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场XRF数据处理中多重分形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熊超 葛良全 +2 位作者 罗耀耀 米耀辉 徐立鹏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46-251,122,共6页
化探异常信息提取是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中的核心任务,使用不同方法提取异常信息导致的差异将对异常范围的判断造成影响。这里以新疆西天山地区现场X荧光土壤化探数据为例,尝试将多重分形方法中的含量求和法推广至五段直线进行拟合计算,据... 化探异常信息提取是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中的核心任务,使用不同方法提取异常信息导致的差异将对异常范围的判断造成影响。这里以新疆西天山地区现场X荧光土壤化探数据为例,尝试将多重分形方法中的含量求和法推广至五段直线进行拟合计算,据此确定工区内As、Sr两种元素正异常下限值与负异常上限值,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对异常区域进行综合解释,并与传统统计方法圈定的异常范围进行比较后发现:五段式拟合含量求和法对正异常的圈定结果与传统方法一致性较高,且在负异常的圈定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分形方法 现场x荧光 含量求和法 异常
下载PDF
我国X射线光谱现场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葛良全 李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4-713,共10页
X射线光谱现场分析技术是在现场工作条件下对待测目标体中元素进行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仪器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一些大型分析仪器和化学分析方法所不能直接应用的领域。该文回顾了近二十年来我国X射线光谱现场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X射线光谱现场分析技术是在现场工作条件下对待测目标体中元素进行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仪器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一些大型分析仪器和化学分析方法所不能直接应用的领域。该文回顾了近二十年来我国X射线光谱现场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从现场原位分析和现场取样分析两个角度,评述了现场X射线光谱仪的研究进展和主要技术特征;探讨了X射线光谱现场分析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问题,概括了X射线仪器谱解析方法的创新性和演变规律;介绍了我国现场X射线光谱分析在地质普查、环境污染调查、文物现场鉴定、合金分析中的重要应用;评价了国际上X射线光谱现场分析仪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提出了X射线光谱现场分析技术的研究方向,以期在更多的应用领域得到长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光谱现场分析技术 x射线光谱分析仪 数据处理 应用进展
下载PDF
数据融合在现场X射线荧光分析中的应用
3
作者 邹永祥 吴建平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15-520,共6页
现场X射线荧光分析中,在样品测量面形状、湿度、密度和矿物颗粒度等差异对特征X射线照射量率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数据融合和模块化神经网络的基本思想,结合两者建立描述和校正上述干扰因素的神经网络融合模型、算法及学习方式。以该校... 现场X射线荧光分析中,在样品测量面形状、湿度、密度和矿物颗粒度等差异对特征X射线照射量率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数据融合和模块化神经网络的基本思想,结合两者建立描述和校正上述干扰因素的神经网络融合模型、算法及学习方式。以该校正模型对试验数据计算和仿真,将测量面形状、湿度、颗粒度干扰造成的误差降低到小于10%;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校正模型有较好精度,基于模块化神经网络的数据融合技术能运用在现场荧光分析的干扰校正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x射线荧光技术 元素 干扰 数据融合 神经网络
下载PDF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现场测定地质样品中W(钨)含量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庆贤 葛良全 +3 位作者 杨年 乔鹏 米争锋 谷懿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87-890,共4页
采用IED-2000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测量化探样品,并对获得的仪器谱进行散射本底扣除和直接解调谱线重建,获得W的Lα特征X射线全能峰净峰面积,从而实现W含量的测量。对同一批化探样品进行室内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和野外X射线荧光分析,... 采用IED-2000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测量化探样品,并对获得的仪器谱进行散射本底扣除和直接解调谱线重建,获得W的Lα特征X射线全能峰净峰面积,从而实现W含量的测量。对同一批化探样品进行室内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和野外X射线荧光分析,其分析结果对比表明对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进行谱线处理后,可以在野外现场对W元素实现半定量分析,为野外现场W元素测量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x射线荧光分析 化探样品 W含量 FFT本底扣除算法 直接解调方法
下载PDF
紫花苜蓿对铜的吸收、积累和耐受机制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丽萍 沈亚婷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29-1136,共8页
采用原位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法(In-situ micro-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μ-XRF)和分步提取技术,研究了苜蓿幼苗中Cu原位微区分布特征及其根茎叶中Cu的不同结合形态。结果表明,苜蓿根部富集Cu浓度高达12.06 mg/g,是茎的8倍,叶的... 采用原位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法(In-situ micro-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μ-XRF)和分步提取技术,研究了苜蓿幼苗中Cu原位微区分布特征及其根茎叶中Cu的不同结合形态。结果表明,苜蓿根部富集Cu浓度高达12.06 mg/g,是茎的8倍,叶的4.9倍。微区分布结果表明,过量Cu暴露下的苜蓿根部是富集Cu的主要部位,且在根茎交界处存在Cu的阻隔屏障,以减轻过量Cu对地上部分的毒害作用。过量Cu(大于50μmol/L时)还抑制了苜蓿对Zn和Ca的向上吸收,增强了苜蓿对Fe的吸收,但对K和Mn的吸收影响不明显。亚细胞分步提取结果表明,根细胞中主要通过形成难溶的残渣态(41%)和细胞壁螯合态(20%)实现对过量Cu的固定;而在茎中则以疏水蛋白质结合态、细胞壁结合态、残渣态、水溶态等4种形式存在,以进一步减少过量Cu向叶中输送;在叶中,进入叶细胞的过量Cu主要以液泡区隔和难溶残渣态形式存在,以实现对Cu的耐受和解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植物分步提取 原位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法 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