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及安全评估 被引量:23
1
作者 周洲 于晓辉 吕大刚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4-145,共12页
余震将给主震损伤结构造成"二次损伤",威胁结构的地震安全。鉴于此,该文基于传统地震易损性理论,分别采用真实主余震序列和人工构造主余震序列作为地震输入,选择一栋按我国规范设计的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对主... 余震将给主震损伤结构造成"二次损伤",威胁结构的地震安全。鉴于此,该文基于传统地震易损性理论,分别采用真实主余震序列和人工构造主余震序列作为地震输入,选择一栋按我国规范设计的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对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结构易损性进行研究。基于结构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易损性结果,分别计算结构在不同危险性水平的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极限状态失效概率、破坏状态失效概率和易损性指数,评估结构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地震安全。分析结果表明: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结构易损性要高于主震单独作用下的结构易损性。人工构造主余震序列要比真实主余震序列对结构造成更大的易损性。在真实和人工主余震序列中,基于重复法构造的人工主余震序列对结构的潜在破坏能力最强,而基于衰减法构造的人工主余震序列与真实主余震序列对结构的潜在破坏能力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余震序列 地震易损性 地震安全 钢筋混凝土框架 增量损伤
下载PDF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于晓辉 代旷宇 +2 位作者 周洲 吕大刚 马富梓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7-133,共7页
一次强震过后通常伴有多次余震发生。由于主震和其后续余震之间的间隔时间较短,使得主震损伤结构未能得到及时修复而进一步遭受余震作用,产生"二次损伤"。为此,以一栋5层按我国相关设计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 一次强震过后通常伴有多次余震发生。由于主震和其后续余震之间的间隔时间较短,使得主震损伤结构未能得到及时修复而进一步遭受余震作用,产生"二次损伤"。为此,以一栋5层按我国相关设计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对主余震序列对结构造成累积损伤及余震对结构造成的增量损伤进行了研究。选取75条真实主震及其余震记录构成序列型地震动输入。同时,采用真实主余震序列中的主震记录,分别采用重复法和随机法两种人工余震构造方法,构造两组人工主余震序列作为地震输入。采用改进的Park-Ang损伤指数作为结构损伤指标,对结构在主震及其在真实和人工主余震序列作用的损伤进行计算,并对余震产生的结构增量损伤进行评估。进一步以峰值加速度、谱加速度、Arias强度作为主震和余震强度参数,研究了余震与主震强度比与余震增量损伤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法的人工主余震序列会对结构造成最显著的增量损伤;采用余震和主震强度比可以较好地预测余震增量损伤的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主余震序列 改进Park-Ang损伤指数 增量损伤
原文传递
6周递增跑台运动对大鼠血清Th1/Th2平衡和IL-6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茂叶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Th1/Th2平衡(通过IFN-γ/IL-4比值)的变化和对骨骼肌损伤(通过IL-6)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绝对安静组(Absolute control,AC)组、对照组(Control,C)、运动后即刻组(Immediate,I)、... 目的:探讨6周递增负荷运动对大鼠Th1/Th2平衡(通过IFN-γ/IL-4比值)的变化和对骨骼肌损伤(通过IL-6)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绝对安静组(Absolute control,AC)组、对照组(Control,C)、运动后即刻组(Immediate,I)、运动后3h组(3Hours,3H),进行6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分别在第0、2、4、6周检测其血清中IFN-γ、IL-4和IL-6的含量,用IFN-γ/IL-4比值代表Th1/Th2的平衡,用IL-6代表运动过程中的骨骼肌的微损伤情况。结果:6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IFN-γ/IL-4比值在第0周没有显著性变化。第2周I组和3H组出现了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第4周I组和3H组有了升高,但与AC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变化,第6周I组和3H组、AC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变化;IL-6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显著性增高的过程,在第2、4周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结论:6周递增负荷运动末,Th1/Th2平衡没有被破坏,IL-6也没有显著性提高,表明此运动模式没有造成机体Th1/Th2平衡的破坏和骨骼肌损伤,这和其他研究者的结论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递增负荷运动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6 细胞免疫 骨骼肌损伤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主余震作用下地下结构增量损伤与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建宁 徐建 +2 位作者 潘鹏 王国波 王鸿杰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3-211,共9页
强震过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余震会对主震损伤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针对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多是基于单次主震作用,对余震作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为研究主余震作用下地下结构的性能劣化及增量损伤,以2层3跨地铁车站为原型建立土-地... 强震过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余震会对主震损伤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针对地下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多是基于单次主震作用,对余震作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为研究主余震作用下地下结构的性能劣化及增量损伤,以2层3跨地铁车站为原型建立土-地下结构相互作用模型,选取14次真实地震中的85组天然主震记录和对应的主余震序列为输入,对比研究了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考虑主余震作用时地下结构的地震损伤程度一般要比仅考虑主震作用时严重,但其增量幅度及扩展范围与主余震序列峰值加速度比ξ、地震动特性和主余震“极性”等因素有关;由于地下结构的损伤累计效应,在相近主余震峰值强度作用下(ξ≈1.0),地铁车站在余震时的层间位移反应较主震更大;当主震与余震的峰值加速度相差较大时(ξ≥1.4),余震对结构造成的附加损伤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主余震 抗震性能 地震损伤 增量损伤
下载PDF
序列型地震作用下地铁车站损伤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钟紫蓝 冯立倩 +2 位作者 史跃波 温卫平 赵密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86-1594,共9页
以往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通常只关注单次地震作用下结构峰值响应,对地下结构在序列型地震动下损伤机理认识不足。聚焦序列型地震动下地铁车站的损伤分析,以揭示余震对地下结构损伤的影响规律并探究合理的结构抗震性能指标。挑选7条真实... 以往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通常只关注单次地震作用下结构峰值响应,对地下结构在序列型地震动下损伤机理认识不足。聚焦序列型地震动下地铁车站的损伤分析,以揭示余震对地下结构损伤的影响规律并探究合理的结构抗震性能指标。挑选7条真实主余震序列,通过地震动反演生成下卧基岩序列地震记录。考虑序列地震动方向性和相对强度的影响,开展土-地下结构系统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并采用峰值层间位移角,残余层间位移角和Park-Ang指数评估地下结构地震损伤。分析结果表明,余震的方向性对损伤的影响呈现不规律性。主余震相对强度较大时,余震引起主震震损后的地下结构向更高级损伤状态跃迁。在地下结构地震损伤评价指标选择方面,残余层间位移角受主余震的相对方向影响显著,而峰值层间位移角无法反映余震强度小于主震时对结构造成的损伤,均不适合作为表征余震造成地下结构附加损伤的指标。而Park-Ang指数除能反映过度变形损伤外还能反映累积滞回能量耗散,能较好地表征结构在主余震下的真实损伤,较适合作为序列型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损伤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型地震动 地下结构 增量损伤 非线性时程分析 地铁车站
下载PDF
大跨混合梁斜拉桥抗震方案危险性分析及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熊治华 冯云成 +1 位作者 宋松林 王江波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0-85,共6页
处于高烈度区的大跨斜拉桥其地震安全性是设计、审查关注的重点。以迫龙沟斜拉桥为背景,采用Opensees软件建立索塔模型,选取多条地震动数据,在横桥向进行动力增量(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分析。采用程序语言提取下塔柱的最... 处于高烈度区的大跨斜拉桥其地震安全性是设计、审查关注的重点。以迫龙沟斜拉桥为背景,采用Opensees软件建立索塔模型,选取多条地震动数据,在横桥向进行动力增量(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分析。采用程序语言提取下塔柱的最大曲率响应,结合塔底截面弯矩曲率曲线,制定出基于性能的损伤指标。通过RambergOsgood函数由众多IDA曲线的上下界及数据拟合得到概率分位数为10%、50%,90%的IDA曲线。运用符合极值Ⅱ型地震动加速度概率分布模型,对大地震和罕遇地震2种风险水平下斜拉桥的结构安全水平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斜拉桥 地震危险性 动力增量分析 损伤指标
原文传递
A macro-level global seismic damage model considering higher modes 被引量:3
7
作者 He Zheng Ou Xiaoying Ou Jinpi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4年第3期425-436,共12页
For modal pushover analysis procedures, the model proposed by Ghobarah et al. (called the G model hereafter, 1999) has been extended to account for the contributions of transient higher modes to global seismic damag... For modal pushover analysis procedures, the model proposed by Ghobarah et al. (called the G model hereafter, 1999) has been extended to account for the contributions of transient higher modes to global seismic damage of structures excited by strong ground motions. The proposed model has physically and perfectly bridged the G model and the final softening model proposed by DiPasquale and Cakmak (1988). Modal damage indexes corresponding to all considered vibration modes are combined by the CQC rule or the SRSS rul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 is performed on three example RC frames to validate the proposed model, and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is carried out. The demonstr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is easy to implement and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nsition in transient vibration periods and modes on structural damage evolution. Some limit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posed model are also addressed. Further experimental validations are needed to improve the model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damage modal pushover analysis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下载PDF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隧道结构增量损伤研究
8
作者 禹海涛 李心熙 任辉辉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58-366,共9页
强震作用后通常伴随多次余震,而余震作用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结构损坏或倒塌的风险。以强震区不同地层条件下的隧道结构为对象,对比分析了主-余震序列作用下软土地层和岩石地层中隧道结构非线性动力响应的差异性,并基于定义的余震地震动强... 强震作用后通常伴随多次余震,而余震作用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结构损坏或倒塌的风险。以强震区不同地层条件下的隧道结构为对象,对比分析了主-余震序列作用下软土地层和岩石地层中隧道结构非线性动力响应的差异性,并基于定义的余震地震动强度指标,探究了余震对隧道结构增量损伤的影响规律。首先,从COSMOS强震数据库中选取了6组真实的主余震序列记录,选定5个主震-余震峰值加速度的比值作为控制指标,从而构建了30条主震-余震序列作为输入地震动;其次,建立了地层-结构有限元动力分析模型,分别对软土和岩石地层中的隧道结构开展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依据定义的隧道衬砌损伤体积比指标,计算得到了主震-余震序列作用下隧道结构的增量损伤指数;最后,分析了不同地层条件对隧道结构增量损伤的影响规律,并讨论了地表峰值加速度(PGA)和Arias强度(Ia)与余震引起的结构增量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余震引起的增量损伤随着主余震相对强度比的增大而增大;当地层条件分别为软土和岩石地层而隧道结构形式不变时,软土地层中的隧道结构在主震-余震序列作用下的增量损伤会更大;余震引起的增量损伤与Ia的相关性比PGA更强,因此采用余震的Ia能够更好地预测隧道结构在余震作用下产生的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地震响应 非线性动力分析 主震-余震序列 增量损伤 主震-余震强度比
原文传递
Deformation and damage properties of rock-like materials subjected to multi-level loading-unloading cycles
9
作者 Zhizhen Liu Ping Cao +2 位作者 Qingxiong Zhao Rihong Cao Fei Wa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3年第7期1768-1776,共9页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uch as tunnels and slopes,rock mass is frequently subjected to multiple levels of loading and unloading,while previous research ignores the impact of unloading rate on the s...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uch as tunnels and slopes,rock mass is frequently subjected to multiple levels of loading and unloading,while previous research ignores the impact of unloading rate on the stability of rock mass.A number of uniaxial multi-level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unloading rate on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energy evolution,and damage properties of rock-like material.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unloading rate and relative cyclic number clearly influence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energy evo-lution of rock-like samples.In particular,as the relative cyclic number rises,the total strain and reversible strain both increase linearly,while the total energy density,elastic energy density,and dissipated energy density all rise nonlinearly.In contrast,the irreversible strain first decreases quickly,then stabilizes,and finally rises slowly.As the unloading rate increases,the total strain and reversible strain both increase,while the irreversible strain decreases.The dissipated energy damage was examined in light of the aforementioned experimental findings.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damage model,whi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the unloading rate and relative cyclic number,is then confirmed by examining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model predicted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The proposed damage model will make it easier to foresee how the multi-level loading-unloading cycles will affect the rock-like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remental cyclic loading-unloading Unloading rate Strain characteristics Energy evolution damage model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drift limits for different seismic damage states of RC frame staging in elevated water tanks using Park and Ang damage index 被引量:1
10
作者 Suraj O.Lakhade Ratnesh Kumar O.R.Jaiswal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0年第1期161-177,共17页
Damage to elevated water tanks in past earthquak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their supporting frame staging.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elevated water tanks, it is crucial to cat... Damage to elevated water tanks in past earthquak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their supporting frame staging.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elevated water tanks, it is crucial to categorize the damage in quantifiable damage states. Among various parameters to quantify the damage states, the top drift of frame staging can be conveniently cor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damage levels. In literature, drift limit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damage states of the frame staging of the elevated water tank are not available. In the present study, drift limits for RC frame staging in elevated water tank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eismic damage states have been proposed. Various damage states of the elevated water tank have been determined using the Park and Ang damage index. The Park and Ang damage index utilizes results of both pushover analysis and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Twelve models of elevated water tanks have been developed considering variation in staging height and tank capacity.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using the suite of twelve actual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Based 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damage indexes and drift, limiting drift values for each damage state a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vated water tank frame staging damage states drift limit 3D modelling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pushover analysis
下载PDF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的增量损伤谱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于晓辉 吕大刚 肖寒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53,114,共8页
为定量评估余震对主震损伤结构所造成的二次损伤,该文对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的增量损伤谱进行了研究。挑选533条真实主余震序列作为输入,采用Park-Ang(1985)损伤指数定义地震损伤,通过计算结构在主震和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损伤差值,定量... 为定量评估余震对主震损伤结构所造成的二次损伤,该文对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的增量损伤谱进行了研究。挑选533条真实主余震序列作为输入,采用Park-Ang(1985)损伤指数定义地震损伤,通过计算结构在主震和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损伤差值,定量评价余震对结构所造成的增量损伤。研究结果表明:余震对主震损伤结构所造成的增量损伤的变异性较强。某些主余震序列会对结构造成非常显著的增量损伤,而某些主余震序列却不会对结构造成明显的增量损伤。相比于短周期结构,中长周期结构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增量损伤更大。若主震卓越周期高于余震卓越周期,则该主余震序列可视为不利主余震序列,对结构可能造成较大增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余震序列 增量损伤谱 Park-Ang损伤指数 卓越周期 地震动
原文传递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顶推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永刚 《铁道勘察》 2019年第2期37-41,46,共6页
为了解决桥梁顶推法施工由于正负弯矩交替出现、预应力筋作用以及顶推装置的影响导致连续梁梁体的开裂问题,以厦深联络线连续梁施工为背景,开展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顶推施工中结构"零损伤"的研究。借助midas桥梁建模软件,... 为了解决桥梁顶推法施工由于正负弯矩交替出现、预应力筋作用以及顶推装置的影响导致连续梁梁体的开裂问题,以厦深联络线连续梁施工为背景,开展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顶推施工中结构"零损伤"的研究。借助midas桥梁建模软件,仿真分析连续箱梁在不同的预应力张拉方式下,不同顶推阶段中导梁及箱梁的上下缘应力,并通过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仿真分析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顶推的各个阶段,部分预应力张拉方案较全部预应力张拉方案主梁及导梁的拉压应力均变小;(2)采用预应力部分张拉方案解决了顶推过程中箱梁顶板上沿拉应力超限、预应力处理不当导致的梁体裂缝问题;(3)可采用增加布料孔和振捣孔、定制钢底模、设置沉降差等措施控制混凝土质量,为后续顶推施工箱梁"零损伤"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连续箱梁 顶推施工 张拉工艺 零损伤
下载PDF
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地震损伤模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国军 吕西林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本文首先讨论了现有的几种地震损伤模型及其特点,然后计算出试验框架柱累积滞回耗能随加载循环水平的变化,分析和讨论了轴压比、箍筋形式、配箍率、纵向配筋率、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剪跨比对累积滞回耗能的影响。根据现有的损伤模型,对... 本文首先讨论了现有的几种地震损伤模型及其特点,然后计算出试验框架柱累积滞回耗能随加载循环水平的变化,分析和讨论了轴压比、箍筋形式、配箍率、纵向配筋率、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剪跨比对累积滞回耗能的影响。根据现有的损伤模型,对试验框架柱的损伤指数进行了分析比较,给出了符合高强混凝土框架柱和普通混凝土框架柱的地震损伤模型。根据损伤指数随加载循环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和讨论了剪跨比、轴压比以及配箍率对损伤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各地震损伤模型的比较分,提出了高强混凝土框架柱的地震损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混凝土框架柱 地震损伤模型 累积滞回耗能 损伤指数
下载PDF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结构增量损伤比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周洲 于晓辉 吕大刚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7-159,共13页
该文以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为研究对象,挑选了662条真实主余震序列作为地震动输入,采用Park和Ang提出的损伤指数作为结构损伤指标,对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结构主震损伤、余震增量损伤和主余震累积损伤在结构全周期范围内进行了分析。提出... 该文以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为研究对象,挑选了662条真实主余震序列作为地震动输入,采用Park和Ang提出的损伤指数作为结构损伤指标,对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结构主震损伤、余震增量损伤和主余震累积损伤在结构全周期范围内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量损伤比参数(余震增量损伤/主震损伤),开展了增量损伤比与主余震强度比(余震强度/主震强度)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了以结构周期与主余震强度比为参数的增量损伤比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精度及其受滞回模型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增量损伤比与主余震强度比之间存在较高的对数线性相关性,该文提出的增量损伤比预测模型精度较高,滞回模型对增量损伤比预测模型的精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余震序列 增量损伤比 单自由度体系 预测模型 滞回模型
下载PDF
拉-压循环加载下铝合金疲劳裂纹扩展的压载荷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沙宇 张嘉振 +1 位作者 白士刚 周振功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7-334,共8页
应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与增量塑性损伤理论指出疲劳裂纹扩展的压载荷效应是裂纹尖端塑性损伤的结果,建立了在拉-压循环加载下铝合金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双参数预报模型,对LY12-M高强铝合金MT试件在应力比R=0、0.5、1、2进行了疲劳裂纹扩... 应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与增量塑性损伤理论指出疲劳裂纹扩展的压载荷效应是裂纹尖端塑性损伤的结果,建立了在拉-压循环加载下铝合金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双参数预报模型,对LY12-M高强铝合金MT试件在应力比R=0、0.5、1、2进行了疲劳裂纹扩展实验。结果表明:当最大应力强度因子Kmax相同时,恒幅拉压加载(应力比R<0)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明显高于恒幅拉拉加载(应力比R=0)的情况,拉-压循环载荷的压载荷部分对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具有促进作用。该文得出的LY12-M铝合金在拉-压循环加载下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预报模型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拉-压加载 裂尖参数 增量塑性损伤 反向塑性区
原文传递
不同倒塌判定准则对评价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罗文文 李英民 +1 位作者 韩军 张松柏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241-246,共6页
合理评价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是综合评价结构抗震性能和进行抗倒塌设计的前提与基础。由于模拟结构倒塌过程的复杂性,通常是以间接的方式(倒塌判定准则)判断结构是否发生倒塌。倒塌判定准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试验与数值分析相结合... 合理评价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是综合评价结构抗震性能和进行抗倒塌设计的前提与基础。由于模拟结构倒塌过程的复杂性,通常是以间接的方式(倒塌判定准则)判断结构是否发生倒塌。倒塌判定准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试验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分析4种常用的倒塌判定准则判断结构倒塌的合理性;基于IDA的结构抗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各倒塌判定准则对确定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结构 动力增量时程分析 倒塌判定准则 抗倒塌安全储备 损伤指数
下载PDF
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典型施工阶段地震损伤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石岩 张奋杰 +3 位作者 韩建平 李军 秦洪果 杨雄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89-95,共7页
大跨度桥梁施工周期长,在强震区施工期间经受地震的风险较高;以一座悬臂浇筑施工的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为背景,选取施工期间典型的五个T型刚构为研究对象,采用MIDAS/Civil进行施工阶段分析并得到各个阶段的内力状态。提出了一种模拟主... 大跨度桥梁施工周期长,在强震区施工期间经受地震的风险较高;以一座悬臂浇筑施工的高墩大跨度连续刚构桥为背景,选取施工期间典型的五个T型刚构为研究对象,采用MIDAS/Civil进行施工阶段分析并得到各个阶段的内力状态。提出了一种模拟主梁关键截面真实内力状态的简化方法,基于OpenSees建立动力分析模型;通过输入10组具有向前方向效应和滑冲效应的三维近断层地震动记录进行增量动力分析,以桥墩顶部位移、位移延性系数、Park-Ang损伤指数和主梁位移、钢筋应变为考察指标,对比分析了各指标在桥梁不同施工阶段的地震反应与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处于典型施工阶段的桥墩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会发生较严重的地震损伤,且随着施工主梁悬臂段的增长桥墩的地震损伤更严重,横桥向损伤程度较纵桥向严重,纵桥向墩底损伤程度较墩顶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施工阶段 近断层地震动 增量动力分析(IDA) 地震反应 地震损伤
下载PDF
基于简化IDA的结构地震损伤评估方法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丰 李宏男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94-202,共9页
将等效单自由度(SDOF)体系假设与Pushover分析方法相结合,建议了一种简化的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给出损伤指数R与结构反应限值和抗震三水准的对应关系。根据结构抗震失效概率公式给出结构地震损伤概率计算方法,进一步得到结构在不同... 将等效单自由度(SDOF)体系假设与Pushover分析方法相结合,建议了一种简化的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给出损伤指数R与结构反应限值和抗震三水准的对应关系。根据结构抗震失效概率公式给出结构地震损伤概率计算方法,进一步得到结构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损伤指数期望值Re,用以评估结构的地震损伤等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简化IDA的结构地震损伤评估方法。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方法,按照不同场地设计了三幢结构模型,选取了典型地震动记录作为结构的水平地震动激励,对结构模型进行了IDA、地震易损性分析和地震损伤评估。通过算例分析表明,基于简化IDA的结构地震损伤评估方法计算量小,易于操作,但得到的结构损伤值较大,抗震评估结果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易损性分析 地震损伤评估 等效SDOF体系 层间位移角
下载PDF
基于能量耗散机制的片麻状花岗岩损伤与剪胀演化规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振杰 朱杰兵 +4 位作者 汪斌 冯志军 卢波 张利洁 蒋昱州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3441-3448,共8页
为探讨岩石损伤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过程与剪胀变形间的关系,以南疆某水电站引水隧洞片麻状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开展岩石不同围压下(0~50 MPa)遍布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的递增循环加卸载三轴试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从能量耗... 为探讨岩石损伤破坏过程中能量耗散过程与剪胀变形间的关系,以南疆某水电站引水隧洞片麻状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开展岩石不同围压下(0~50 MPa)遍布全过程应力–应变曲线的递增循环加卸载三轴试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从能量耗散观点定义损伤变量,对循环载荷施加过程中的能量耗散参数、主应变与损伤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围压对各个参数和变量的影响规律;(2)基于试验曲线获取不同围压下每级载荷下残余体应变(塑性体应变)与轴向残余应变之间曲线关系,为研究其剪胀特性提供了数据基础;(3)根据岩石损伤演化与残余剪应变(塑性剪应变)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得到能量耗散率与剪胀角间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开展基于能量耗散机制的岩石损伤与剪胀演化规律研究为岩体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机制与膨胀扩容特性研究之间架起了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递增循环载荷试验 能量耗散 损伤变量 残余主应变 塑性剪应变 剪胀角
原文传递
列车动荷载长期作用下圆形隧道衬砌损伤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利辉 马蒙 刘维宁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4-152,共9页
为研究隧道衬砌车致损伤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该文采用规范推荐的混凝土单轴拉压本构关系推导了复杂应力条件下增量损伤本构关系,并基于此本构模型实现了ANSYS标准计算流程的二次开发。通过与单轴拉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计算的可靠性。... 为研究隧道衬砌车致损伤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该文采用规范推荐的混凝土单轴拉压本构关系推导了复杂应力条件下增量损伤本构关系,并基于此本构模型实现了ANSYS标准计算流程的二次开发。通过与单轴拉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计算的可靠性。建立了地铁圆形隧道-地层耦合动力有限元模型,基于改进的Miner累积损伤理论,研究了列车动荷载长期作用下衬砌结构的损伤分布、动力响应、损伤增量及累积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衬砌长期车致损伤关于隧道中心线对称,主要分布于仰拱结构,分布角约120°;列车荷载作用点下方衬砌结构中出现两个损伤集中区,其损伤幅值较其他区域大;随累积运行次数的增加,损伤集中区内车致动应力幅值减小约83%,动应变幅值增大约150%;损伤增量与累积损伤均随列车累积运行次数增加而增大,且呈非线性关系;采用改进的Miner累积损伤理论可提高预测隧道结构疲劳寿命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增量损伤本构关系 累积损伤理论 损伤分布 损伤增量 损伤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