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利用红外照相技术分析野生白冠长尾雉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被引量:
60
1
作者
赵玉泽
王志臣
+2 位作者
徐基良
罗旭
安丽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021-6027,共7页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占18%,共记录538只次,雌雄比为1.43∶1。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日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上午雄性个体的活动高峰期比雌性个体早两个小时。白冠长尾雉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到总频次的40.71%和33.10%,其余5种行为依次为:警戒9.29%,梳理7.14%,休息5.00%,对抗2.62%,育幼2.14%。雌性白冠长尾雉的警戒行为频次比例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5)。不同季节之间取食行为、移动行为、对抗行为比例之间有显著差异,冬季的取食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夏季(P<0.05),夏季移动行为比例显著高于秋季(P<0.05)和冬季(P<0.05),而警戒、梳理、休息和育幼行为比例则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冠长尾雉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兽类资源监测中的比较
被引量:
47
2
作者
章书声
鲍毅新
+2 位作者
王艳妮
方平福
叶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016-2022,共7页
2010年6月-2011年8月,利用一字型、十字型、随机型和海拔垂直型4种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兽类独立照片(independent photograph,IP)共2551张,能识别物种的兽类IP有1240张,占整体IP的48.6%,不能识别物种的兽类(松鼠...
2010年6月-2011年8月,利用一字型、十字型、随机型和海拔垂直型4种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兽类独立照片(independent photograph,IP)共2551张,能识别物种的兽类IP有1240张,占整体IP的48.6%,不能识别物种的兽类(松鼠科以外的啮齿动物)IP1167张,占45.8%;无效IP144张,占5.6%。所拍能识别物种的兽类共有14种,隶属4目9科,其中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鬛羚(Naemo-rhedus sumatraensis)和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在种-监测日曲线当中,4种监测模式随监测日的不断延长,兽类种类大体呈现半年左右趋于稳定的规律,建议监测时间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较为合适。研究发现,兽类IP和单相机拍摄率在一字型、十字型和随机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与海拔垂直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海拔垂直型由于相机分布均匀,在拍摄种类、拍摄率等各项监测指标上都显著高于其他3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资源
独立照片
拍摄率
原文传递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生白鹇活动规律
被引量:
21
3
作者
吴友贵
叶珍林
+2 位作者
吴义松
许大明
周荣飞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29,共5页
2013年11月起,在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布设了27台红外相机,1年后收回。共获得有效独立照片2 580张,其中白鹇Lophura nycthemera 695张、870只次。对其月、日活动规律和不同栖息地的活动差异性分析表明:(1)夏季的月...
2013年11月起,在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布设了27台红外相机,1年后收回。共获得有效独立照片2 580张,其中白鹇Lophura nycthemera 695张、870只次。对其月、日活动规律和不同栖息地的活动差异性分析表明:(1)夏季的月相对多度指数最高,6月和8月各有1个高峰,秋季次高,春、冬季较低;(2)上午和下午各有1个活动高峰,但各个季节出现时段不同。秋、冬季的活动时间比春、夏季缩短近2 h;(3)在西坡活动的频次最多,东坡和南坡次之,北坡最少。在北坡的活动频次与在其他坡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坡向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3种类型林分之间的活动频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鹇
活动规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
被引量:
12
4
作者
吴逊涛
卜书海
+3 位作者
李先敏
李琦
薛华
郭继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0-175,共6页
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采用红外触发自动相机开展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研究,在保护区的黄柏塬(秦岭南坡)和蒿坪(秦岭北坡)安装了22台红外相机,19个位点共拍摄到有效照片2 384张,获取有效独立照片762张,其中67.3%为拍摄到兽类的...
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采用红外触发自动相机开展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研究,在保护区的黄柏塬(秦岭南坡)和蒿坪(秦岭北坡)安装了22台红外相机,19个位点共拍摄到有效照片2 384张,获取有效独立照片762张,其中67.3%为拍摄到兽类的照片,23.8%为鸟类,7.0%为工作人员,1.9%为其他人员。共监测到野生动物6目14科24种,其中兽类16种,鸟类8种,拍摄频次较高的动物是羚牛、野猪、小麂和血雉。各种动物四季活动规律不同,不同海拔、不同季节所拍摄动物的拍摄率也不同,同时,利用红外相机研究了大熊猫、金丝猴、野猪等野生动物的行为特征。监测中观测到大熊猫好奇玩相机、梳理毛发、倒立撒尿、采食开花的竹子和金丝猴下地活动;野猪以采食、走动和站立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45.2%、37.9%和15.3%;羚牛以站立、采食和走动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57.1%、31.0%和7.1%。监测结果有助于了解野生动物的行为活动和种群动态,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及保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野生动物
监测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分析不同人类干扰强度对森林动物栖息的影响
5
作者
许大明
吴家连
+4 位作者
朱志成
吴逸卿
周荣飞
叶珍林
吴友贵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7-365,共9页
人类干扰影响着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存、繁衍等各个环节。干扰强度不同,对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也不同。为了了解不同强度人类干扰对野生动物栖息的影响,2021年1月,在浙江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人为干扰综合强度预先设定点位,布设40...
人类干扰影响着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存、繁衍等各个环节。干扰强度不同,对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也不同。为了了解不同强度人类干扰对野生动物栖息的影响,2021年1月,在浙江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人为干扰综合强度预先设定点位,布设40台红外相机。40个点位被分为4种干扰区,干扰强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基本无干扰区、干扰轻微区、干扰较轻区和干扰较重区,每区10个点位,监测365 d,共监测14585相机日。研究表明:(1)拍摄到野生动物独立照片4256张,其中兽类3485张,鸟类771张。除啮齿类动物外,拍摄到31种动物,其中兽类14种、鸟类17种,另外有3张因照片不够清晰而未能识别鸟的种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2)基本无干扰区、干扰轻微区、干扰较轻区及干扰较重区所拍摄到的野生动物独立照片数量和种类分别为1798张29种(兽类15种,鸟类14种)、1308张23种(兽类15种,鸟类8种)、756张19种(兽类12种,鸟类7种)、394张18种(兽类13种,鸟类5种),各区之间的独立照片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拍摄到的独立照片数量逐渐减少,拍摄到的独立照片数量与人类干扰强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线性关系(P<0.01)。同时,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拍摄到的野生动物种类也逐渐减少,尤其是鸟类减少幅度更大。(3)国有林内23台相机拍摄到3163张,计33种(兽类16种、鸟类17种);集体林内17台相机拍摄到1093张,计22种(其中兽类13种、鸟类9种)。集体林内平均每台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数量为国有林的46.75%,差异极显著(P<0.01),这可能是由于早些年份的林木采伐使栖息地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并导致生境片段化,进而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因而,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来说,栖息地保护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人类干扰
野生动物
栖息地
原文传递
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在大熊猫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
14
6
作者
何佰锁
袁朝晖
+2 位作者
张希明
李小枝
李健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
CAS
2009年第2期32-36,共5页
为掌握大熊猫的季节活动规律和人为干扰状况,提高大熊猫监测水平。使用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记录大熊猫活动信息。作者于2008年3-6月,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密集分布区进行了红外线数码相机监测。监测表明:平均海拔1614-18...
为掌握大熊猫的季节活动规律和人为干扰状况,提高大熊猫监测水平。使用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记录大熊猫活动信息。作者于2008年3-6月,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密集分布区进行了红外线数码相机监测。监测表明:平均海拔1614-1871m的区间,大熊猫拍摄率较高,2075米拍摄率很低,这与大熊猫的季节迁移活动规律是符合的。大熊猫的昼夜活动比是3.46:1;73%的样线上有大熊猫分布;0.91%的点上有人为干扰因素;12.68%的照片中出现天敌,成年大熊猫具有应对天敌的能力;交配季节标记行为占18.65%,标记行为较多:其中有2张照片记录到了交配场所。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在大熊猫监测中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青自然保护区
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
大熊猫
监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红外照相技术分析野生白冠长尾雉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被引量:
60
1
作者
赵玉泽
王志臣
徐基良
罗旭
安丽丹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021-6027,共7页
基金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4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2115)
文摘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占18%,共记录538只次,雌雄比为1.43∶1。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日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上午雄性个体的活动高峰期比雌性个体早两个小时。白冠长尾雉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到总频次的40.71%和33.10%,其余5种行为依次为:警戒9.29%,梳理7.14%,休息5.00%,对抗2.62%,育幼2.14%。雌性白冠长尾雉的警戒行为频次比例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0.05)。不同季节之间取食行为、移动行为、对抗行为比例之间有显著差异,冬季的取食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夏季(P<0.05),夏季移动行为比例显著高于秋季(P<0.05)和冬季(P<0.05),而警戒、梳理、休息和育幼行为比例则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冠长尾雉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Keywords
infrared
triggered
camera
technique
Reeves’s
Pheasant
activity
rhythm
behavioral
time
budget
分类号
Q958 [生物学—动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兽类资源监测中的比较
被引量:
47
2
作者
章书声
鲍毅新
王艳妮
方平福
叶彬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生态研究所
出处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016-2022,共7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资助项目(2008BAC39B02)资助
文摘
2010年6月-2011年8月,利用一字型、十字型、随机型和海拔垂直型4种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兽类独立照片(independent photograph,IP)共2551张,能识别物种的兽类IP有1240张,占整体IP的48.6%,不能识别物种的兽类(松鼠科以外的啮齿动物)IP1167张,占45.8%;无效IP144张,占5.6%。所拍能识别物种的兽类共有14种,隶属4目9科,其中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鬛羚(Naemo-rhedus sumatraensis)和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在种-监测日曲线当中,4种监测模式随监测日的不断延长,兽类种类大体呈现半年左右趋于稳定的规律,建议监测时间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较为合适。研究发现,兽类IP和单相机拍摄率在一字型、十字型和随机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与海拔垂直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海拔垂直型由于相机分布均匀,在拍摄种类、拍摄率等各项监测指标上都显著高于其他3种模式。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资源
独立照片
拍摄率
Keywords
infrared
triggered
camera
technique
mammal
resources
independent
photograph
trapping
rate
分类号
Q958.1 [生物学—动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生白鹇活动规律
被引量:
21
3
作者
吴友贵
叶珍林
吴义松
许大明
周荣飞
机构
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山祖管理处
出处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29,共5页
基金
国家林业局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项目(财农[2013]81号)
文摘
2013年11月起,在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布设了27台红外相机,1年后收回。共获得有效独立照片2 580张,其中白鹇Lophura nycthemera 695张、870只次。对其月、日活动规律和不同栖息地的活动差异性分析表明:(1)夏季的月相对多度指数最高,6月和8月各有1个高峰,秋季次高,春、冬季较低;(2)上午和下午各有1个活动高峰,但各个季节出现时段不同。秋、冬季的活动时间比春、夏季缩短近2 h;(3)在西坡活动的频次最多,东坡和南坡次之,北坡最少。在北坡的活动频次与在其他坡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坡向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3种类型林分之间的活动频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白鹇
活动规律
Keywords
infrared
triggered
camera
technique
Lophura
nycthemera
activity
patterns
分类号
Q958.1 [生物学—动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
被引量:
12
4
作者
吴逊涛
卜书海
李先敏
李琦
薛华
郭继芳
机构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出处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0-175,共6页
基金
中央财政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项目(陕林计字[2015]414号)
陕西省财政专项资金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陕林计字[2015]148号)
文摘
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采用红外触发自动相机开展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研究,在保护区的黄柏塬(秦岭南坡)和蒿坪(秦岭北坡)安装了22台红外相机,19个位点共拍摄到有效照片2 384张,获取有效独立照片762张,其中67.3%为拍摄到兽类的照片,23.8%为鸟类,7.0%为工作人员,1.9%为其他人员。共监测到野生动物6目14科24种,其中兽类16种,鸟类8种,拍摄频次较高的动物是羚牛、野猪、小麂和血雉。各种动物四季活动规律不同,不同海拔、不同季节所拍摄动物的拍摄率也不同,同时,利用红外相机研究了大熊猫、金丝猴、野猪等野生动物的行为特征。监测中观测到大熊猫好奇玩相机、梳理毛发、倒立撒尿、采食开花的竹子和金丝猴下地活动;野猪以采食、走动和站立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45.2%、37.9%和15.3%;羚牛以站立、采食和走动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57.1%、31.0%和7.1%。监测结果有助于了解野生动物的行为活动和种群动态,为后期的科研工作及保护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野生动物
监测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Keywords
infrared
triggered
camera
technique
wildlife
monitoring
Taibaishan
Nature
Reserve
分类号
S759.93 [农业科学—森林经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分析不同人类干扰强度对森林动物栖息的影响
5
作者
许大明
吴家连
朱志成
吴逸卿
周荣飞
叶珍林
吴友贵
机构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保护中心
出处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7-365,共9页
基金
浙江省庆元县科技项目(No.庆科发[2020]23号)。
文摘
人类干扰影响着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存、繁衍等各个环节。干扰强度不同,对野生动物的负面影响也不同。为了了解不同强度人类干扰对野生动物栖息的影响,2021年1月,在浙江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人为干扰综合强度预先设定点位,布设40台红外相机。40个点位被分为4种干扰区,干扰强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基本无干扰区、干扰轻微区、干扰较轻区和干扰较重区,每区10个点位,监测365 d,共监测14585相机日。研究表明:(1)拍摄到野生动物独立照片4256张,其中兽类3485张,鸟类771张。除啮齿类动物外,拍摄到31种动物,其中兽类14种、鸟类17种,另外有3张因照片不够清晰而未能识别鸟的种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2)基本无干扰区、干扰轻微区、干扰较轻区及干扰较重区所拍摄到的野生动物独立照片数量和种类分别为1798张29种(兽类15种,鸟类14种)、1308张23种(兽类15种,鸟类8种)、756张19种(兽类12种,鸟类7种)、394张18种(兽类13种,鸟类5种),各区之间的独立照片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拍摄到的独立照片数量逐渐减少,拍摄到的独立照片数量与人类干扰强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线性关系(P<0.01)。同时,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拍摄到的野生动物种类也逐渐减少,尤其是鸟类减少幅度更大。(3)国有林内23台相机拍摄到3163张,计33种(兽类16种、鸟类17种);集体林内17台相机拍摄到1093张,计22种(其中兽类13种、鸟类9种)。集体林内平均每台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照片数量为国有林的46.75%,差异极显著(P<0.01),这可能是由于早些年份的林木采伐使栖息地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并导致生境片段化,进而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因而,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来说,栖息地保护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人类干扰
野生动物
栖息地
Keywords
infrared
triggered
camera
technique
Human
disturbance
Wild
animal
Habitat
分类号
Q958 [生物学—动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在大熊猫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
14
6
作者
何佰锁
袁朝晖
张希明
李小枝
李健
机构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出处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
CAS
2009年第2期32-36,共5页
文摘
为掌握大熊猫的季节活动规律和人为干扰状况,提高大熊猫监测水平。使用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记录大熊猫活动信息。作者于2008年3-6月,对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密集分布区进行了红外线数码相机监测。监测表明:平均海拔1614-1871m的区间,大熊猫拍摄率较高,2075米拍摄率很低,这与大熊猫的季节迁移活动规律是符合的。大熊猫的昼夜活动比是3.46:1;73%的样线上有大熊猫分布;0.91%的点上有人为干扰因素;12.68%的照片中出现天敌,成年大熊猫具有应对天敌的能力;交配季节标记行为占18.65%,标记行为较多:其中有2张照片记录到了交配场所。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在大熊猫监测中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
长青自然保护区
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
大熊猫
监测
Keywords
Changqing
Nature
Reserve
infrared
triggered
camera
-Trap
Survey
technique
panda
Monitoring
分类号
TJ763 [兵器科学与技术—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V512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利用红外照相技术分析野生白冠长尾雉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
赵玉泽
王志臣
徐基良
罗旭
安丽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6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相机布放模式在古田山兽类资源监测中的比较
章书声
鲍毅新
王艳妮
方平福
叶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47
原文传递
3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生白鹇活动规律
吴友贵
叶珍林
吴义松
许大明
周荣飞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
2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
吴逊涛
卜书海
李先敏
李琦
薛华
郭继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分析不同人类干扰强度对森林动物栖息的影响
许大明
吴家连
朱志成
吴逸卿
周荣飞
叶珍林
吴友贵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6
红外线触发数码相机陷阱技术在大熊猫监测中的应用
何佰锁
袁朝晖
张希明
李小枝
李健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
CAS
2009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