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 被引量:28
1
作者 刘汉初 樊杰 +1 位作者 张海朋 王甫园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5-206,共12页
有序推进不同类型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是优化区域空间组织、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过程。论文基于区县层面的制造业企业汇总数据,在刻画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及其产业空间格局变动的基础上,建立统计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 有序推进不同类型制造业集疏与产业空间格局变动是优化区域空间组织、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重要过程。论文基于区县层面的制造业企业汇总数据,在刻画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集疏及其产业空间格局变动的基础上,建立统计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最低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集疏差异促使城市群"核心-边缘"结构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更加专业化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边缘城市则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影响了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动,核心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促使制造业总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土地资源更加丰富的地区转移,环境压力促使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环境容量更大的地方扩散,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不明显。另外,区位与交通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制度与政策等对不同类型产业的作用强度和方向也存在显著差异,共同推动珠三角城市群产业转型与制造业空间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城市群 制造业 集聚与扩散 产业空间格局 资源环境承载力
原文传递
基于点状数据与GIS的广州大都市区产业空间格局 被引量:25
2
作者 田光进 沙默泉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7-395,共9页
利用2004年数字城市数据,研究了广州大都市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了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种产业的空间格局。将广州大都市区行业分为制造业、批发和运输、零售、生产服务业、房地产业、管理服务、教育、医疗保... 利用2004年数字城市数据,研究了广州大都市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了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种产业的空间格局。将广州大都市区行业分为制造业、批发和运输、零售、生产服务业、房地产业、管理服务、教育、医疗保健及社会扶助和娱乐设施等10类。利用1 km2格网画出了各行业点状密度,并通过分区产业百分比及区位商分析了各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中心城区的主导产业是管理服务、房地产、零售及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而在新城区其主导功能是制造业、批发与运输及生产服务业等。利用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广州大都市区各产业企业都呈凝聚分布,在中心城区金融行业分布最集中,其次是房地产、生产服务业、娱乐、管理服务等。利用邻近性指数分析了各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发现生产服务业和管理服务业、教育和医疗保健与社会扶助、娱乐和零售等邻近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大都市区 产业空间格局 区位商 平均最邻近距离 邻近性指数
原文传递
首都圈产业分布变化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基于制造业从业人数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毛琦梁 董锁成 +2 位作者 黄永斌 李俊 吴殿廷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99-914,共16页
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对首都圈制造业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地域与行业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重点分析了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2001-2009年,多数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不断地加强的趋势,而... 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对首都圈制造业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地域与行业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重点分析了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产业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2001-2009年,多数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表现出不断地加强的趋势,而且分行业的发展热点区在空间上有变化和迁移的现象,总体上工业发展表现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趋势,临近中心城市的外围郊县区成为工业集聚与发展的热点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对区域内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推动首都圈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北京、天津两个中心城市对外围地区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影响也因产业特征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及发展阶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北京整体的发展环境相对有利于对资本、技术、人才需求较高的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北京本身这类产业的发展会袭夺外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引致负面的回流效应;而天津还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无论是经济总量增长还是分行业的发展对外围地区的空间作用并不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溢出效应 扩散—回流效应 产业空间分布 都市圈 首都圈
原文传递
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凤娇 姜丽丽 +2 位作者 刘家明 张新 刘航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68,79,共8页
工业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布局的重点领域之一,基于微观视角解析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促进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该文基于天眼查企业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 工业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强国战略布局的重点领域之一,基于微观视角解析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对促进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该文基于天眼查企业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格局,结合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和交互探测模块探究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空间格局整体呈“西北—东南”小幅扩散态势,高集聚片区包括嘉定区中北部片区、嘉定区与宝山区交界片区、闵行区西南部和奉贤区西北部片区、金山区东北部和东南部片区、浦东新区东南部小片区,整体呈“片状为主,点状为辅”的集聚特征,微观区位呈产业园区内或邻近产业园区布局,具有道路指向性;2)基于企业区位选择视角形成的产业空间格局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水平为内、外部主要原动力,成本因素和劳动力资源为内部核心要素,对外开放和交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空间集聚是重要内部推动力,政策规划可为产业区位选择提供宏观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工业机器人 产业空间格局 形成机理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沈阳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及制造业空间分布郊区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万波 张辉 +1 位作者 王辉 杜鹏 《资源与产业》 2023年第1期67-78,共12页
识别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描述不同职能中心的空间集聚特征,刻画沈阳市中心城区制造业郊区化扩散趋势,为沈阳市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组织营造提供参考。基于不同职能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的城市职能分类基... 识别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描述不同职能中心的空间集聚特征,刻画沈阳市中心城区制造业郊区化扩散趋势,为沈阳市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城市空间组织营造提供参考。基于不同职能的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 POI)数据的城市职能分类基准,采用ArcGIS10.7、GeoDa1.12和Crimestat3.3软件,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热点聚类、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识别2020年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测度不同功能类型设施的空间关联性,分析1998年、2008年和2020年制造业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2020年,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为“多个中心、圈层放射”,通过“一主四副”的城市规划引导,大致形成了3个等级的城市中心体系,基本符合2011—2020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除了主城区的集聚组团式的单中心之外,各个副城也都形成了各自的次级中心,符合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2)1998—2020年,制造业企业不断向城市外围地区迁移扩散,主要分布在西、南方向的三四环城市郊区,形成了铁西产业新城、永安新城等产业集聚区域,基本符合2011—2020年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3)沈阳市不同功能空间均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的延伸,不同功能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的嵌套式城市功能体系。不同功能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相关性,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功能区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制造业集聚区域的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居住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设施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形成多种功能混合的综合服务中心。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以城市核心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区的生活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产业空间格局 多中心 POI(兴趣点) 沈阳市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的武汉市产业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翠芳 陈晓丽 《资源与产业》 2022年第1期86-95,共10页
分析武汉市各类产业空间差异化的集聚性特征,划分武汉市产业圈层结构,为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武汉市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为基础,建立产业活动分类基准,采用ArcGIS软件的空间核密度分析武汉市产业集聚特征... 分析武汉市各类产业空间差异化的集聚性特征,划分武汉市产业圈层结构,为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武汉市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为基础,建立产业活动分类基准,采用ArcGIS软件的空间核密度分析武汉市产业集聚特征,利用标准差椭圆测算产业的中心性和方向性,并以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划分武汉市的产业圈层结构。研究表明:(1)武汉市农林业呈现出“两核多点”的集聚态势,采矿业在黄陂区和江夏区呈现出块状与多点集聚格局,而其他产业均呈现主城区核心集聚和乡村多点集聚特征,其中第三产业的次级中心围绕着新城发展。(2)各类产业发展方向均为东北—西南方向,其中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是沿主城区长江沿岸向外扩展。(3)武汉市产业发展具有典型圈层结构特征,外圈层以第一产业和采矿业为主,中间圈层以其他第二产业和部分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主;而内圈层以医疗,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服务业为主。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应对武汉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态势,武汉市未来产业可依托陆港枢纽、空港枢纽和科技发展优势,引导产业向西北—东南方向集群式发展,而产业空间将仍是以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内圈层,以现代专类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集聚中圈层,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融合外圈层的“一核多点三圈”格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兴趣点) 产业空间格局 核密度 标准差椭圆 武汉市
下载PDF
重点开发区域工业空间格局、集疏差异及影响机制——以福建沿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汉初 周侃 卢明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4,共10页
以福建沿海地区为例,利用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库,探究了重点开发区域工业空间演化、产业集疏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且空间差距逐渐缩小,空间形态向成熟的产业带演进,产业空间分工表现出同质化特征;... 以福建沿海地区为例,利用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库,探究了重点开发区域工业空间演化、产业集疏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且空间差距逐渐缩小,空间形态向成熟的产业带演进,产业空间分工表现出同质化特征;不同类型行业的空间集疏过程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资本密集型产业表现为持续扩散趋势;地形和生态可占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产业空间形态具有基础性作用,地区经济技术是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临港区位和交通条件改善不断促进产业发生空间集聚与扩散,区域发展战略以及产业政策为工业空间调整提供了具体方向。研究结论可为重点开发区域工业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空间格局 产业集疏 影响机制 重点开发区 福建沿海地区
原文传递
淮海经济区产业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薛丽萍 王仲智 +1 位作者 欧向军 马彦珺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6,101,共6页
基于空间维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产业偏离份额等方法,以市域为研究单元,对2003~2012年间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空间格局进行了多方面的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三次产业空间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均呈现出梯度变化,且各产业... 基于空间维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产业偏离份额等方法,以市域为研究单元,对2003~2012年间淮海经济区的产业空间格局进行了多方面的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三次产业空间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均呈现出梯度变化,且各产业空间格局变化各异,其中,第一产业的空间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均减弱,地域分异特征显著;第二产业逐渐增强,且集聚效应较弱的地市逐年边缘化发展;第三产业变化并不明显,仅扩散效应呈现出由核心向边缘区域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2)淮海经济区细分行业结构大体合理,竞争力差异较大;3)淮海经济区细分行业中有10个转出行业、12个扩散式转入行业、13个集聚式转入行业,其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呈现无序化、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空间格局 空间扩散效应 空间集聚效应 产业空间转移 偏离份额分析法 淮海经济区
下载PDF
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汾阳”空间形态重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左勇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年第14期105-107,共3页
剖析了转型期汾阳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太原经济圈、介孝汾一体化等宏观区域背景出发,提出了汾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和强化杏—汾—孝经济轴线,拓展汾平轴线,通过结构跨越、产业疏导等多种模式共同打造"大汾阳&qu... 剖析了转型期汾阳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太原经济圈、介孝汾一体化等宏观区域背景出发,提出了汾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和强化杏—汾—孝经济轴线,拓展汾平轴线,通过结构跨越、产业疏导等多种模式共同打造"大汾阳"战略空间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空间形态 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圈 汾阳市
下载PDF
综合运输体系多向关联视角下产业空间格局的重塑与优化
10
作者 李石松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4-48,共5页
综合运输体系主要通过缩短经济"距离"的方式,实现对产业空间格局的重塑与优化,本文从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经济地理学的关联视角、价值链创造视角以及生产效率劳动分工的视角,研究综合交通运输... 综合运输体系主要通过缩短经济"距离"的方式,实现对产业空间格局的重塑与优化,本文从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经济地理学的关联视角、价值链创造视角以及生产效率劳动分工的视角,研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产业空间格局塑造机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评价,得出了多向关联视角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缩短经济"距离"的空间塑造机制的相关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向关联视角 产业空间格局 综合运输体系
下载PDF
城乡边缘带工业空间格局及其生态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龚兆先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7-99,共3页
分析了城乡边缘带工业空间格局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关系,认为前者是边缘带景观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子,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也具有显著、广泛和长期的影响,必须进行城乡边缘带工业格局的景观生态构建。确定了对应的景观生态构建目标,提... 分析了城乡边缘带工业空间格局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关系,认为前者是边缘带景观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子,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也具有显著、广泛和长期的影响,必须进行城乡边缘带工业格局的景观生态构建。确定了对应的景观生态构建目标,提出了全局构建边缘带工业景观生态格局,有效地对边缘带进行动态演变,广泛并长期预控边缘带工业格局,大力促进乡镇工业生态化转型及全面营造相关制度环境等构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建设 城乡边缘带 工业空间格局 生态构建
下载PDF
水平型产业空间集群的区位型态与区位结构识别——基于中国19个主要产业的实证分析
12
作者 王鹏 周轩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65,共15页
以中国19个主要产业的城镇法人单位数和就业人数为研究对象,结合水平型产业空间集群的空间型态识别,分析基于水平生产关系的产业在不同空间单元的不均等分布现象。为解决空间单元间临近性问题,运用LQ指标(区位熵指标)以及G指标反映产业... 以中国19个主要产业的城镇法人单位数和就业人数为研究对象,结合水平型产业空间集群的空间型态识别,分析基于水平生产关系的产业在不同空间单元的不均等分布现象。为解决空间单元间临近性问题,运用LQ指标(区位熵指标)以及G指标反映产业和空间之间的临近程度对空间单元的重要性,以此共同识别和分析水平型产业空间集群的区位型态,划分区位结构。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4年中国主要产业的核心区位数变化极小,外围区位数基本不变,对应的就业人数有所下降,非水平型产业空间集群区位的数量有所增加,对应的就业人数有所下降。当区位具有水平型产业空间集群效果后,变化率较低,转移至非集群效果区位的比例更低,而非集群效果的区位更易维持在相同的区位型态。属于水平型产业空间集群的区位主要在水平空间集群间转移,约有半数产业位于核心-外围结构内,其中约有40%的产业属于高核心区位结构产业,60%的产业属于高集群区位结构产业。在两年度中,区域极化的效果越来越明显,超过60%的水平型空间集群产业位于东部地区,并且其重要区域也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型产业空间集群 区位型态 区位结构 区位熵指标 G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