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八段锦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老年尘肺病人运动耐力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晶娟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2-564,共3页
目的:探讨八段锦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IMST)对老年尘肺病人运动耐力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尘肺病人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 目的:探讨八段锦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IMST)对老年尘肺病人运动耐力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尘肺病人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研究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八段锦与IMST干预。比较两组病人肺功能、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运动耐力、呼吸困难改善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通气能力及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测试距离长于对照组,Borg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八段锦联合IMST应用于老年尘肺病人,可促进病人肺功能恢复,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提升病人运动耐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尘肺 八段锦 吸气肌力量训练 肺功能 运动耐力 呼吸困难 护理
下载PDF
八段锦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老年尘肺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康雪 朱晓彤 +1 位作者 李德红 王晶娟 《职业与健康》 CAS 2021年第17期232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八段锦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老年尘肺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对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老年尘肺患者分成对照组及干预组开展研究。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干预... 目的探讨八段锦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老年尘肺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对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老年尘肺患者分成对照组及干预组开展研究。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八段锦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与血氧饱和度、运动耐力与呼吸困难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最大通气能力(MVV)、第1 s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率(FEV1/FVC)及血氧饱和度(SpO_(2))指标分别为(2.20±0.80)L、(65.12±10.55)L/min、(75.60±12.52)%和(97.88±15.02)%,对照组依次为(1.76±0.67)L、(60.25±8.80)L/min、(79.88±10.64)%和(90.87±12.50)%。观察组肺功能相关指标及SpO_(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6 min步行距离测试(6 MWT)明显高于对照组[(438.12±120.08)vs(366.78±108.47)m,P<0.05]。干预组Brog评分低于对照组[(2.55±0.54)vs(3.20±0.89),P<0.05]。干预组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量表中的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躯体症状及生活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为老年尘肺患者提供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过程中,实施八段锦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能促进肺功能的恢复,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提升患者运动耐力,对提升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研究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尘肺 八段锦 吸气肌力量训练 运动耐力 肺功能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孙文琳 孟殿怀 +4 位作者 刘阳阳 苏小勇 刘洋 张芳芳 赵甜甜 《康复学报》 CSCD 2021年第4期279-285,共7页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悬吊组和...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悬吊组和联合组,每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本体感觉神经促进技术、立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其中康复训练40 min/次,2次/d,5 d/周,共训练6周。悬吊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悬吊运动疗法,主要包括:躯干控制训练、下肢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和腰部悬吊减重状态下双下肢交替训练,以上3个动作循环交替训练,每个训练动作末保持5 s,再休息5 s,20 min/次,2次/d,5 d/周,共训练6周。联合组在悬吊组基础上接受吸气肌力量训练,20 min/次,1次/d,5 d/周,共训练6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峰流速(PIF)、用力肺活量(FVC)评定患者肺功能和吸气肌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LE)评定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评定患者步行速度。结果:3组治疗前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6周后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悬吊组和联合组治疗6周后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均明显提高,差异只有统学意义(P<0.05)。与悬吊组比较,联合组治疗6周后MIP、PIF、FVC、BBS评分、FMA-LE运动功能评分和10 m MWS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悬吊运动疗法 吸气肌力量训练 平衡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吸气肌力量训练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冯燕 周凤 牛陵川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第8期812-815,共4页
脊髓损伤被认为是世界范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经济负担,导致患者社会角色的缺失。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颈部脊髓损伤患者的存活率也与日俱增,但这部分患者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肺部感染... 脊髓损伤被认为是世界范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经济负担,导致患者社会角色的缺失。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颈部脊髓损伤患者的存活率也与日俱增,但这部分患者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肺部感染是颈部脊髓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进行吸气肌力量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最大吸气压、肺活量、最大自主通气量等肺功能指标,减轻呼吸困难症状,降低肺部感染风险,提升颈部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然而,关于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吸气肌力量训练的循证依据、运动处方标准尚无定论;本文旨在探讨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吸气肌功能障碍的表现,吸气肌力量训练的理论依据和训练处方,以期为临床上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应用吸气肌力量训练提供参考。文章表明颈部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进行吸气肌力量训练是必要且安全的,可以将规范化的吸气肌力量训练作为家庭康复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呼吸训练 肺康复
下载PDF
悬吊运动配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胜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究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使用悬吊运动与吸气肌力量训练的临床价值。方法7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训练干预,实验组实行悬吊运动与吸气肌力量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平衡、步行及呼吸功能。... 目的探究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使用悬吊运动与吸气肌力量训练的临床价值。方法7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训练干预,实验组实行悬吊运动与吸气肌力量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平衡、步行及呼吸功能。结果训练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与10m步行速度均优于本组训练前,且实验组BBS评分(53.79±2.15)分与10m步行速度(50.24±1.83)m/min均优于对照组的(49.49±1.82)分、(40.21±2.12)m/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峰流速(PIF)、用力肺活量(FVC)均优于本组训练前,且实验组MIP(74.95±2.94)cmH2O(1cmH2O=0.098kPa)、PIF(6.90±0.57)L/s、FVC(4.24±0.13)L均优于对照组的(56.04±2.70)cmH2O、(4.90±0.56)L/s、(3.21±0.12)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实行悬吊运动配合吸气肌力量训练,能有效改善平衡、步行及呼吸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运动 吸气肌力量 训练 脑卒中 偏瘫
下载PDF
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肺尘埃沉着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肖新发 周兆斌 +3 位作者 傅晶 刘春云 龚享文 袁项英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9期42-45,49,共5页
目的探讨吸气肌力量训练(IMST)对肺尘埃沉着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肺尘埃沉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心区组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 目的探讨吸气肌力量训练(IMST)对肺尘埃沉着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肺尘埃沉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心区组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IMST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肌收缩指标[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吸气流量(PIF)],步行情况[6 min步行试验(6MWT)]以及肺功能指标[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肺总量(TLC)、一秒率(FEV_(1)/FVC)]。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IP、PIF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MIP、PI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6MWT均长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VV、FEV_(1)、FVC、TLC、FEV_(1)/FVC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ST训练可有效增加肺尘埃沉着病患者MIP、延长患者的6MWT,尽管对肺功能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实践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气肌力量训练 肺尘埃沉着病 生活质量 6 min步行距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