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浸润性导管癌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增奎 韩长利 郑彩端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2,共5页
目的探讨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MRI诊断价值,并与浸润性导管癌(IDC)进行鉴别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肿块型GM和23例ID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病灶的分布特点、形态、边缘、信号特点、强化特点、时间-信号强... 目的探讨肿块型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MRI诊断价值,并与浸润性导管癌(IDC)进行鉴别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肿块型GM和23例IDC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总结病灶的分布特点、形态、边缘、信号特点、强化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相关发现等,并通过χ~2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5例GM中8例累及乳腺区段(53.3%),7例累及乳晕后区(46.7%);圆形病灶7例(46.7%)、分叶状病灶4例(26.7%)、不规则形病灶4例(26.7%);病变边缘光滑3例(20.0%)、边缘模糊10例(66.7%)、边缘呈毛刺样表现2例(13.3%)。23例IDC中21例累及乳腺区段(91.3%),仅2例累及乳晕后区(8.7%);圆形病灶11例(47.8%)、分叶状病灶3例(13.1%)、不规则形病灶9例(39.1%);病变边缘光滑2例(8.7%)、边缘模糊6例(26.1%)、边缘呈毛刺样表现15例(65.2%)。(2)15例GM中均匀强化2例(13.3%),不均匀强化6例(40.0%),不均匀伴内部小环形强化7例(46.7%);TICⅠ型2例(13.3%),Ⅱ型8例(53.3%),Ⅲ型5例(33.4%)。23例IDC中均匀强化3例(13.0%),不均匀强化18例(78.3%),不均匀伴内部小环形强化2例(8.7%);TIC曲线类型Ⅰ型2例(8.7%),Ⅱ型9例(39.1%),Ⅲ型12例(52.2%)。(3)15例GM病灶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09±0.18)×10^(-3)mm^2/s,23例IDC病灶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为(0.92±0.21)×10^(-3)mm^2/s。(4)15例GM中乳头或皮肤回缩7例(46.7%),皮肤增厚8例(53.3%),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9例(60.0%);23例IDC中乳头或皮肤回缩6例(26.1%),皮肤增厚6例(26.1%),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8例(34.8%)。结论肿块型GM和IDC的临床与MRI表现有较多的重叠处,病灶的分布特点、边缘、强化特点、ADC值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肿块 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表现与ER、PR、Her-2、Ki-67、P53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丁如 朱昭环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4期1390-1394,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表现与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P53表达水平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浸润性导管癌220例,观察其钼靶X线影像特征及经...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表现与免疫组化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P53表达水平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浸润性导管癌220例,观察其钼靶X线影像特征及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乳腺肿瘤细胞的ER、PR、Her-2、Ki-67、P53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现为肿块者162例(73.6%),肿块中出现毛刺征者95例(58.6%),有钙化者98例(44.5%),局限性密度增高者32例(14.5%),腺体结构扭曲者26例(11.8%)。乳腺癌钙化与Her-2阳性表达明显正相关(r=0.241,P<0.001);乳腺癌毛刺征与E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Ki-67、P53阳性表达间呈负相关性(P<0.05);乳腺癌伴发皮肤增厚及皮肤、乳头凹陷者与ER、P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与免疫组化指标ER、PR、Her-2、Ki-67、P53表达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乳腺癌的X线影像表现可以一定程度上预估ER、PR、Her-2、Ki-67、P53的表达水平,从而可以前瞻性地评估乳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更好地为临床治疗及病情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癌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平 李秀昆 刘磊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16-1318,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声像图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形态学分型:结节型76例,团块型122例,囊实型2例;分叶征118例,毛刺征14例。肿物形状:圆形72例,卵圆形24...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声像图特点,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形态学分型:结节型76例,团块型122例,囊实型2例;分叶征118例,毛刺征14例。肿物形状:圆形72例,卵圆形24例,不规则形104例。走行:平行132例;不平行68例。边缘:不规则132例;有角6例。内部回声均呈低回声。后方回声:衰减82例。钙化:肿物内钙化158例,无钙化42例。淋巴结转移:有80例,无120例。CDFI显示血流信号160例,其中0级4例,Ⅰ级8例,Ⅱ级92例,Ⅲ级56例。结论通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导管癌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导管癌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潘旭 徐亚丽 +5 位作者 唐琪 何聂夏 黄月 谭开彬 王晓燕 刘政 《中国医学装备》 2017年第6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早期乳腺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370例乳腺导管癌患者,将其中的270例早期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将100例乳腺原位导管癌患者分为对照组。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 目的:探讨与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早期乳腺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370例乳腺导管癌患者,将其中的270例早期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将100例乳腺原位导管癌患者分为对照组。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肿块部分的形态、特征、纵横比例、钙化灶、血流现象及内部回声等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流信号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0~Ⅲ级的血流信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422,Z=12.241,Z=11.543,Z=12.256;P<0.05),且观察组患者血流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患者,其阻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41,t=12.351;P<0.05),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超声图像多表现为边缘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无衰退,侧壁有明显声影,微小钙化灶清晰,且多数图像纵横比>1。两组患者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及准确率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3,x^2=0.868,x^2=0.544;P>0.05)。结论: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合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与图像表现进行判定与诊断,对早期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导管 乳腺癌 诊断价值 浸润性导管癌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nm23和C-erbB-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韩新华 孙超 +1 位作者 施公胜 韩愈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50-150,152,共2页
目的 :探讨单克隆抗体 nm2 3和 C-erb B-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了 10 0例浸润性导管癌 (其中 42例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中 nm2 3和 C-erb B-2的表达。结果 :nm2 3的表达与腋窝淋巴... 目的 :探讨单克隆抗体 nm2 3和 C-erb B-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了 10 0例浸润性导管癌 (其中 42例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中 nm2 3和 C-erb B-2的表达。结果 :nm2 3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而与 C-erb B-2的过量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nm2 3的低表达及 C-erb B-2的过量表达可作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是否转移的一个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导管癌 NM23 C-ERBB-2 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
下载PDF
对比增强能谱乳腺摄影用于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陈军 葛金丹 +5 位作者 魏盼盼 杨光 华蓓 王勇 荣小翠 全冠民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21-327,共7页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能谱乳腺摄影(CESM)影像特征对非肿块样强化(NME)乳腺导管癌不同组织学类型与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完成CESM检查的NME乳腺癌女性病人63例,经病理确诊为导管原位癌(DCIS)或浸润性导管癌(IDC)...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能谱乳腺摄影(CESM)影像特征对非肿块样强化(NME)乳腺导管癌不同组织学类型与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完成CESM检查的NME乳腺癌女性病人63例,经病理确诊为导管原位癌(DCIS)或浸润性导管癌(IDC)。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DCIS组(32例)和IDC组(31例);根据有无微浸润将32例DCIS病人分为单纯DCIS组(18例)和DCIS伴微浸润(DCIS-MI)组(14例);根据ALN转移情况分为转移阳性组(19例)和转移阴性组(44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各分组的CESM影像特征的差异。将筛选出来有统计学意义的CESM影像特征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IDC、DCIS-MI及A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并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结果DCIS与IDC间在内部强化方式、头足位减影影像相对强化比值(%RSCC)及时间信号强化曲线(TIC)类型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单纯DCIS与DCIS-MI的最大截面面积、%RSCC及TIC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LN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内部强化方式、形态分布特征、%RSCC及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SCC>3.42%和集簇/簇环强化是IDC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其AUC值分别为0.732、0.704;%RSCC>2.47%和最大截面面积大于4.37 cm2是DCIS-MI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其AUC值分别为0.802、0.764;%RSCC>2.71%和集簇/簇环强化是A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其AUC值分别为0.717、0.786。结论在CESM上测得的%RSCC、最大截面面积、TIC、形态分布特征及内部强化特征对于非肿块型乳腺导管癌组织学类型及ALN转移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医生决策及病人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块型乳腺病变 对比增强能谱乳腺摄影 导管原位癌 浸润性导管癌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CD44v6和MMP-2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王秀清 刘惠民 +1 位作者 赵琰龙 时志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272-273,共2页
目的:检测CD44v6、MMP-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v6、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v6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 目的:检测CD44v6、MMP-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v6、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v6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5/40)、87%(87/100),CD44v6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56/6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MMP-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40)、94%(94/100),MMP-2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59/6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CD44v6、MMP-2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高表达,且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联合检测CD44v6与MMP-2有助于综合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导管癌 CD44V6 MMP-2 转移
下载PDF
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MMP-26蛋白的表达及其与ER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王阳 李伟 +2 位作者 李一雷 张丽红 李玉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6(MMP-26)蛋白在人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部分临床指标的关系,分析MMP-26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并探讨雌激素及其受体(ER)对MMP-26蛋白表达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26...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6(MMP-26)蛋白在人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部分临床指标的关系,分析MMP-26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并探讨雌激素及其受体(ER)对MMP-26蛋白表达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26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增生症、原位癌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以及ER在IDC中的表达并进行评分,结果用INSTAT统计软件分析。结果6例正常乳腺组织和8例乳腺增生症中,分别有1例MMP-26呈弱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7%和12.5%。4例原位癌中MMP-26全部阳性表达。在67例IDC中,有41例MMP-26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1.2%。MMP-26的表达与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级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MP-26蛋白在IDC的阳性表达与ER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结论MMP-26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MP-26在IDC中的表达可能受雌激素及其受体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性导管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26 雌激素受体
下载PDF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华 吕青 +3 位作者 薛晖 董立华 SaimaNaz 羊惠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探询新的分子标志和早期分子治疗的靶基因。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 目的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探询新的分子标志和早期分子治疗的靶基因。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等方法检测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在76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E-FABP广泛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血管内皮细胞、导管和腺泡的上皮细胞,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在III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较I、II级明显下调(P<0.05)。FAS主要分布于腺泡和导管的上皮细胞,表达量随组织学级数的变化趋势与E-FABP相同,两者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此外,E-FABP和FAS的表达与及组织学级数相关(P<0.05),与绝经情况、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无关(P>0.05)。结论在I、II级浸润性导管癌,E-FABP可能作为FAS的下游分子,结合和转运FAS合成的长链脂肪酸,以维持肿瘤细胞旺盛的代谢;在III级导管癌,E-FABP、FAS的表达明显下调,癌细胞的活动可能有赖于其他信号分子起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寻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分子标志及早期治疗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和蛋白质表达 脂肪酸结合蛋白 脂肪酸合成酶 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
下载PDF
钼靶X线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钙化灶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晓华 李振芝 +2 位作者 林治恩 宿秀峰 楚庆速 《实用医技杂志》 2008年第26期3511-3513,共3页
目的:探讨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钙化的钼靶X线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与17例导管内癌患者。结果:135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72例(53.3%)可见钙化,其中钙化伴有肿块... 目的:探讨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钙化的钼靶X线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与17例导管内癌患者。结果:135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72例(53.3%)可见钙化,其中钙化伴有肿块者63例(46.7%),钙化不伴肿块表现者9例(6.7%)。17例乳腺导管内癌中,14例(82.4%)可见钙化,钙化伴有肿块者3例(17.7%),钙化不伴肿块表现者11例(64.7%)。导管内癌钙化的发生率显著大于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钙化伴有肿块的发生率显著大于导管内癌。结论:仔细分析乳腺的钙化灶,对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导管癌 导管内癌 钙化灶 钼靶X线
下载PDF
对比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秀花 施燕芸 +3 位作者 刘英姿 吴波波 李晓琴 陈伟贤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27-331,共5页
目的比较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1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与11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浸润性导管癌组)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其中11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 目的比较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1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与11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浸润性导管癌组)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其中11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正确诊断71例(非哺乳期乳腺炎组)、误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5例(误诊组),比较各组病灶的声像图表现。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病灶声像图上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无回声及后方回声增强,与误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比较,前者声像图上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少斑点状强回声、无回声、少高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少腋窝淋巴结肿大(P<0.05)。误诊组与浸润性导管癌组声像图上均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回声不均匀,并伴有丰富血流信号,但两者斑点状强回声(χ2=30.805,P<0.001)、高回声晕(χ2=20.282,P<0.001)、后方回声增强(χ2=6.442,P=0.011)等表现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易误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注意观察斑点状强回声、高回声晕、后方回声增强等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非哺乳期乳腺炎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纤维腺瘤的超声诊断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勃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6期61-62,F0003,共3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纤维腺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特征,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大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目的分析并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纤维腺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的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特征,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大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有衰减、部分有沙粒样钙化及蟹足样改变,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大多为Ⅱ~Ⅲ级,RI>0.70。乳腺纤维瘤大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内回声均匀、后方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大多为0~Ⅰ级,RI<0.70。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纤维腺瘤可以通过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加以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导管癌 纤维腺瘤 彩色多普勒
下载PDF
乳腺钼靶片对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局部复发的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顾华 王东江 +1 位作者 夏成青 游凯涛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998年第S1期1-3,共3页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扩散性导管内成份的存在是保留乳腺的局部切除手术后,局部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18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片及病理切片进行对照研究发现,钼靶片上的某些特征与扩散性导管内成分有密切关系,即:浸润性导管癌在...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扩散性导管内成份的存在是保留乳腺的局部切除手术后,局部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18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片及病理切片进行对照研究发现,钼靶片上的某些特征与扩散性导管内成分有密切关系,即:浸润性导管癌在乳腺片上表现为钙化,特别是钙化范围较大,极可能存在扩散性导管内成份:没有钙化表现的浸润性导管癌,很少合并扩散性导管内成份。所以乳腺片特征可以作为筛选实施保留乳腺手术病人的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靶 浸润性导管癌 钙化 扩散性导管内成份
下载PDF
IHC与FISH检测11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文标 郑少秋 +1 位作者 卢善明 谢寿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11期5-7,共3页
目的:比较IHC与FISH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的一致性。方法:分别用IHC和FISH对11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进行检测,比较两者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18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标本,IHC检测结果为:14例为(-);20例为(1+),55例为(2+),29例... 目的:比较IHC与FISH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的一致性。方法:分别用IHC和FISH对11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进行检测,比较两者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118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标本,IHC检测结果为:14例为(-);20例为(1+),55例为(2+),29例为(3+)。FISH检测结果为:53例为>2.2,64例为<1.8,1例为1.8-2.2。IHC检测HER-2阳性的病例FISH检测中阳性符合率96.6%(28/29),IHC检测HER-2阴性的病例FISH检测均为阴性,符合率100%(34/34)。IHC检测HER-2(2+)的55例患者中有25例经FISH检测证实HER-2阳性,30例呈阴性。FISH检测共发现5例17号染色体多体,其发生率为4.24%。IHC检测到8例乳腺癌HER-2表达存在异质性,异质性在FISH检测中亦得到证实。结论:IHC与FISH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HER-2具有高度一致性,免疫组化HER-2(2+)病例需行FISH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导管癌 HER-2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HER-2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衰减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艳宁 李智贤 +4 位作者 廖新红 杨红 韦敏怡 田桂湘 施丹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后方回声衰减超声征象与纤维组织/癌细胞(Fibrous/Cellular,F/C)比值、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评价依据后方回声衰减超声征象预测组织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后方回声衰减超声征象与纤维组织/癌细胞(Fibrous/Cellular,F/C)比值、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评价依据后方回声衰减超声征象预测组织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IDC患者110例二维超声声像。记录病灶大小、超声形态、有无微小钙化、后方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度及超声诊断结果。进行IDC后方回声衰减度与F/C比值、组织学分级相关性分析。结果:在IDC 110例患者中病变直径0.7-4.0 cm,平均(2.36±0.82)cm。病灶后方回声增强7例,后方回声衰减103例,其中衰减Ⅰ度48例、Ⅱ度36例、Ⅲ度19例。IDC组织学分级:Ⅰ级29例;Ⅱ级66例;Ⅲ级15例。F/C比值:(+)61例;(++)38例;(+++)11例。IDC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度与F/C比值呈正相关(rs=0.149,P=0.134),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s=-0.179,P=0.0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C后方回声衰减度与病灶病理组织成分相关;IDC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度对组织学分级有一定程度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 组织学分级
下载PDF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庭庆 万红芳 《四川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1149-1152,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我院1例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分析此类疾病的相关特征、治疗及...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我院1例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分析此类疾病的相关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本例NF1患者2014年4月首次在我院诊断右乳腺癌(Ⅱb期T2N1M0),行右乳切除术+右腋窝淋巴结清扫+右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右腋窝纤维瘤切除术,术后化疗4疗程,并随访。2015年12月发现并诊断左乳腺癌(Ⅳ期T2N2M1),行左乳腺癌姑息性切除术,术后化疗。此例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两次病理类型均为为浸润性导管癌;两次乳腺癌免疫组化:ER(-)、PR(-)、Her-2(++),为HER2过表达型;首发右侧乳腺癌Ki-67约20%,后发左侧乳腺癌Ki-67约70%。结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属罕见病例,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两侧病灶的分子生物学行为具有相关性,其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 双侧异时性原发性乳腺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预后 预防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曦洲 隋金珂 +1 位作者 谢轶群 施俊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OPN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乳... 目的探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OPN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OP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20.0%(5/25)、43.1%(25/5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否家族史、不同年龄、不同原发肿瘤大小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临床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N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利于乳腺癌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非浸润性导管内癌 浸润性导管癌 免疫组织化学 骨桥蛋白质
下载PDF
140例浸润性导管癌病例的微钙化病理归类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唐鹏 龚益平 +1 位作者 张蒂 熊斌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8-240,244,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的微钙化病理学特征,对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进行病理学归类和分析。方法:分析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HE切片下的病理特征,对微钙化进行归类,并分析其与导管原位癌(DCIS)的关系。结果:通过... 目的:通过研究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的微钙化病理学特征,对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进行病理学归类和分析。方法:分析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HE切片下的病理特征,对微钙化进行归类,并分析其与导管原位癌(DCIS)的关系。结果:通过判断钙化灶是否在管腔内,是否伴凝固性性坏死,可将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分为3类:Ⅰa型、管腔内伴凝固性坏死型,Ⅰb型、管腔内无坏死型,Ⅱ型、管腔外钙化型,70%的浸润性导管癌癌微钙化属于Ⅰa型,20%属于Ⅰb型,10%属于Ⅱ型(P<0.01);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中,51%(72例)全部为浸润癌,49%(68例)的病例含有DCIS成分,68例含有DCIS成分的钙化病例100%(68例)属于管腔内型。结论: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主要是以管腔内形式存在,并以伴凝固性坏死为主,含有DCIS成分的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主要以管腔内形式存在,可为研究乳腺癌微钙化发生机制提供依据,并可能将微钙化作为浸润性导管癌中DCIS的一个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癌微钙化 病理学特征 管腔内 凝固性坏死 导管原位癌
原文传递
β-连接蛋白在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白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2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β-连接蛋白在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60例行手术切除术的乳腺癌患者,结合浸润性不同分为IDC组(35例)、ILC组(16例)和IDC+ILC组(9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三组的β-连接蛋白表达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β-连接蛋白在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60例行手术切除术的乳腺癌患者,结合浸润性不同分为IDC组(35例)、ILC组(16例)和IDC+ILC组(9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三组的β-连接蛋白表达情况。分析比较β-连接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与IDC内的表达情况,β-连接蛋白于ILC内的表达情况,并分析β-连接蛋白与E-cadherin及P120表达情况的相关性。结果IDC组和IDC+ILC组的β-连接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C组与IDC+ILC组ILC成分内β-连接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C组细胞质/核异常表达率为37.1%(13/35),IDC组和ILC的β-连接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乳腺癌癌旁与残存的健康乳腺组织上皮内,E-cadherin与P120均呈现出连贯的细胞膜染色强阳性,阳性率均为100.0%(60/60);在IDC组35例与IDC+ILC组9例患者IDC成分内,E-cadherin与P120都表现为连续性的细胞膜染色强阳性,阳性率均为100.0%。经分析发现,E-cadherin、P120与β-连接蛋白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994、0.872,P<0.05)。但是在ILC组16例与IDC+ILC组9例患者ILC成分内,E-cadherin的表达程度均有不断弱化趋势,甚至出现缺失,和β-连接蛋白缺失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987、0.925,P<0.05)。但是与在IDC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上的表达形式不同,在ILD与混合型癌并发的病例内P120均呈现为细胞质棕黄色染色,β-连接蛋白表达缺失,两种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IDC、ILC内β-连接蛋白表达水平有别,可以作为临床鉴别诊断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导管癌 Β-连接蛋白 E-CADHERIN P120
下载PDF
超声与钼靶BI-RADS分级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艳婷 郭国强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目的:研究超声与钼靶BI—RADS分级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98例105个术后病理证实的IDC病灶的超声与钼靶BI-RADS3~5分级影像图,比较两者以及两者联合对IDC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与钼靶分级以及两者联合诊断... 目的:研究超声与钼靶BI—RADS分级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98例105个术后病理证实的IDC病灶的超声与钼靶BI-RADS3~5分级影像图,比较两者以及两者联合对IDC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与钼靶分级以及两者联合诊断IDC的准确性分别为85.7%(90/105)、77.1%(81/105)、95.2%(100/105);超声与钼靶BI—RADS分级对IDC的诊断,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铝靶两者联合诊断,诊断价值高于单一方法(P〈0.05)。结论:本组研究中,超声和钼靶按BI—RADS分级,均对IDC有较高的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IDC的准确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RADS 超声 钼靶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