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王璐 程怡慧 +2 位作者 张秀 刘琳琳 陆晓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87-991,共5页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于患者原因,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24例患者完...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膈肌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由于患者原因,有6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3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24例患者完成本研究,每组12例。2组患者根据功能障碍情况均接受相应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采用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流量峰值(PEF)占预计值百分比评估肺通气功能,采用最大吸气压(MIP)和吸气峰流速(PIF)评估吸气肌功能,通过超声测量患者膈肌移动度以及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和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并计算膈肌增厚率(DTF),分析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VC、FEV1、PEF、MIP和PIF以及深呼吸时患侧膈肌移动度和隔肌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观测指标[FVC(84.67±15.97)%、FEV1(79.08±11.46)%、MIP(63.77±23.50)cmH 2O、PIF(3.55±1.38)L/s、膈肌移动度(4.80±1.42)cm、DTei(0.59±0.15)cm、DTF(97.29±46.11)%]均较组内治疗前[FVC(57.42±17.84)%、FEV1(56.00±19.16)%、MIP(39.33±18.86 cmH 2O、PIF(1.87±0.85)L/s及(3.14±1.24)cm、(0.42±0.10)cm、(54.79±31.38)%]和对照组治疗后[FVC(67.75±22.26)%、FEV1(66.08±17.95)%、MIP(41.73±20.67)cmH 2O、PIF(2.32±1.27)L/s及(3.29±1.09)cm、(0.47±0.11)cm、(49.97±44.57)%]有显著提高(P<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的PEF、DTee、肺部感染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吸气肌功能、膈肌移动度及收缩时膈肌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吸气肌训练 肺功能 膈肌
原文传递
成年人体重指数、去脂体重指数、脂肪体重指数与深吸气量的关系 被引量:9
2
作者 冯逵 陈莉 +1 位作者 韩少梅 朱广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研究肺功能正常成年人体重指数(BMI)、去脂体重指数(FFMI)和脂肪体重指数(FMI)与深吸气量(IC)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7至10月在黑龙江省进行的人体生理常数调查人群资料为基础,选取通过基础体检(不限制BMI)且肺功能正常的19~81岁成... 目的研究肺功能正常成年人体重指数(BMI)、去脂体重指数(FFMI)和脂肪体重指数(FMI)与深吸气量(IC)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7至10月在黑龙江省进行的人体生理常数调查人群资料为基础,选取通过基础体检(不限制BMI)且肺功能正常的19~81岁成年被调查者2 050人,其中男性921人,女性1 129人,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年人体重分类标准将检测对象分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BMI、FFMI、FMI和IC的关系。结果控制性别、年龄、身高等混杂因素后,IC与BMI、FFMI、FMI均呈显著正相关(r=0.320,r=0.303,r=0.204,P均=0.000);IC、FFMI和FMI值,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低体重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年龄、性别、身高、FFMI和FMI均是影响深吸气量IC的因素,其中身高、FFMI和FMI与IC呈正相关,性别(男=1,女=2)、年龄与IC呈负相关;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身高、FFMI、性别、FMI、年龄,其中FFMI对IC的影响约是FMI的2.23倍。结论在肺功能正常的成年人中,BMI与IC呈独立正相关;FFMI和FMI是影响IC的独立因素,均与IC呈正相关;FFMI对IC的影响大于FMI。BMI对IC的提升作用与FMI和FFMI有关,其中FFMI的作用大于F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深吸气量 去脂体重指数 脂肪体重指数 肺功能 体重过低 超重 肥胖
下载PDF
深吸气量的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耿爽 杨炯 余红缨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肺功能指标深吸气量的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COPD患者肺功能测定和支气管舒张试验,比较吸入沙丁胺醇200μg前后各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比较各指标在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阻塞程度较... 目的探讨肺功能指标深吸气量的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COPD患者肺功能测定和支气管舒张试验,比较吸入沙丁胺醇200μg前后各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比较各指标在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阻塞程度较中度组与重一极重度组的组中和组间差异性。结果在各项肺功能指标中,仅IC、FVC和FEV1在吸药后增加,其中IC的增加幅度最大。舒张试验阳性组和阴性组IC皆明显增加,且增加幅度相似。IC的增加幅度在重—极重度组大于轻—中度组。结论IC的增加与舒张试验的阳性和阴性结果没有必然的关联,可作为独立指标。支气管扩张剂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和增加运动耐力的作用在阻塞程度较重者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吸气量 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原文传递
脑卒中患者膈神经电生理及吸气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周停 王培 +2 位作者 李卫卫 苏彩霞 王红星 《中国康复》 2019年第4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膈神经电生理功能及吸气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对86例脑卒中患者及42例同龄志愿者进行膈神经运动传导及吸气功能检测,分析脑卒中后健、患侧膈神经电生理及吸气功能变化。结果:卒中组较对照组吸气肌力指数、峰值吸气...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膈神经电生理功能及吸气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对86例脑卒中患者及42例同龄志愿者进行膈神经运动传导及吸气功能检测,分析脑卒中后健、患侧膈神经电生理及吸气功能变化。结果:卒中组较对照组吸气肌力指数、峰值吸气流速、吸气体积均显著下降(P<0.05);卒中组患侧膈神经运动传导的潜伏期较健侧及对照组延长(P<0.05),健侧与对照组间潜伏期未见明显差异;健侧波幅较患侧及对照组增高(P<0.05),患侧与对照组间波幅未见明显差异;卒中组健、患侧获得最大波幅的最小电刺激强度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脑卒中后吸气功能显著下降,患侧膈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伴兴奋性降低;膈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为脑卒中后膈肌功能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神经电生理 膈神经 膈肌 吸气功能
下载PDF
深吸气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孙行行 吴文汇 刘锦铭 《国际呼吸杂志》 2019年第5期387-390,共4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患病率和病死率很高的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深吸气量(IC)对该病的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及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IC的定义,在COPD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和局限性进行综述,使其在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患病率和病死率很高的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深吸气量(IC)对该病的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及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就IC的定义,在COPD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和局限性进行综述,使其在COPD患者中的常规应用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以推动IC在COPD中的应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 阻塞性 深吸气量 肺功能
原文传递
气流槽聚型紧密纺纱系统集聚区长度设计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喜昌 邹文林 严广松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2-627,共6页
在研究气流槽聚型紧密纺纱系统前牵伸罗拉、前牵伸皮辊和槽型集聚罗拉对集聚区长度影响的同时,首次利用几何-概率方法表述握持须条钳口截面上一侧伸出的纤维丛长度分布,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集聚区长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气流槽聚型... 在研究气流槽聚型紧密纺纱系统前牵伸罗拉、前牵伸皮辊和槽型集聚罗拉对集聚区长度影响的同时,首次利用几何-概率方法表述握持须条钳口截面上一侧伸出的纤维丛长度分布,并通过实验分析得到集聚区长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气流槽聚型紧密纺纱系统中,集聚区长度受前牵伸罗拉半径的影响最大,其随着前牵伸罗拉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为保证正常纺纱,避免须条在集聚区断裂造成断头,集聚区长度范围应为伸出钳口纤维累计概率为75%~100%时所对应的长度,纺棉时集聚区长度应该在20.8~38m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槽聚 紧密纺 集聚区长度 密度函数 几何-概率
下载PDF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吸气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伍超艺 伍秀丽 +1 位作者 李旭锋 区灼成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7期56-58,62,共4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吸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亚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5)。对照...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吸气肌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吸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亚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吸气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PNF技术干预,两组均持续训练4周。比较两组的吸气肌功能、运动耗能和呼吸困难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吸气峰值流速(PIF),最大吸气量、运动耗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技术联合吸气肌训练方能够增强亚急性脑卒中患者吸气功能,增强运动耐力,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脑卒中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吸气肌训练 吸气功能
下载PDF
吸气肌力量训练对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效果影响
8
作者 黄娟 王岚 +1 位作者 杨冬梅 孙丹影 《社区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4期1305-1309,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脱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03-12-2022-11-12收治的115例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58)。对照组给予常...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脱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03-12-2022-11-12收治的115例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58)。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于干预前和干预2周后,采用呼吸机自带的肺功能检测装置,检测并对比2组患者吸气流速峰值(PIF)、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容积(Volume)、能量(Energy)水平,以及2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水平;记录2组患者ICU住院时间、脱机成功率;记录并对比2组患者ICU获得性衰弱(ICU-AW)发病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PIF水平为(5.35±0.60)L/s,高于对照组的(4.80±0.55)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22,P<0.001;MIP水平为(74.45±4.20)cmH_(2)O,高于对照组的(65.66±3.52)cmH_(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53,P<0.001;Volume水平为(2.38±0.44)L,高于对照组的(2.38±0.44)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62,P<0.001;Energy水平为(35.85±3.10)J,高于对照组的(32.51±2.44)J,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13,P<0.001;FEV1%水平为(74.52±2.76)%,高于对照组的(71.26±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99,P<0.001;FVC水平为(2.33±0.36)L,高于对照组的(1.94±0.45)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7,P<0.001;FEV1/FVC水平为74.34±2.95,高于对照组的70.57±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56,P<0.001。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为(16.80±1.26)d,低于对照组的(18.29±1.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68,P<0.001;脱机成功率为89.66%,高于对照组的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5,P=0.001;ICU-AW发病率为25.86%,低于对照组的4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9,P=0.027。结论吸气肌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吸气肌功能,促进肺功能恢复,提高脱机成功率,降低ICU-AW发病率,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 吸气肌 肺功能 机械通气
原文传递
深吸气量对COPD急发期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蒋萍 宋晓英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2期198-200,共3页
目的探讨IC(深吸气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发期患者(AECOPD)治疗疗效的评价。方法AECOPD患者40例[FEV1(第1秒呼气流量)/pred38%]。入院时及病情缓解后分别行肺功能检查,测定FEV1、IC、RV(残气量):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行呼吸困难评... 目的探讨IC(深吸气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发期患者(AECOPD)治疗疗效的评价。方法AECOPD患者40例[FEV1(第1秒呼气流量)/pred38%]。入院时及病情缓解后分别行肺功能检查,测定FEV1、IC、RV(残气量):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行呼吸困难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FEV1无明显变化,IC平均上升(11.73±0.35)%,氧合指数上升(17.36±0.45)%,P<0.05,RV减少(9.95±0.42)%,P<0.05。ΔIC与Δ呼吸困难、Δ氧合指数成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513,0.257,P<0.05),ΔIC与ΔRV呈负相关(r=-0.238,P<0.05),而与ΔFEV1无相关性(P>0.05),以治疗后Δ呼吸困难为因变量,作多因素分析,4个变量中,ΔIC与Δ氧合指数对呼吸困难改善有预测意义,ΔIC更显著(P<0.05)。结论IC是反应AECOPD患者病情缓解较敏感的肺功能指标,可作为FEV1的补充,共同评价AE-COPD患者的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吸气量 肺功能 呼吸困难 慢性阻塞性肺病
下载PDF
慢性气道病患者深吸气量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程梦真 陈翠翠 +2 位作者 王晓玥 宋元林 侯东妮 《国际呼吸杂志》 2022年第8期561-568,共8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及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CO)患者深吸气量(IC)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的相关性,评估IC在HRQoL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将来自2012-2013年间中国肺部健康横断面随机...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及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CO)患者深吸气量(IC)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的相关性,评估IC在HRQoL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将来自2012-2013年间中国肺部健康横断面随机分层抽样研究纳入的5271名上海市成人居民,根据肺功能结果分为COPD组、哮喘组、ACO组、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组和健康组。收集的数据包括肺功能检查结果、健康调查12项简表(SF-12)和COPD CAT量表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肺功能指标与上述HRQoL量表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与COPD组比较,通气功能障碍在ACO组更重,哮喘组较轻(P值均<0.05)。在COPD组、ACO组、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组和健康组中,IC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值均<0.05)。在各组患者中IC与其他肺功能指标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且相关性在ACO组中最显著。ACO组中IC与SF-12躯体健康评分、CAT评分的相关性均较其他组更显著。ACO组中IC与CAT评分的负相关性较其他肺功能指标更显著(ρ=-0.45,P<0.001)。结论IC是影响ACO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肺功能指标,在评估ACO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中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 哮喘 深吸气量 肺功能 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原文传递
体外膈肌起搏器在慢性心衰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35
11
作者 黄晓芸 庄振中 +2 位作者 江意春 邢辉 彭柳玲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对慢性心衰患者呼吸肌力量、心肺功能、功能能力、呼吸困难、疲劳感、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2014年8月到2016年1月,纳入60例慢性心衰患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II-I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对慢性心衰患者呼吸肌力量、心肺功能、功能能力、呼吸困难、疲劳感、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2014年8月到2016年1月,纳入60例慢性心衰患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II-I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予常规药物治疗,而EDP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EDP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持续8周。在入院时和治疗8周后评估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心肺功能、功能能力、呼吸困难、疲劳、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EDP组有效改善了呼吸肌力量(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射血分数、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功能能力、生活质量,降低呼吸困难、疲劳感及抑郁的程度,但血清脑钠肽水平的改善较治疗前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都有一定的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训练前后的6 min步行测试和Borg评分变化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DP可改善心衰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心肺功能、功能能力,降低其呼吸困难、疲劳感及抑郁程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建议将EDP作为心肺康复项目的一个标准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体外膈肌起搏器 吸气肌训练 心肺功能 Borg评分
下载PDF
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对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李洁 刘蕊 陈葆青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4期95-98,共4页
目的:分析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采用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对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门诊治疗的稳定期COPD患者,根据训练负荷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深呼吸训练器低... 目的:分析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采用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对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门诊治疗的稳定期COPD患者,根据训练负荷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深呼吸训练器低负荷吸气肌训练,观察组采用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训练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T淋巴细胞及亚群CD3^+、CD4^+及CD4^+/CD8^+水平以及6分钟步行试验(6MWD)距离、圣乔治呼吸问卷调查(SGRQ)评分和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等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6个月内急性加重次数和住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7,t=4.246;P<0.05);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训练后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及FVC%pre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00,t=1.665,t=5.135,t=1.996;P<0.05);CD3^+、CD4^+及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训练后6MWD距离、SGRQ评分及CA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应用深呼吸训练器大负荷吸气肌训练可改善患者肺功能,但对免疫功能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大负荷吸气肌训练 肺功能 运动耐力
下载PDF
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郝世杰 李琳琳 +3 位作者 毕鸿雁 刘西花 孙超 杨玉如 《中国康复》 2018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3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PT、OT),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肌力训练,联合吸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六... 目的:探讨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3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PT、OT),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吸气肌肌力训练,联合吸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六字呼吸训练。练习3个月后,对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吸气肌功能进行检测,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干预3个月后,联合组和训练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干预后的FVC、FEV1、MV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干预后的FEV1、MV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干预后的FEV1、MVV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均P<0.05);训练组与对照组间、联合组与训练组间的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联合组和训练组患者的MIP、PI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联合组患者干预后的MIP、PIF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及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干预后的MIP、PI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单独的吸气肌训练相比,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六字诀联合吸气肌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吸气肌功能,对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吸气肌训练 六字诀 肺功能
下载PDF
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肺功能及mMRC分级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田蕾 郭羽 陈海军 《中国康复》 2021年第12期729-733,共5页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肺功能及呼吸困难(mMRC)分级的影响。方法:114例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渐...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肺功能及呼吸困难(mMRC)分级的影响。方法:114例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持续6周。统计2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及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响应频率(Fres)、5Hz振荡频率下的气道阻力(R5)、肺顺应性(Cl)、气道阻力(Raw)]、肺功能[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6 min步行距离(6MWD)、膈肌功能[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移动度]及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评估测试(CA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6周后,观察组Fres、R5、Raw均低于对照组,Cl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FEV1/FVC、FVC、FEV1%及6MWD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膈肌移动度、DTei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MRC、CAT、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除了DTee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能改善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恢复膈肌功能和肺功能,在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减轻病情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 脑卒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 膈肌功能
下载PDF
八段锦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对老年尘肺病人运动耐力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晶娟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2-564,共3页
目的:探讨八段锦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IMST)对老年尘肺病人运动耐力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尘肺病人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 目的:探讨八段锦联合吸气肌力量训练(IMST)对老年尘肺病人运动耐力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老年尘肺病人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研究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八段锦与IMST干预。比较两组病人肺功能、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运动耐力、呼吸困难改善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通气能力及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测试距离长于对照组,Borg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八段锦联合IMST应用于老年尘肺病人,可促进病人肺功能恢复,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提升病人运动耐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尘肺 八段锦 吸气肌力量训练 肺功能 运动耐力 呼吸困难 护理
下载PDF
吸气肌训练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魏利娟 马亚飞 +3 位作者 伍军 李利霞 张三虎 陈小莉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 观察术前和术后吸气肌训练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60例择期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有效咳... 目的 观察术前和术后吸气肌训练对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60例择期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技巧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呼吸训练器进行深吸气训练,每天训练4次,每次训练20 min,共训练10d(包括术前5d、术后5d).分别于入院时、术前1d、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5天进行呼吸肌力量检测、血气分析、6 min步行试验(6MWT)、Borg呼吸困难评分;并于入院时、术后第5天时检测2组患者肺功能,同时运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诺丁汉健康量表(NHP)对2组患者进行心理功能、生活质量评估;记录2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入院时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2组患者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均急剧下降,Borg评分明显增加,随后逐渐好转,但与入院时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时观察组患者呼吸功能[最大吸气压为(67.41±14.53) mm H2O、最大通气量为(79.83±5.37)L]、6MWT[(427.19±46.52)m]、Borg评分[(1.45±0.48)分]、术后焦虑评分[(8.14±2.80)分]、NHP总分[(128.91±25.12)分]、NHP疼痛评分[(24.66±10.12)分]、NHP睡眠评分[(25.18±9.75)分]及NHP身体活动评分[(22.81±10.72)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及术后吸气肌训练可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减轻术后焦虑症状,提高围手术期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吸气肌训练 肺功能 生活质量 焦虑
原文传递
膈肌功能测定及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郑则广 陈荣昌 +4 位作者 张秀燕 李寅环 黎毅敏 郑劲平 钟南山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30-532,共3页
目的 比较最大跨膈压 (Pdimax)、最大口腔吸气压 (MIP)、最大吸鼻跨膈压 (Pdisniff)和颤搐性跨膈压(Pdi(t)ele)在评价膈肌功能中的差异及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中的应用。方法 对 13例正常者和 7例轻度与 7例重度COPD病人分别测... 目的 比较最大跨膈压 (Pdimax)、最大口腔吸气压 (MIP)、最大吸鼻跨膈压 (Pdisniff)和颤搐性跨膈压(Pdi(t)ele)在评价膈肌功能中的差异及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中的应用。方法 对 13例正常者和 7例轻度与 7例重度COPD病人分别测定Pdimax、MIP、Pdisniff和Pdi(t)ele。结果  (1)正常对照组的Pdimax、MIP、Pdisniff与轻度COP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与重度COP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分别为 :<0 0 1、0 0 5和 0 0 5 ) ;而正常对照组Pdi(t)ele均比轻度和重度COPD组的高 (P均 <0 0 1)差异显著。 (2 )Pdi(t)ele的个体内变异性在正常对照组中均比Pdimax、MIP、Pdisniff小 (P分别为 :<0 0 1、0 0 1和 0 0 5 ) ;在COPD组中 ,明显比Pdimax小 (P <0 0 1) ,而与MIP和Pdisniff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 (3)Pdi(t)ele与FEV1具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Pdi(t)ele能更客观、更敏感地反映膈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功能测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应用 最大跨膈压 颤搐性跨膈压
原文传递
吸气肌训练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段俊滔 刘聪颖 +2 位作者 于桂香 童素梅 徐顺霖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9-523,共5页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9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试验组在7 d心脏康复运动程序的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9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试验组在7 d心脏康复运动程序的基础上增加吸气肌训练,对照组按照7 d心脏康复运动程序进行康复训练。采用最大吸气压和5次坐立试验在患者术后、干预后7 d、出院后4周时进行效果评价,采用6 min步行试验和心肺运动试验指标评价出院后4周时心肺功能改善程度。结果相比对照组,试验组在干预7 d、出院后4周时最大吸气压增加,5次坐立试验时间减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吸气压和5次坐立试验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峰值耗氧量、氧摄取效率斜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在常规心脏康复的同时,增加吸气肌训练可以提升患者的心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气肌训练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 心肺功能 护理
原文传递
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林夏妃 吴海霞 +1 位作者 史静琴 宋振华 《中国康复》 2022年第5期279-283,共5页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84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吸气肌训练,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治疗前...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84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吸气肌训练,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峰值流速(PIF)和吸气肌能量(Energy)、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比较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2组步幅、步频和步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IP、PIF、Energy、FVC、FEV1、MVV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MIP、PIF、Energy、FVC、FEV1、M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BBS、FMA-LE、ADL评分及步幅、步频和步速均显著增加(P<0.05,0.01),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吸气肌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力量、肺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吸气肌训练 最大吸气压 肺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床边深度呼吸训练可改善晚期帕金森病病人吸气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被引量:11
20
作者 冯慧 潘化平 +1 位作者 朱丽 开邵江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探讨床边深度呼吸训练对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病人吸气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Breath-link呼吸功能评估与训练系统,分别对16例晚期PD病人与18例正常对照进行吸气功能测定和比较。同时16例PD病... 目的探讨床边深度呼吸训练对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病人吸气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Breath-link呼吸功能评估与训练系统,分别对16例晚期PD病人与18例正常对照进行吸气功能测定和比较。同时16例PD病人随机分为深度训练组(行床边深度呼吸训练)和常规训练组(行常规呼吸训练),训练前和训练1月后测定吸气肌功能,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6分钟步行试验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各组训练前后病人呼吸功能、疲劳严重程度、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2组训练前吸气肌功能、FSS评分、6MWD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2组PD病人最大吸气阻力、最大吸气流速、FSS评分、6MWD和MBI评分均较入组前明显改善,且深度训练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常规训练组(P<0.05)。结论对严重吸气功能障碍的晚期PD病人实施床边深度呼吸训练,能提高其吸气功能,改善疲劳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吸气障碍 吸气肌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