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设计中的文化基因 被引量:6
1
作者 钱珏 臧勇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2年第A09期34-36,共3页
设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创造,直接或间接的改变着客观存在的观念、行为和物的形式,是文化延展的不可或缺的质变因子。在设计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融入了许多人文思想与潜在的文化意识,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设计领域更具渗透力,对设计的影响体现... 设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创造,直接或间接的改变着客观存在的观念、行为和物的形式,是文化延展的不可或缺的质变因子。在设计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融入了许多人文思想与潜在的文化意识,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设计领域更具渗透力,对设计的影响体现在设计定位与设计创意以及消费行为等方面,并具有时代性与地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 创意 文化 地域性 个性与共性
原文传递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设计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程振诚 《肇庆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64-67,共4页
从德意志工业同盟到包豪斯设计学院,设计中的“个性与共性”问题,一直是设计师、理论家争论的焦点。作为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立者,格罗皮乌斯将他的设计思想,融入到包豪斯设计学院日常的教学与运作中。时空背景的转换,需要用新的评量标... 从德意志工业同盟到包豪斯设计学院,设计中的“个性与共性”问题,一直是设计师、理论家争论的焦点。作为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立者,格罗皮乌斯将他的设计思想,融入到包豪斯设计学院日常的教学与运作中。时空背景的转换,需要用新的评量标准去重新审视其设计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与共性 格罗皮乌斯 包豪斯 设计思想
下载PDF
谈企业人员管理的两个匹配层次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智恒 《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40-42,共3页
企业人员管理的实质是匹配,是两个层次的匹配:不仅是企业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的匹配,更是企业人员个性和企业共性的匹配。企业人员管理就是要实现这种匹配,使这种匹配达到最佳。
关键词 匹配 个性与共性 能力与工作
下载PDF
数理统计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4
作者 张丽丽 许峰 《科教文汇》 2015年第32期35-36,39,共3页
本文阐述了数理统计在实际生活各方面的应用,指出了数理统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高等学校的数理统计课程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主导与主体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兼顾个... 本文阐述了数理统计在实际生活各方面的应用,指出了数理统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高等学校的数理统计课程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主导与主体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兼顾个性与共性"的教学方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理统计 统计软件 主导与主体 理论与实验 个性与共性
下载PDF
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中如何应对“个性与共性”矛盾?——基于树根互联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节祥 陈威如 +1 位作者 龚奕潼 陈衍泰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79,共25页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推进“数实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需要掌握数字技术的平台企业与掌握业务诀窍的行业用户共创共建,这一过程面临着平台企业“共性”能力开发与用户“个性”方案需求的突出矛盾。本文采用纵向案例方法,以“树根互联”为...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推进“数实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需要掌握数字技术的平台企业与掌握业务诀窍的行业用户共创共建,这一过程面临着平台企业“共性”能力开发与用户“个性”方案需求的突出矛盾。本文采用纵向案例方法,以“树根互联”为例开展理论建构,研究发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采取“耦合需求开发产品、解耦沉淀能力模块、构建松散耦合生态”的过程,通过“项目—产品—模块—生态”的演进,应对“个性与共性”的矛盾。首先,通过耦合用户个性需求定制项目解决方案,构建数字模型将方案转化为产品;其次,将产品所需能力与特定用户的需求解耦,沉淀为可被重组调用的共性能力模块;最后,鼓励生态领先用户构建子平台,满足大量细分行业的个性需求,平台企业则转向建设底层更共性的使能模块,平台企业与生态子平台形成相嵌合作的“松散耦合”生态。本文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面临的“个性与共性”矛盾问题,归纳出“耦合—解耦—松散耦合”的应对机制,贡献于平台构建和组织间松散耦合模块架构生成动力的研究。本文结论适配中国制造业梯度分布的特征,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考核评价、推广应用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平台 个性与共性 模块化 松散耦合 梯度分布
原文传递
论隐私权的边界——以公共信息为标准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波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31-34,共4页
隐私权是一种重要的具体人格权 ,体现了社会对人在作为独立个体角色时的尊重。但是人不可能总游离于社会角色以外 ,自然人的隐私和隐私权也有边界。隐私的边界不是自然人的公众人物的社会角色 ,而是信息的公共性或公益性。以公共利益等... 隐私权是一种重要的具体人格权 ,体现了社会对人在作为独立个体角色时的尊重。但是人不可能总游离于社会角色以外 ,自然人的隐私和隐私权也有边界。隐私的边界不是自然人的公众人物的社会角色 ,而是信息的公共性或公益性。以公共利益等原则确定的公共信息来划定隐私权的边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私权 公共信息 私人信息 公众人物 人格权 私法 公法
下载PDF
遭遇公共健康的生命伦理学 被引量:9
7
作者 史军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4期17-20,共4页
由于传统的生命伦理学是建基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之上,它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却经常会为了全体人口的健康对个人的自由、隐私等权利进行干预或限制。公共健康对公共善而非个人权利的强调对传统的生命伦理学构成了挑... 由于传统的生命伦理学是建基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之上,它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在公共健康实践中却经常会为了全体人口的健康对个人的自由、隐私等权利进行干预或限制。公共健康对公共善而非个人权利的强调对传统的生命伦理学构成了挑战。公共健康的这一挑战促使生命伦理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伦理学 公共健康 个人权利 公共善
下载PDF
常识形态心理学的基本类别
8
作者 葛鲁嘉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40-47,127,共8页
常识心理学是指常人对心理行为的性质、构成、功能和根源的归类、假定、猜想、解释和干预。可以按照两个不同的尺度,把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别。一个尺度是按照常识心理学的拥有者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划分... 常识心理学是指常人对心理行为的性质、构成、功能和根源的归类、假定、猜想、解释和干预。可以按照两个不同的尺度,把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别。一个尺度是按照常识心理学的拥有者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划分为个体的常识心理学与社会的常识心理学。一个尺度是按照常识心理学的存在性的分类标准,把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划分为生活的常识心理学与科学的常识心理学。这些不同种类的常识形态的心理学都具有特定的性质、特定的内涵和特定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识心理学 个体的常识心理学 社会的常识心理学 生活的常识心理学 科学的常识心理学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虚幻共同体的论述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士坤 高振强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66-73,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作为独立的东西而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不能从根本上普遍地代表每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追求,但是,个人只有在虚幻共同体中才能打开通向最终自由解放的道路。这些论述反映着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作为独立的东西而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不能从根本上普遍地代表每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追求,但是,个人只有在虚幻共同体中才能打开通向最终自由解放的道路。这些论述反映着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集体、共同利益的独特视角。共同体是否具有虚幻性质,与它对个人利益的满足程度有关,也与人们对它的设定有关。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改革中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幻共同体 个人利益 公共利益 民主化
下载PDF
萨特的“整体性”和“整体化”结构历史观
10
作者 杨思基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49-60,共12页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所阐述的辩证的、经验的、可理解的“整体性”和“整体化”结构历史观 ,是萨特留给世人的最重要的思想 ,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他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对他以前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些重大的修改和总结 ,一...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所阐述的辩证的、经验的、可理解的“整体性”和“整体化”结构历史观 ,是萨特留给世人的最重要的思想 ,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他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对他以前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些重大的修改和总结 ,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此前曾坚持的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 ,并力图通过他对存在主义的改造 ,使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用存在主义来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事实上 ,他在其中所阐发的思想还远远谈不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但他的“整体性”和“整体化”概念、“多元复合性”的“个体实践”和“共同实践”概念 ,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就是富有创意的新概念 ,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和整体化 个体实践和共同实践 多元复合性 辩证理性和历史辩证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