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读汪曾祺《八千岁》中的“变”与“不变”
1
作者 王欣桐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7-90,共4页
当代小说家汪曾祺的《八千岁》以短篇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市民世界。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设置别具一格的“变”与“不变”形式,串联人物关系,推进情节发展,表现主题内涵。“变”的是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以个体和群体的命... 当代小说家汪曾祺的《八千岁》以短篇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市民世界。小说的精彩之处在于通过设置别具一格的“变”与“不变”形式,串联人物关系,推进情节发展,表现主题内涵。“变”的是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以个体和群体的命运浮沉影射社会阶层和时代风云的变幻;“不变”的是市民世界中的百味人生与人性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千岁》 “变” “不变” 市井生活 个体命运 人性之美
下载PDF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主题转向
2
作者 张继红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5-58,共4页
艾青在"归来"后的诗歌中表现出了较鲜明的寻找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而且在对个体精神创伤的沉思和人生价值的寻找中表现出一种乐观的心态,这是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寻找光明、向往黎明的艾青的"回归"。从写个体... 艾青在"归来"后的诗歌中表现出了较鲜明的寻找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而且在对个体精神创伤的沉思和人生价值的寻找中表现出一种乐观的心态,这是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寻找光明、向往黎明的艾青的"回归"。从写个体的受难与精神创伤来说,"回归"本身同当代文学建立了一种正常的文学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青 归来 个体命运 个体价值 文学秩序
下载PDF
命运的选择与生命的本相——读谭仲池长篇小说《曾经沧海》
3
作者 申思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4-17,共4页
谭仲池的《曾经沧海》是一部关于政治、爱情、命运的书,作者在诗一般温婉的语言包裹下书写了强烈的政治情怀,通过20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从政者的心路历程,对个体命运和生命本相进行了深入探索。
关键词 《曾经沧海》 政治情怀 个体命运 生命本相
下载PDF
叙事技巧背后的伦理选择——《金色的耶路撒冷》的叙事伦理学解读
4
作者 曹琴琴 《陇东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40-42,共3页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金色的耶路撒冷》作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品,出版后在学术界激起了巨大反响。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解读《金色的耶路撒冷》是对德拉布尔及其小说研究的一次...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金色的耶路撒冷》作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品,出版后在学术界激起了巨大反响。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解读《金色的耶路撒冷》是对德拉布尔及其小说研究的一次新尝试。通过对小说中基本叙事技巧的研究,如叙事者的伦理干预、零聚焦视点、持续的内心透视等方法来解读小说的叙事伦理,读者能积极地参与到文本中,更为深刻地体验克拉拉的个体命运,使其逃离单纯的道德审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伦理 叙事技巧 个体命运
下载PDF
鲁迅小说中的个体与群体关系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褚连波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8-61,77,共5页
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传统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批判,构建起了"立人"的文化改造思路。在鲁迅看来,众数唯物质是趋的语境中,个体的自由独立备受压制,个体与群体的互视中,个体与群体的形象出现了非真相的即幻象中的扭曲。文... 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传统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批判,构建起了"立人"的文化改造思路。在鲁迅看来,众数唯物质是趋的语境中,个体的自由独立备受压制,个体与群体的互视中,个体与群体的形象出现了非真相的即幻象中的扭曲。文章从个体与群体互视中的幻象扭曲、群体目光下的个体命运以及"无主名无意识"的模糊群像("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等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鲁迅小说中的个体与群体形象及其关系,试图理清孤独者产生的社会语境,探讨鲁迅作品所揭示的人性劣根与本能需求之间的现实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与群体 群体形象 个体命运 模糊群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