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MS平面微起爆器的原位构筑及性能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方 陈建华 +4 位作者 王燕兰 张蕾 卢飞朋 韩瑞山 李少群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6-362,共7页
设计了一种微机电系统(MEMS)平面微起爆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该微起爆器由MEMS微结构换能元和直写起爆装药两部分组成。金属微结构换能元和装药构筑在同一平面上。首先在氮化硅硅片上构造Ni/Cr微结构换能元,然后在微结构换能元的一... 设计了一种微机电系统(MEMS)平面微起爆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该微起爆器由MEMS微结构换能元和直写起爆装药两部分组成。金属微结构换能元和装药构筑在同一平面上。首先在氮化硅硅片上构造Ni/Cr微结构换能元,然后在微结构换能元的一侧刻蚀微装药腔体,微结构换能元的桥区部分构造在微装药腔体的内部。采用微控直写法,在微装药腔体内部写入一种具有多孔性质的纳米铜墨水前驱体,经过气固原位叠氮化反应后,形成叠氮化铜(Cu(N_(3))_(2))MEMS起爆器件。该微起爆器平均电阻为4Ω,作用时间为8.44μs,50%发火电压为14.29 V,发火能量为0.33 mJ,装药量平均值5.18mg,质量相对标准偏差2.6%。该微起爆器能够起爆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炸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起爆器 微机电系统(MEMS) Cu(N_(3))_(2) 直写 原位
下载PDF
原位光化学还原法制备Ag⁃UiO⁃66⁃NH2复合物以增强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6
2
作者 周云彩 王崇臣 +2 位作者 王鹏 付会芬 赵晨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100-2112,共13页
采用原位光化学还原沉积法,通过大功率氙灯照射AgNO3和UiO-66-NH2混合溶液制备了系列Ag-UiO-66-NH2复合材料(X min-Ag-UiO-66-NH2,X为照射时间)。以粉末X射线衍射(P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高... 采用原位光化学还原沉积法,通过大功率氙灯照射AgNO3和UiO-66-NH2混合溶液制备了系列Ag-UiO-66-NH2复合材料(X min-Ag-UiO-66-NH2,X为照射时间)。以粉末X射线衍射(P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高倍透射电镜(HRT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X-Ag-UiO-66-NH2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在低功率LED可见光下照射下,对X-Ag-UiO-66-NH2光催化还原六价铬(Cr(Ⅵ)的性能进行了探究。其中,30min-Ag-UiO-66-NH2在低功率LED照射40 min对应的Cr(Ⅵ)初始浓度为10 mg·L-1)的还原效率为94%,照射60 min可将Cr(Ⅵ)彻底还原。同时,还研究了不同pH值(pH=2,3,4,6,8)、小分子有机酸(草酸、柠檬酸和酒石酸)和外来离子(湖水、自来水和模拟海水)对30 min-Ag-UiO-66-NH2光催化还原Cr(Ⅵ)的影响。30 min-Ag-UiO-66-NH2经过5次光催化还原Cr(Ⅵ)循环实验后仍能在照射80 min内实现100%Cr(Ⅵ)还原,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和稳定性。通过光致发光技术(PL)、电化学测试、电子自旋共振(ESR)和活性物质捕获实验,对光催化还原Cr(Ⅵ)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和验证。总之,原位光化学还原沉积形成的Ag纳米颗粒有助于改善Ag-UiO-66-NH2复合材料界面上的电荷转移,从而促进光催化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物 机理 六价铬 光催化 原位
下载PDF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的理论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Ⅳ:元素形态选择性吸附胶的开发及应用
3
作者 杨伊 刘兆东 +1 位作者 方文 罗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4-374,共11页
元素毒性一般取决于其赋存形态而非总量.但形态在样品采集、运输、测定等过程易发生变化,难以进行准确测定.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被动采样技术,可用于原位测定元素形态.简要介绍... 元素毒性一般取决于其赋存形态而非总量.但形态在样品采集、运输、测定等过程易发生变化,难以进行准确测定.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DGT)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被动采样技术,可用于原位测定元素形态.简要介绍适用于不同元素的形态测定的DGT技术及适用范围,总结了不同吸附胶的优缺点和在沉积物或土壤中的应用,并对DGT技术在形态测定研究方面的前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GT 吸附胶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 原位 根系高分辨 沉积物
下载PDF
中国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与资源潜力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郭秋麟 米石云 +1 位作者 张倩 王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2-412,共11页
鉴于我国页岩油在类型划分、评价方法、评价参数标准和资源潜力预测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的现状,将页岩油划分为夹层页岩油、纯页岩油和原位转化页岩油三大类。根据这三大类页岩油明显不同的赋存与形成特征,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容积法、基于... 鉴于我国页岩油在类型划分、评价方法、评价参数标准和资源潜力预测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的现状,将页岩油划分为夹层页岩油、纯页岩油和原位转化页岩油三大类。根据这三大类页岩油明显不同的赋存与形成特征,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容积法、基于热解烃S1含量体积法、基于氢指数变化的生烃量法资源量计算方法模型,并确定各种方法模型的关键参数及参数下限标准,最后按照统一的参数标准评价了我国主要盆地页岩层系的三大类页岩油资源量。我国纯页岩油、夹层页岩油、原位转化页岩油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45.4×10^(8), 95.1×10^(8),708.2×10^(8)t,可采资源量分别为9.4×10^(8),7.1×10^(8),460.3×10^(8)t。评价结果表明,我国页岩油资源丰富,是推动国内原油增产稳产的重要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标准 资源评价方法 资源潜力 夹层页岩油 纯页岩油 原位转化页岩油
下载PDF
河口岛屿农村地区原位与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的环境与经济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关睿 黄源生 何义亮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94-1901,共8页
农村污水排放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地均大力推动污水处理模式的建立与优化.但农村污水处理模式综合效能评价体系匮乏,且多以处理工艺为主,少量考虑了管网收集系统的环境经济影响.另外,河口岛屿因其独特的自然区位,生态更加脆弱敏... 农村污水排放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地均大力推动污水处理模式的建立与优化.但农村污水处理模式综合效能评价体系匮乏,且多以处理工艺为主,少量考虑了管网收集系统的环境经济影响.另外,河口岛屿因其独特的自然区位,生态更加脆弱敏感,研究其污水处理问题更具有价值与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河口岛屿为研究对象,以崇明为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和经济性分析理论,对比分析了分散与原位两种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包含收集和处理系统两个子系统,以及建设和运行两个阶段的环境影响与经济性.结果表明:原位和分散模式环境影响总值分别为1.75×10^-11和0.66,分散模式更具环境优势;户均成本分别为1.80万元和1.66万元,相比原位模式而言,在相同去除效果条件下,分散模式处理更有利于节约单位投资费用;处理系统为污水处理模式主要环境影响贡献子系统,其运行阶段为主要贡献阶段,且收集系统更有环境无害化和经济优势;海洋生态毒性潜值和人体毒性潜值为主要环境影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与分散模式 生命周期评价 经济性分析 河口岛屿
原文传递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可持续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颜群轩 罗碧云 +5 位作者 陈嘉鑫 赵子祥 陈洁 谭群英 肖绍辉 蒋实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4-177,181,共5页
从回收效率、经济和环境效益、产业化可行性等角度分析了废旧磷酸铁锂电池预处理、湿法冶金工艺及原位再生修复工艺等回收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发展方向,可为未来优化和完善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工艺提供借鉴。
关键词 废旧电池 储能材料 废旧磷酸铁锂 正极材料 回收 湿法冶金 原位再生修复
下载PDF
超深层逆冲推覆构造致密砂岩储层地应力场扰动特征——以塔里木盆地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储层为例
7
作者 张家维 李瑞雪 +6 位作者 邓虎成 邢梓萌 张辉 何建华 王志民 杨宇勇 宿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74,共15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在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下,发育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北倾断层和叠瓦状堆叠的褶皱构造。复杂的构造形貌致使该区地应力复杂多变,储层改造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亟需厘清研究区内复杂构造对...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在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下,发育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北倾断层和叠瓦状堆叠的褶皱构造。复杂的构造形貌致使该区地应力复杂多变,储层改造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亟需厘清研究区内复杂构造对地应力的扰动特征。结合多种方法对单井现今地应力的精确解释,分别分析断裂、褶皱和断褶复合构造对地应力的扰动效果,明确了相关扰动机理,并绘制了研究区地应力扰动特征分区图。基于扰动特征,绘制了不同构造的地应力扰动特征模式图,并提出井位、井轨迹建议。断裂对地应力有卸载作用,断裂附近水平主应力梯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降低约0.3 MPa/hm;近EW走向的断裂使得近SN向的区域应力方向发生顺时针偏转,偏转角度最大达60°;不同规模断裂的扰动范围为断距的60%。当地层曲率超过0.4 km^(-1)时,褶皱对地应力存在扰动,褶皱地层上部张性扰动区地应力较区域应力减小,下部挤压扰动区地应力增加;张性扰动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最大约降低0.3 MPa/hm,地应力方向逆时针偏转,偏转角度最大达70°;褶皱变形曲率越大,张性扰动区厚度越大,扰动越明显。断褶复合构造下,断裂扰动区和褶皱张性扰动区叠加会使得地应力进一步减小,地应力方向在两者扰动效果抵消后较区域应力偏转较小或不偏转。综合考虑储层改造难易程度和致密气富集特征,应优先于断褶复合构造带断裂和褶皱张性扰动叠合区部署钻井,建议钻深不超过褶皱中性面,水平井轨迹沿EW向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扰动 逆冲推覆构造 超深层 致密砂岩储层 断褶复合构造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库车坳陷博孜气藏超深致密砂岩储集层现今地应力预测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辉 鞠玮 +4 位作者 徐珂 宁卫科 尹国庆 王志民 于国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库车坳陷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储集层非均质性强,井间产能差异明显。现今地应力在井轨迹部署、水平井施工、压裂设计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研究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在实测现今地应力基础上,构建地应力与测井参数的关系,利用BP神经... 库车坳陷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储集层非均质性强,井间产能差异明显。现今地应力在井轨迹部署、水平井施工、压裂设计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研究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在实测现今地应力基础上,构建地应力与测井参数的关系,利用BP神经网络实现了库车坳陷博孜气藏超深致密砂岩储集层现今地应力预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是预测地应力的有效方法,地应力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误差较小,总体在10%以内;库车坳陷博孜气藏下白垩统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大,垂向主应力次之,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小,整体表现为走滑型应力机制,最大水平主应力在博孜气藏东部优势方位呈北东—南西向,在西部呈北西—南东向;砂泥岩互层段相较于纯砂岩段,地应力波动强,局部存在突发高地应力;在博孜气藏东部沿北东—南西向、西部沿北西—南东向钻取的水平井井壁较为稳定,直井存在井壁垮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博孜气藏 白垩系 超深层 致密砂岩 现今地应力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哈尔滨市供暖期PM2.5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房文旭 宋维薇 +6 位作者 梁宇暄 王晓燕 李雷 何廷堃 马丽楠 徐玉洁 胡明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794-3802,共9页
在哈尔滨市2014年1—3月的供暖期间对城区、郊区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室内外PM2.5样品进行了同时采集,分析了样品中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无机元素后,通过颗粒物热力学模型计算了颗粒物原位酸度,并通过基于标记的正矩阵分解(PMF)模型对室... 在哈尔滨市2014年1—3月的供暖期间对城区、郊区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室内外PM2.5样品进行了同时采集,分析了样品中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及无机元素后,通过颗粒物热力学模型计算了颗粒物原位酸度,并通过基于标记的正矩阵分解(PMF)模型对室内外颗粒物的来源进行了表征.计算结果表明,3个地点室外PM2.5原位酸度均低于室内,且室内外颗粒物原位酸度均为市区最高.PMF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区、郊区及农村地区二次源对室外PM2.5的贡献均排第3位.交通源对市区及郊区的贡献在16%~20%,对于农村地区则是最弱的影响因素.生物质燃烧是农村地区室内外PM2.5的首要来源;燃煤和工业排放则是市区室内外PM2.5的主要来源;工业排放是郊区室外PM2.5的首要来源,与郊区的石化及金属工业有密切联系.因此,为提升哈尔滨市供暖期的空气质量,在进行农村散煤与生物质燃烧治理,推进农村地区清洁能源利用的同时,应多措并举注重城市交通状况改善和促进燃煤锅炉与工业超低排放技术的升级改造,促进区域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市 PM2.5 源解析 原位酸度 室内外
原文传递
砂岩铀矿孔隙尺度铀污染微生物修复过程模拟
10
作者 扶海鹰 连檬 +2 位作者 张辉 马建洪 贺桂成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8,共8页
地浸开采砂岩铀矿造成的地下水铀污染通常可采用微生物原位还原固定的方法进行修复。关于铀污染微生物修复的试验研究较多,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孔隙尺度建模的研究则较少。针对砂岩铀矿中铀污染微生物原位固定修复模拟,建立多孔介质... 地浸开采砂岩铀矿造成的地下水铀污染通常可采用微生物原位还原固定的方法进行修复。关于铀污染微生物修复的试验研究较多,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孔隙尺度建模的研究则较少。针对砂岩铀矿中铀污染微生物原位固定修复模拟,建立多孔介质孔隙尺度模拟的二维概念模型;通过注液孔将功能微生物和碳源注入多孔介质中,微生物在碳源刺激下生长繁殖,其生长代谢过程可将溶液中的U(Ⅵ)还原成U(Ⅳ)而固定,同时考虑地下水中溶解O_(2)和NO_(3)^(-)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对U(Ⅳ)的再氧化作用;建立以上过程的数学模型,并采用LBM(Lattice Boltzmann Method)方法实现模型的耦合模拟;模拟研究多孔介质渗透率和迂曲度、注液速度、微生物浓度等因素对铀污染迁移范围及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可模拟砂岩铀矿孔隙尺度中铀污染微生物修复及再氧化释放过程,增大渗透率、注液速度及微生物浓度可以加快铀污染修复,而地下水中溶解的O_(2)和NO_(3)^(-)会影响修复效果的长期有效性。研究可为发展地浸采铀退役治理过程中铀污染微生物修复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提供参考,并可提供一种新方法来评估和预测微生物修复技术对地下水铀污染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浸采铀 铀污染 微生物原位修复 数值模拟 LBM
原文传递
基于现场压水的同一条断层不同位置阻渗差异性研究
11
作者 朱术云 王永军 +2 位作者 吕文茂 张民 张强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9-768,共10页
为研究杨村煤矿十采区内两工作面揭露的同一条断层不同位置预开采煤层底板的断层带阻渗性,在两工作面内选取了A、B测试区域依次进行了针对断层带的原位压水试验。绘制了A测试区域4次,B测试区域3次共7次压水过程中的注水水压、监测水压... 为研究杨村煤矿十采区内两工作面揭露的同一条断层不同位置预开采煤层底板的断层带阻渗性,在两工作面内选取了A、B测试区域依次进行了针对断层带的原位压水试验。绘制了A测试区域4次,B测试区域3次共7次压水过程中的注水水压、监测水压和流量的历时变化曲线,获得了起始导渗和稳态渗流条件,并对起始导渗和稳态渗流条件下的差异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与A区域内测试断层带相比,B区域内测试断层带中的原生微裂隙在多次高水压压渗测试后发生了较大的连通反应。在此基础上,基于压水过程中的相关渗透系数公式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两断层带的渗透性均弱;但通过对比A、B测试区域获取的渗透系数平均值,发现在A区域内渗透系数在多次重复压渗后升高了2.4倍,B区域内渗透系数在多次重复压渗后升高了20%,揭示了断层作为一种破碎胶结的裂隙岩体在两不同位置处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最后通过两位置处压水水压P和流量Q之间散点图所拟合的P⁃Q变化曲线特征,与相关规程及研究对比,认为两位置压水断层带类型属于冲蚀型和扩张型,断层带裂隙不发育,但裂隙中充填有密实程度不同的阻渗充填物,一旦压水水压超过临界值,部分充填物被冲蚀,微裂隙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扩展。但因充填程度不同,导致断层带不同位置渗透性发生差异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压水 同一条断层 断层带阻渗差异性 渗透系数 PQ关联特征
原文传递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1气藏现今地应力场和高效开发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珂 杨海军 +4 位作者 张辉 王海应 袁芳 王朝辉 李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6-734,共9页
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博孜1气藏开发效果,通过多信息和多方法融合,利用测井解释和三维数值模拟,查明了现今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了其影响因素,并为开发井部署提供了依据。博孜1气藏埋深超过6500 m处仍为走滑型应力... 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博孜1气藏开发效果,通过多信息和多方法融合,利用测井解释和三维数值模拟,查明了现今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了其影响因素,并为开发井部署提供了依据。博孜1气藏埋深超过6500 m处仍为走滑型应力场,现今地应力高,水平应力差大,且非均质性强,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平面和纵向上会发生偏转,最大可偏转90.0°。复杂地质边界条件和岩石力学性质差异,是造成地应力场分布非均质性强的重要原因,气藏开发对井眼周围地应力状态扰动明显。超深储集层的井位部署需要考虑现今地应力和邻井开发状态引起的扰动,宜采用大斜度井,尽可能多钻遇有利区带,以降低储集层强非均质性在钻井安全方面带来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带 博孜1气藏 超深储集层 非均质性 地应力场 大斜度井
下载PDF
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油地质工程甜点地震预测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于江龙 陈刚 +3 位作者 吴俊军 李维 杨森 唐廷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7-766,共10页
为了进一步加快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油勘探开发进程,寻找页岩油赋存的甜点区。在明确地质甜点以岩性为主控因素,工程甜点以脆性指数和水平主应力差为主控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叠前同时反演的地质工程甜点地震预测... 为了进一步加快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页岩油勘探开发进程,寻找页岩油赋存的甜点区。在明确地质甜点以岩性为主控因素,工程甜点以脆性指数和水平主应力差为主控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叠前同时反演的地质工程甜点地震预测方法。在地质甜点方面,通过岩心、实验、钻井、测井等资料,明确了页岩油甜点优势岩性为白云质粉砂岩,优选出优势岩性敏感弹性参数,利用叠前同时反演和岩相概率分析技术,预测白云质粉砂岩的分布范围;在工程甜点方面,将叠前同时反演获得的杨氏模量和泊松比,通过Rickman脆性指数法和组合弹簧模型分别得到研究区脆性指数体和地应力体。预测结果与钻井实测结果相吻合,证实了地质工程甜点预测的准确性,可供其他地区页岩油气勘探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风城组 页岩油 叠前同时反演 岩相概率分析 脆性指数 组合弹簧模型 地应力
下载PDF
地质力学层定量划分方法及其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应用
14
作者 鞠玮 张辉 +2 位作者 徐珂 宁卫科 相如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0-888,共9页
超深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是当前全球能源地质研究关注的焦点,“地质力学层与油气勘探开发”是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形成地质力学层的有效划分方法,对超深油气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现今地应力状态影响天然裂缝有效性,裂缝... 超深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是当前全球能源地质研究关注的焦点,“地质力学层与油气勘探开发”是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形成地质力学层的有效划分方法,对超深油气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现今地应力状态影响天然裂缝有效性,裂缝发育分布影响岩石力学性质,而岩石力学性质又控制着现今地应力的分布,但当前“岩石力学层理论”不能完整涵盖三者之间耦合联系。为此,基于水平最小主应力、水平主应力差、弹性模量、现今地应力优势方位与天然裂缝走向的夹角、天然裂缝密度和应力集中系数等6种参数,构建储层地质力学层指标,形成一种地质力学层定量划分方法。基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大北区块W井的实例分析,表明该井目的层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垂向呈现强地质力学非均质性,储层地质力学层与气层发育段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借助地质力学层划分结果,可指导超深层油气甜点层段的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力学层 超深层 地应力 裂缝 岩石力学 油气勘探开发
下载PDF
黄河下游典型河段滩岸崩退特性研究
15
作者 高璐 彭秀竹 +2 位作者 李依杭 徐向舟 张红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4,66,共7页
黄河下游局部河段滩岸崩退频繁,严重危害堤防及滩区安全。通过对黄河下游开展现场观测,结合已有断面地形实测数据,描绘滩岸崩退全过程及特点,评估土体特性及近岸水沙条件对崩岸的影响。研究表明:滩岸崩退引起黄河下游河道展宽,且崩岸规... 黄河下游局部河段滩岸崩退频繁,严重危害堤防及滩区安全。通过对黄河下游开展现场观测,结合已有断面地形实测数据,描绘滩岸崩退全过程及特点,评估土体特性及近岸水沙条件对崩岸的影响。研究表明:滩岸崩退引起黄河下游河道展宽,且崩岸规模具有时空差异性,2006年和2018年汛期重点河段平滩河宽分别增加了57.03 m和7.83 m,代表性横断面单侧滩岸最大崩退宽度高达207.20 m。黄河下游土体压实程度低,抗冲能力差,加之土体抗剪强度随含水量增大呈反向变化,致使在汛期崩岸频发。“大流量-小含沙量”的水沙组合易于造成崩岸,而在大含沙量下因泥沙在近岸河床淤积而降低了崩岸发生规模。建议对重点区域滩岸进行长期监测,并加强生态友好型护岸系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岸崩退 现场观测 土体组成 水沙条件 黄河下游
下载PDF
裂缝密度反演的页岩储层地应力地震预测方法及应用
16
作者 杜炳毅 高建虎 +3 位作者 张广智 董雪华 郭伟 张军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9,共11页
页岩储层地应力地震预测法通常运用弹性参数计算水平应力差异比(DHSR),但是存在不足:一是预测方程中含有各向异性参数(裂缝柔度),不容易求取,造成地应力预测难度较大;二是预测方程中的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参数是由间接反演求取的,精度较... 页岩储层地应力地震预测法通常运用弹性参数计算水平应力差异比(DHSR),但是存在不足:一是预测方程中含有各向异性参数(裂缝柔度),不容易求取,造成地应力预测难度较大;二是预测方程中的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参数是由间接反演求取的,精度较低,难以满足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要求。为此,提出了基于裂缝密度反演的页岩储层地应力地震预测方法。建立了基于杨氏模量、泊松比和裂缝密度的纵波方位各向异性AVO方程直接反演弹性参数,推导了由泊松比和裂缝密度表示的DHSR公式。根据井数据进行页岩储层各向异性岩石物理建模,并开展叠前方位各向异性反演,利用反演的泊松比和裂缝密度估算DHSR,运用DHSR评价页岩储层的地应力特征。应用实例表明:DHSR越小,水力压裂会产生不同方向的正交复杂裂缝网,可以更好地改造储层的物性和渗流通道,储层改造体积越大,越利于储层压裂;DHSR越大,水力压裂会产生平行于水平最大主应力的非正交平面裂缝,形成孤立裂缝,不利于体积改造。同时,DHSR预测结果与现有的测井地应力计算、压裂监测及产量测试等结果的一致性很高,并且符合地质认识,说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页岩气储层 各向异性 裂缝密度 泊松比 叠前反演
下载PDF
大跨度拱桥拱上连续梁无落地式支撑体系现浇施工技术
17
作者 王海峰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2期140-145,共6页
结合郑万高速铁路奉节梅溪河双线特大桥工程实例,针对大跨度拱桥拱上连续梁现浇施工技术展开研究,通过支撑体系比选、仿真模拟分析、牛腿预压试验,综合考虑墩柱的二阶效应影响,创新设计出无落地式支撑体系。利用既有缆索起重机配合施工... 结合郑万高速铁路奉节梅溪河双线特大桥工程实例,针对大跨度拱桥拱上连续梁现浇施工技术展开研究,通过支撑体系比选、仿真模拟分析、牛腿预压试验,综合考虑墩柱的二阶效应影响,创新设计出无落地式支撑体系。利用既有缆索起重机配合施工,合理筹划施工组织,实现拱上3联连续梁均衡对称现浇及贝雷梁模块化拆除。该技术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创新和工艺优化,很好地控制了拱桥连续梁施工变形量,保证了施工质量与安全,显著提高工效、降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拱桥 连续梁 支撑 现浇 施工技术
下载PDF
原岩应力井下测量钻孔合理深度研究
18
作者 马文顶 周嘉乐 +2 位作者 张源 郝佑民 杜广立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5-852,共8页
围绕地应力测试钻孔合理深度,采用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的无量纲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侧压系数和误差等级下巷道围岩中原岩应力边界范围;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巷道宽度和高度时巷道围岩中的应力分布规律,揭示了巷... 围绕地应力测试钻孔合理深度,采用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的无量纲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侧压系数和误差等级下巷道围岩中原岩应力边界范围;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巷道宽度和高度时巷道围岩中的应力分布规律,揭示了巷道围岩中原岩应力边界深度与巷道尺寸的关系,得到了地应力测试钻孔的合理深度并在现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巷道围岩应力分布与巷道无量纲半径R及侧压系数λ密切相关;巷道开挖应力影响范围为3~5倍巷道半径;当λ<1时,巷道围岩应力影响范围边界为长轴过巷道中心且水平的椭圆形;当λ>1时,影响范围边界为长轴过巷道中心且竖直的椭圆形;|λ-1|的值越大,长轴与短轴的比值越大;垂直巷道帮部施工地应力测试孔时,钻孔深度取1~2倍的巷道宽度;垂直巷道顶板施工钻孔时,深度为1.5~2.5倍巷道宽度;随着巷道宽度和高度的增加,巷道围岩中原岩应力边界深度逐渐增加;巷道宽度对原岩应力深度的影响明显大于巷道高度。综合来看,2倍巷道宽度可以作为地应力测试钻孔深度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钻孔深度 应力解除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挤出吹塑工艺对PBAT/PLA共混体系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杨超永 郭金强 +1 位作者 王富玉 张玉霞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87,共6页
通过调控工艺条件(机头温度、牵引速度)熔融共混挤出吹塑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乳酸(PBAT/PLA)原位成纤共混体系薄膜。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机头温度时,随着牵引速度的不断增加,分散相PLA在连续相PBAT中原位成纤,且微纤直径逐渐减... 通过调控工艺条件(机头温度、牵引速度)熔融共混挤出吹塑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乳酸(PBAT/PLA)原位成纤共混体系薄膜。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机头温度时,随着牵引速度的不断增加,分散相PLA在连续相PBAT中原位成纤,且微纤直径逐渐减小,结晶度先增大后下降。挤出吹塑薄膜的纵向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均先增加后减小。在机头温度为150℃、牵引速度为5.0 m/min时,共混体系中PLA成纤效果最明显;薄膜纵向拉伸强度达到40.0 MPa,比纯PBAT提高了20%;拉伸模量达到723.9 MPa,较纯PBAT提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乳酸 原位成纤 挤出吹塑 牵引速度 机头温度 微观结构 薄膜
下载PDF
气氛环境下Au/CeO_(2)催化剂烧结行为的原位电镜研究
20
作者 陈炳伟 吴哲敏 +5 位作者 韩仲康 袁文涛 姜颖 杨杭生 王勇 张泽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气氛环境下原位研究催化剂的烧结行为,能够为理解催化剂在预处理以及反应条件下的烧结机理和高稳定催化剂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本文以Au/CeO_(2)模型纳米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观察其在O_(2)与CO气氛下的... 气氛环境下原位研究催化剂的烧结行为,能够为理解催化剂在预处理以及反应条件下的烧结机理和高稳定催化剂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本文以Au/CeO_(2)模型纳米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原位观察其在O_(2)与CO气氛下的高温动态烧结过程。实验发现,负载在CeO_(2)上的Au纳米颗粒在O_(2)与CO气氛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烧结行为,其在O_(2)气氛下具有较高的烧结速度,同时存在颗粒迁移与聚集长大(particle migration and coalescence,PMC)和奥斯特瓦尔德熟化(Ostwald ripening,OR)两种烧结过程;在CO气氛下烧结速度较慢,烧结过程以OR为主。对比不同气氛环境下烧结后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可知,CO增加了CeO_(2)表面台阶的数量以及表面氧空位浓度,增强了载体对Au颗粒的锚定作用,从而提升Au/CeO_(2)催化剂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CeO_(2)模型催化剂 氧气 一氧化碳 烧结 原位透射电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