全区丘陵、塬面和平原、谷地的格局转变为覆盖平原谷地等地貌类型区的高强度区域镶嵌于大范围的低强度区域的空间格局,总体上趋于与地貌格局相一致;六盘山—陕北黄土高原出现大范围的人类活动冷点集聚区,关中平原—洛阳盆地形成较大范围的热点集聚区。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变化,是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生态政策、产业结构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推动人类开发活动与生态承载力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类活动强度 土地利用/覆被 时空演变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关联性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张翔 陈德超 +3 位作者 范金鼎 余成 周益 唐娇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24-2131,共8页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利用1995—2018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2 km×2 km网格,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类活动强度,分析二者时空变化特征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995—2018年,常州市耕地面...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价值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利用1995—2018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2 km×2 km网格,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类活动强度,分析二者时空变化特征及关联性。结果表明:1995—2018年,常州市耕地面积减少19.5%,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1.6%、93.7%;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经历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增加的过程,1995—2018年共增加29.55亿元,价值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向水域转化,价值量的减少主要来自于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人类活动强度显著增加,在常州市市区位置表现得尤为明显,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显著负相关,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人类活动强度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常州市
下载PDF
地表城市热岛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元征 尹科 +3 位作者 王亚婷 王岚 于盈盈 胡聃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17年第1期51-61,共11页
全球正在经历快速且高强度的城市化,由此产生了更多的城市热岛现象。它会对城市、区域乃至全球许多的生态环境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掌握城市热岛的影响要素是实现对其趋利避害的前提。遥感现已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监测城... 全球正在经历快速且高强度的城市化,由此产生了更多的城市热岛现象。它会对城市、区域乃至全球许多的生态环境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掌握城市热岛的影响要素是实现对其趋利避害的前提。遥感现已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监测城市热岛的方法。针对前人相关综述已经无法全面反映地表城市热岛影响要素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地表生物物理条件、景观格局、人类活动强度、气象条件和地理位置、政策要素及综合分析七个方面对国内外地表城市热岛(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SUHI)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系统评述;然后依据现有研究中或空白或结论相互冲突或尚需深化的地方指出几个潜在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应同时开展多类气候带上的多个不同规模城市在多个时刻或时间段内的研究;(2)细化土地覆盖/利用类型;(3)引入更多空间分析方法;(4)发展和完善地表生物物理条件、景观组分和配置、人类活动强度、气象条件或地理位置等方面的指标;(5)采用多学科方法提取大数据里的海量信息;(6)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并结合其他城市问题给出最优配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 地表生物物理条件 景观格局 人类活动强度 气象条件 地理位置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及关联性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建 赵牡丹 +2 位作者 樊艺 李健波 郑春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4-160,共7页
为了科学地分析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对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借助人类活动强度模型测度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多源... 为了科学地分析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对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年、2010年、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借助人类活动强度模型测度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采用生境质量、物种多样性以及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综合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了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整体呈减弱趋势,空间上以太原—西安轴线为界,轴线以西的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偏低,以东的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偏高;(2)2000—2018年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生物多样性指数基本保持稳定,无剧烈变化;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呈现出西北高、东部低的空间格局;(3)2000—2018年,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在空间上呈现显著负相关,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说明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综上,整个黄土高原生物多样性基本保持稳定,但受人类活动强度影响仍然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生物多样性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InVEST模型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燕杰 武俊喜 +1 位作者 潘影 张宪洲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1-350,共10页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改变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何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了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HANPP)是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的影响程度的指标。目前HANPP研究开始...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改变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何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了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HANPP)是量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的影响程度的指标。目前HANPP研究开始从理论和方法的讨论及案例研究,转向作为指标应用到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论文详细介绍了HANPP的概念和估算方法;综述了其主要研究进展;讨论了HANPP的优劣及其适用范围,并着重展望了其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服务、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等方面有关的未来具体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其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期望启发更多与HANPP有关的研究,推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向定量化、系统化及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HANPP) 人地关系 生态系统服务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2000-2018年喀什地区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闫伊亮 胡江玲 +1 位作者 张发 徐治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250-257,共8页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化与可视化是衡量和评价人类对生态环境作用的重要基础。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从总体变化、时空分异特征、空间自相关性等方面对喀什地区2000—2018年人类活动强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喀什地区人类活动强度2000年...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化与可视化是衡量和评价人类对生态环境作用的重要基础。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从总体变化、时空分异特征、空间自相关性等方面对喀什地区2000—2018年人类活动强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喀什地区人类活动强度2000年为4.82%,2018年达5.67%,前期和后期增长较为平缓,中期2005—2015年增长迅速;(2)各县(市)之间人类活动强度差异较大且呈扩大趋势,2000年最高和最低的县(市)人类活动强度相差15.92%,到2018年差距达20%;(3)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北高南低,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点,高值区和次高值区不断扩大;大部分地区增长不明显,总体格局趋于稳定;(4)人类活动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喀什市及周边地区、东北部的叶尔羌河流域附近以及图木舒克市等;(5)喀什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变化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密度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地区 人类活动强度 时空变化 人口密度
下载PDF
2002—2011年吐鲁番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关靖云 瓦哈甫.哈力克 +1 位作者 伏吉芮 赵恒山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根据吐鲁番地区社会文化、经济、自然禀赋的具体特点,建立了人类活动强度分析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吐鲁番地区2002—2011年的相关统计资料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和权重加权法计算了2002—2011年吐鲁番地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从结果来看,1... 根据吐鲁番地区社会文化、经济、自然禀赋的具体特点,建立了人类活动强度分析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吐鲁番地区2002—2011年的相关统计资料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和权重加权法计算了2002—2011年吐鲁番地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从结果来看,10年来吐鲁番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从0.127到0.756,10年间增长了近6倍。其中鄯善县成为全区人类活动强度最强的地区,吐鲁番市和托克逊县人类活动强度呈现出持续增强的趋势。从各指标权重和人类活动强度变化情况分析得出:影响人类活动强度的主要因子是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尤其是荒地开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因此,根据吐鲁番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时,要将维护生态稳定作为经济活动的前提,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负面的扰动程度,以维护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定量分析 生态环境 扰动 吐鲁番
下载PDF
1990年以来4个时期深圳市海岸线与海岸带景观格局及其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柏叶辉 李洪忠 +3 位作者 李向新 孙毓蔓 韩宇 陈劲松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5-343,共9页
海岸线及海岸带景观格局的演变,既是海岸带环境演变的直观体现,也是对各种动力作用的响应。人类的开发活动能影响海岸带的生态环境。通过计算和分析海岸线与海岸带的一些度量指标,如海岸线长度、海岸线分形维数、海岸线开发利用强度、... 海岸线及海岸带景观格局的演变,既是海岸带环境演变的直观体现,也是对各种动力作用的响应。人类的开发活动能影响海岸带的生态环境。通过计算和分析海岸线与海岸带的一些度量指标,如海岸线长度、海岸线分形维数、海岸线开发利用强度、景观格局指数和人为干扰强度等,能反映出海岸线和海岸带景观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状态。利用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提取了深圳市1990年以来的4个时期的海岸线和海岸带景观要素信息,计算出海岸线和海岸带景观格局的度量指标,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深圳市海岸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西部海岸变化大于东部海岸,与1990年相比,2015年深圳市的海岸线长度增加了46.61 km;人类的开发活动会造成海岸线长度、形态、类型等方面的变化,海岸线长度分别与海岸线分形维数、海岸线开发利用强度和人为干扰强度显著正相关;随着时间推移,4个时期的深圳市海岸带景观格面积和蔓延度指数一直在增加,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在减小,平均分形维数小幅增大;人类开发活动造成了深圳市海岸带景观异质性降低,景观格局向规则化、结构简单化和边缘化程度降低方向发展;1990年以来,深圳市海岸带的人为干扰强度在逐渐增强,中高、高干扰强度的人类活动由中西部逐渐向四周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海岸带 人为干扰强度 海岸线开发利用强度 景观格局 深圳
原文传递
历史视角下的湿地演变与恢复保护——以永年洼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傅豪 徐超伟 +1 位作者 王凌越 杨小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9-627,共9页
湿地的恢复与保护是近年来环保领域的热点。用历史视角研究湿地及其周边的演化历程,能极大地丰富对湿地的认识,使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更有针对性。本文以华北地区典型的受高强度人类活动长期影响的自然湿地永年洼为例,尝试从历史视角审视... 湿地的恢复与保护是近年来环保领域的热点。用历史视角研究湿地及其周边的演化历程,能极大地丰富对湿地的认识,使湿地的恢复和保护更有针对性。本文以华北地区典型的受高强度人类活动长期影响的自然湿地永年洼为例,尝试从历史视角审视其演变,证明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并指出:(1)广府古城的历史长于永年洼的历史,永年洼始终受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2)永年洼在1949年以后的剧烈萎缩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控制来水量和围垦造田,永年洼仍具备成为湿地的条件;(3)永年洼以防洪功能为主、生态功能为次,永年洼的恢复保护应借建设湿地公园的契机,保障湿地来水的水量和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恢复 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 永年洼 历史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