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油微藻的分离、筛选及自养培养氮源、碳源的优化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立柱 温皓程 +3 位作者 邹渝 周稳稳 谢通慧 张永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6-341,共6页
从云南滇池的水样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自养产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C.vulgaris),其油脂产率可达28.6mg/(L·d),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氮源、氮源浓度和添加无机碳源对其自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钠为优化氮源,氮元... 从云南滇池的水样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自养产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C.vulgaris),其油脂产率可达28.6mg/(L·d),进一步考察了不同氮源、氮源浓度和添加无机碳源对其自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钠为优化氮源,氮元素的优化浓度为123mg/L,油脂含量随氮元素浓度升高而降低;添加NaHCO3显著提高了C.vulgaris生物量产率和油脂产率,其优化浓度为800mg/L。在氮源和碳源的优化浓度下,C.vulgaris的最大生物量产率和油脂产率可达332.8mg/(L·d)和100.2mg/(L·d),分别是对照组的3.6和3.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养微藻 氮源 无机碳源 生物量 生物柴油
原文传递
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亚峰 张晓宁 +2 位作者 陈文通 刘洪涛 王韬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38,116,共5页
分别研究了无机碳源和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反应脱氮性能的影响。接种稳定运行的复合式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污泥至ASBR反应器进行批式试验,考察不同碳酸氢钠浓度及COD浓度条件下的氮素转化情况,研究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效果的影响。... 分别研究了无机碳源和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反应脱氮性能的影响。接种稳定运行的复合式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污泥至ASBR反应器进行批式试验,考察不同碳酸氢钠浓度及COD浓度条件下的氮素转化情况,研究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厌氧氨氧化反应适宜的进水碳酸氢钠浓度为1.5~2.0 mg/L,超过30 mg/L时有机碳源的存在对厌氧氨氧化反应产生抑制作用,COD浓度超过60 mg/L时反应器表现出反硝化特性。无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影响表现在提供充足碳源和调节反应器pH的综合作用,较高浓度的COD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无机碳源 有机碳源 ASBR
原文传递
灵芝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刚 李宝健 《中药材》 CAS CSCD 1998年第8期379-381,共3页
本文从无机盐、氮源、碳源、维生素等方面研究了灵芝发酵培养基的配方,然后根据发酵时所得到的不同菌粉得率,最终得出一个比较合适的灵芝发酵培养基配方。
关键词 灵芝 发酵培养基 无机盐 氮源 栽培
下载PDF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芘的降解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蕾 聂麦茜 +3 位作者 王志盈 玉亚 徐会宁 张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以焦化厂排水沟底泥为菌源驯化筛选出6株多环芳烃降解菌。实验结果表明:各菌对芘均有一定的降解能力,不同菌体表面疏水性不同,这种不同可以影响到反应初期菌株对芘的表观降解率,菌体的疏水性表面较亲水性表面对芘有更强的吸附性;保存的... 以焦化厂排水沟底泥为菌源驯化筛选出6株多环芳烃降解菌。实验结果表明:各菌对芘均有一定的降解能力,不同菌体表面疏水性不同,这种不同可以影响到反应初期菌株对芘的表观降解率,菌体的疏水性表面较亲水性表面对芘有更强的吸附性;保存的一组天然混合菌对芘降解率较低,没有表现出优于单个菌株的协同作用;多环芳烃降解菌在芘培养液中生长快慢和降解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对两株菌体表面疏水性相差较大的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芘降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2#菌降解芘的最佳温度是30℃,9#菌降解芘的最佳温度是40℃;Mn2+对2#降解芘有促进作用,对9#菌几乎无影响,Cu2+对各菌芘降解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外加葡萄糖对于2#菌和9#菌的芘降解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菌 降解 疏水性 温度 无机离子 外加碳源
下载PDF
安徽省土壤固碳潜力及有机碳汇(源)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富荣 梁红霞 +2 位作者 邢润华 陶春军 贾十军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43-851,共9页
利用安徽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土壤全碳和有机碳数据,采用"单位土壤碳量"方法计算土壤碳储量以及土壤固碳潜力。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0~0.2 m)土壤固碳量潜力为237.48 Mt,其中土壤有机碳固碳量潜力为141.67 Mt,土... 利用安徽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土壤全碳和有机碳数据,采用"单位土壤碳量"方法计算土壤碳储量以及土壤固碳潜力。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0~0.2 m)土壤固碳量潜力为237.48 Mt,其中土壤有机碳固碳量潜力为141.67 Mt,土壤无机碳固碳量潜力为95.81 Mt;中层(0~1.0 m)土壤固碳量潜力为1104.61 Mt,其中土壤有机碳固碳量潜力为469.32 Mt,无机碳固碳量潜力为635.28 Mt。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近30年间区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7.07 Mt,本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总体为"碳汇"区。碳汇区主要分布在江淮分水岭(六安—滁州一线)以北地区;碳源区则分布于淮河以北固镇县周围及淮河沿岸局部地区。此项工作为进一步探讨安徽省土壤固碳能力及土壤固碳减排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无机碳 固碳潜力 碳源 安徽省
原文传递
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魏凡凯 王昕竹 +2 位作者 吴鹏 宋吟玲 陈亚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2,共6页
使厌氧氨氧化系统适应碳源成分复杂的环境对推动其应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无机碳源、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影响的基础上,充分讨论了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低浓度的小分子有机酸可以刺激厌氧氨氧... 使厌氧氨氧化系统适应碳源成分复杂的环境对推动其应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无机碳源、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影响的基础上,充分讨论了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低浓度的小分子有机酸可以刺激厌氧氨氧化菌的有机营养特性,低碳氮比进水诱导可实现混合营养型厌氧氨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无机碳源 有机碳源 混合营养型
下载PDF
初沉池对污水中无机悬浮固体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吉芳英 何莉 +4 位作者 周卫威 何小玲 来铭笙 毛伯林 杨明佳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093-3098,共6页
随着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大量使用,初沉池的设置和取消一直在学术和工程界存在争议。以重庆市某污水厂为对象,从对无机悬浮固体(ISS)、COD和TN去除效果的角度探讨了初沉池在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合流制排水体制下,该污... 随着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大量使用,初沉池的设置和取消一直在学术和工程界存在争议。以重庆市某污水厂为对象,从对无机悬浮固体(ISS)、COD和TN去除效果的角度探讨了初沉池在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合流制排水体制下,该污水厂进水污染物浓度非常高,COD、SS和I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60、1 100和780 mg/L;初沉池对COD、SS和ISS的去除率分别为61%、78%和85%,对ISS的去除率比COD高20%左右;污水经过初沉池沉淀之后,ISS/COD从1.7下降到0.7左右,COD/TN从8.0左右下降到4.3,粒径由40μm下降到30μm。初沉池对大粒径的ISS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未能被去除的小粒径ISS容易悬浮在混合液中,降低MLVSS/MLSS。从ISS/COD的削减和保持混合液MLVSS/MLSS正常的角度来讲,初沉池不应取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沉池 无机悬浮固体 碳源 碳氮比 MLVSS/MLSS
原文传递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rtitioning methods of carbonate contribution to CO_(2)emissions from calcareous soils 被引量:3
8
作者 Zhaoan Sun Fanqiao Meng Biao Zhu 《Soil Ecology Letters》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20,共15页
In calcareous soils,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il-derived CO_(2)originates from both soil organic carbon(SOC)decomposition and soil inorganic carbon(SIC)dissolution,a fact often ignored in earlier studies.This m... In calcareous soils,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il-derived CO_(2)originates from both soil organic carbon(SOC)decomposition and soil inorganic carbon(SIC)dissolution,a fact often ignored in earlier studies.This may lead to overestimation of the CO_(2)emissions from SOC decomposition.In calcareous soils,there is a chemical balance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CaCO_(3)-CO_(2)-HCO_(3),which is affected by soil environmental factors(moisture,temperature,pH and depth),root growth(rhizosphere effect)and agricultural measures(organic materials input,nitrogen fertilization and straw removal).In this paper,we first introduced the contribution of SIC dissolution to CO_(2)emissions from calcareous soils and their driving factors.Second,we reviewed the methods to distinguish two CO_(2)sources released from calcareous soils and quantify the 13C fraction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SIC and SIC-derived CO_(2)and between SOC and SOC-derived CO_(2),and to partition three CO_(2)sources released from soils with plants and organic materials input.Finally,we proposed methods for accurately distinguishing three CO_(2)sources released from calcareous soils.This review help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soil C balance assessment in calcareous soils,and also proposes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n SIC-derived CO_(2)emissions responses to abiotic factors and agricultural mea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izosphere effect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inorganic carbon three-source CO_(2)partitioning ^(13)C isotope
原文传递
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碳汇作用及其对固碳减排贡献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畅 杨忠芳 +6 位作者 余涛 牛荣琛 郭茹璨 余保成 夏学齐 于朝阳 曹圆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0-1242,共33页
【研究目的】干旱区土壤无机碳作为全球碳循环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其碳汇效应不容忽视。【研究方法】本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的相关文献,重点对土壤无机碳汇确认、碳库组成、来源识别,以及碳汇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归纳... 【研究目的】干旱区土壤无机碳作为全球碳循环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其碳汇效应不容忽视。【研究方法】本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的相关文献,重点对土壤无机碳汇确认、碳库组成、来源识别,以及碳汇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总结。【研究结果】干旱区无机碳汇效应伴随着干旱区负通量研究得到确认,但其碳库组成十分复杂,包括了液相碳库与固相碳库。其中液相储库主要以可溶性碳酸盐形式赋存于干旱区地下水体;固相储库则为以固相碳酸盐矿物的形式赋存在土壤中,依据不同成因来源分为成岩碳酸盐与成土碳酸盐,后者又细分为碳质成土碳酸盐与硅质成土碳酸盐。成土碳酸盐中的硅质成土碳酸盐具备真正长期稳定的碳汇效应。无机碳汇的影响因素复杂,包括了自然的气候、土壤性质与深度、生物作用、成土母质、土壤有机质等因素,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农业管理措施等人为因素。【结论】干旱区土壤无机碳对全球碳循环研究极其重要,当前研究主要聚焦在土壤无机碳来源分辨,碳汇效应强度确认与固碳潜力量化,以及影响因素明确与人为干预的可能性评估等方面。在实现“双碳目标”驱动下,查清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无机碳源汇过程与影响因素必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也是解决“碳失汇”科学难题的突破点,极大地推动全球碳循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干旱—半干旱地区 碳汇 碳库组成 来源识别 影响因素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伊犁河谷核心区春季PM_(2.5)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谷超 徐涛 +4 位作者 马超 伊布提哈尔·加帕尔 郭丽瑶 李新琪 杨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99-1910,共12页
为研究伊犁河谷核心区春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特征和来源,于2021年4月20~29日在伊犁河谷核心区布设6个环境采样点,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碳组分等51种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并使用化学质量... 为研究伊犁河谷核心区春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特征和来源,于2021年4月20~29日在伊犁河谷核心区布设6个环境采样点,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无机元素和碳组分等51种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并使用化学质量平衡(CMB)模型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ρ(PM_(2.5))变化范围介于9~35μg·m^(-3).Si、 Ca、 Al、 Na、 Mg、 Fe和K等地壳元素占比较高,占PM_(2.5)的12%,表明春季PM_(2.5)受到明显的扬尘源的影响.富集因子结果表明,Zn、 Ni、 Cr、 Pb、 Cu和As元素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和机动车排放.元素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受采样点周边环境的影响,新政府片区受燃煤源的影响较大,故As浓度较高,伊宁市局和第二水厂受机动车影响较大,Sb和Sn浓度较高.PM_(2.5)中9种水溶性离子(WSIIs)的浓度占PM_(2.5)的33.2%,其中ρ(SO_(4)^(2-))、ρ(NO_(3)^(-))、ρ(Ca^(2+))和ρ(NH_(4)^(+))分别为(2.48±0.57)、(1.22±0.75)、(1.18±0.49)和(0.98±0.45)μg·m^(-3),Ca^(2+)高同样反映了扬尘源的影响.各采样点n(NO_(3)^(-))/n(SO_(4)^(2-))介于0.63~0.85之间,说明伊犁河谷核心区受固定源影响高于移动源,伊宁市局和第二水厂临路受机动车排放尾气影响较大,导致其n(NO_(3)^(-))/n(SO_(4)^(2-))较高,伊宁县位于居民区,受散煤燃烧影响较大,故n(NO_(3)^(-))/n(SO_(4)^(2-))值较低.PM_(2.5)中ρ[有机碳(OC)]和ρ[元素碳(EC)]平均值(范围)分别为5.12μg·m^(-3)(4.67~6.25μg·m^(-3))和0.75μg·m^(-3)(0.51~0.97μg·m^(-3)),伊宁市局两侧临路受机动车尾气影响较大,故该站点OC和EC浓度略高于其他采样点.采用最小比值法计算得到的SOC(二次有机碳)结果显示,新政府片区、第二水厂和伊宁市局SOC浓度高于其他站点.CMB源解析结果显示该区域PM_(2.5)主要贡献源为二次颗粒物(33.3%)和扬尘源(17.5%),且二次颗粒物以二次有机碳(16.2%)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元素 水溶性离子 碳组分 PM_(2.5) 源解析 伊犁河谷
原文传递
无机碳源对栅藻LX1生长及油脂积累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鑫 胡洪营 张玉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60-2266,共7页
以二级出水为培养基,比较了对照组和补充碳源(Na2CO3、NaHCO3和CO2)组栅藻LX1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特性.培养14d,4组试验中栅藻LX1的生长及油脂积累特性均无显著差别,藻细胞生物量、油脂及三酰甘油酯产量分别为0.70~0.77、0.27~0.34和0.02... 以二级出水为培养基,比较了对照组和补充碳源(Na2CO3、NaHCO3和CO2)组栅藻LX1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特性.培养14d,4组试验中栅藻LX1的生长及油脂积累特性均无显著差别,藻细胞生物量、油脂及三酰甘油酯产量分别为0.70~0.77、0.27~0.34和0.029~0.033 g.L-1,单位藻细胞油脂含量约为35%~45%.藻细胞光合作用导致水体pH升高至9.2左右,有利于CO2向水中传质.对照组中,传质进入二级出水的CO2总量为1.0 g.L-1,占藻细胞固定CO2总量的97%.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传质进入二级出水中的CO2能够满足栅藻LX1生长及油脂合成对碳的需求.因此,利用二级出水培养栅藻LX1,无需额外添加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藻 二级出水 生长特性 油脂积累 无机碳源
原文传递
无机废水中好氧颗粒污泥脱氮及钇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正昊 曾玉 +4 位作者 何浩林 龙焙 程媛媛 曾敏静 王刚 《江西冶金》 2023年第1期74-86,共13页
以好氧颗粒污泥(AGS)处理无机高氨氮废水脱氮性能及对钇离子(Y(Ⅲ))吸附效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好氧+缺氧”模式下自养硝化颗粒污泥(ANGS)的脱氮性能及“好氧+缺氧+好氧”模式下AGS的脱氮性能及短期钇离子冲击下系统稳定性,利用热力学... 以好氧颗粒污泥(AGS)处理无机高氨氮废水脱氮性能及对钇离子(Y(Ⅲ))吸附效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好氧+缺氧”模式下自养硝化颗粒污泥(ANGS)的脱氮性能及“好氧+缺氧+好氧”模式下AGS的脱氮性能及短期钇离子冲击下系统稳定性,利用热力学、动力学模型等研究了AGS对Y (Ⅲ)的吸附能力和机理。结果表明,“好氧+缺氧”模式导致混合液悬浮物固体浓度(MLSS)及平均粒径持续减小,通过降低进水氮负荷并补充ANGS使氨氮去除率逐渐增大(3.25%~73.51%);采用“好氧+缺氧+好氧”运行模式并补充AGS后,氨氮去除率超过72.00%(50~72天),MLSS及平均粒径增大,总无机氮(TIN)含量基本保持不变。72天后投入碳源,氨氮去除率减小至40%以下、TIN去除率增大至30%左右。第78天起Y(Ⅲ)浓度在0.01~0.82 mg/L之间,去除率基本稳定在88%以上;通过改变曝气方式和外投碳源后,AGS内Nitrosomonas丰度明显下降(47.43%~11.08%),而Thauera、 unclassified_Chitinophagaceae、 unclassified_Comamonadacea、Comamonas等反硝化菌属的丰度呈现不同程度增大。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发现,钇以沉淀物或结晶形式存在于AGS中,AGS对Y(Ⅲ)的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及伪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无机废水 脱氮 碳源 钇吸附
下载PDF
无机与有机碳源混合营养培养对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田辉 谯顺彬 +2 位作者 彭晓东 李林 张义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2-124,共3页
为深入考察碳源混合营养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螺旋藻混合营养培养中的无机碳源(NaHCO3)与有机碳源(葡萄糖)进行2因素3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螺旋藻在基础培养基条件下,添加1.5g/L葡萄糖时,最终生物量为1.242 9... 为深入考察碳源混合营养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螺旋藻混合营养培养中的无机碳源(NaHCO3)与有机碳源(葡萄糖)进行2因素3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螺旋藻在基础培养基条件下,添加1.5g/L葡萄糖时,最终生物量为1.242 9g/L;在以最佳葡萄糖添加浓度时,NaHCO3的最佳添加浓度为8.4g/L;经响应面分析,螺旋藻混合营养培养时,无机碳源与有机碳源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混合营养培养 有机碳源 无机碳源
下载PDF
Effects of nitrogen addition on carbonate-derived CO_(2) emission after biochar addition
14
作者 Zhaoan Sun Tianxiang Hao Biao Zhu 《Soil Ecology Letters》 CSCD 2023年第4期39-49,共11页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nitrogen and biochar on CO_(2) emission from SOC and SIC.●Nitrogen increased SIC-derived CO_(2) by 41%but decreased SOC-derived CO_(2) by 20%.●Biochar reduced total soil-derived CO_(2) by ...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nitrogen and biochar on CO_(2) emission from SOC and SIC.●Nitrogen increased SIC-derived CO_(2) by 41%but decreased SOC-derived CO_(2) by 20%.●Biochar reduced total soil-derived CO_(2) by neutralizing nitrogen-induced acidity.●We proposed a method for 3-or 4-source partitioning CO_(2) emission from calcareous soils.Biochar addition generally increases the alkalinity regeneration to resist soil acidification driven by nitrogen(N)fertilization.Calcareous soils contain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inorganic C(SIC).Owing to technical limitations in three-source partitioning CO_(2),how biochar addition affects SOC-and SIC-derived CO_(2) emission has not been clarified yet.Therefore,we conducted a 70-day incubation experiment of ammonium-N and maize-straw-derived biochar addi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N plus biochar impacts on SOC-and SIC-derived CO_(2) emission.Over the 70-day incubation,we found that the N-only addition increased the SIC-derived CO_(2) emission by approximately 41%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but decreased the SOC-derived CO_(2) emission by approximately 20%.This suggests that the distinct responses of SIC-and SOC-derived CO_(2) emission to N-only addition come from N-induced acidification and preferential substrate(N)utiliza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s,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N-only addition,N plus biochar addition decreased the SIC-derived CO_(2) emission by 17%−20%during the first 20 days of incubation,but increased it by 54%during the next 50 days.This result suggested that biochar addition reduced the SIC-derived CO_(2) emission likely due to the alkalization capacity of biochar exceeding the acidification capacity of ammonium-N in the short term,but it may increase the SIC-derived CO_(2) emission induced by the weak acidity produced from biochar mineralization in the long term.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quantification of CO_(2) emission from calcareous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inorganic carbon three-source partitioning soil CO_(2)emission 13C isotope
原文传递
碱度对低氨氮部分亚硝化的影响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祁菁 任俊颖 +4 位作者 赵凡 杨明明 陈猷鹏 方芳 郭劲松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127,共7页
为了探讨进水碱度对低氨氮废水部分亚硝化过程的影响与机理,在控制碱度的条件下启动并运行SBR部分亚硝化反应器。结果表明,控制碱度/NH4^+-N为3.67~4.05可成功实现低氨氮废水部分亚硝化反应器的启动和稳定运行,亚硝酸盐累积率>90%。... 为了探讨进水碱度对低氨氮废水部分亚硝化过程的影响与机理,在控制碱度的条件下启动并运行SBR部分亚硝化反应器。结果表明,控制碱度/NH4^+-N为3.67~4.05可成功实现低氨氮废水部分亚硝化反应器的启动和稳定运行,亚硝酸盐累积率>90%。将稳定运行的SBR部分亚硝化反应器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串联运行,系统TN去除率为37.3%~84.3%。周期试验显示,当碱度值>70 mg/L时,SBR部分亚硝化反应器NH4^+-N转化速率介于2.81~5.67 mg/(L·h),当碱度减小至70 mg/L,NH4^+-N转化速率明显下降,当碱度<60 mg/L时,亚硝化反应停止。机理分析表明,以HCO3-盐为碱度物质时,碱度值<70 mg/L可导致系统无机碳源匮乏,这是影响NH4^+-N转化速率和控制亚硝化反应进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亚硝化 碱度 无机碳源 ANAMMOX 低氨氮浓度
下载PDF
菌-藻体系中无机碳源对小球衣藻生长和聚集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吴雪菲 陈国炜 +2 位作者 方志鹏 贾伟 刘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95-1601,1615,共8页
为了提高微藻生长速率、实现低成本高效收集,文章以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为研究对象,探究无机碳源对菌-藻体系中微藻生长和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碳源能够显著提高菌-藻体系中微藻生物量,当初始菌藻数量比为15∶1时... 为了提高微藻生长速率、实现低成本高效收集,文章以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为研究对象,探究无机碳源对菌-藻体系中微藻生长和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碳源能够显著提高菌-藻体系中微藻生物量,当初始菌藻数量比为15∶1时,在低碳源(37.6 mg/L)水平下,经过6 d培养后微藻生物量可达1.255×10^(6)个/mL,较纯藻培养体系增加30%;当碳源质量浓度升高至188.0 mg/L时,微藻数量较纯藻培养体系增加68%,可达1.681×10^(6)个/mL;菌-藻体系也有助于微藻自聚集,随着无机碳源质量浓度增加,其聚集效果变得更明显,聚集率最高可达66%,远高于纯培养体系中的27%。研究结果可为微藻综合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碳源 菌-藻体系 微藻生长 微藻聚集
下载PDF
内陆水体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美彤 葛璐 +1 位作者 谭红兵 陈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37-1649,共13页
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命元素,能够在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转换和运移。碳循环作为地球各圈层相互连接的纽带,被认为是地表系统最重要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碳在水体中主要以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简称DOC)和溶解性... 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命元素,能够在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转换和运移。碳循环作为地球各圈层相互连接的纽带,被认为是地表系统最重要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碳在水体中主要以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简称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简称DIC)形式存在。内陆水体(包括河水、地下水、湖水和水库等)尽管只占陆地表面1%,但它们在碳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DIC浓度(C_(DIC))和DIC同位素组成(δ^(13)C_(DIC))可以为碳循环研究提供线索,因此成为近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全球内陆水体DIC同位素的研究进展。DIC同位素具有广泛的地质应用,不同碳源具有独特的同位素特征。因此,DIC同位素被用于定性和定量地示踪碳源,指示碳循环过程以及确定河水补给端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碳同位素 碳循环 碳源
下载PDF
渤海海峡冬季无机碳的立体分布特征及其源汇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乃星 孙旭 +6 位作者 曹丛华 任荣珠 陶卉卉 孙滨 王建勇 侯继灵 于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4-101,共8页
根据2010年2月至2010年3月对渤海海峡3个断面39个站位表层、10m层和30m层水体中盐度、水温、叶绿素a以及无机碳等参数的测定数据,分析了该季节溶解无机碳的分布特征以及源汇变化状况,探讨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渤... 根据2010年2月至2010年3月对渤海海峡3个断面39个站位表层、10m层和30m层水体中盐度、水温、叶绿素a以及无机碳等参数的测定数据,分析了该季节溶解无机碳的分布特征以及源汇变化状况,探讨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渤海海峡水体中各水层溶解无机碳(DIC)及其组分浓度分布较一致,其中DIC及HCO3-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均呈现出从西南向东北梯度降低的趋势,且受温度影响明显;二氧化碳分压[p(CO2)]则表现出与叶绿素a含量成明显负相关的分布特征;位于渤海海峡东部的H断面垂直方向上,由于受黄海、渤海水团在海峡中部交汇混合形成的水体紊流影响,DIC及其组分在断面中部等值线分布较两边曲折。冬季渤海海峡表现出明显的源、汇分区分布特征,整个调查区海-气二氧化碳通量为3.52mmol/(m2·d),表现为大气CO2的弱源。冬季流经渤海海峡的DIC通量约为(130±2)×103 mo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渤海海峡 空间分布 源汇变化
下载PDF
岩溶水系统对大气CO_2的潜在影响——基于热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蒋倩 李心清 +2 位作者 丁文慈 赵彦龙 闫慧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26-235,共10页
认识不同条件下岩溶水释放或吸收CO2的反应过程是研究碳酸盐岩对碳循环响应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吉布斯自由能的热力学原理出发,对全球不同岩溶地区162组岩溶水(河水、溪水、湖水等)进行了热力学研究,结果显示:1)河水、溪水、湖水和洞... 认识不同条件下岩溶水释放或吸收CO2的反应过程是研究碳酸盐岩对碳循环响应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吉布斯自由能的热力学原理出发,对全球不同岩溶地区162组岩溶水(河水、溪水、湖水等)进行了热力学研究,结果显示:1)河水、溪水、湖水和洞穴滴水等岩溶水所处的环境因方解石矿物沉积而释放CO2成为大气CO2一个潜在的源;2)地下水在所处的环境下由于方解石的溶解而吸收CO2,成为大气CO2一个潜在的汇;3)少数出露点的泉水所处的环境既可发生方解石的溶解而吸收CO2,成为大气CO2的潜在汇,也可发生方解石的沉积而释放CO2,成为大气CO2的潜在源;4)在洪水期,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变化并未导致对大气CO2潜在贡献在源汇之间的跨跃性转变。162组岩溶水数据中,所有河水与溪水皆无一例外地在释放CO2。结果表明,从吉布斯自由能的热力学原理出发,研究岩溶水系统对大气CO2潜在源汇的贡献,没有条件约束,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无机碳库 CO2源 CO2汇 热力学 大气化学 水化学
下载PDF
无机碳源对Chlorella sp. TCCC45058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华 董晓宇 +1 位作者 牛堃 夏媛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6-99,153,共5页
自然界中无机碳主要以CO2、HCO3-,CO3^2-三种形式存在,不同形式的无机碳源对微藻生长影响显著。实验结果显示,Chlorellasp.TCCC45058难以利用C03~-,却能够以CO2、HCO3-为碳源,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2.83mmol/L和16.51mmol/L,实验... 自然界中无机碳主要以CO2、HCO3-,CO3^2-三种形式存在,不同形式的无机碳源对微藻生长影响显著。实验结果显示,Chlorellasp.TCCC45058难以利用C03~-,却能够以CO2、HCO3-为碳源,其最适浓度分别为12.83mmol/L和16.51mmol/L,实验中最高生物量达到0.95g/L。CO3^2-浓度过高会显著抑制该藻的光合作用速率,而适当提高HCO3-浓度会使光合作用速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以CO2作碳源时该藻的光合作用速率最高,而且该速率不会因CO2浓度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以CO3^2-为碳源时细胞叶绿素a含量很低,仅为9mg/g;当HCO3-、CO2作碳源时无论浓度如何变化,细胞叶绿素a含量均无明显差异,约为14-17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无机碳源 生长速率 光合作用 叶绿素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