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hancing urban resilience in hot humid climate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VGS) 被引量:1
1
作者 Aya Gamal Osama Abo Eleinen +1 位作者 Sara Eltarabily Dalia Elgheznawy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SCD 2023年第6期1260-1284,共25页
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VGS)are promising green infrastructure(GI)techniques for addressing urban resilience issues,like mitigating high temperatures and air pollution.This research aims to develop a conceptual fram... 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VGS)are promising green infrastructure(GI)techniques for addressing urban resilience issues,like mitigating high temperatures and air pollution.This research aims to develop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help design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VGS’effects on buildings and urban areas,focusing on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hot,humid climates.The framework consists of three steps:(1)Identifying climate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improvement of built environment resilience in hot climates;(2)Selecting VGS as a type of GI that can enhance urban resilience;(3)Identifying the common key factors that impact both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air quality while developing VGS at the urban and building scal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mework can be customized to suit hot climate conditions.However,when applying VGS in built environment with specified climate conditions,the construction of VGS,greenery coverage ratio,plant species,facade orientation,and VGS formation have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i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Additionally,the air gap between VGS and the facade has optimal performance in hot,humid climates.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VGSs in hot and humid clim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VGS) Green infrastructure(gi) RESILIENCE Thermal performance Air quality Street canyon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The Value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Crafting Sustainability 被引量:1
2
作者 MOSISSA Samuel Tsegaye SHEN Zhongwei TEKELEMARIYAM Eden Atsebeha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7年第6期1-3,6,共4页
Sustaina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mentioned words from the UN seminars to local community meetings, it is the issue of the world. The emerging science of landscape ecology, is learning more and more about the importan... Sustainability is one of the most-mentioned words from the UN seminars to local community meetings, it is the issue of the world. The emerging science of landscape ecology, is learning more and mor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linkage" that green infrastructure(GI) provides in maintaining and restoring ec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 health of nature. The world has moved from the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 to sustainability as a growing issue and answering the ques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 different sectors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 is trying to answer the request for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Applying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is the infrastructural solution in design. This paper tries to see the origins and concepts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strong role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 par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infrastructure(gi) SUSTAINABILITY Ecology and Greenways
下载PDF
基于MSPA的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86
3
作者 于亚平 尹海伟 +2 位作者 孔繁花 王晶晶 徐文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08-1616,共9页
以南京市为研究区,通过对1988、2000、2013年的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获取了研究区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并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获取了研究区3个时期的绿色基础设施(GI)景观类型图,进而对其时空格局变化进... 以南京市为研究区,通过对1988、2000、2013年的TM/E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获取了研究区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并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获取了研究区3个时期的绿色基础设施(GI)景观类型图,进而对其时空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景观连通性指数和景观图谱理论,对研究区核心区的景观连通性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88—2013年,研究区GI总面积以较慢的速度递增,表明南京市实施的一系列"绿色南京"战略性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88—2013年,核心区、边缘面积有所增长,而桥接区、分支则持续减少,环岛区整体上有所减少,表明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连通性有所降低;基于景观连通性指数的GI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GI网络整体连通性、可能连通性水平均先减后增,基于图谱理论的GI网络连接度水平先增后减,从总体上来看,研究区GI的连通性水平依然比较低;南京GI网络格局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融合MSPA、景观连通性、图谱理论的GI格局变化研究为GI格局变化分析提供了新的框架。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GI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提供参考,对其他地区GI网络的规划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连通性 南京市 绿色基础设施 图谱理论
原文传递
China's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 discussion on technical approaches 被引量:15
4
作者 Haifeng Jia Zheng Wang +2 位作者 Xiaoyue Zhen Mike Clar Shaw L. Yu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9-49,共11页
Since 2014, China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itiative, which represents an enormous and unprecedented effort by any government in the world for achieving urban sustainability. According to pr... Since 2014, China has been implementing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initiative, which represents an enormous and unprecedented effort by any government in the world for achieving urban sustainability. According to preliminary estimates, the total investment on the Sponge City Plan is roughly 100 to 150 million Yuan (RMB) ($15 to $22.5 million) average per square kilometer or 10 Trillion Yuan (RMB) ($1.5 Trillion) for the 657 cities nationwide. The Sponge City Plan (SCP) calls for the use of natural processes such as soil and vegetation as part of the urban runoff control strategy,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of 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and green infrastructure (G1) practices being promoted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he SCP includes as its goals not only effective urban flood control, but also rainwater harvest,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o far, the SCP implementation has encountered-some barriers and challenges due to many factors. The present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those barriers and challenges, oftizrs discus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on several technical aspects such as control goals and objectives; planning/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LID/GI practic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everal ke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on Sponge City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Site-specific regulatory fi'amework and technical gmdance, Product innovation and certification, LID/GI Project financing, LID/G1 profcssional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public outreach and educa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successful implemen!atiun of the. SCP not only will bring about a sustainable, eco-friendly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but also contribute enormously to the LID/G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vast amount of relevant data and experiences generated from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impact development Green infrastructure gi Sponge City Barriers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原文传递
GI引导下的采煤塌陷地生态恢复优先级评价 被引量:14
5
作者 冯姗姗 常江 侯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24-2731,共8页
生态恢复优先级评价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退化生态系统被恢复为何种类型是确定生态恢复优先级的前提和重点。以徐州市为研究区,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塌陷地生态恢复的目标,在GIS技术支撑下,从塌陷斑块恢复为GI的适宜性... 生态恢复优先级评价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退化生态系统被恢复为何种类型是确定生态恢复优先级的前提和重点。以徐州市为研究区,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塌陷地生态恢复的目标,在GIS技术支撑下,从塌陷斑块恢复为GI的适宜性及其对维持GI景观连接度的重要性两个方面,综合评价了采煤塌陷地生态恢复优先级。研究结果表明,徐州市超过半数的采煤塌陷斑块具有较高的GI生态适宜性,相对集中在5个片区;各塌陷斑块维持景观连接度的重要性分布不均匀,贾汪片区中部及北部塌陷斑块对维持景观连接度的作用非常显著;二者叠加后各塌陷斑块的综合适宜度具有明显差异,将其划分为5个生态恢复优先等级,较高优先等级分布于贾汪片区中部、董庄片区北部、庞庄西片区中部,建议将其纳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予以优先恢复并立法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地 绿色基础设施(gi) 生态恢复 生态适宜性 景观连接度 生态规划
下载PDF
独流减河流域绿色基础设施空间格局与景观连通性分析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晨 徐威杰 +4 位作者 张彦 周滨 柴曼 刘晗 冯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64-1474,共11页
尺度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正确理解和感知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针对GI(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空间格局与景观连通性分析具有强烈的尺度依赖性的问题,以天津市独流减河流域为例,利用ArcGIS10.... 尺度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正确理解和感知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针对GI(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空间格局与景观连通性分析具有强烈的尺度依赖性的问题,以天津市独流减河流域为例,利用ArcGIS10.1、ENVI5.3和eCognition8.9软件进行面向对象土地利用分类,基于MSPA(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借助GuidosToolbox2.6和Conefor2.6软件,通过设置不同的粒度、边缘宽度和扩散距离,对2016年研究区GI的粒度效应、边缘效应和距离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①MSP(形态学空间格局)类型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和边缘效应,较小的粒度和边缘宽度会得到更为详细的空间格局信息.②粒度效应改变GI像元的空间分布,会导致GI空间信息的丢失或增加,直接影响MSP类型的空间配置和量化关系;而边缘效应不会改变GI像元的空间分布,使得GI空间信息不发生改变,但对MSP类型的影响更为显著.③景观连通性与扩散距离具有直接关系,扩散距离越大,GI核心区景观连通性越高,当扩散距离增至一定程度时,所有核心区会连接成一个网络整体,景观连通性达到最大,研究区GI核心区的扩散距离关键值在2.5~4.5km之间.研究显示,独流减河流域GI要素尺度效应明显但机理不同,基于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方法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各景观类型和网络组分的空间变化特征和数值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gi) 尺度效应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连通性 独流减河流域
下载PDF
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城郊绿色基础设施用地系统规划研究——以眉山市岷东新区非集中建设区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邢忠 袁川乔 +1 位作者 顾媛媛 乔欣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年第1期45-54,共10页
城郊绿色基础设施兼具城乡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孤立或对立审视此二功能会导致过度开发或机械被动保护,有机融合则会促进城郊自然环境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利用。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详细阐释了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绿色基础设... 城郊绿色基础设施兼具城乡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孤立或对立审视此二功能会导致过度开发或机械被动保护,有机融合则会促进城郊自然环境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利用。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详细阐释了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用地规划理念及技术方法:一、目标定位,融合资源保护、生态服务、游憩休闲等复合目标;二、现状分析,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要素与空间格局;三、功能设置环节,因地植入维护要素系统自然生态过程的游憩功能;四、用地组织层面,带动游憩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其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四大生态功能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系统服务 游憩功能 保护与利用 规划方法
下载PDF
西雅图环境宜居型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模式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雷诚 顾语琪 范凌云 《国际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106,共8页
作为跨尺度、多层次的网络结构,绿色基础设施(GI)积极追求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平衡,已成为当前改善人居环境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在解析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和应用类型的基础上,从规划目标、规划体系和实施管理三方面... 作为跨尺度、多层次的网络结构,绿色基础设施(GI)积极追求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平衡,已成为当前改善人居环境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在解析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和应用类型的基础上,从规划目标、规划体系和实施管理三方面对美国西雅图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建设模式展开分析。西雅图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框架基于开放空间、雨水、交通、生物栖息地、节能技术体系五大要素,实施管理基于“政府领导—多方协同—公众参与”模式。通过梳理西雅图的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应建构本土化的环境宜居型绿色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并从规划内容、实施方案、保障体系三个角度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环境宜居 建设模式 gi规划 西雅图
原文传递
GI格局影响区域气温的尺度效应和空间分异特征——基于天津市的实证
9
作者 李沐寒 陈天 +2 位作者 王梓懿 李含嫣 唐爽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131,共6页
绿色基础设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尤其在调节区域气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有关于绿色基础设施与区域气候关联性的研究主要关注规模数量对全局尺度气候因子的影响,对尺度变化及其空间异质性的讨论不足。以天... 绿色基础设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尤其在调节区域气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有关于绿色基础设施与区域气候关联性的研究主要关注规模数量对全局尺度气候因子的影响,对尺度变化及其空间异质性的讨论不足。以天津市为例,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在测度研究区绿色基础设施格局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绿色基础设施格局影响区域气温的尺度效应和空间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绿色基础设施格局能够显著影响区域气温,且随着尺度增加各项格局指数与区域气温的相关程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7km×7km尺度下达到峰值;2)各项格局指数与区域气温的相关程度整体上为面积类指数>聚集类指数>密度类指数>形状类指数;3)各项格局指数与区域气温的相关性具有空间非稳定性特征,其中半城市化地区的区域气温更易受到格局变化的影响。最后,提出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的GI格局分区优化措施,以期为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和各类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gi) gi格局 热岛效应 城市区域气温 空间分异 天津
下载PDF
中国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构的兴起、发展与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勇 冯盼盼 +1 位作者 马志杰 肖亮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0-46,共7页
为揭示绿色基础设施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的深层内涵与作用机制,通过分析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脉络和规划模式,阐述绿色基础设施耦合自然生态维育和人类社会服务的功能特征,论证绿色基础设施在中国特有地理环境、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 为揭示绿色基础设施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的深层内涵与作用机制,通过分析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脉络和规划模式,阐述绿色基础设施耦合自然生态维育和人类社会服务的功能特征,论证绿色基础设施在中国特有地理环境、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化梯度中有别于西方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撑系统功能及作用,建构中国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尺度-要素-功能”理论框架,并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4个尺度探索中国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目标、内容及方法,为推动中国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乡规划 绿色基础设施体系 理论框架 进展
下载PDF
生物滞留设施去除城市道路径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雨童 李田 彭航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568-2574,共7页
上海市区道路径流中存在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平均浓度达到171.71μg·L^(-1),高于欧洲和澳大利亚道路径流浓度近一个数量级,直接排放会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为了从源头控制道路径流中PAEs污染,在上海内环高架道路下建造了应用规... 上海市区道路径流中存在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平均浓度达到171.71μg·L^(-1),高于欧洲和澳大利亚道路径流浓度近一个数量级,直接排放会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为了从源头控制道路径流中PAEs污染,在上海内环高架道路下建造了应用规模生物滞留设施,研究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道路径流中6种美国EPA优先控制PAEs污染物的控制效果及机理.生物滞留设施表面积为20 m2,汇水面积约为400 m2,底部带有防渗膜,适用于高地下水位地区.结果表明,8场监测降雨事件中,设施出水∑6PAEs平均浓度为10.23μg·L^(-1),显著低于道路径流∑6PAEs平均浓度171.71μg·L^(-1)(p<0.05).沉淀预处理对PAEs无显著去除效果,生物滞留池对DEHP的去除率与TSS的去除率呈显著正相关,主要通过基质层截留作用去除;DEP、DBP、DMP等低分子量PAEs的去除率与设施水力负荷呈负相关,主要通过生物滞留池基质的吸附作用去除.DEHP、DBP为我国《地表水环境控制标准》控制污染物,生物滞留池出水DBP浓度低于标准值3μg·L^(-1),达标率100%;出水DEHP浓度大多情况下低于标准值8μg·L^(-1),达标率为71%,生物滞留设施可以有效控制道路径流PAEs污染.本研究的结果适用于我国东南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可为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地表径流PAEs提供设计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径流 邻苯二甲酸酯 生物滞留设施 DEHP 绿色基础设施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数据的山地县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及修复策略——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
12
作者 汪子茗 吕梁 汪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14,共12页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研究区,以生物多样性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GI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廊道(links),结合图论、电路理论及几何形态学划分重要性等级,提取廊道上的生态夹点区域,并针对山...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研究区,以生物多样性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识别GI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廊道(links),结合图论、电路理论及几何形态学划分重要性等级,提取廊道上的生态夹点区域,并针对山地城镇的典型生态问题提出对应的精细化保护与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万州区内网络中心42处,总面积996.3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83%,总体“东密西疏”,形成“一屏三带、散点分布”的格局;2)连接廊道80条,总长度292.97 km,呈现“东强西弱、东短西长”的分布特征;3)生态夹点142处,占廊道长度的9.60%,主要分布于东部。据此,将网络中心分为连绵涵养区、重点保护区和独立修复区制定分区修复策略;将连接廊道分为关键廊道、重要廊道和一般廊道制定分级修复策略;对不同用地类型组合方式的生态夹点区域制定精准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电路理论 山地县域 重庆市万州区
下载PDF
大尺度景观规划项目的实施保障机制研究——以珠三角绿道网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茌文秀 林广思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30,共6页
大尺度景观规划项目是涉及多方利益的社会-生态实践,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珠江三角洲绿道网作为区域性生态实践的典范,为大尺度景观规划项目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尚缺乏对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实施及建设保障机制形成过程的研究,因... 大尺度景观规划项目是涉及多方利益的社会-生态实践,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珠江三角洲绿道网作为区域性生态实践的典范,为大尺度景观规划项目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尚缺乏对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实施及建设保障机制形成过程的研究,因而限制了该项目建设经验的推广。通过对珠三角绿道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工作文件进行梳理,认为该项目实施保障体系包括规划文件、技术文件、管理文件和地图汇编,涵盖了规划设计、建设、管护和成果推广工作,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建设、长效管理和效益发挥。最后,指出珠三角绿道网实施保障体系应完善法规的制定和建设成果的推广,其中,主管部门是影响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成功的生态实践案例中为大尺度景观规划项目的实施保障体系总结出指导性框架,在实践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道 绿色基础设施 景观规划 规划实施 项目管理 社会-生态实践
下载PDF
基于功能区容量交易的海绵城市建设优化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晨璇 贾忠华 +1 位作者 罗纨 许青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共11页
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GI)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地表径流过剩压力,然而地块间土地利用差异使部分土地利用性能较差的地块单独建设GI时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为寻求一种更具经济效益的途径,提出了一种功能区间的“海绵容量交易... 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GI)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地表径流过剩压力,然而地块间土地利用差异使部分土地利用性能较差的地块单独建设GI时难度较大且成本较高。为寻求一种更具经济效益的途径,提出了一种功能区间的“海绵容量交易”方法,通过连通地块,确定交易尺度,将多余的雨水径流从渗透饱和的功能区转移到不饱和的功能区,使差异性功能区之间进行协调运作,以此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优化。利用GIS划定不同空间尺度的交易区域进行对比,实例分析建设强度对容量交易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比单独建设GI,小规模功能区(5~6个)之间采用海绵容量交易方法就能有效削减雨水量,显著降低GI建设成本。(2)研究区海绵容量盈余与亏缺区大致呈间隔交错分布时,容量交易将部分盈余的功能区海绵量转移到亏损的功能区的效果越显著,并且随着交易尺度的增大,这种转移作用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海绵容量交易 城市功能区 雨水削减 空间尺度 降水 海绵城市
下载PDF
基于MSPA的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 被引量:2
15
作者 费文君 赵梦琴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56,共7页
【目的】针对城市建设空间快速扩张、绿色空间破碎化且逐渐丧失问题,探寻优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有效方法,为市域尺度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以土地利用... 【目的】针对城市建设空间快速扩张、绿色空间破碎化且逐渐丧失问题,探寻优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有效方法,为市域尺度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以土地利用类型图为基础,识别南京市现有绿色空间中核心区、边缘、孤岛、桥接、环、穿孔、分支等7类重要景观类别。通过斑块面积计算和连通性指数评价,发掘具有生态潜力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心,并计算最小成本路径生成潜力廊道,结合现有核心区、潜力节点、现有廊道、潜在廊道构建未来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结果】通过MSPA法,识别出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核心面积为538.16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7.57%,其中综合筛选出一级网络中心16个,二级网络中心24个。基于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73条,其在长江以南地区分布较密,重要性等级较高,长江以北区域生态廊道数量较少,重要性等级有待提升。【结论】MSPA法具有数据量少、便于可视化等特点,能够为市域尺度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提供生态特征较为精确的景观要素识别结果,有效增强绿色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和结构性。根据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结果,建议加强南京市域长江以北网络中心和廊道的建设,提高长江以南网络中心和廊道质量,从而提升全市域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要素识别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网络构建 南京市
原文传递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最新研究及实践 被引量:2
16
作者 顾大治 胡永秀 毛振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91-97,共7页
从影响因子较高的国外景观生态学类期刊中,以“greeninfrastructure”为主题提取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得到最新研究的三大方向:可持续雨洪管理、气候适宜性变化、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然后对这三个方向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列举了相... 从影响因子较高的国外景观生态学类期刊中,以“greeninfrastructure”为主题提取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得到最新研究的三大方向:可持续雨洪管理、气候适宜性变化、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然后对这三个方向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列举了相应的研究案例;最后归纳出国外绿色基础设施实施特点并揭示了对中国相关实践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主题 可持续雨洪管理 气候适宜性变化 生态系统规划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中小尺度绿色基础设施识别与优化——以安徽宣城南溪湿地生态旅游区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文俊 李峻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28-134,共7页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人文服务功能,但实践应用中存在着对特定绿色基础设施的级别、特征、结构和空间范围认识不清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识别。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绿色...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人文服务功能,但实践应用中存在着对特定绿色基础设施的级别、特征、结构和空间范围认识不清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识别。生态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绿色基础设施内部生态与游憩活动之间的矛盾,而结合两大服务功能对其进行优化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文章结合安徽宣城南溪湿地生态旅游区实例,运用GIS分析法,提出了中小尺度绿色基础设施识别与优化方法,旨在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实践应用提供可操作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旅游 giS 景观生态学
下载PDF
边缘景观在蓝绿空间系统中的贡献——以西班牙维多利亚-加斯蒂兹“翡翠与蓝宝石项链”为例
18
作者 (巴西)卡米拉·戈梅斯·圣安娜 龙林格格(译) 李梦一欣(校) 《风景园林》 2022年第12期27-35,共9页
翡翠项链(1878-1880年)是位于波士顿的一个线性公园系统,由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于19世纪设计。如今,重新探讨奥姆斯特德理论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他的理论,景观在蓝绿空间的多功能系统中作为基础设施得以众所周知。如今... 翡翠项链(1878-1880年)是位于波士顿的一个线性公园系统,由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于19世纪设计。如今,重新探讨奥姆斯特德理论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他的理论,景观在蓝绿空间的多功能系统中作为基础设施得以众所周知。如今,奥姆斯特德理论的运用强调了以边缘景观为基础的绿色基础设施(GI)对多尺度规划与设计方法论的重要性。基于2012年被宣布为欧洲绿色之都的城市——西班牙维多利亚-加斯蒂兹的案例研究,阐释了景观作为基础设施,如何促进绿色基础设施的弹性城市规划与设计。奥姆斯特德理论可以提供一个多尺度策略,以重新审视区域边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景观 绿色基础设施 翡翠项链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 维多利亚-加斯蒂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