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循环井原位强化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朋 陈文英 蒲生彦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7-146,共10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活动导致的地下水质量下降和水质恶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原位生物修复一直是地下水有机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围绕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有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活动导致的地下水质量下降和水质恶化问题日益严重,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原位生物修复一直是地下水有机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围绕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有机污染原位修复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综述了地下水有机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梳理和总结了影响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因素,重点讨论了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与地下水循环井(GCW)修复技术的联合应用,并对GCW强化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地下水有机污染原位修复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有机污染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地下水循环井(GCW)
下载PDF
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流原位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吕鹏翼 罗金学 +1 位作者 韩振飞 黄占斌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共7页
微生物聚集形成生物膜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生物膜这一生命形式加强了微生物对外界环境胁迫的耐受性。基于生物膜的优势,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水体原位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指出由于对生物膜特性认识的不足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导致... 微生物聚集形成生物膜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生物膜这一生命形式加强了微生物对外界环境胁迫的耐受性。基于生物膜的优势,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水体原位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指出由于对生物膜特性认识的不足及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导致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综述了生物膜的定义、形成过程、组成成分及调控机制,并根据生物膜技术修复机理及技术特点指出适当的挂膜方式、最优的运行参数(营养物质、溶解氧浓度、水力停留时间、C/N和温度)及对生物膜的形成及演替的掌握是生物膜技术成功应用于原位修复工程的关键因子。该研究旨在为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流原位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河流 原位 生物修复 生物膜技术
下载PDF
污染水体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及发展 被引量:7
3
作者 于忠臣 孙伟楠 +1 位作者 李晨曦 倪龙琦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20年第2期1-4,共4页
从污染水体水质及底泥2个方面总结了污染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水体及底泥同步修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展望了未来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水体修复中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原位生物修复 水体污染水体 水体水质 水体底泥 同步修复
下载PDF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清林 《广东化工》 CAS 2013年第15期127-128,共2页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生物修复污染土壤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生物修复污染土壤的主要技术的原理、特点、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目前各项技术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异位生物修复技术
下载PDF
原位生物技术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的治理效果 被引量:6
5
作者 柳敏 王如松 +2 位作者 蒋莹 王金辉 黄锦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58-2364,共7页
以扬州市典型城市内河河道为例研究了人工曝气、生态砖覆盖、生物填料覆盖、低位植物浮床(简称低位浮床)等原位生态处理技术对河道底泥污染释放及其对上覆水污染负荷贡献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原位生态处理后,1)底泥中氨氮的... 以扬州市典型城市内河河道为例研究了人工曝气、生态砖覆盖、生物填料覆盖、低位植物浮床(简称低位浮床)等原位生态处理技术对河道底泥污染释放及其对上覆水污染负荷贡献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原位生态处理后,1)底泥中氨氮的释放速率下降50.3%—89.64%,平均为59.27%;底泥污染释放对上覆水氨氮负荷贡献量的去除率为36.59%—82.67%,平均为53.33%;2)底泥中总氮的释放速率下降20.96%—88.94%,平均为42.32%;底泥总氮释放对上覆水污染负荷贡献量的污染去除率为38.00%—67.06%,平均为54.96%;3)底泥中总磷的释放速率下降27.49%—91.00%,平均为55.31%;底泥总磷释放对上覆水总磷污染负荷贡献量的去除率为67.14%—98.46%,平均为84.33%;4)底泥中CODMn的释放速率下降11.84%—79.32%,平均为41.16%;底泥上覆水中CODMn的释放速率下降-1.25%—70.74%,平均为29.83%。研究还发现,原位生态处理技术在运行中对底泥污染治理的效果受该技术对底泥的扰动程度的影响,在进行集成应用的时候,对底泥扰动较大的技术应与对底泥扰动较小的技术相间应用,以减少工程技术运行中对底泥扰动造成的污染爆发式释放,达到更好的整体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物技术 城市河道 底泥污染
下载PDF
河道底泥环境污染特征与原位生物修复研究进展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召旭 《工程技术研究》 2023年第1期68-70,共3页
河道底泥污染加重了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河道底泥污染对遏制河流水体富营养化和维护河道稳定意义重大。基于此,文章系统分析了河道底泥中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包括有氮磷营养元素、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三大类污染物,并概述了河道底泥... 河道底泥污染加重了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河道底泥污染对遏制河流水体富营养化和维护河道稳定意义重大。基于此,文章系统分析了河道底泥中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包括有氮磷营养元素、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三大类污染物,并概述了河道底泥原位生物修复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情况,以期为河道底泥原位生物修复关键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基本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底泥 污染特征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下载PDF
水体内源污染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陆大玮 孟红雁 +3 位作者 梁兴印 梁俊飞 王东 姚瑞华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35-40,共6页
针对流域水体的水质修复问题,提出了内源污染治理技术,并详细介绍了各种内源污染治理装置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要点。为克服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不足,内源污染治理技术采用了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可以在水中静止不动,实现对水质修复净化;根据不同... 针对流域水体的水质修复问题,提出了内源污染治理技术,并详细介绍了各种内源污染治理装置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要点。为克服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不足,内源污染治理技术采用了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可以在水中静止不动,实现对水质修复净化;根据不同水体的特点,介绍了浅水式、深水式、喷泉式和游船式内源污染治理装置的结构设计方法和工程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污染治理 载体固定化微生物 曝气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原文传递
地下水有机污染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被引量:4
8
作者 潘澄 《节能与环保》 2020年第9期56-57,共2页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然后对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有机污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的分析,可以为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治理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 地下水 有机污染物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污染来源
下载PDF
油污染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金黄梅 高博 王博 《环境科学导刊》 2010年第1期53-56,共4页
石油产品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已成为当前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根据油污染地下水的特点,采用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处理地下水效果显著,水中COD去除率可达95%,油类去除率也达90%以上,是一... 石油产品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已成为当前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根据油污染地下水的特点,采用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处理地下水效果显著,水中COD去除率可达95%,油类去除率也达90%以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地下水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油污染地下水 试验
下载PDF
电动力学技术强化原位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0
作者 罗启仕 王慧 +1 位作者 张锡辉 钱易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8-271,共4页
介绍了利用电动力学技术强化土壤及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的原理和最新进展。电动力学强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渗析、电迁移和电泳等电动力学效应加速污染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运动 ,注入营养物、电子受体或活性微生物 ,或者利用电极反... 介绍了利用电动力学技术强化土壤及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的原理和最新进展。电动力学强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渗析、电迁移和电泳等电动力学效应加速污染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运动 ,注入营养物、电子受体或活性微生物 ,或者利用电极反应和电流热效应为地下生物降解创造有利条件。研究表明 ,电动力学技术能有效地强化原位生物修复 ,而且该技术不破环生态环境 ,安装和操作简单 ,成本低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有机污染物 电子受体 营养物 生物降解 污染环境 微生物 电动力学 原位 电极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