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冻结期和冻融期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87
1
作者 郭占荣 荆恩春 +2 位作者 聂振龙 焦鹏程 董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8-302,共5页
西北内陆盆地冻结期和冻融期几乎占全年时间的 1 /2 ,该时期土壤水分运移特点与非冻结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根据北疆昌吉平原区土壤水分运移观测试验 ,分析了冻结期和冻融期土壤水势分布和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及其与潜水的转化关系 ,并... 西北内陆盆地冻结期和冻融期几乎占全年时间的 1 /2 ,该时期土壤水分运移特点与非冻结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根据北疆昌吉平原区土壤水分运移观测试验 ,分析了冻结期和冻融期土壤水势分布和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及其与潜水的转化关系 ,并阐述了冻融水的生态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期 冻融期 土壤水分 运移 内陆盆地
下载PDF
中国陆内俯冲(C-俯冲)观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20
2
作者 罗志立 刘树根 +3 位作者 雍自权 赵锡奎 田作基 宋鸿彪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7,共7页
自1984年首次提出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ubduction之简称)观点后,引起了国内地学界强烈的反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一观点认为,C-俯冲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 自1984年首次提出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ubduction之简称)观点后,引起了国内地学界强烈的反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一观点认为,C-俯冲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古老褶皱山系与内陆盆地边缘坳陷之间;C-俯冲带早期为正断层,后期转化为逆断层,成为盆地坳陷边缘主动向山系潜滑的俯冲断层;C-俯冲带有着良好的成油条件,在逆冲带形成早期往往发育着较厚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后期形成前渊盆地,在中、新生代可形成良好的湖相成油环境;青藏高原的崛起除了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有关外,还与龙门山C-俯冲活动有关;C-俯冲不仅在中国中西部存在,也存在于中国的东部地区,C-俯冲观点的提出,丰富、完善了板块学说关于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的模式,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大陆构造理论上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作用 C-俯冲 造山运动 内陆盆地 边缘坳陷
下载PDF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25
3
作者 周爱国 马瑞 张晨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7-133,共7页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中的地下水系统,对维系其浅表水分、热量、盐分均衡以及地表的生态平衡、土壤的资源属性和局部地域气候相对稳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饱和带水、包气带水(土壤水)、近地表大汽水和植物体内水(&q...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中的地下水系统,对维系其浅表水分、热量、盐分均衡以及地表的生态平衡、土壤的资源属性和局部地域气候相对稳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饱和带水、包气带水(土壤水)、近地表大汽水和植物体内水("四水")之间的垂直循环来实现的。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地下水与地表植被类型间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较少涉及水分运移的机制;而以水分垂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为研究对象的SPAC系统(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则对地下水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存在着尺度转换的困难,更为完整的应该是GSPAC系统(地下水 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干旱区内陆盆地地下水生态效应的研究需要开展以下的工作:"四水"垂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研究,尤其是饱水带-包气带界面水、汽、热转化过程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的研究,它不仅是实现水分垂直循环研究的最终目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中间环节,更是将"四水"垂直循环这一微观水文循环过程与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相结合,实现尺度转化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垂直循环 地下水系统 生态效应 SPAC系统 GSPAC系统 内陆盆地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盐分循环变化与调控 被引量:13
4
作者 季方 樊自立 《干旱区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3-38,共6页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干旱内陆盆地盐分循环发生了很大变化 ,河流尾闾湖的盐分积聚区域消失 ,农田排水使河水水质盐化加重。本文提出了干旱内陆盆地盐分循环的调控措施 ,目的在于控制盐分快速积累的恶性循环 ,为新时期土壤盐渍化治理的宏...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干旱内陆盆地盐分循环发生了很大变化 ,河流尾闾湖的盐分积聚区域消失 ,农田排水使河水水质盐化加重。本文提出了干旱内陆盆地盐分循环的调控措施 ,目的在于控制盐分快速积累的恶性循环 ,为新时期土壤盐渍化治理的宏观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内陆盆地 盐分循环 调控 土壤
原文传递
内陆盆地的盐分布与平衡分析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董新光 姜卉芳 +1 位作者 邓铭江 周金龙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38-642,共5页
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系统分析水文、土壤、灌溉、水盐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水盐运移理论和水盐平衡原理,通过对盆地、流域、灌区、农田和土壤剖面等不同层次盐分分布与盐平衡分析计算,分析了内陆盆地不同层次的“干排... 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系统分析水文、土壤、灌溉、水盐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水盐运移理论和水盐平衡原理,通过对盆地、流域、灌区、农田和土壤剖面等不同层次盐分分布与盐平衡分析计算,分析了内陆盆地不同层次的“干排盐”形成与特征,认为干排盐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系统地考虑不同层次干排盐出路与动力条件,才能有效地治理灌区盐渍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平衡 干排盐 土壤盐渍化 水资源 内陆盆地
下载PDF
西北内陆河流域土地荒漠化概念模型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香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7-190,共4页
土地荒漠化是西北内陆河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荒漠化问题及其成因研究的成果分析,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地域内由植被、地质地貌、水文水资源、气象气候和土壤五大因子组成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中不仅每个... 土地荒漠化是西北内陆河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荒漠化问题及其成因研究的成果分析,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地域内由植被、地质地貌、水文水资源、气象气候和土壤五大因子组成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中不仅每个因子都是具有自身变化规律的相对独立的个体,因子间也具有复杂的反馈关系。人类活动通过改变自然因素而对荒漠化产生作用。不同的自然因素,人类活动方式不同。由此构建土地荒漠化模型。这一模型具有概念明晰、易于确定人类因素和自然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程度及易于实现等特点。进一步给出了可实现的量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流域 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 生态环境 植被 地质 地貌 水资源 气候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四川盆地萎缩衰亡阶段构造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耿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4-401,共8页
利用石油钻井和地震勘探资料,结合露头沉积相研究,在四川盆地白垩系-第三系中识别出4个不整合面及侵蚀沉积间断面和2个最大洪泛面。以此为基础,将四川盆地白垩系-第三系划分为4个构造层序和6个层序。以构造层序为单元,对四川盆地白垩系... 利用石油钻井和地震勘探资料,结合露头沉积相研究,在四川盆地白垩系-第三系中识别出4个不整合面及侵蚀沉积间断面和2个最大洪泛面。以此为基础,将四川盆地白垩系-第三系划分为4个构造层序和6个层序。以构造层序为单元,对四川盆地白垩系-第三系的沉积格局和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早白垩世开始,四川盆地因受到周缘构造山系的多次逆冲推覆和构造侵位影响,特别是川东南断褶带自南东向北西的强烈挤压作用,使盆地向北西方向后退和由北向南收缩,沉积盆地逐渐萎缩衰亡,最终结束了四川前陆盆地的沉积历史。在这一过程的早期(早白垩世),在盆地西南角还有水道与西昌盆地相通,盆地处于开放状态;晚期(晚白垩世-第三纪),水道逐渐关闭,出现内陆干旱封闭盆地的盐湖沉积,具有一定的山间盆地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层序 盆地萎缩衰亡 半开放盆地 内陆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定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宁理科 刘海隆 包安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6-270,304,共6页
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循环过程的特点,结合该区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研究现状,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概念与内涵,提出了相应的定量评估方法。以塔里木河盆地30个县市为例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开展... 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循环过程的特点,结合该区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研究现状,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概念与内涵,提出了相应的定量评估方法。以塔里木河盆地30个县市为例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开展了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各县域供、需水脆弱性差异较大,有90%的县域需、供水脆弱性指数比大于1,存在较为明显的供需矛盾;有80%的县域存在脆弱性问题,空间分布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研究表明,该方法和指标体系能很好地反映研究区水资源系统脆弱性的现状,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系统 脆弱性指数 干旱区 内陆河流域
下载PDF
塔北-塔中盆地三叠纪陆相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5
9
作者 傅恒 宋杉林 刘海兴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1-46,共16页
塔里木盆地的三叠纪除早三叠世有短暂的海侵外 ,其余时间均表现为典型的内陆盆地 ,发育扇 扇三角洲 湖泊沉积体系。三叠纪的塔里木盆地被北部的沙雅隆起剥蚀区和中、西部的塔中剥蚀区分割成南天山前的库车盆地 ,昆仑山前的塔西南盆地 ... 塔里木盆地的三叠纪除早三叠世有短暂的海侵外 ,其余时间均表现为典型的内陆盆地 ,发育扇 扇三角洲 湖泊沉积体系。三叠纪的塔里木盆地被北部的沙雅隆起剥蚀区和中、西部的塔中剥蚀区分割成南天山前的库车盆地 ,昆仑山前的塔西南盆地 ,阿尔金山前的塔东南盆地和中央的塔北 塔中盆地。前三个盆地的三叠系的残留面积不大 ,其石油地质意义仅表现在生烃方面。而塔北 塔中盆地的三叠系的残留面积大 ,构成了塔里木盆地三叠系分布的主体 ,也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塔北 塔中盆地的三叠系包含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三个级别的基准旋回 ,其包含有由不整合限定Ⅰ、Ⅱ两个长周期 ,长周期Ⅰ中可识别一个中周期 (Ⅰ1) ;长周期Ⅱ中可识别出三个中周期 (Ⅱ1,Ⅱ2 ,Ⅱ3 )。塔北 塔中盆地三叠系—侏罗系的有利储集相带与中周期低水位体系域关系密切。盆地中三叠系的 3套重要含油气储层Ⅲ油组(T2 a) ,Ⅱ油组 (T2 a)和Ⅰ油组 (T3 h) ,分别对应三个中周期的Ⅱ1,Ⅱ2 和Ⅱ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塔北-塔中盆地 三叠纪 陆相层序地层 内陆盆地 油气储层
下载PDF
西北内陆盆地水循环—生态复合系统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占荣 刘花台 黄奕普 《勘察科学技术》 2002年第6期11-15,共5页
西北内陆盆地生态环境特别脆弱 ,生态环境与水资源息息相关。该文将内陆河流域作为水循环 -生态复合系统 ,分析了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水循环特点 ,对于流域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水循环系统 生态系统 内陆河流域 西北
原文传递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response of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in inland basin to density changes 被引量:2
11
作者 LI Lu-lu SU Chen +1 位作者 HAO Qi-chen SHAO Jing-li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年第1期7-17,共11页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are not only controlled by formation lithology and groundwater recharge conditions,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luids.Numerical simula...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are not only controlled by formation lithology and groundwater recharge conditions,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luids.Numerical simul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tudy groundwater flow system.In this paper,the ideal model is generalized according to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system in inland basins of Western China.The simulation method of variable density flow on the development of groundwater system in inland basin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EOS9 module in TOUGHREACT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In accordance with the groundwater streamline,the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which are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system,intermediate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and local groundwater flow system.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enewal rate of groundwater,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of fluid density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basin will restra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system,resulting in a decrease of the circulation rate from 32.28% to 17.62% and a certain enhancement to the local groundwater flow system,which increased from 37.29% to 51.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land basin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TOUGHREACT FLUID DENSITY
下载PDF
重金属在干旱内陆盆地浅层地下水中的迁移特征--以石羊河流域昌宁盆地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黎涛 杨俊仓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2-56,共5页
在分析石羊河流域昌宁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系统采集了不同深度(0~140m)的8组岩土样,进行了重金属及盐分含量分析和室内吸附实验,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受区内包气带岩土层对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作用的影响,废... 在分析石羊河流域昌宁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系统采集了不同深度(0~140m)的8组岩土样,进行了重金属及盐分含量分析和室内吸附实验,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受区内包气带岩土层对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作用的影响,废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微弱,包气带对地下水起到了很好的屏障作用;重金属及盐分在地下岩土中的分布明显受地下水、岩性及颗粒大小等影响,并存在两个峰值,即地下水位变动带(地下65~85m深)和多层粉土、粘土层区(地下130~140m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干旱区 内陆盆地 浅层地下水 包气带
下载PDF
我国干旱区大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志安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59-66,共8页
本文根据我国西北干旱区大型内陆盆地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特征,阐述了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并对盆地基底形态影响其储水构造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由此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构造类型.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地下水... 本文根据我国西北干旱区大型内陆盆地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特征,阐述了松散岩类孔隙水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并对盆地基底形态影响其储水构造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由此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构造类型.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干旱区 内陆盆地 水文地质 特征
下载PDF
A paleo-hydrolog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its verification in an inland basin
14
作者 YuXin Zhang Yu Li +3 位作者 XinZhong Zhang ChengQi Zhang WangTing Ye Yuan Liu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9年第4期267-282,共16页
Hydrological circulation,as the most basic material cycle and active natural phenomenon on earth,exerts a significant in fluence on climate change.The mid-Holocene is an important period to better understand modern en... Hydrological circulation,as the most basic material cycle and active natural phenomenon on earth,exerts a significant in fluence on climate change.The mid-Holocene is an important period to better understand modern environmental change;however,littl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its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of paleo-hydrological process.In this research,we first collected chronological evidence and sediment records from six Holocene sedimentary sections in the Shiyang River Ba sin to reconstruct the mid-Holocene environment and terminal paleo-lake area.Secondly,w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modern pollen combinations and their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urface soil,air,river and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and combined the pollen records,as well as quantitatively reconstructed the millennial-scale vegeta tion zones.Finally,based on the land-cover adjustment results during the mid-Holocene,we successfully used the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model,a modern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watershed model,to simulate mid-Holocene runoff in the basin.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onstructed climate in the basin was warmer and moister than that in recent times.Vegetation types in the mid-Holocene mainly consisted of sub-alpine shrub distributed between 2,550 m and 2,750 m,forest at an elevation of 2,550 2,750 m,steppe at an elevation of 1,550 2,150 m and desert steppe below 1,550 m.The up stream,midstream,downstream and average annual runoff of the mid-Holocene in the basin were 16.76×10^8 m^3,22.86×10^8 m^3,9.00×10^8 m^3 and 16.20×10^8 m^3 respectively,compared to 15.61×10^8 m^3 of modern annual runoff.Also,the area of terminal paleo-lake in the mid-Holocene was 628 km^2.Thus,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paleo-hy drological si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 model inland basin 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 RUNOFF simulation MID-HOLOCENE
下载PDF
滇东弥勒盆地褐煤的矿物质特征:内陆盆地泥炭堆积过程中海水输入的新证据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晶晶 代世峰 +2 位作者 SPIRO Baruch F 宋晓林 魏建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48-3961,共14页
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以及Triton Plus质谱分析技术,对云南弥勒内陆盆地中新世褐煤中的矿物和元素组成以及锶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在陆相煤盆地泥炭堆积过程中海水入侵的新... 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以及Triton Plus质谱分析技术,对云南弥勒内陆盆地中新世褐煤中的矿物和元素组成以及锶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在陆相煤盆地泥炭堆积过程中海水入侵的新证据。除了煤中高度富集的自生石膏的锶同位素比值;Sr/;Sr与同时期海水中的锶同位素比值一致以外,石膏和自生黄铁矿的赋存状态也表明泥炭在堆积过程中受到了海水输入的影响。指示沉积环境的敏感元素对Ca/Mg, Sr/Ba, Th/U,V/Ni的质量分数比,以及P;O;的质量分数、稀土元素La和Gd正异常、Y/Ho质量分数比变化特征,均表明海水的入侵,并且随着泥炭的堆积,海水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淡水的影响和陆源碎屑的供给逐渐增强。在泥炭堆积期间,弥勒盆地处于多期活动阶段的断裂带变形区内,该盆地通过哀牢山—红河断裂与特提斯海相连接,为海水输入至陆地泥炭堆积地提供了通道;与此同时,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北部区域抬升,使弥勒盆地泥炭堆积时受到的海水影响随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盆地 褐煤 泥炭堆积 海水影响 断裂带
下载PDF
西北内陆盆地山前带典型地下水赋存模式探讨
16
作者 孙建平 魏玉梅 +2 位作者 吴宏涛 张福存 李爱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69,共4页
文章根据西部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用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成果,对西北内陆盆地山前带地下水赋存机理与开发利用模式进行了总结探讨,提出了四种地下水赋存模式,为解决类似缺水地区居民生活用水问题,提供地下水勘查及开发利用的参考。
关键词 内陆盆地 地下水 赋存模式
下载PDF
西北内陆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地下水动态调控 被引量:37
17
作者 郭占荣 刘花台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48,共4页
土壤次生盐渍化其成因与地下水水位抬升存在密切关系。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调控地下水位。本文在分析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发育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地下水临界深度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采用地下水动态临界深度。文中以天山北麓... 土壤次生盐渍化其成因与地下水水位抬升存在密切关系。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调控地下水位。本文在分析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发育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地下水临界深度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采用地下水动态临界深度。文中以天山北麓平原灌区为例,根据多年来土壤改良试验成果,确定灌区地下水临界深度为:解冻始2.0—2.5m,春灌始2.5—3.0m,春灌头水末1.2—1.5m,夏灌末2.0—2.5m,冬灌始2.5—3.0m,冬灌末1.3—1.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土壤次生盐渍化 动态临界深度 西北内陆盆地 动态调控
下载PDF
西北干旱内陆盆地地下水生态功能的探讨 被引量:16
18
作者 乔晓英 王文科 +2 位作者 姜桂华 赵顺阳 乔冈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0,共5页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例,分析地下水变化引起的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流量衰减、水质恶化、植被退化、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与盐沼化、湖泊萎缩或干枯等生态环境效应,解析西北干旱内陆盆地地下水水位埋藏、潜水矿化度、...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例,分析地下水变化引起的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流量衰减、水质恶化、植被退化、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与盐沼化、湖泊萎缩或干枯等生态环境效应,解析西北干旱内陆盆地地下水水位埋藏、潜水矿化度、包气带岩性与结构、土壤含盐量等地下水状态变量及其生态功能,提出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内容与步骤:地质生态环境野外调查、地下水系统模型、地质生态环境系统模型及面向生态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最后就地下水系统参数确定和评价模型运转等问题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内陆盆地 地下水 生态功能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西北内陆盆地冻结-冻融期的地下水补给与损耗 被引量:14
19
作者 郭占荣 韩双平 荆恩春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1-325,共5页
天山北麓平原区,每年冻结过程的时间远大于融化过程。在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选择该平原的3种代表性土壤(粉质轻粘土、细砂、砂砾石),利用地中渗透仪观测冻结冻融期的地下水补给与损耗。根据不同岩性的地下水蒸发极限深度,设计了不同... 天山北麓平原区,每年冻结过程的时间远大于融化过程。在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选择该平原的3种代表性土壤(粉质轻粘土、细砂、砂砾石),利用地中渗透仪观测冻结冻融期的地下水补给与损耗。根据不同岩性的地下水蒸发极限深度,设计了不同的地下水埋深。在冻结期,砂砾石、细砂岩性分布地区有利于浅埋型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在冻融期,无论何种地下水埋深水平,3种岩性的地下水都获得冻融水的补给,但细颗粒岩性的补给量相对较少且存在滞后效应,相反,粗颗粒岩性更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冻结期一个月的地下水最大损耗量不超过25 3mm(砂砾石),而冻融期一个月的地下水最大补给量高达113 3mm(细砂),冻融期是年内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损耗 冻结-冻融期 西北内陆盆地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区绿洲演化警戒线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海锋 王忠静 +2 位作者 雷志栋 廖丽君 张铁林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39,共6页
本文在对中国西北13个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在人口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结构不适宜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量的不断减少,将导致流域内绿洲重心逐渐从下游向中游、上游迁移。通过对干旱内陆河三... 本文在对中国西北13个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在人口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结构不适宜的情况下,人均水资源量的不断减少,将导致流域内绿洲重心逐渐从下游向中游、上游迁移。通过对干旱内陆河三级流域区绿洲演化历史的实证分析,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禀赋两方面因素,本文提出了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演化的生态警戒线和生态警戒区间,并对中游主导型流域的绿洲演化模式进行了评价。应用生态警戒线及生态警戒区间,将绿洲系统稳定性状况作为流域是否超载的评价标准,本文量化计算了人均水资源量少于3 000m3的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干旱内陆河流域 绿洲 可持续发展 生态警戒线 承载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