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走出去”翻译的困境与忠实概念的历史局限性 被引量:23
1
作者 吕世生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91,共6页
中国以"走出去"为取向的文学(文化)翻译文本常受到不忠实原文的指责,而忠实的译文文本在目标语中又往往少人问津,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陷入困境。困境的产生要归于忠实概念的历史局限性。本文尝试剖析中西... 中国以"走出去"为取向的文学(文化)翻译文本常受到不忠实原文的指责,而忠实的译文文本在目标语中又往往少人问津,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陷入困境。困境的产生要归于忠实概念的历史局限性。本文尝试剖析中西文化中数百年的译入实践与忠实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译入实践的历史局限性与忠实的历史局限性的内在联系。并且从翻译对象,文化态度、翻译行为的目标取向和外部联系三个维度阐释译入与译出实践的本质区别。本文认为,译出与译入是两种不同的翻译实践,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翻译是典型的译出实践,基于译入实践生成的忠实概念无法充分解释,这个概念需要加以修正,这也是中国翻译经验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忠实 译入 译出 佛经翻译
原文传递
“译入”与“译出”的名实之辨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大亮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85,共5页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的深入展开,“译入”和“译出”的区别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但是翻译界对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出现术语乱象和观点冲突。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澄清了译入与译出、顺译与逆...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的深入展开,“译入”和“译出”的区别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但是翻译界对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出现术语乱象和观点冲突。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澄清了译入与译出、顺译与逆译的区别,探讨了两对概念之间的联系,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走出去” 译入 译出 顺译 逆译
原文传递
基于《牡丹亭》语料库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对比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赵征军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3期111-119,共9页
本文以《牡丹亭》英汉平行语料库为依托,参照英语原创戏剧文本和《牡丹亭》的意象系统,从统计数据和符号意象翻译策略两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之下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特征。研究发现:与译出文本相比,译入文本词汇量更大,变化更加丰... 本文以《牡丹亭》英汉平行语料库为依托,参照英语原创戏剧文本和《牡丹亭》的意象系统,从统计数据和符号意象翻译策略两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之下的译入、译出群体风格特征。研究发现:与译出文本相比,译入文本词汇量更大,变化更加丰富,用词更加正规,单个句子承载的信息含量更大;在符号意象的处理上,译入文本更加尊重文本,多使用“存象存意”的翻译策略,而译出文本常常抛弃原文的具象,具有简化的趋势。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意向读者和翻译理念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群体风格 译入 译出 《牡丹亭》英译
下载PDF
《三国演义》英译者的“译入”行为特征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多 《外语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0,共7页
纵观《三国演义》二百余年的英译史,外籍译者占比接近八成。26位外籍译者中,主要以英美籍译者为主,同时也包括德国籍译者。他们呈现出的“译入”行为存在一定的共性,具有其显著特征。本文聚焦于《三国演义》英译者的“译入”行为,通过... 纵观《三国演义》二百余年的英译史,外籍译者占比接近八成。26位外籍译者中,主要以英美籍译者为主,同时也包括德国籍译者。他们呈现出的“译入”行为存在一定的共性,具有其显著特征。本文聚焦于《三国演义》英译者的“译入”行为,通过翻译内外因素、文本与副文本的分析,揭示外籍译者译入行为的3个主要特征:以读者接受为中心、“重文轻武”的文本内容选择倾向以及注重翻译与研究的互动。这些外籍译者既是《三国演义》的译者,又是学者,他们在翻译和研究《三国演义》时,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以及对翻译工作的认真和严谨。探究外籍译者“译入”行为特征,以期为《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的持续译介和广泛传播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译入行为 译者 英译本 副文本
原文传递
译者多重身份对译者行为影响路径的语料库考察——以《传习录》英译本为例
5
作者 赵秋荣 孙培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大多同时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按照等级高低分为主身份、次身份和末身份。本文建立《传习录》汉英平行语料库,运用二语句法复杂度分析器(L2SCA)、词汇复杂度分析器(LCA)和语篇衔接分析器(Coh-Metrix),对比译入和译...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大多同时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按照等级高低分为主身份、次身份和末身份。本文建立《传习录》汉英平行语料库,运用二语句法复杂度分析器(L2SCA)、词汇复杂度分析器(LCA)和语篇衔接分析器(Coh-Metrix),对比译入和译出两个英译本的易读性、词汇丰富度和句法复杂度,探究译者多重身份对翻译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译入型文本词汇更丰富,句法更复杂,忠实度、准确度、易读性较低;译出型文本词汇丰富度较低,句法更简洁,忠实度、准确度、易读性较高。译者主、次、末身份的相互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行为产生不同影响,最终影响译本生成。本文尝试提出了“译者多重身份差异影响路径”的模型,展示主、次、末身份对译者行为的影响路径,以期为译者身份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习录》 译入 译出 译者行为 多重身份
下载PDF
迁移、对话与生成——第二届北京-苏格兰国际学术研讨会后记
6
作者 汪海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2014年第2期281-292,共12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基督教文化学刊》自2008年以来即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文学、神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期刊《文学与神学》(Literature and Theology)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14年3月18-19日,在继201...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基督教文化学刊》自2008年以来即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文学、神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以及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学术期刊《文学与神学》(Literature and Theology)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2014年3月18-19日,在继2012年举行的第一届'北京-苏格兰'文学与神学国际研讨会之后,中英两家研究机构以及学术期刊,邀请相关知名国际学者再聚北京,以'东西方之建构:经典翻译'为主题,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翻译的概念甚至这一词汇本身,汉语中自古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ion trans-ferring con-versing be-coming
原文传递
《约翰的归来》翻译简析
7
作者 杨菁雅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第11期165-166,共2页
本文将从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入手,就词语、句子及篇章方面,结合文章隐含意义层面的文化问题为探究切入点,对黄子祥先生所译《约翰的归来》译本进行分析,同时提供了笔者对翻译得欠妥的地方的试译,对两者进行... 本文将从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入手,就词语、句子及篇章方面,结合文章隐含意义层面的文化问题为探究切入点,对黄子祥先生所译《约翰的归来》译本进行分析,同时提供了笔者对翻译得欠妥的地方的试译,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使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领略译者的翻译技巧及翻译策略,从语言及文化的各个层面更好地欣赏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的归来 功能对等理论 文学翻译
下载PDF
从文化形态史观看翻译的文化价值与中国翻译史的“译入”动向 被引量:4
8
作者 袁帅亚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第2期124-132,共9页
文化形态史观把文化视为一个具有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通过比较研究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主要文化,分析、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化形态史观能为考察翻译的文化价值和发展路径提供一种历史学的视角。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角... 文化形态史观把文化视为一个具有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通过比较研究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主要文化,分析、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化形态史观能为考察翻译的文化价值和发展路径提供一种历史学的视角。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角度来看,翻译的文化价值在于它能促成文化有机体的新陈代谢,是文化更新和演进的重要途径。两千年来的中国翻译活动中曾出现两次大规模的“译入”动向,一次针对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一次针对来自西方世界的近世文化。宏观把握翻译的历史动向,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形态史观 翻译的文化价值 中国翻译史 “译入”动向
下载PDF
《咭国新出种痘奇书》考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大庆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2002年第3期209-213,共5页
通过分析耶鲁大学医学史图书馆珍藏的《咭国新出种痘奇书》及与该书收藏过程相关的人物和事件 ,指出该书是反映近代中西医学交流史的重要文献 ,值得引起医学史和科学史研究者的关注。
关键词 牛痘接种术 《Ying咭Li国新出种痘奇书》 西医 中国 考证 医学交流史
下载PDF
趋向主动接受的文化姿态─—略论清末民初的翻译文学
10
作者 李继凯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5期16-22,共7页
清末民初的翻译文学,显示了中国人渐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接受的文化姿态,有力地促进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清末民初翻译文学的主要特点:其一,重视意译;其二,多译小说;其三,转译与改译突出;其四,精粗杂陈,译态各异;其五,翻译与... 清末民初的翻译文学,显示了中国人渐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接受的文化姿态,有力地促进了近代文学的发展。清末民初翻译文学的主要特点:其一,重视意译;其二,多译小说;其三,转译与改译突出;其四,精粗杂陈,译态各异;其五,翻译与评介同步。翻译文学对当时文学创作及有关的文学活动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清末民初 翻译文学 意译 转译与改译
下载PDF
Till Morning Comes汉译之比较与分析
11
作者 张明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79-83,共5页
高标准的文学翻译应当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使译文尽可能精美雅致,让读者体会到文学的价值并获得美的享受。本文以该标准为基础,对韩素音的著名小说Till Morning Comes的三种版本的译文做了比较,分析了译文中某些有待商榷的地方,阐... 高标准的文学翻译应当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使译文尽可能精美雅致,让读者体会到文学的价值并获得美的享受。本文以该标准为基础,对韩素音的著名小说Till Morning Comes的三种版本的译文做了比较,分析了译文中某些有待商榷的地方,阐述了对于译文处理的观点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L MORNING COMES 汉译 比较 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