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悬浮振动测试系统的混沌运动 被引量:7
1
作者 江东 张静 杨嘉祥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77-2183,共7页
磁悬浮振动测试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混沌运动,直接影响系统正常工作。为了解磁悬浮振动测试系统的混沌特性,推导了磁悬浮球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并建立了磁悬浮振动测试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光电增益、控制电路电压增益、电流增益和磁力系... 磁悬浮振动测试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混沌运动,直接影响系统正常工作。为了解磁悬浮振动测试系统的混沌特性,推导了磁悬浮球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并建立了磁悬浮振动测试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光电增益、控制电路电压增益、电流增益和磁力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磁悬浮球控制系统微分参数、光电位移传感器安装位置和磁悬浮球初始位置项对振动测试系统的混沌运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产生混沌的边界条件,最后得出了系统的最优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系统能够达到稳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悬浮 初始状态 PD参数 动力学方程 混沌运动状态
下载PDF
旋转垫圈在钢棒上的运动及稳定性分析
2
作者 杨成晓 杨澔正 +1 位作者 杨成燕 刘慧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4期45-47,共3页
为探究施加以初始旋转的垫圈在钢棒上的运动状态及各因素对垫圈稳定进动角速度的影响,以2022年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棒上环”为基础,对钢棒上垫圈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结合角动量定理及牛顿经典力学定律,得到单点悬浮旋转的边... 为探究施加以初始旋转的垫圈在钢棒上的运动状态及各因素对垫圈稳定进动角速度的影响,以2022年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棒上环”为基础,对钢棒上垫圈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结合角动量定理及牛顿经典力学定律,得到单点悬浮旋转的边界条件,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分析了垫圈章动的原因并对单点旋转滑动阶段给出推导分析,根据欧拉方程式得到垫圈双点稳定旋转阶段进动角速度的表达式,进行改变垫圈内外半径、钢棒半径等多种实验,用Origin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探究各因素对垫圈稳定进动角速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上环 初始旋转 运动状态 稳定进动角速度
下载PDF
密立根油滴到达匀速运动状态的确认 被引量:4
3
作者 安长星 郝博 《沈阳工业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5-77,共3页
通过分析密立根油滴在密立根油滴实验仪两个极板间的运动状态,建立了密立根油滴在两个极板间运动的速度方程,结合在测量中密立根油滴运动的实际长度,确认了密立根油滴从一般状态到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及其运动的长度。
关键词 密立根油滴 速度方程 初始条件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电场力
下载PDF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滑翔弹弹道特性仿真 被引量:1
4
作者 喻晨龙 谭贤四 +2 位作者 曲智国 谢非 李陆军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7-62,共6页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滑翔弹独特的运动特性给预警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区分控制量和初始运动状态对弹道轨迹的具体影响,以升力式再入滑翔弹为对象进行了对比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强机动发生在纵向平面,控制量倾侧角决定横向机动,攻角决...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滑翔弹独特的运动特性给预警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区分控制量和初始运动状态对弹道轨迹的具体影响,以升力式再入滑翔弹为对象进行了对比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强机动发生在纵向平面,控制量倾侧角决定横向机动,攻角决定纵向机动,初始航向角对横向偏移影响显著,而初始航迹倾角和初始飞行高度对纵向跳跃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高超声速滑翔弹 控制量 初始运动状态
原文传递
西宁盆地周围区域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计算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屠泓为 万秀红 +3 位作者 赵燕杰 高慧慧 孟凡博 丁宁霞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8-154,共7页
采用震中距范围约200km内的P波初动资料,确定了西宁盆地及邻近区域2008~2011年发生的62个ML2.3~5级的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并统计了与震源机制解对应的主应力轴的方向性等参数.结果显示,地震性质主要显示为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小... 采用震中距范围约200km内的P波初动资料,确定了西宁盆地及邻近区域2008~2011年发生的62个ML2.3~5级的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并统计了与震源机制解对应的主应力轴的方向性等参数.结果显示,地震性质主要显示为逆断层和走滑断层,小震的震源机制解虽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北部区域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P轴方位角可确定范围为47°~52°,仰角为4°~5.5°,T轴方位角可确定范围为142°~148°,仰角为43°~45°;南部区域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P轴方位角可确定范围为155°~255°,仰角为1°左右,T轴方位角可确定范围为0°,仰角为89°~90°综合数据结果显示,北部区域地震的性质以逆走滑为主,南部区域较为复杂,但显示出地震性质仍以逆断层性质为主.从区域应力场统计特征来看,看似无规律的小震震源机制实质上主要受北东-西南向压缩应力及北西西-东南东方向上的拉张应力所控制.分析表明,在区域应力场的构造背景下,地震(尤其是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可能存在多样性,但大量样本反映的主应力轴仍然与该区域内的构造背景一致.这一现象可为相关工作,如小区域震源机制解和余震震源机制解的统计等方面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盆地 P波初动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状态 计算和分析
原文传递
DEM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 of sample preparation on the shear behavior of granular soil 被引量:4
6
作者 Beibing Dai Jun Yang Cuiying Zhou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11-121,共11页
The effect of initial fabric anisotropy produced by sample preparation on the shear behavior of granular soil is investigated by performing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simulations of fourteen biaxial tests in drai... The effect of initial fabric anisotropy produced by sample preparation on the shear behavior of granular soil is investigated by performing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simulations of fourteen biaxial tests in drained conditions. Numerical test specimens are prepared by three means: gravitational deposition, multi-layer compression, and isotropic compression, such that different initial inherent soil fabrics are created. The DEM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itial fabric anisotropy exerts a considerable effect on the shear behavior of granular soil, and that the peak stress ratio and peak dilatancy increase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fabric index an that is estimated from the contact orientations. The stress-dilatancy relationship is found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 initial fabric anisotropy. The anisotropy related to the contact orientation and contact normal force accounts for the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mobilized friction angle. Also, the occurrence of contractive shear response in an initial shearing stage is accompanied by the most intense particle rearrangement and microstructural reorganization, regardless of the sample preparation method. Furthermore, the uniqueness of the critical state line in e-logp' and q-p' plots is observed, suggesting that the influence of initial fabric anisotropy is erased at large shear st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itial fabric anisotropy Stress-dilatancy relationship Shear strength Critical state line Particle mo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