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复位方式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
作者 蒋仕林 倪诚 +1 位作者 杜亮 李国庆 《西部医学》 2017年第2期257-260,264,共5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复位方式的不同分为切开复位组(45例)和闭合复位组(51例),两组患者复位后均采用3枚空...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复位方式的不同分为切开复位组(45例)和闭合复位组(51例),两组患者复位后均采用3枚空心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闭合复位组比较,切开复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升高,股骨头坏死发生率降低(均P<0.05);两组术中透视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髋内翻发生率、内固定滑脱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比较,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对患者机体创伤更大,但能获得更理想的骨折复位效果、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远期疗效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切开复位 闭合复位 空心钉内固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后外侧作为基础入路内固定治疗合并外踝骨折后Pilon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蒙 白克文 +6 位作者 彭军 鲍磊 周家宁 齐红哲 樊佳奇 吴金超 周雪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802-1806,共5页
目的探讨以后外侧入路为基础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合并外踝骨折的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59例合并外踝骨折的后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3例,女性26例;年龄21~69岁,平均46.8... 目的探讨以后外侧入路为基础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合并外踝骨折的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59例合并外踝骨折的后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3例,女性26例;年龄21~69岁,平均46.8岁。扭伤29例,高处坠落伤21例,车祸伤9例。左侧31例,右侧28例。俞光荣分型:Ⅰ型19例,Ⅱ型24例,Ⅲ型16例。所有患者采用以后外侧入路为基础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骨愈合及复位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关节与后足功能评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59例患者平均随访18(12~30)个月。Burwell-Charnley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46例,良好9例,优良率93.2%;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1周(9~15.5周);休息、运动及负重状态VAS评分均值分别为0.54、0.77、1.31;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结果:优45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4.9%;无感染、内固定失效、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以后外侧入路为基础入路结合锁定接骨板治疗合并外踝骨折的后Pilon骨折,入路清晰,操作灵活,固定可靠,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Pilon骨折 后外侧入路 切开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小切口联合全修复策略治疗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闭合骨折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衡 陈宇 +1 位作者 弋卓君 张晖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30-736,共7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联合全修复策略治疗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闭合骨折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小切口联合骨折、韧带及骨软骨全修复策略治疗的57例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 目的探讨小切口联合全修复策略治疗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闭合骨折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小切口联合骨折、韧带及骨软骨全修复策略治疗的57例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闭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31例,女26例;年龄21~65岁,平均41.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3例,摔伤24例。其中内踝骨折20例,内踝完整但三角韧带深浅层断裂37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34 h,平均9.6 h。术后评估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质量(采用Ketz-Sanders标准)、下胫腓联合复位情况(踝关节线上10 mm CT断层测量下胫腓联合前、后间距和外踝扭转角)及骨折愈合情况。于踝穴位X线片上测量内踝间隙(medial clear space,MCS)、下胫腓联合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外踝尖至距骨外侧突距离(distal fibular tip to lateral process of talus,DFTL)。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并测量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结果术中发现3例距骨骨软骨损伤,均采用微骨折技术处理。术后麻醉清醒后有2例发生止血带麻痹;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5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84个月,平均38.6个月。术后12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无骨不愈合及畸形愈合发生。术后3个月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质量达优56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术后12个月患侧与健侧比较踝关节MCS、TFCS、DFTL、下胫腓联合前间距、下胫腓联合后间距及外踝扭转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VAS评分、AOFAS评分、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同时,与健侧比较,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联合全修复策略治疗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闭合骨折是有效且安全的,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小切口 全修复 旋前-外旋 内固定 切开复位
原文传递
前外侧切口辅助复位在微创髓内钉固定在治疗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建平 林国兵 +4 位作者 王怀云 沈峰 洪志群 李秋举 陈祥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61-63,68,共4页
目的探讨前外侧切口辅助复位在微创髓内针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运用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6月,对20例股骨近端髓内针内固定术中闭合复位困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在髋部前外侧做辅助小切口微创切开后,使用剥离子或... 目的探讨前外侧切口辅助复位在微创髓内针固定治疗难复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运用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6月,对20例股骨近端髓内针内固定术中闭合复位困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在髋部前外侧做辅助小切口微创切开后,使用剥离子或者斯氏针辅助复位后,再行髓内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时间30~70分钟,平均45分钟;术中出血量100~350m L,平均180m L。术后DR复查情况良好,随访6~18个月,平均8.3个月,骨折均完全愈合,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显示,优17例,良3例。结论对于移位较大闭合复位困难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髋部前外侧辅助切口,使用剥离子、斯氏针等协助复位,可以达到满意的复位结果,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辅助切口 骨折复位 髓内针
下载PDF
改良乳晕双环法巨乳缩小术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勇 岑瑛 +2 位作者 陈俊杰 段伟强 许学文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乳晕双环法巨乳缩小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23例患者行改良乳晕双环法巨乳缩小,手术设计方法简单,真皮帽处理避免张力过大,腺体塑形采用旋转腺体组织获得较好的突度,乳房上限的乳腺组织须包裹固定、悬吊,以达到较理想的... 目的探讨乳晕双环法巨乳缩小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23例患者行改良乳晕双环法巨乳缩小,手术设计方法简单,真皮帽处理避免张力过大,腺体塑形采用旋转腺体组织获得较好的突度,乳房上限的乳腺组织须包裹固定、悬吊,以达到较理想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者23例,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3~12个月,无乳头乳晕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乳晕双环法巨乳缩小术适用于轻、中及重度患者,是一种有较高满意度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晕切口 乳房缩小成形术 巨乳症
原文传递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林智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8期1026-1027,共2页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实验组以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外固定方法...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实验组以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外固定方法联合施治。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肩关节功能判定优良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更佳,且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有助于患者的尽早康复,应在临床治疗中普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复位 手术切开 肱骨外科颈骨折 小夹板外固定 疗效
下载PDF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methods on avulsion fracture of tibial inser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被引量:6
7
作者 Hai-Ming Niu Qing-Chun Wang Rui-Zhao Su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27期9641-9649,共9页
BACKGROUND The tibial stop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is fan-shaped and attached to the medial groove in front of the intercondylar spine,which is located between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medial and lateral me... BACKGROUND The tibial stop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is fan-shaped and attached to the medial groove in front of the intercondylar spine,which is located between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medial and lateral meniscus.The incidence of this fracture is low previously reported,which is comm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With the increase of sports injury and traffic injury and the deepening of understanding,it is found that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is high at present.AIM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small incision and high-intensity non-absorbable suture under arthroscopy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avulsion fracture of ACL.METHODS Seventy-six patients with tibial avulsion fracture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Guanyu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from April 2018 to June 202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surgical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40 cases) and group B(36 cases).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ic high-strength non-absorbable suture,and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small incisio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The operation time,fracture healing time,knee joint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score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and surgical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group 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B,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of group A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group B,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The knee joint function activity was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operation,3 mo and 6 mo after operation,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the knee joint function activity of group A and group B at 3 mo and 6 mo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P < 0.05);the limp,support,lock,instability,swelling,upstairs,squatting,pain and Lysholm scor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ll incisio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RTHROSCOPY Non-absorbable sutures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bial avulsion fracture
下载PDF
眶颧复合体骨折1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梁利荣 竺涵光 +2 位作者 杨为江 阮方超 屈道利 《口腔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223-224,共2页
目的 探讨眶颧复合体骨折的致伤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方法 对 112例眶颧复合体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型骨折 2 4例 (2 1.4 % ) ,Ⅱ型骨折 5 1例 (4 5 .6 % ) ,Ⅲ型骨折 37例 (33% ) ,合并上下颌骨骨折 2 1例。 1... 目的 探讨眶颧复合体骨折的致伤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方法 对 112例眶颧复合体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Ⅰ型骨折 2 4例 (2 1.4 % ) ,Ⅱ型骨折 5 1例 (4 5 .6 % ) ,Ⅲ型骨折 37例 (33% ) ,合并上下颌骨骨折 2 1例。 10 3例眶颧复合体骨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 70例通过冠状切口入路 ,所有手术病例都进行钛板坚强内固定术。结论 眶颧复合体骨折应及时治疗 ,进行准确复位和坚强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颧复合体 骨折 冠状切口 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不同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明举 任胜军 +3 位作者 丛慕 刘伟东 罗志刚 史桂秋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022-1025,共4页
目的:探究小切口下闭合复位微创钢板固定(MIPO)术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根据闭合复位方式不同将11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分为MIPO组(n=52)和髓内钉组(n=58)。MIPO组采用小切口下闭合复位MIPO术;髓内钉... 目的:探究小切口下闭合复位微创钢板固定(MIPO)术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根据闭合复位方式不同将11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分为MIPO组(n=52)和髓内钉组(n=58)。MIPO组采用小切口下闭合复位MIPO术;髓内钉组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术后软组织血运情况、骨折愈合评分、Johner-Wruhs评分。结果:MIPO组手术耗时短于髓内钉组(P<0.05),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小于髓内钉组(P<0.05);两组术后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MIPO组皮肤坏死、皮温低、发绀/瘀血等软组织血运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髓内钉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骨折愈合评分及末次随访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固定术在骨折愈合、内固定稳定性及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小切口下闭合复位MIPO术对周围软组织损伤小,术后软组织血运恢复速度快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中下段骨折 小切口 闭合复位 微创钢板固定 交锁髓内钉术
下载PDF
小切口辅助复位配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10
作者 杨晓雷 何军利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0期17-19,共3页
目的:分析小切口辅助复位配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1月—2024年1月西安市北方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对照组(n=40,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和观察组(n=40,实施... 目的:分析小切口辅助复位配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1月—2024年1月西安市北方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对照组(n=40,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和观察组(n=40,实施小切口辅助复位配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髋关节功能、疼痛情况、骨密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首次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Harris评分升高,VA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骨大粗隆、Ward三角区、股骨颈骨密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骨大粗隆、Ward三角区、股骨颈骨密度升高,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切口辅助复位配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较好,可优化手术指标,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骨密度,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 小切口 复位
下载PDF
小切口切开复位与经皮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效果对比
11
作者 丁大志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33期9-12,共4页
目的:比较小切口切开复位与经皮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内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切开组和闭合组,每组各42例。切开组行内踝小... 目的:比较小切口切开复位与经皮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内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切开组和闭合组,每组各42例。切开组行内踝小切口切开复位术,闭合组行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肿痛消失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和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闭合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痂形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肿痛消失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小切口切开复位法比较,经皮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内踝骨折
下载PDF
经皮微创解剖锁定钢板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在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12
作者 王猛 李鹏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4期288-29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微创解剖锁定钢板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在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微创组(4...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微创解剖锁定钢板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在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微创组(45例)和传统组(45例),微创组患者采用经皮微创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传统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肩关节及上肢功能、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组(t=5.069、3.494、4.007,P均<0.001);术后3个月,微创组患者中显效37例、有效7例、无效1例,与传统组患者的显效29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无明显差异(Z=-1.886,P=0.059);术后6个月,微创组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Neer)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t=11.247、2.599,P<0.001、P=0.011);微创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传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2.2%(χ^(2)=4.406,P=0.036)。结论与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相比,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患者应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术后肩关节及上肢功能恢复效果更好,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 解剖锁定钢板 切开复位 重建钢板 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 肩关节功能 上肢功能
下载PDF
改良纵向弧形切口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骏 兰林 +2 位作者 李秀平 毛真君 吕天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54-59,共6页
目的探讨对三踝骨折患者予改良纵向弧形切口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82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1)予传统后外侧入... 目的探讨对三踝骨折患者予改良纵向弧形切口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82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1)予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n=41)予改良纵向弧形切口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康复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踝关节活动度及随访6个月时的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114.71±11.54)min vs(116.23±12.85)min,P>0.05];出血量[(182.40±35.15)ml vs(187.68±37.20)ml],骨折愈合时间[(8.07±1.12)周vs(8.18±1.06)周,P>0.05];术前VAS评分[(6.24±1.21)分vs(6.17±1.25)分,P>0.05],术后3 d的VAS评分[(2.10±0.65)分vs(3.86±0.71)分,P<0.05];治疗后跖屈活动度[(43.16°±5.06°)vs(42.59°±5.15°),P>0.05];治疗后背伸活动度[(12.86°±2.15°)vs(9.91°±1.72°),P<0.05];踝关节功能优良率(34.15%vs 31.71%,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4.88%vs29.27%,P<0.05)。结论改良纵向弧形切口与传统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均较好,但应用改良纵向弧形切口后,患者疼痛感更轻、关节背伸功能恢复更好且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纵向弧形切口 三踝骨折 内侧入路 切开复位 踝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外侧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切口辅助复位治疗部分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朝文 高旭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7期82-86,共5页
目的 分析外侧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切口辅助复位与内外侧双钢板治疗部分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85例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内侧骨折块较大且较完整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观察组行外侧... 目的 分析外侧锁定钢板结合内侧切口辅助复位与内外侧双钢板治疗部分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85例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内侧骨折块较大且较完整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观察组行外侧锁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内侧切口辅助复位治疗,对照组行内侧支撑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合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膝关节开始锻炼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术前及术后12个月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内侧后倾角(PA),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21.20±12.60)min、骨折愈合时间(95.90±8.62)d、患肢完全负重时间(103.00±11.13)d短于对照组的(142.20±12.35)min、(112.30±15.64)d、(121.60±9.86)d,术后引流量(72.20±21.14)ml少于对照组的(111.50±21.9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开始锻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照组患者FAC、FMA评分分别为(1.84±0.21)、(14.36±2.38)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6.20±0.92)、(20.90±1.91)分;术前,观察组患者FAC、FMA评分分别为(1.87±0.25)、(14.23±2.41)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6.10±0.99)、(21.30±2.41)分。术前、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FAC、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FAC、FMA评分均高于本组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TPA、PA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98%,低于对照组的26.19%,差异具有统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内侧切口 外侧锁定钢板 切开复位 关节功能
下载PDF
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邱元洲 陈王 +1 位作者 魏志勇 李铭雄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33期90-92,共3页
目的:评估改良后内侧切口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6年5月我科80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影像学检查,其中16例诊断为后Pilon骨折,并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且资料完整。男性6... 目的:评估改良后内侧切口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6年5月我科80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影像学检查,其中16例诊断为后Pilon骨折,并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且资料完整。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21~65岁,平均41岁。损伤原因包括坠落伤4例,平地扭伤8例,交通伤4例,其中12例伴外踝骨折,所有均合并关节软骨面塌陷。受伤至手术时间3~11d,平均7d,术后定期随访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结果: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X线片提示所有患者均解剖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无台阶,踝穴正常)。所有患者均正常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3周,平均10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91~100分,平均95分,其中优12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后Pilon骨折采用改良后内侧切口可完全暴露整个后侧骨折块,软组织损伤小,有利于骨折端的复位及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后内侧入路 后Pilon骨折 切开复位
下载PDF
外侧联合髂腹股沟切口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述斌 李小军 +2 位作者 王文礼 廖光禄 刘海波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1期60-60,62,共2页
目的探讨外侧联合髂腹股沟切口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髋臼前后柱骨折患者采用侧微仰卧位双切口下复位,骨盆重建钢板螺钉固定治疗。结果 21例患者中获得解剖复位16例,良好复位3例,恢复关节轮廓2例。随访6~38个月,髋... 目的探讨外侧联合髂腹股沟切口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髋臼前后柱骨折患者采用侧微仰卧位双切口下复位,骨盆重建钢板螺钉固定治疗。结果 21例患者中获得解剖复位16例,良好复位3例,恢复关节轮廓2例。随访6~38个月,髋关节功能优15例,良4例,差2例。结论髋臼前后柱双骨折采用侧微仰卧位、外侧联合髂腹股沟切口下复位内固定手术操作方便,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外科学 髋臼 损伤 治疗结果 联合切口 侧微仰卧位 复位 固定
下载PDF
距骨全脱位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天浩 王之江 +1 位作者 林涧 黄建宏 《创伤外科杂志》 2021年第8期638-640,F0003,共4页
距骨全脱位在全身、下肢及足部脱位中所占比例均较少,临床上并不常见,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距骨坏死、创伤性关节炎、脱位时皮肤受压造成的皮瓣坏死和开放性脱位而导致的感染、慢性骨髓炎等,是距骨脱位后治疗较困难的常见并发症。... 距骨全脱位在全身、下肢及足部脱位中所占比例均较少,临床上并不常见,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距骨坏死、创伤性关节炎、脱位时皮肤受压造成的皮瓣坏死和开放性脱位而导致的感染、慢性骨髓炎等,是距骨脱位后治疗较困难的常见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对距骨全脱位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甚至误区。本文拟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归纳,为距骨全脱位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骨全脱位 切开复位 并发症 治疗
下载PDF
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骨折21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连玉 陈秀民 于迎国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493-494,共2页
目的观察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创伤性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骨折的患者按照髋关节后脱位Thompson-Epstein分型,Ⅱ型:5例,Ⅲ型:12例,Ⅳ型:3例,Ⅴ型:1例,施行手术切开整复骨折,髋臼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 目的观察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创伤性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骨折的患者按照髋关节后脱位Thompson-Epstein分型,Ⅱ型:5例,Ⅲ型:12例,Ⅳ型:3例,Ⅴ型:1例,施行手术切开整复骨折,髋臼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4年,平均2.25年.按Merled,Aubigne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分标准评定:优18例,良2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5.2%.结论采用手术切开整复骨折,髋臼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骨折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垂直切口内侧蒂法联合脂肪抽吸术在重度乳房肥大缩小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侯团结 卢孔烨 +3 位作者 马乐 陈啸 荣坤杰 李平松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内侧蒂法巨乳缩小术联合脂肪抽吸术在重度乳房肥大缩小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2例(64侧)重度乳房肥大患者,采用垂直切口内侧蒂法巨乳缩小术,同时联合脂肪抽吸术解决乳房下皱襞臃肿问题。结果:术中单侧切除乳腺及脂肪组织量50... 目的:探讨内侧蒂法巨乳缩小术联合脂肪抽吸术在重度乳房肥大缩小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2例(64侧)重度乳房肥大患者,采用垂直切口内侧蒂法巨乳缩小术,同时联合脂肪抽吸术解决乳房下皱襞臃肿问题。结果:术中单侧切除乳腺及脂肪组织量500~1900 g,平均切除组织量为960 g。每侧乳房抽吸脂肪量为50~120 ml,平均脂肪抽吸量为80 ml。术后2侧(3.13%)乳房血肿形成,64侧均未出现乳头乳晕坏死,所有患者乳头乳晕均感觉良好。随访3~6个月,垂直切口瘢痕不明显,乳房外形满意,乳房上方丰满,下皱襞无臃肿,外形良好。结论:垂直切口内侧蒂法联合脂肪抽吸术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重度乳房肥大症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切口 内侧蒂 乳房整形 缩小术 乳房肥大 脂肪抽吸术
下载PDF
小切口插入闭合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红松 《华夏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46-49,共4页
目的:探究胫腓骨骨折患者经小切口插入闭合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小切口插入闭合... 目的:探究胫腓骨骨折患者经小切口插入闭合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小切口插入闭合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患肢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小血流速度(FM)、平均血流速度(TAM)]、踝关节恢复优良率。结果:研究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骨痂出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第3天、第7天患肢足背动脉指标FM、TAM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踝关节恢复优良率91.67%高于对照组73.91%(P<0.05)。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经小切口插入闭合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小切口 闭合复位 内固定术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