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2
1
作者 冯天军 梁春岩 张云龙 《高教学刊》 2019年第24期40-42,45,共4页
阐述了“新工科”和“创新人才”的内涵以及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构建了四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策略:(1)多方协同育人,汇聚企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相关高校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人才;(2)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增... 阐述了“新工科”和“创新人才”的内涵以及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构建了四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策略:(1)多方协同育人,汇聚企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相关高校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人才;(2)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增强实践能力;(3)分组研讨教学,通过小组之间相互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力;(4)注重提升人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交通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实践检验,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创新人才 交通工程 培养模式
下载PDF
基于实践训练项目化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8
2
作者 周丽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11-116,共6页
文章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训练项目化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为"五个三"模式,即项目目标"三层次";课程体系"三阶梯",实训基地"三类型",教学队伍"三师型",教学评价"... 文章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训练项目化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为"五个三"模式,即项目目标"三层次";课程体系"三阶梯",实训基地"三类型",教学队伍"三师型",教学评价"三主体"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层次 实践训练项目化 应用型人才 创新培养模式
下载PDF
企业数据分析型人才培训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孔剑 《广东培正学院论丛》 2019年第2期9-16,共8页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企业如能利用新技术及数据快速做出精准预测,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为此,企业迫切需要培养数据分析型人才。本文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基于人才学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以技术接...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企业如能利用新技术及数据快速做出精准预测,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为此,企业迫切需要培养数据分析型人才。本文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基于人才学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以技术接受模型为蓝本构建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向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搜集了269份有效样本数据,再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在决定企业员工参与创新培训模式的意愿的过程中,他们的态度起着积极作用,其中感知有用性是影响企业员工参与创新培训模式的态度的第一关键因素,匹配度是影响企业员工参与创新培训模式的态度的第二关键因素,学习动机是影响企业员工参与创新培训模式的态度的第三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 人工智能 数据分析型人才 人才培养 创新培训模式
下载PDF
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5所名校学院建设为例 被引量:22
4
作者 董瑞 《高等理科教育》 2011年第6期66-70,共5页
文章以国内5所名校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建制的学院为研究对象,从学院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办学模式、学生选拔及专业确定、学生管理与指导等方面,对5所学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5所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的共性... 文章以国内5所名校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建制的学院为研究对象,从学院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及办学模式、学生选拔及专业确定、学生管理与指导等方面,对5所学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5所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的共性特征,并提出了若干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 改革
下载PDF
高校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崔瑾 鲁燕舞 +1 位作者 刘园园 潘汝浩 《中国农业教育》 2019年第5期52-58,共7页
文章研究了国内六所高校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选拔、培养方式上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思考,为优化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通过比较表明,应该从完善学... 文章研究了国内六所高校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选拔、培养方式上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思考,为优化生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通过比较表明,应该从完善学生遴选机制、多元化培养模式、做好衔接教育、做好个性化培养、建立人才评价监测、评价系统五方面提高人才遴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类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高质量建设路径的思考
6
作者 王丽 毕杨 张杨梅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17期141-144,共4页
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为指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高质量建设路径进行研究和思考,对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科学制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多元化、个性化、定... 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标准为指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高质量建设路径进行研究和思考,对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科学制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通专融合、纵横贯通的楔形课程体系,重构普惠性、差异性兼顾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施了以上建设路径,以期提升该专业的建设水平,为更好地达成培养目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楔形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模式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7
作者 白天择 张晓静 王延飞 《科技智囊》 2024年第6期16-22,共7页
[研究目的]深入探索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应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新质生产力,作为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独特性和高效性对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更为严苛和... [研究目的]深入探索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应对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新质生产力,作为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独特性和高效性对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更为严苛和精准的要求。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目标,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研究方法]首先对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性进行了细致分析,探讨了其对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具体需求和影响。随后,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通过全面梳理和归纳,揭示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优化培养环境,提升培养质量和效率。具体建议包括设立人才培养评估机制,发挥高水平大学的引领作用;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和学科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
下载PDF
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现状与反思 被引量:95
8
作者 乔连全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87,共7页
从调研情况来看,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结合与国外类似项目的比较,各参与高校应从提高思想认识、创新管理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拓展项目类型、加强项目评价、建立交... 从调研情况来看,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结合与国外类似项目的比较,各参与高校应从提高思想认识、创新管理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拓展项目类型、加强项目评价、建立交流平台、落实激励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创新型人才 本科生科研 人才培养模式
原文传递
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被引量:76
9
作者 李滋阳 李洪波 范一蓉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102,共8页
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重在创新,创新之要在于创新型人才的体量提升和质量优化,因此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迫切性。在厘清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内涵和融合模式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三链"深度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 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重在创新,创新之要在于创新型人才的体量提升和质量优化,因此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迫切性。在厘清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内涵和融合模式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三链"深度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模型,并对模型的外部要素、推动者、链条单维发力路径、链条节点嵌合程度、运行动力机制和协同育人功能进行解读,最后提出放开管制干预、形成支持合力、健全容错机制等构建策略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链 创新链 产业链 “三链”融合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被引量:46
10
作者 李婷婷 代健民 潘洪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8期53-55,共3页
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教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诸多高校各类学科都已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不少医学院校也开始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将虚拟仿真实验和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构建有特色的综合性虚拟... 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教学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诸多高校各类学科都已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不少医学院校也开始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将虚拟仿真实验和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构建有特色的综合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实现由教学工具创新到教学模式创新,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解决了传统实验教学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化的思维,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以上海健康医学院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构建为例,探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以及改平台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 多层次 实验教学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化学实验
下载PDF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39
11
作者 温凤媛 白雪飞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8-91,共4页
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实证研究表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制度、环境氛围等多种因素影响。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树立先进的创新... 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实证研究表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制度、环境氛围等多种因素影响。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树立先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创建全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完善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良好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下载PDF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 被引量:34
12
作者 洪林 郭雷振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第1期72-75,共4页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不断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与重构,努力突破既有的产学研合作松散、校内外实践育人未形成合力、教育模式滞后等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将中心所具有的实体性优势、学术资源优势、产教结合优势和"特区&qu...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不断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与重构,努力突破既有的产学研合作松散、校内外实践育人未形成合力、教育模式滞后等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将中心所具有的实体性优势、学术资源优势、产教结合优势和"特区"优势转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优势。中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以多主体协作、强调应用情境、注重跨学科融合、机制灵活多样、强化质量控制为特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中心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学术资源
下载PDF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25
13
作者 邵林涛 瞿立新 顾秀玲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69-71,共3页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店中校、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实施双导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战化、校企文化共融等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罗琳 《高教学刊》 2018年第22期41-44,共4页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承担着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够运用互联网手段促进和实施创新创业的新型专业人才的重任。文章先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互联网+环境给高职类专业发展带来...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承担着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够运用互联网手段促进和实施创新创业的新型专业人才的重任。文章先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互联网+环境给高职类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再依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各环节的逻辑关系,构建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专业 创新创业 培养模式
下载PDF
对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内涵及其培养理念与模式的探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尹家明 杨国祥 《镇江高专学报》 2004年第4期3-8,共6页
培养创新性实用型人才需要有新的理念和模式。新的理念为:坚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施产学结合的理念;坚持按服务产业经营学校,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的理念;坚持教学质量第一,以质量求创新、促发展、创特色... 培养创新性实用型人才需要有新的理念和模式。新的理念为:坚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实施产学结合的理念;坚持按服务产业经营学校,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的理念;坚持教学质量第一,以质量求创新、促发展、创特色、创品牌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率、要质量、要效益的理念。其培养模式有:"双证制"的培养模式,"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制培养模式,校企综合实施"2+1"培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美国社区学院"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模式 培养理念 实用型人才 “双元制” 工学交替 美国社区学院 创新性 坚持 订单 创品牌
下载PDF
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19
16
作者 储常连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11-114,共4页
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概括了创业教育的特点,并对创业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分析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作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构建创业教育体系,规划创业教育内容,构建创... 在界定概念的基础上,概括了创业教育的特点,并对创业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分析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作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构建创业教育体系,规划创业教育内容,构建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创业教育师资,加强创业教育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培养模式
下载PDF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1
17
作者 岳晓峰 刘娴萍 唐新星 《价值工程》 2017年第7期244-246,共3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自然少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价值取向明确、专业设置灵活、课程建设务实等特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特色,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实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 高等教育大众化,自然少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价值取向明确、专业设置灵活、课程建设务实等特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特色,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实现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后,就新形势下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方法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产学研 卓越工程师 创新培养模式
下载PDF
本科生基础医学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燕 李学军 +2 位作者 管又飞 宫恩聪 王宪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年第6期16-18,共3页
通过龙头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基础工程—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人文工程—学术氛围的营造和配套政策的落实,2001年开始实施"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共投入经费380万元,开展课题94项,... 通过龙头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基础工程—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人文工程—学术氛围的营造和配套政策的落实,2001年开始实施"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共投入经费380万元,开展课题94项,开放全部(60个)科研实验室,接收低年级本科生510余人,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文章及综述209篇,其中研究论文144篇,SCI收录64篇,充分发挥了学院教师队伍、科研实力和一流生源的优势,实现了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达到了优秀本科生早进科研、早受训练、早出成果、早出人才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医学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本科生
下载PDF
材料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被引量:17
19
作者 郑举功 陈泉水 +3 位作者 刘晓东 杨婷 刘云海 任广元 《高等理科教育》 2011年第6期143-147,共5页
针对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首先从根源上找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然后提出当今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熟悉现代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掌握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员。材料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尽快走... 针对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首先从根源上找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然后提出当今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熟悉现代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掌握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员。材料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尽快走出传统的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立足于材料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结合学校、企业资源,构建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实践型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创新人才 材料专业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下载PDF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高妍 靳宝全 张红娟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年第15期37-39,共3页
将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本校特点,探讨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种培养模式,为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正确指导大学生就业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行之有效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 培养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