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电监测的临床意义
1
作者 关德明 李艳芝 王新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458-460,464,共4页
目的 探讨心电图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依据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患者按心电非ST段抬高与ST段抬高分组 ,比较两组患者炎症标志、心肌细胞坏死标志和TIMI危险分数。结果 两组患者肌钙蛋白T、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TIMI危险分数差异... 目的 探讨心电图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依据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患者按心电非ST段抬高与ST段抬高分组 ,比较两组患者炎症标志、心肌细胞坏死标志和TIMI危险分数。结果 两组患者肌钙蛋白T、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TIMI危险分数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两组患者冠脉血管斑块不稳定性和心肌细胞缺血程度不同。结论 通过心电图可以快速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病情及预后 ,为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肌钙蛋白 炎症反应 心电图
下载PDF
固有免疫分子DC-SIGN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上皮细胞表达意义 被引量:13
2
作者 林凯 曾敬清 +6 位作者 刘伟 杨芬 袁菲 赵蔚 郭晓奎 周同 许春娣 《现代免疫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106,共6页
探讨固有免疫分子DC-SIGN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表达,及其与胃黏膜损伤的关系。选取经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72例慢性胃炎患儿胃黏膜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DC-SIGN表达。体外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 探讨固有免疫分子DC-SIGN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表达,及其与胃黏膜损伤的关系。选取经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72例慢性胃炎患儿胃黏膜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DC-SIGN表达。体外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胃上皮细胞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幽门螺杆菌刺激的胃上皮细胞DC-SIGN以及CD80、CD86表达;ELISA测定胃上皮细胞与CD4+T细胞共培养后上清中IFN-γ、IL-4的含量。结果显示,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可见DC-SIGN表达,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显高于阴性者(P<0.01),并随胃黏膜炎症程度加重DC-SIGN表达增强(P<0.01),显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明显相关(P<0.01)。此外发现,幽门螺杆菌体外可刺激胃上皮细胞上调表达DC-SIGN、CD86,且经幽门螺杆菌处理的胃上皮细胞可诱导CD4+T细胞IFN-γ分泌增多(P<0.01);经抗DC-SIGN单抗干预,可抑制DC-SIGN并相应下调CD86表达,且IFN-γ分泌减少及IFN-γ/IL-4比值下降(P<0.01、P<0.05)。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也表达树突状细胞(DC)表型DC-SIGN,并具有诱导T细胞向Th1分化为主的DC样细胞功能;DC-SIGN可能在介导胃上皮细胞于幽门螺杆菌胃黏膜损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黏膜炎症 胃上皮细胞 DC-sign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血府逐瘀胶囊联合克林霉素磷酸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郭忠娟 刘颖 刘妍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0期3059-3062,共4页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胶囊联合克林霉素磷酸酯片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在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就诊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克林霉素磷...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胶囊联合克林霉素磷酸酯片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在天津市宁河区医院就诊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片,0.3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下腹疼痛、腰骶胀痛、盆腔包块、盆腔积液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胶囊联合克林霉素磷酸酯片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缩短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胶囊 克林霉素磷酸酯片 慢性盆腔炎 症状体征消失时间 血液流变学指标
原文传递
DC-SIGN在炎症性肠病肠黏膜上皮细胞表达及与肠黏膜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曾敬清 林凯 +6 位作者 苏林 杨芬 王歆琼 刘伟 吴菁 周同 许春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表型分子DC-SIGN在炎症性肠病(IBD)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IBD患儿32例,其中克罗恩病18例,溃疡性结肠炎14例;10例正常对照儿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肠黏膜组织DC-...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表型分子DC-SIGN在炎症性肠病(IBD)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IBD患儿32例,其中克罗恩病18例,溃疡性结肠炎14例;10例正常对照儿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肠黏膜组织DC-SIGN表达;人肠上皮细胞株NCM460经LPS(50 ng/ml)刺激,Western-Blot印迹、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肠上皮细胞DC-SIGN以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分析肠黏膜上皮细胞DC-SIGN表达与IBD及其肠黏膜损伤的关系。结果 DC-SIGN在正常对照儿童肠黏膜组织中基本不表达或低表达,而IBD患儿肠黏膜组织中表达增强,并以肠黏膜上皮细胞为主,其中克罗恩病为61.11%(11/18),溃疡性结肠炎为50.00%(7/14),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IGN表达与IBD患儿的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r=0.475,P<0.01)。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经LPS刺激后DC-SIGN表达增强,且CD80、CD86表达相应上调。结论 IBD患儿肠上皮细胞表达DC-SIGN,与细胞转分化有关;DC-SIGN可能介导肠上皮细胞在IBD及肠黏膜损伤中发挥DC样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DC—sign 免疫调节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