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NG浸没燃烧式气化器的传热特性及运行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玉娟 李淑一 +4 位作者 陈文杰 唐建峰 李学涛 王冬旭 于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4-143,共10页
目前国内LNG接收站的大部分浸没燃烧式气化器(SCV)都依赖于进口,其核心技术尚未完全自主掌握,并且SCV传热机理复杂、受操作环境影响大,难以通过现场经验实现深层次的运行优化。为了满足近年来各LNG接收站扩容增产对气化系统设备运行降... 目前国内LNG接收站的大部分浸没燃烧式气化器(SCV)都依赖于进口,其核心技术尚未完全自主掌握,并且SCV传热机理复杂、受操作环境影响大,难以通过现场经验实现深层次的运行优化。为了满足近年来各LNG接收站扩容增产对气化系统设备运行降本增效所提出的需求,对国内某大型LNG接收站气化系统中SCV的传热特性及优化运行进行了研究,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贴合实际的SCV模型,研究了不同LNG入口压力、LNG入口速度及水浴温度对SCV传热特性的影响,通过现场试验反馈提出了可行性较高的指导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LNG及超临界NG的热物性变化对气化传热具有重要的影响;②LNG入口压力越接近临界压力,SCV传热能力越强,建议SCV入口压力控制在7.2~8.0 MPa;③LNG入口速度增大会削弱流体的传热边界层,从而强化传热,建议根据实时外输量要求限制开启最少的SCV台数,增加单台SCV的LNG入口流量,同时限定单台SCV处理流量介于50~180 t/h;④水浴温度过高,对SCV的整体传热是不利的,建议限定单台SCV水浴温度控制在1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接收站 浸没燃烧式气化器 传热特性 入口压力 入口速度 水浴温度 运行优化
下载PDF
水平管外降膜厚度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蔡振 周一卉 +1 位作者 毕明树 任婧杰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28,148,共7页
液膜厚度分布规律对水平管降膜蒸发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水平管外降膜流动的CFD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入口流速、管径大小的液膜厚度来研究冷态情况下管外液膜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沿环向角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固定管径,... 液膜厚度分布规律对水平管降膜蒸发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水平管外降膜流动的CFD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入口流速、管径大小的液膜厚度来研究冷态情况下管外液膜厚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沿环向角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固定管径,液膜厚度随着入口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入口速度一定时,管外液膜厚度在管顶区域较大,在周向105°附近达到最小值;且液膜厚度随着管径的增大而缓慢减小,当入口速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管壁会出现"干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管降膜流动 液膜厚度 入口速度 管径 环向角
原文传递
进口条件对旋风分离器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崔益华 张颖翀 +2 位作者 张建辉 王长江 任进勇 《起重运输机械》 2022年第16期26-29,共4页
文中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连续相选用雷诺应力模型、离散相选用分散颗粒群轨迹模型,对不同进口速度(8 m/s、16 m/s、24 m/s和32 m/s)和进口角度(0°、2.5°、5°和10°)下旋风分离器内不同粒径(0~10μm)颗粒的气固两相流... 文中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连续相选用雷诺应力模型、离散相选用分散颗粒群轨迹模型,对不同进口速度(8 m/s、16 m/s、24 m/s和32 m/s)和进口角度(0°、2.5°、5°和10°)下旋风分离器内不同粒径(0~10μm)颗粒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和分离效率进行数值计算分析。研究发现,同一进口风速下,当粒径小于临界粒径时,分离效率相对较低且粒径大小对分离效率影响较小;当粒径大于临界粒径时,分离效率迅速增高至100%。对于小颗粒粒径,随着进口速度的增大,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先增强后减弱。适当增加进口角度不仅能够提升小粒径颗粒的分离效率,还能减小旋风分离器的分离粒径。进口角度和进口速度对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进口角度 进口速度 颗粒粒径 分离效率
下载PDF
离心通风机进气口弯管结构对其通风作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巍 《机械管理开发》 2021年第6期124-125,共2页
采用CFD软件有限元模拟的方式,对不同进口弯管结构下的通风机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进口端直接连接弯管时对通风机的性能影响不大,而在距离为管径的1~2倍时,对通风机的性能具有明显的减弱作用,当距离增加至4倍管径时,其影响作... 采用CFD软件有限元模拟的方式,对不同进口弯管结构下的通风机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进口端直接连接弯管时对通风机的性能影响不大,而在距离为管径的1~2倍时,对通风机的性能具有明显的减弱作用,当距离增加至4倍管径时,其影响作用减弱,离心通风机的性能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通风机 进口弯管 进口速度 进口压力
下载PDF
某退役油罐氮气惰化数值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瑞 王冬 +4 位作者 张培理 梁建军 郭子航 党金鹏 赵亚东 《当代化工》 CAS 2020年第9期2050-2054,共5页
目前我国很多油库油罐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已达到退役年限,随之而来这些退役油罐面临封存停用问题。基于湍流k-ε标准模型,对某退役覆土1000 m3立式拱顶油罐进行氮气惰化数值模拟研究。重点研究了油罐氮气惰化过程中随氮气进口流量... 目前我国很多油库油罐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已达到退役年限,随之而来这些退役油罐面临封存停用问题。基于湍流k-ε标准模型,对某退役覆土1000 m3立式拱顶油罐进行氮气惰化数值模拟研究。重点研究了油罐氮气惰化过程中随氮气进口流量变化时,氧气体积分数分布和油罐拱顶压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氮气进口流量时,油罐内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不断降低,且开始阶段降低速度较快,之后较为平缓;氮气进口流量越大惰化时间越短,同时为保护油罐拱顶对流量有相应限制;工程实践中油罐惰化对氧气体积分数提出了安全临界值。为大量退役油罐安全处置提供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油罐 氮气 进口速度 惰化 油罐拱顶 压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静压转台流场动态分析
6
作者 常斌 段鸾芳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4-90,共7页
基于一种双环形静压转台结构,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系统分析了转台内的油液流动,重点讨论了封油边间隙高度、入口速度及油液黏度对转台内油液流动的影响,利用压力分布曲线表征承载能力的情况。结果表明:3个参数对流线图中主涡的... 基于一种双环形静压转台结构,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系统分析了转台内的油液流动,重点讨论了封油边间隙高度、入口速度及油液黏度对转台内油液流动的影响,利用压力分布曲线表征承载能力的情况。结果表明:3个参数对流线图中主涡的强烈程度、封油边径向速度分布及承载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封油边间隙高度较小时,环形设置对转台的承载能力才有显著地提升;入口速度越大,油液黏度越小,中心凹槽与外侧凹槽的承载能力均有相应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压转台 油液流动 入口速度 油液黏度
下载PDF
电厂动叶可调轴流送风机数值模拟
7
作者 李媛园 赵振宁 温志强 《电站系统工程》 2015年第2期17-19,共3页
以唐山某电厂轴流送风机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软件模拟风机运行过程中不同进口速度时内部气体流动情况,结果表明,进口速度高于临界值时,风机内气体流动较为均匀,进口速度低于临界值时,叶顶泄漏流产生的涡旋造成很大的流动损失降低风机... 以唐山某电厂轴流送风机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软件模拟风机运行过程中不同进口速度时内部气体流动情况,结果表明,进口速度高于临界值时,风机内气体流动较为均匀,进口速度低于临界值时,叶顶泄漏流产生的涡旋造成很大的流动损失降低风机的效率、诱发喘振,且随着风机动叶开度的增大影响加剧。模拟结果与实际运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送风机 FLUENT软件 进口速度 涡旋
原文传递
入口参数对波形板干燥器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毛峰 田瑞峰 +1 位作者 陈博文 何为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1-175,共5页
采用实验测量与观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波形板干燥器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研究了液滴粒径、入口湿度、入口速度对干燥器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出:分离效率随着入口粒径和入口湿度的增大而上升,随入口速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发生二次携带的... 采用实验测量与观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波形板干燥器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研究了液滴粒径、入口湿度、入口速度对干燥器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出:分离效率随着入口粒径和入口湿度的增大而上升,随入口速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发生二次携带的临界入口速度随着入口湿度增大而降低;干燥器压降与入口风速呈平方递增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板干燥器 可视化 分离效率 压降 临界人口速度
原文传递
L型进渣阀进渣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清 卢啸风 +1 位作者 甘露 王泉海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2-275,325,共4页
在L型进渣阀半工业试验台上,针对表观引渣风风速在0~25 m/s、引渣风管深入比例0~0.6、联箱压力0.05~0.15 MPa、试验物料粒径1.32~2.22 mm时,对该进渣阀的进渣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表观引渣风风速增大,进渣阀进渣... 在L型进渣阀半工业试验台上,针对表观引渣风风速在0~25 m/s、引渣风管深入比例0~0.6、联箱压力0.05~0.15 MPa、试验物料粒径1.32~2.22 mm时,对该进渣阀的进渣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表观引渣风风速增大,进渣阀进渣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进渣速率随引渣风管深入比例的增大、试验床料颗粒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随联箱压力的增大而增加。此外,还得到了进渣特性的关联式,关联式的计算值与测量值吻合较好,可用于指导进渣阀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阀 颗粒平均粒径 进渣速率
原文传递
冷却塔出塔水温的迭代计算方法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志刚 王玮 +1 位作者 曾德良 刘吉臻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2-377,共6页
基于麦克尔焓差法原理,对循环水泵运行方式变化前后的进塔风速进行了估算,给出了冷却塔出塔水温的迭代计算方法.用数学方法对冷却塔特性数和冷却数随出塔水温及进塔风速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计算过程中非线性方程的多解选择问题及... 基于麦克尔焓差法原理,对循环水泵运行方式变化前后的进塔风速进行了估算,给出了冷却塔出塔水温的迭代计算方法.用数学方法对冷却塔特性数和冷却数随出塔水温及进塔风速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计算过程中非线性方程的多解选择问题及迭代退出条件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出了符合物理意义的真实解.由此确定的循环水泵各运行方式下的出塔水温可直接用于循环水泵最优运行方式的确定,对现场中冷端系统的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塔 出塔水温 进塔风速 数值计算 迭代方法
下载PDF
茶叶风选机优化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钟江 黄剑虹 +2 位作者 杨韬 张宪 赵章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6-583,共8页
为提高茶叶风选效果,采用理论分析和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风选过程中茶叶颗粒的运行轨迹和风选室内流场的状态,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研究表明,茶叶风选机送风口风速分布采用上小下大方案时茶叶颗粒群有效漂移间距最大;风选... 为提高茶叶风选效果,采用理论分析和流体动力学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风选过程中茶叶颗粒的运行轨迹和风选室内流场的状态,并进行了相关试验验证。研究表明,茶叶风选机送风口风速分布采用上小下大方案时茶叶颗粒群有效漂移间距最大;风选室内部由于结构原因存在涡旋现象,4号和5号出茶口流出的茶叶颗粒相对质轻,其漂移轨迹较易受到涡旋的影响,可以通过设置扰流板加以减轻,且能有效降低各口茶叶混入其他口茶叶的比例,提高风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风选机 送风口风速 涡旋 扰流板
下载PDF
基于CFD的风流影响下综采面粉尘沿程污染机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磊 魏伟 +2 位作者 刘旭东 侯传根 于海明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108,共5页
为了摸清单滚筒采煤工作面粉尘扩散污染规律,针对乌东煤矿B3-6综采工作面,采用ANSYS FLUENT软件构建了风流-粉尘两相耦合数学模型,对0.5~2.0 m/s进风风速影响下粉尘扩散污染规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进风风速为0.5 m/s时,滚筒处的... 为了摸清单滚筒采煤工作面粉尘扩散污染规律,针对乌东煤矿B3-6综采工作面,采用ANSYS FLUENT软件构建了风流-粉尘两相耦合数学模型,对0.5~2.0 m/s进风风速影响下粉尘扩散污染规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进风风速为0.5 m/s时,滚筒处的煤块诱导风流致使部分风流流入人行道区域,风速达到1.40 m/s;当进风风速增加至1.5 m/s时,滚筒部分的风流很少直接进入人行道区域,同时高浓度粉尘被风流迅速稀释,采煤机下风侧呼吸带粉尘浓度整体趋势为逐渐增加后稳定,粉尘浓度基本低于200 mg/m^(3),可有效抑制截割粉尘向有人作业区的人行道扩散污染。通过现场实测发现,粉尘浓度相对误差均小于17.3%,可认为数值模型相对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数值模拟 粉尘污染 单滚筒采煤 进风风速
下载PDF
基于多物理场有限元的开关柜温升仿真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宪武 唐锦尧 +3 位作者 张庆波 谢龙裕 周卓伟 叶灿伦 《浙江电力》 2020年第7期18-22,共5页
长期加热和温度过高会严重影响电力设备的电气和绝缘性能,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基于涡流场、气体流场和温度场的理论,通过有限元建模和仿真计算,研究了强制对流进风口风速、安装位置对开关柜内最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进风口在开关柜底... 长期加热和温度过高会严重影响电力设备的电气和绝缘性能,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基于涡流场、气体流场和温度场的理论,通过有限元建模和仿真计算,研究了强制对流进风口风速、安装位置对开关柜内最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进风口在开关柜底部,当风速大于1.2 m/s时,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大,开关柜内最高温度下降明显;进风口在前后门对开关柜内最高温度位置的降温效果最佳,底部次之,顶部降温效果最差;随着通风孔数量的增多,柜内温度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柜 温度 流速 进风口风速 通风口
下载PDF
具有扰流结构的风冷型锂电池包热管理系统优化
14
作者 何闯 赵钦新 梁志远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7,共8页
基于常见新能源车结构设计了一种车载式风冷型锂电池包,利用有限元仿真对风冷型锂电池热管理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入口空气流速2 m/s的条件下,顺排和叉排两种结构的最大温差分别为6.96℃和6.29℃,叉排结构下最大温差有所降低;增... 基于常见新能源车结构设计了一种车载式风冷型锂电池包,利用有限元仿真对风冷型锂电池热管理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入口空气流速2 m/s的条件下,顺排和叉排两种结构的最大温差分别为6.96℃和6.29℃,叉排结构下最大温差有所降低;增加扰流板为空气流场创造扰流结构,最大温差为5.69℃,相比叉排结构最大温差降低了0.60℃;入口空气流速大于4 m/s时,最大温差低于5℃,满足锂电池最优放电效率;扰流板布置为对称结构时电池包具有最优的冷却性能,电池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明显低于其他排布方式;入口空气流速与电池包冷却性能呈正相关,入口空气流速达到6 m/s时达到最优冷却效果,此后继续增大入口空气流速冷却性能变化幅值减小。所设计的18650锂电池包在隔板间距为对称排布下具有最优的扰流冷却性能,控制入口空气流速大于4 m/s时可以使电池在最优放电效率下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扰流结构 热管理 入口风速空气流速 温差
基于Fluent的锂离子电池及模组风冷温度场数值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显茜 邹涛 +2 位作者 侯宏英 徐梽宇 王星博 《软件导刊》 2020年第7期5-10,共6页
为了研究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热性能特点,更好地进行热管理分析,基于Fluent软件建立锂离子电池组三维瞬态散热模型并对温度场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不同条件对电池及模组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充(放)电倍率和增大表面对流换热... 为了研究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热性能特点,更好地进行热管理分析,基于Fluent软件建立锂离子电池组三维瞬态散热模型并对温度场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不同条件对电池及模组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充(放)电倍率和增大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可改善电池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的热失控。进口风速从0.5 m/s增至6 m/s且4C充电终止时,电池组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温差、一致性系数降低了33.57 K、21.23 K、9.84 K和2.82%,但泵功耗增加了0.35 W。进风温度从298.15 K降至283.15 K且4C充电终止时,电池组最高、平均温度降低12.8 K和13.92 K,温差与一致性系数升高1.86 K和0.76%。即增大风速,电池组温升和温度均匀性得到改善;降低进风温度,可控制电池组温升,但温度均匀性抑制效果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散热性能 充(放)电倍率 对流换热系数 进口风速 进风温度
下载PDF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梁容真 杜圣飞 +1 位作者 黄永红 阎富生 《冶金能源》 2018年第6期29-32,35,共5页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作为轻烧镁旋流动态煅烧系统中最重要的分离设备,是提高系统分离性能的关键所在。文章建立蜗壳式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试验装置,研究入口风速对阻力系数与压降的影响和颗粒浓度对分离效率与压降的影响。研究发现:蜗壳式...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作为轻烧镁旋流动态煅烧系统中最重要的分离设备,是提高系统分离性能的关键所在。文章建立蜗壳式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试验装置,研究入口风速对阻力系数与压降的影响和颗粒浓度对分离效率与压降的影响。研究发现: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的静压降随入口风速的增大而增大,静压降与入口风速平方成正比;压降随颗粒浓度增大而减少,分离效率随颗粒浓度的增大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 入口风速 颗粒浓度 分离效率 压降
下载PDF
掘进巷道热环境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董孝通 边梦龙 王二雨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1-96,共6页
目前大多数研究仅讨论了单一因素对掘进巷道热环境的影响,未涉及多因素对掘进巷道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利用Fluent软件对掘进巷道进行三维建模与数值模拟,通过正交试验与控制变量法分析了入风风速、入风温度、围岩温度和风筒直径对掘进... 目前大多数研究仅讨论了单一因素对掘进巷道热环境的影响,未涉及多因素对掘进巷道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利用Fluent软件对掘进巷道进行三维建模与数值模拟,通过正交试验与控制变量法分析了入风风速、入风温度、围岩温度和风筒直径对掘进巷道热环境的影响程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掘进巷道热环境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围岩温度、风筒直径、入风温度、入风风速;入风风速、入风温度和风筒直径对掘进巷道热环境的影响程度保持稳定;距离掘进工作面越远,围岩温度对掘进巷道热环境的影响越显著;掘进巷道温度与入风风速之间呈负幂函数关系,增大入风风速可降低掘进巷道温度,但入风风速过大,降温效果越来越不明显;掘进巷道温度与入风温度、围岩温度之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风筒直径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利用Origin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拟合,得到掘进巷道温度与入风风速、入风温度、围岩温度、风筒直径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可为工程预测掘进巷道温度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巷道 热环境 巷道温度 入风风速 入风温度 围岩温度 风筒直径 正交试验 多元线性回归
下载PDF
锂电池模组结构设计及其关键参数分析优化
18
作者 张春花 姚俊妤 +1 位作者 钟玉华 李长玉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8-313,共6页
为确保设计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建立了该锂离子电池模组的三维几何模型和有限元仿真模型。搭建了单体产热散热测试平台。通过单体电池仿真和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之后利用电池模组的仿真模型分析了电池间... 为确保设计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建立了该锂离子电池模组的三维几何模型和有限元仿真模型。搭建了单体产热散热测试平台。通过单体电池仿真和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之后利用电池模组的仿真模型分析了电池间隔、入口风速、环境温度等关键参数对电池模组放电过程中各位置温度及温度最大值和温度平均值的影响。发现当电池间隔为7.5mm左右时电池包散热情况最好,最高温度为37.3℃。环境温度相差5℃时,电池放电过程中最高温度相差3.4℃,入口风速可较大程度地调节电池包内部的温度。设计方法及分析的结果可为风冷式锂电池模组结构设计及关键参数选取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模组 温度场 入口风速 结构设计
下载PDF
硐室车辆尾气污染物扩散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宏 张金贵 +5 位作者 马亮 暴海英 陈照杰 张伟 叶宇希 赵俊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7-123,共7页
为解决煤矿井下硐室内怠速状态下车辆排放的尾气严重威胁矿工职业健康的问题,以红柳林公司25211工作面硐室及WC19R(A)型胶轮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欧拉方法构建了组分输送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巷道风速影响下硐室内NO、NO_(2)、CO尾气的扩散... 为解决煤矿井下硐室内怠速状态下车辆排放的尾气严重威胁矿工职业健康的问题,以红柳林公司25211工作面硐室及WC19R(A)型胶轮车为研究对象,基于欧拉方法构建了组分输送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巷道风速影响下硐室内NO、NO_(2)、CO尾气的扩散特性。结果表明:当风速超过1.0m/s时,因巷道风速的增加,尾气受到硐室内横向涡流影响增强,向硐室口扩散现象逐渐显著;气体在扩散的过程中遵循菲克定律,两侧尾气浓度分别在距硐室口9.0m和1.0m左右达到峰值,同时获得了三种气体的拟合函数关系。经现场验证,模拟结果与现场检测结果误差小于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硐室 车辆尾气 数值仿真 进风风速 扩散机制
下载PDF
冷凝水冷却双层玻璃幕墙模拟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玉润 刘俊红 《煤气与热力》 2020年第5期19-25,J0042,J0043,共9页
提出冷凝水冷却双层玻璃幕墙系统,这既是一种新的空调冷凝水利用方式,也是一种双层玻璃幕墙改良方案。将收集到的冷凝水通过水泵输送到进水管,自上而下地流过双层幕墙内表面,调节玻璃幕墙温度,降低建筑的空调负荷。建立物理模型和划分网... 提出冷凝水冷却双层玻璃幕墙系统,这既是一种新的空调冷凝水利用方式,也是一种双层玻璃幕墙改良方案。将收集到的冷凝水通过水泵输送到进水管,自上而下地流过双层幕墙内表面,调节玻璃幕墙温度,降低建筑的空调负荷。建立物理模型和划分网格,利用Airpak软件进行模拟,对比讨论冷凝水冷却双层玻璃幕墙与普通双层玻璃幕墙的工作效果,以及冷凝水冷却双层玻璃幕墙不同空气夹层的进口风速、空气夹层厚度对整体的影响。在变进口风速与变夹层厚度两种情况下,冷凝水冷却双层玻璃幕墙的空气夹层平均温度均比普通双层玻璃幕墙低,约低2~5℃。在变进口风速情况下,普通双层玻璃幕墙的空气夹层平均温度随着进口风速的增大而下降,冷凝水冷却双层玻璃幕墙的空气夹层平均温度却随着进口风速的增大先下降后上升。在变夹层厚度情况下,普通双层玻璃幕墙的空气夹层平均温度随着夹层增厚变化不大,而冷凝水冷却双层玻璃幕墙的空气夹层平均温度随着夹层增厚逐渐上升。随着进口风速的增加,冷凝水冷却双层玻璃幕墙的最高温度不断降低,而空气夹层平均温度先下降后升高,且温度分布趋向均匀。一味地增大进口风速并不能使冷凝水冷却双层玻璃幕墙一直降温,若空气流速继续增大,将使空气夹层温度场趋于一致且继续升高,因此需要在保证温度降低的情况下控制进口风速。随着空气夹层厚度变大,冷凝水冷却双层玻璃幕墙空气夹层中的最高温度下降,而平均温度在缓慢上升。空气夹层过宽或过窄都会影响冷凝水冷却双层玻璃幕墙的使用效果,因此应使幕墙夹层厚度控制在合理的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玻璃幕墙 冷凝水 数值模拟 空气夹层 进口风速 幕墙厚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