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驾驶接管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郭烈 胥林立 +1 位作者 秦增科 王旭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2-90,共19页
部分或有条件自动驾驶车辆允许驾驶员将驾驶任务移交给自动驾驶系统,但驾驶员仍需对驾驶环境进行监测,若发生紧急事件或驾驶环境超出系统运行设计域等情况,驾驶员需要及时接管车辆。影响驾驶接管过程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因、交通环境以及... 部分或有条件自动驾驶车辆允许驾驶员将驾驶任务移交给自动驾驶系统,但驾驶员仍需对驾驶环境进行监测,若发生紧急事件或驾驶环境超出系统运行设计域等情况,驾驶员需要及时接管车辆。影响驾驶接管过程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因、交通环境以及人-机交互系统。本文分析了驾驶员认知负荷特性等人因对接管过程和接管时间预算的影响。分析发现,驾驶员长时间脱离驾驶任务会导致其陷入被动疲劳或驾驶分心状态,从而降低接管绩效。适当的非驾驶任务可以使驾驶员保持一定的认知负荷,降低驾驶员的被动疲劳水平。结合网联技术的应用可以多次发出预警信号,提高接管绩效。本文讨论了交通密度、道路条件等交通环境对接管时驾驶员感知、认知及决策的影响,探讨混合交通下过渡区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权切换(Transitions of Control,ToC)的管理问题。在复杂道路交通下,驾驶员需要更多时间恢复对环境的感知,且驾驶员在弯道接管车辆时更容易出现较大横向偏差。在混合交通环境中,为防止过渡区出现集中的ToC,可以制定相应交通管理措施,以降低过渡区域中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本文还分析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及其组合类型交互方式的优、缺点,讨论网联环境下人-机交互系统设计以及ToC形式。单个的交互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多种类型相结合的交互形式能形成优势互补,及时地将接管信息传递给驾驶员,并将其注意力集中于对环境的感知。网联技术发展使得可利用的行车信息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所提高,网联信息需要更好地呈现策略,以保证人-机交互界面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和接受性,为驾驶员提供更加准确的交互信息。同时,利用驾驶员状态识别技术实时监测驾驶员所处状态,并通过人-机交互系统提醒驾驶员,使其保持警觉,提高接管绩效。未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自动驾驶车辆 网联环境 驾驶接管 人因 人机交互
下载PDF
混行环境下网联信号交叉口车路协同控制方法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润民 张心睿 +2 位作者 赵祥模 吴霞 凡海金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9-151,共13页
为了提高网联信号交叉口车路协同控制对真实交通环境的适应性,以智能网联汽车与网联人工驾驶汽车混行的典型交通应用场景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八相位网联信号交叉口,研究了混行环境下的交通信号和网联车辆轨迹车路协同优化控制方法;在对... 为了提高网联信号交叉口车路协同控制对真实交通环境的适应性,以智能网联汽车与网联人工驾驶汽车混行的典型交通应用场景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八相位网联信号交叉口,研究了混行环境下的交通信号和网联车辆轨迹车路协同优化控制方法;在对场景中的网联车辆运动学特性和跟驰行为进行建模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混行车辆编队方法;基于混行车队模型、安全约束与燃油消耗模型,建立了基于滚动优化的交通信号-车辆轨迹协同优化控制方法;基于异步分层优化思路,将该协同控制问题分解为上层交通信号优化与下层车辆轨迹优化两方面,以交叉口车辆行驶延误时间和燃油消耗量为优化目标,利用遗传算法和“三段式”轨迹优化法分别对交通信号优化问题与车辆轨迹优化问题进行求解;对不同稳态车速与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下构建的混行交通流的稳定性进行了验证,并通过仿真测试分析了所提出的协同优化控制方法的控制效能与关键参数对控制效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交通流量与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下,提出的控制方法均可有效提升交叉口通行效率与燃油经济性;在完全渗透环境下,较固定配时交通信号控制方法最高可分别提升57.3%和13.3%;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的增加,其控制效能不断提高,较无渗透条件最高可分别提升42.0%和14.2%;即使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仅达到20%,较无渗透条件也可以在交通效率方面实现20.4%的显著改善;较长的交通信号周期与较短的网联人工驾驶汽车驾驶人反应时间有助于协同控制效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路协同 智能网联汽车 信号交叉口 混行交通环境 渗透率
原文传递
微观交通模型:智能网联化转型与通用驾驶人模型框架 被引量:9
3
作者 贺正冰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22年第2期1-13,共13页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以及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持续大量投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项突破性的新技术将给微观交通建模研究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个问题,首先从建模机理及人因角度回顾了具有代表性的微观交通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以及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持续大量投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项突破性的新技术将给微观交通建模研究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个问题,首先从建模机理及人因角度回顾了具有代表性的微观交通模型,并从统一形式、分类、完整度、应用场景等多个角度详细评述了微观交通模型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耦合了“辅助系统-驾驶人-车辆-交通-驾驶场景”五元素的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建模框架,认为采用符合客观世界本身逻辑关系的先分解后集计方式建立模型将更有利于处理和应对如此复杂的高维系统建模问题。针对该框架中驾驶人模型,提出了考虑驾驶人有限能力的包括“感知-决策-操作”全过程的通用模型框架,详细分析了智能网联环境下建立通用驾驶人模型需要考虑的关键参数与可能的行为理论框架,列举了开展相关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期望通过本文的梳理与讨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微观交通建模研究进展以及智能网联环境下微观交通建模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研究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理论 智能网联 交通仿真 跟驰模型 换道模型
下载PDF
基于动作预测与环境条件的行人过街意图识别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彪 范福成 +2 位作者 杨吉成 蔡英凤 王海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66-1076,共11页
考虑到人车冲突多发于行人过街过程,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人动作预测与环境条件的过街意图识别网络MIFRN,它通过结构各异的子网络分别对行人的未来动作信息、行人周围的局部交通场景、车速和人车距离信息进行编码,并在信息融合的基础... 考虑到人车冲突多发于行人过街过程,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人动作预测与环境条件的过街意图识别网络MIFRN,它通过结构各异的子网络分别对行人的未来动作信息、行人周围的局部交通场景、车速和人车距离信息进行编码,并在信息融合的基础上预测行人是否有过街意图。最后在公共数据集PIE和JAAD上验证了算法的性能。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准确并鲁棒地识别行人的过街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车 行人意图识别 动作预测 环境条件
下载PDF
基于生态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协同跟车模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惠子文 郭志龙 +2 位作者 王威民 赵辉 王杰 《甘肃科技纵横》 2024年第3期50-56,共7页
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能源消耗,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智能网联汽车生态驾驶的协同跟车模型。该协同跟车模型由感知层、决策层和控制层3个层级组成,控制策略是将车辆动力学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在模拟的复杂交通环境中实现感知、控制... 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能源消耗,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智能网联汽车生态驾驶的协同跟车模型。该协同跟车模型由感知层、决策层和控制层3个层级组成,控制策略是将车辆动力学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在模拟的复杂交通环境中实现感知、控制和获取周围信息,集成了以最小化驾驶间距为模型的预测控制(MPC)策略,以改善交通流的可持续性。生态驾驶控制器的性能是通过车辆自身的速度和加速度2个状态量进行燃油消耗和排放量的评估来实现。最后,验证了控制器的动态特性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跟车行为、燃油效率提高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提出的控制器能够有效地减少跟车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生态驾驶控制器 交通环境 燃油消耗 碳排放
下载PDF
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技术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付智珍 《内燃机与配件》 2023年第13期116-118,共3页
智能网联汽车搭载环境感知系统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对与行车安全有关的环境、物体、生物等进行感知、识别、追踪,为车主提供安全指导,最终目的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现阶段的智能网联汽车感知技术能够对道路、车辆周边物体、车辆行驶状... 智能网联汽车搭载环境感知系统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对与行车安全有关的环境、物体、生物等进行感知、识别、追踪,为车主提供安全指导,最终目的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现阶段的智能网联汽车感知技术能够对道路、车辆周边物体、车辆行驶状态、驾驶环境进行有效、深度感知。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惯性元件、超声波雷达设备两个方面,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感知技术展开分析,希望为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环境感知系统 超声波雷达
下载PDF
智能网联汽车公开道路网联测试环境搭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万金鸣 康诚 潘新福 《时代汽车》 2021年第21期193-194,共2页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逐步由封闭场地测试向公开道路测试转变,本文研究了智能网联汽车公开道路测试要求、网联测试应用场景及网联测试环境搭建流程要点,可用于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公开道路网联测试环境搭建。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公开道路测试 网联环境
下载PDF
智能网联环境交通流波动消除理论与方法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志斌 黎萌 +1 位作者 刘攀 徐铖铖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分析近年来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流波动消除策略的研究进展,根据模型构建的技术手段将其分为三类:跟驰模型稳定性解析控制、交通流波动传播轨迹控制、强化学习驾驶行为优化控制。回顾各类策略的研究现状与模型机理,对比讨论各类控制策略... 分析近年来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流波动消除策略的研究进展,根据模型构建的技术手段将其分为三类:跟驰模型稳定性解析控制、交通流波动传播轨迹控制、强化学习驾驶行为优化控制。回顾各类策略的研究现状与模型机理,对比讨论各类控制策略的优势与不足,并从技术背景、研究场景、算法流程和应用理论方面提出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流波动消除策略的未来深化研究方向,包括考虑多车道道路环境、交通流微观机理、车辆冲突博弈的复杂情境,考虑宏微观智能网联车控制与交通流主动控制的融合优化,考虑数据缺陷、系统不确定和环境扰动下系统可扩展性和鲁棒性提升,以期为了解交通流波动消除研究进展、提升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流波动控制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通流波动消除 智能网联环境 控制策略 跟驰模型
下载PDF
中职学校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实训室建设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杜峰 姜锋 +1 位作者 汤亚丰 张绅 《汽车实用技术》 2022年第21期176-180,共5页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职学校已经开始探索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专业建设。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专业建设的首要条件就是配备相应的实训室。然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部分中...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职学校已经开始探索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专业建设。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专业建设的首要条件就是配备相应的实训室。然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一个新兴领域,部分中职学校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缺少专业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文章在依据实训室建设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实训室的设计方案,并对实训室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为后期中职学校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实训室提供参考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智能网联汽车 环境感知系统 实训室建设
下载PDF
基于智能网联的发动机启停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志伟 陆宇 +3 位作者 李增文 郭文博 张友松 李文礼 《汽车实用技术》 2019年第24期46-48,共3页
针对目前发动机启停控制过程中由于无法预测车辆停车时间和感知环境信息,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频繁启停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网联的发动机启停控制方法。构建基于车载智能网联控制器、路侧设备和云端平台的智能网联发动机启停控制系统,... 针对目前发动机启停控制过程中由于无法预测车辆停车时间和感知环境信息,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频繁启停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网联的发动机启停控制方法。构建基于车载智能网联控制器、路侧设备和云端平台的智能网联发动机启停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实际路况来精准控制发动机启停,有利于提升节油效果和用户驾驶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 发动机 启停控制 环境感知
下载PDF
智能网联应急车辆路权动态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戴宇露 徐嗣轩 +1 位作者 王晨 陈峻 《现代交通与冶金材料》 CAS 2021年第4期46-51,共6页
智能网联环境下,精确交通信息的感知与交互为应急救援车辆的动态时空路权优化提供了可能。然而目前应急救援车辆缺乏高效的时空路权同步动态优化方法。因此,以江苏省某城市部分路网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双层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 智能网联环境下,精确交通信息的感知与交互为应急救援车辆的动态时空路权优化提供了可能。然而目前应急救援车辆缺乏高效的时空路权同步动态优化方法。因此,以江苏省某城市部分路网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双层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应急车辆时空路权同步动态优化方法。在路径规划层,构造了路网韧性指标,并设计了MPC路径规划器进行动态路径调整,并提供合理的应急信号优先配时;在车辆控制层,基于车辆动力学设计MPC车辆控制器,计算满足车辆动力学约束的应急车辆速度最优解。结果表明:提出的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对路网通行效率的负面影响并同时显著提高应急救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 路网韧性能力 模型预测控制 应急路径规划
下载PDF
浅析无线信道环境对LTE-V2X通信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冯家煦 姜国凯 +3 位作者 窦汝鹏 田晓笛 吴飞燕 和福建 《中国汽车》 2022年第6期45-50,共6页
由于智能网联汽车LTE-V2X功能对安全预警、自动驾驶的重要作用,如何定量准确评估汽车无线通信能力是智能网联汽车测评领域的关注点。其中,汽车通信能力除了受自身芯片能力及天线系统增益的制约外,还受到外界无线信道环境的影响。本文针... 由于智能网联汽车LTE-V2X功能对安全预警、自动驾驶的重要作用,如何定量准确评估汽车无线通信能力是智能网联汽车测评领域的关注点。其中,汽车通信能力除了受自身芯片能力及天线系统增益的制约外,还受到外界无线信道环境的影响。本文针对前期LTE-V2X功能实际道路测试中发现的通信中断问题,选取了3个典型道路场景,对LTE-V2X终端的通信距离、丢包率等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下一步将对采集到的无线信道环境进行信道建模与试验室复现,为智能网联汽车通信可靠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TE-V2X通信性能 智能网联汽车 无线信道环境
原文传递
智能网联环境下多车道异质交通流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7
13
作者 单肖年 万长薪 +2 位作者 李志斌 张小丽 曹昌衡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84,共11页
为探究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CAV)与人工驾驶车辆(Human Driving Vehicle,HDV)混合行驶的多车道异质交通流运行特征,本文剖析了异质交通流中不同类型车辆的跟驰模式,提出不同类型车辆双车道及多车道... 为探究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CAV)与人工驾驶车辆(Human Driving Vehicle,HDV)混合行驶的多车道异质交通流运行特征,本文剖析了异质交通流中不同类型车辆的跟驰模式,提出不同类型车辆双车道及多车道换道模型,进而构建了多车道异质交通流仿真模型,并分析了不同CAV混入率下的道路通行能力及换道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AV渗透率的提高,单车道通行能力由1678 pcu·h-1提升至4200 pcu·h-1,交通流临界密度由25 pcu·km-1增长至35 pcu·km-1,同一渗透率下不同车道数的道路通行能力及临界密度值呈现显著差异性。异质交通流换道行为呈现三阶段特征:在低密度下,不同类型车辆均可自由行驶及换道;密度在20~100 pcu·km-1时,车辆换道频率呈“上凸”状,CAV渗透率越高,HDV凸形峰值越大,而CAV峰值较低;在高密度下,受可换道空间的约束,不同类型车辆均无法完成换道。此外,进一步讨论了不同CAV渗透率及密度条件下的异质交通流仿真效益,包括交通量提升及秩序改善特征等。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智能网联环境下多车道异质交通流运行状况,为未来异质交通流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异质交通流 通行能力 换道模型 智能网联
下载PDF
城市道路网联混驾车辆分阶段动态轨迹控制方法
14
作者 赵欣 马佳宝 +1 位作者 周姝含 袁旺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5-102,121,共9页
随着城市的进步和不断发展,智能驾驶车辆逐渐代替路段中的部分人工驾驶车辆,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人工驾驶车辆并不会被完全取代,此时出现网联车与人工驾驶车辆的混驾环境,即目前以及未来时间内我们面临的驾驶环境。网联车与人工驾驶车辆... 随着城市的进步和不断发展,智能驾驶车辆逐渐代替路段中的部分人工驾驶车辆,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人工驾驶车辆并不会被完全取代,此时出现网联车与人工驾驶车辆的混驾环境,即目前以及未来时间内我们面临的驾驶环境。网联车与人工驾驶车辆驾驶行为在路段内相互干扰,造成混合车流行驶效率低下。为减弱2种车辆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一种分离混驾环境下网联车和人工驾驶车辆的分阶段动态车道引导算法(dynamic lane guidance algorithm for separating CAVs and HDVs in mixed traffic environment,SCHME)。通过该算法分离在交叉口上游路段的混合流车辆集合,调整智能驾驶车辆的行驶路线并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在满足运动学约束收敛的条件下,人工驾驶车辆根据网联车的动态路线进行相应调整,实现在每辆车广义安全损失成本最小的情况下提高路段内混驾环境下车辆运行效率。通过MATLAB模拟车辆在进入交叉口前的车辆运行状态,结果表明,SCHME算法可在广义安全损失成本最小的情况下提高路段内平均车辆通行效率(17.29%),同时当车辆优化数组越大,车辆集合距离交叉口越远时,智能驾驶车辆渗透率越低,每辆车的道路广义安全损失成本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智能驾驶车辆 接近区域 优化车辆组 混合路段 安全条件
下载PDF
考虑公交优先的新型高乘载车道及设置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单肖年 万长薪 +3 位作者 王晓云 黎雨菲 任姣月 王雨婕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22年第3期89-101,共13页
允许公交车及多乘员小汽车共同行驶的高乘载车道能够提高传统公交专用道的利用效率,但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公交车运行延误的增加。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车信息交互有助于实现高承载车道的精细化及动态化管理策略。本文考虑公交优先的新型高乘... 允许公交车及多乘员小汽车共同行驶的高乘载车道能够提高传统公交专用道的利用效率,但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公交车运行延误的增加。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车信息交互有助于实现高承载车道的精细化及动态化管理策略。本文考虑公交优先的新型高乘载车道建立了网联环境下交通流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以公交车平均行车延误百分数与交通流量提升倍数为判别指标,剖析了考虑公交优先的新型高乘载车道设置策略。仿真结果表明,高乘载车道适用于交通流运行处于自由流向拥堵流过渡的阶段,考虑公交优先的新型高乘载车道设置策略的交通流密度区间较大,为[34,88]pcu·km^(-1)。同时不同合乘车比例下,新型高承载车道流量随着密度的增长呈现不同发展趋势。随着公交车发车时间间隔的增大,新型高乘载车道交通流密度范围呈现扩大的趋势,当公交车发车间隔为120 s时,设置策略密度范围为[34,102]pcu·km^(-1)。此外,研究中进一步讨论了公交车站点停靠时间随机性的影响。研究成果对设置考虑公交优先的新型高乘载车道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高乘载车道 公交优先 元胞自动机 智能网联环境
下载PDF
智能网联汽车热带测试场景研究
16
作者 程思博 王宣锋 林俊山 《汽车文摘》 2023年第3期1-9,共9页
环境测试是实现高级自动驾驶的重大技术问题,阐述了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测试发展现状,阐明了智能网联汽车热带测试场景建设的必要性。深入挖掘国际上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建设项目提出的场景框架,然后提取场景框架中的环境要素,指出... 环境测试是实现高级自动驾驶的重大技术问题,阐述了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测试发展现状,阐明了智能网联汽车热带测试场景建设的必要性。深入挖掘国际上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建设项目提出的场景框架,然后提取场景框架中的环境要素,指出相应环境要素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驾驶的重要影响。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热带测试场景的环境要素,并凝练了海南热带测试场景环境要素中的气候、交通和植被要素特征,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智能网联汽车热带测试场景,为高级自动驾驶实施落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测试 热带场景 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