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快速繁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59
1
作者 周俊辉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64-70,共7页
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中普遍存在着内源菌污染、褐化现象、遗传不稳定性、玻璃化现象、株型控制和均匀性等问题对植物材料进行预栽培管理和预处理将有助于减少褐化和污染,提高培养成功率对内源菌污染的表现与危害,褐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遗... 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中普遍存在着内源菌污染、褐化现象、遗传不稳定性、玻璃化现象、株型控制和均匀性等问题对植物材料进行预栽培管理和预处理将有助于减少褐化和污染,提高培养成功率对内源菌污染的表现与危害,褐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遗传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芽增殖中的玻璃化现象成因,丛芽的株型控制问题和均匀性问题分别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快速繁殖 材料预处理 遗传稳定性 褐化
下载PDF
百合种质资源限制生长法保存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陈辉 陈晓玲 +1 位作者 陈龙清 卢新雄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89-793,共5页
对切花百合(Lilium L.)品种‘Siberia’(西伯利亚)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方法及保存后恢复生长的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温(20±1)℃、光照强度1500l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在MS或者1/2MS培养基中... 对切花百合(Lilium L.)品种‘Siberia’(西伯利亚)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方法及保存后恢复生长的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温(20±1)℃、光照强度1500l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在MS或者1/2MS培养基中添加1.0~3.0mg/L的脱落酸(ABA)能够有效延长百合试管苗的继代间隔时间。离体保存百合试管苗9个月时存活率均在80%以上。在添加50~90g/L高浓度蔗糖的培养基中能够保存百合试管苗11个月以上,保存过程中植株生长缓慢,基部有紫色鳞茎生成。而添加10~50g/L甘露醇或10~40mg/L矮壮素(CCC)对百合试管苗生长没有起到明显的限制作用。各种限制生长法保存的试管苗转移到恢复培养基上培养1个月左右均能长成正常的植株,其形态特征以及可溶性蛋白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图谱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种质资源 限制生长法 离体保存 遗传稳定性
下载PDF
柿和君迁子试管苗缓慢生长法保存及其遗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艾鹏飞 罗正荣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1-446,共6页
对柿(Diospyros kaki Thunb.)和君迁子(D.lotus L.)试管苗缓慢生长法保存及其恢复生长植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6±1)℃和光照800 lx(12 h/d)的条件下,试管苗在添加有甘露醇20g/L或PP333 1.0 mg/L的MS(1/2N)+蔗糖2... 对柿(Diospyros kaki Thunb.)和君迁子(D.lotus L.)试管苗缓慢生长法保存及其恢复生长植株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6±1)℃和光照800 lx(12 h/d)的条件下,试管苗在添加有甘露醇20g/L或PP333 1.0 mg/L的MS(1/2N)+蔗糖20g/L+琼脂7 g/L+PVP 500 mg/L培养基上或在含有CPPU 0.2 mg,/L的1/2 MS(1/2N)+蔗糖15 g/L+琼脂g/L+PVP 500 mg/L培养基上保存18个月,平均存活率在90%以上;上述3种方法保存后恢复生长的植株,在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上没有发生改变;RAPD分析时表明,只有在添加PP333的保存中,次郎3个单芽姊妹系扩增出的1827条谱带中,增加了3条新带,变异率为0.16%,君迁子3个单芽姊妹系扩增出的1736条谱带中,增加了1条新带,缺失了14条带,变异率为0.86%。该结果为柿属植物种质资源缓慢生长法保存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迁子 试管苗 缓慢生长法 遗传稳定性 种质保存
下载PDF
乙基纤维素水性包衣技术Ⅰ.水分散体与有机溶液包衣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挺 陈庆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12,共6页
考察了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Aquacoat○R、Surelease○R)的基础性质,测定pH值、粘度、最低成膜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了处方相容性试验。以盐酸苯丙醇胺为模型药物,在流化床中制备缓释微丸,考察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的包衣应用特点,并... 考察了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Aquacoat○R、Surelease○R)的基础性质,测定pH值、粘度、最低成膜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了处方相容性试验。以盐酸苯丙醇胺为模型药物,在流化床中制备缓释微丸,考察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的包衣应用特点,并与有机溶液包衣方法在缓释效果、增塑剂用量、包衣喷液方式的影响三方面进行比较。考察了水分散体包衣微丸的稳定性,采用相似因子法评价微丸的体外释放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水性包衣 乙基纤维素 水分散体
下载PDF
叶艺春兰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ISSR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丽 杨波 李洪林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7年第2期13-14,共2页
采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叶艺春兰同一母株并经多次无性繁殖获得的组培苗进行基因组DNA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多次继代培养过程中,组培苗遗传物质稳定,在DNA水平上未见明显差异,保持了母株的特性。
关键词 春兰 组培苗 ISSR 遗传稳定性
下载PDF
D-最优混料设计制备川芎油微囊止痛凝胶膏剂及其药效学初步考察 被引量:19
6
作者 周欣 康希 +6 位作者 唐丽婧 曲彤 郝慧汇 穆成林 卢焘韬 王雪莲 杨荣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5455-5461,共7页
目的通过将川芎挥发油制成微囊中间体应用到凝胶膏剂,以解决川芎油不稳定特性,并优化处方及评价体外透皮速率,对药效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通过Franz体... 目的通过将川芎挥发油制成微囊中间体应用到凝胶膏剂,以解决川芎油不稳定特性,并优化处方及评价体外透皮速率,对药效学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通过Franz体外透皮试验仪,以藁本内酯为指标,研究凝胶膏剂的体外透皮行为。通过醋酸扭体实验初步评价药效。结果川芎油微囊止痛凝胶膏剂的最优处方为NP700、甘油、甘羟铝、高岭土、氮酮、酒石酸、PVPK30、0.5%卡波姆940分别为1.250、5.000、0.025、0.250、0.600、0.025、1.000、2.700 g。凝胶膏剂中藁本内酯透皮速率为5.1297μg/(cm2·h),高温、高湿、强光照射实验于第5、10天保留率分别为93.17%、91.21%,98.94%、92.36%,68.03%、60.78%;镇痛率为63.14%。结论最优处方凝胶膏剂具有良好的黏性,解决了川芎油不稳定的特性,为挥发油类应用到凝胶膏剂等新剂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油 微囊 止痛 凝胶膏剂 D-最优混料设计 体外透皮 稳定性 醋酸扭体实验 药效学 初黏力 持黏力 剥离强度 藁本内酯 透皮速率 保留率 黏性
原文传递
甘草酸单铵脂质体体内外药剂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晓光 翟所迪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15-918,共4页
目的:研究甘草酸单铵脂质体体外释放、血浆稳定性及体内药动学性质。方法: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考察甘草酸单铵脂质体体外释放和血浆稳定性,应用RP-HPLC法,以黄体酮为内标,考察甘草酸单铵及其脂质体静脉注射后的药动学行为,应用3P87软件计... 目的:研究甘草酸单铵脂质体体外释放、血浆稳定性及体内药动学性质。方法: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考察甘草酸单铵脂质体体外释放和血浆稳定性,应用RP-HPLC法,以黄体酮为内标,考察甘草酸单铵及其脂质体静脉注射后的药动学行为,应用3P8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甘草酸单铵脂质体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与人空白血浆混合后脂质体发生明显泄漏。静注给药后,甘草酸单铵及其脂质体的药动学行为均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与甘草酸单铵相比,其脂质体的AUC上升了25.1%,清除率下降了20.6%。结论:甘草酸单铵脂质体在人空白血浆中泄漏增加,其静注给药后的药动学性质与甘草酸单铵相比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单铵 脂质体 药动学 体外释放 血浆稳定性 中药 体内外药剂学行为
下载PDF
盐酸尼卡地平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善奎 钟延强 +2 位作者 刘乃兵 孙其荣 高申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749-752,共4页
目的:制备盐酸尼卡地平缓释微丸制剂,减少给药次数,降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缓释微丸处方。并考察了处方工艺因素对缓释微丸的体外溶出的影响以及制剂的稳定性。结果:缓释微丸的释药动力学符合一级方程,溶出速... 目的:制备盐酸尼卡地平缓释微丸制剂,减少给药次数,降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缓释微丸处方。并考察了处方工艺因素对缓释微丸的体外溶出的影响以及制剂的稳定性。结果:缓释微丸的释药动力学符合一级方程,溶出速度常数在一定范围内与控释膜的厚度呈显著相关性,溶出速度与致孔剂IV 丙烯酸树脂的含量有关,溶出实验受转速的影响不明显。制剂的稳定性好。结论:制得的盐酸尼卡地平缓释微丸具有理想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尼卡地平 缓释微丸 体外溶出 稳定性
下载PDF
那贺川野菊的离体保存 被引量:13
9
作者 兰伟 陈素梅 +1 位作者 尹冬梅 陈发棣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07-2016,共10页
以那贺川野菊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蔗糖和多效唑(PP333)对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并对保存材料再生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温(23±2)℃、光照强度2000-3000lx、光照时间12h·d-1的培养条件下,在MS+2.0mg... 以那贺川野菊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蔗糖和多效唑(PP333)对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并对保存材料再生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温(23±2)℃、光照强度2000-3000lx、光照时间12h·d-1的培养条件下,在MS+2.0mg·L-1KT+0.1mg·L-1NAA+6.5g·L-1琼脂培养基中,蔗糖浓度为15-30g·L-1时附加6-9mg·L-1PP333能保存试管苗360d以上,存活率达93.53%-100%,且恢复生长后试管苗长势良好,其再生后代的形态特征、过氧化物酶(POD)酶谱和ISSR-PCR扩增图谱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贺川野菊 离体保存 遗传稳定性
原文传递
甘草黄酮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仲粒 李小芳 +3 位作者 廖艳梅 刘罗娜 龙家英 张琳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3044-3051,共8页
目的研究甘草黄酮自微乳的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油相与乳化剂配伍实验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甘草黄酮自微乳的处方组成;以平均粒径、自乳化时间、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纯形网格法优化处方,并... 目的研究甘草黄酮自微乳的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油相与乳化剂配伍实验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甘草黄酮自微乳的处方组成;以平均粒径、自乳化时间、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纯形网格法优化处方,并对甘草黄酮自微乳的理化性质、体外溶出度及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甘草黄酮自微乳处方中油相为肉桂油(10%)、乳化剂为RH-40(55%)、助乳化剂为1,2-丙二醇(35%)。所得自微乳外观均一透明,自乳化后平均粒径(16.30±0.22)nm,多分散指数0.155±0.008,Zeta电位(-20.11±0.50)m V,载药量(86.03±0.37)mg/g。溶出度实验表明,甘草黄酮30min累积溶出率达90.65%。稳定性实验表明,高温与光照影响甘草黄酮自微乳的稳定性,应低温避光保存。结论甘草黄酮自微乳制备工艺简单,质量稳定,能显著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甘草黄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该有效部位相关制剂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黄酮 自微乳 单纯形网格法 体外溶出度 稳定性
原文传递
纪伊潮菊离体保存及其遗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兰伟 陈发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7-494,共8页
通过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配比的蔗糖和矮壮素(CCC)对纪伊潮菊(Chrysanthemum shiwogiku var. kinokuniense)离体保存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保存材料再生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子标记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23±2)℃、2000~... 通过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配比的蔗糖和矮壮素(CCC)对纪伊潮菊(Chrysanthemum shiwogiku var. kinokuniense)离体保存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保存材料再生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进行分子标记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23±2)℃、2000~3000lx光照强度、12h/d的光照培养条件下,MS+0.5mg·L-1BA+0.1mg·L-1NAA+琼脂6.5g·L-1培养基中添加30g·L-1蔗糖和1500~2000mg·L-1的CCC能够保存试管苗12个月,存活率为92.86%~96.43%,且恢复生长后试管苗长势良好,其再生后代的形态特征、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ISSR分子标记扩增图谱与对照株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伊潮菊 离体保存 组织学观察 遗传稳定性
下载PDF
喷雾干燥与真空冷冻干燥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付露莹 原双进 +2 位作者 陈浩 张润光 张有林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4-208,共5页
以核桃粕、红枣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2种方式制备核桃粕红枣复合粉,对其集粉率、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堆积密度、流动性、溶解性、色差值、微观结构、蛋白质体外模拟消化、热稳定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集粉... 以核桃粕、红枣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2种方式制备核桃粕红枣复合粉,对其集粉率、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堆积密度、流动性、溶解性、色差值、微观结构、蛋白质体外模拟消化、热稳定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集粉率明显高于喷雾干燥,但是耗时长,水分含量和堆积密度高于喷雾干燥,休止角低于喷雾干燥,说明真空冷冻干燥核桃粕红枣复合粉不易贮藏、溶解性较差,但是流动性好;喷雾干燥所得复合粉颜色比较鲜亮。2种复合粉热稳定性相似,但从整体来看,喷雾干燥复合粉蛋白质营养价值更高。观察复合粉微观结构,喷雾干燥复合粉呈球状,有利于颗粒与水分接触;真空冷冻干燥复合粉形状不规则,颗粒之间出现黏结,不利于颗粒与水分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粕 红枣 喷雾干燥 真空冷冻干燥 微观结构 模拟消化 热稳定性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固化挥发油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严红梅 贾晓斌 +2 位作者 张振海 孙娥 徐怡皓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2-226,共5页
本文考察了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固化挥发油的特性。分别应用GO吸附丁香油与莪术油,以丁香酚和莪术醇收率为指标,优选GO用量;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扫描电镜法对固化粉末进行物相表征;考察GO对挥发油中有效成分体外溶出和受热... 本文考察了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固化挥发油的特性。分别应用GO吸附丁香油与莪术油,以丁香酚和莪术醇收率为指标,优选GO用量;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扫描电镜法对固化粉末进行物相表征;考察GO对挥发油中有效成分体外溶出和受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O与挥发油最佳固化比例为1∶1,挥发油被固化后,对有效成分的体外溶出速率基本无影响,且受热稳定性得到提高。GO固化中药挥发油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氧化石墨烯 吸附率 表征 体外溶出度 受热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与香蕉种质离体保存相关的几个遗传学问题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元立 易干军 +1 位作者 周碧容 曾继吾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5-369,共5页
目前香蕉种质的离体保存主要有缓慢生长保存和超低温保存两种方法。综合有关文献综述和讨论了香蕉种质离体保存过程涉及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稳定性和完整性、适应等遗传学问题。在开展香蕉种质离体保存的过程中,对离体保存所带来的遗传... 目前香蕉种质的离体保存主要有缓慢生长保存和超低温保存两种方法。综合有关文献综述和讨论了香蕉种质离体保存过程涉及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稳定性和完整性、适应等遗传学问题。在开展香蕉种质离体保存的过程中,对离体保存所带来的遗传学方面的影响加以重视并设法减少其影响十分重要:(1)香蕉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香蕉种质的离体保存主要以始于吸芽茎尖的培养物作为保存材料;为减少取样环节样本容量较小带来的影响,建议保存数量较大的种质份数。(2)离体保存尤其是缓慢生长保存会引起香蕉种质的遗传不稳定性,因此有必要进行定期的检测。目前香蕉种质遗传稳定性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形态鉴别、超微结构的观察、同工酶分析和分子标记等。(3)与缓慢生长保存相比较,超低温保存除了在保存过程中香蕉种质遗传稳定性较高,在实现对香蕉种质的长期保存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种质 离体保存 遗传多样性 遗传稳定性和完整性 适应
下载PDF
染料木素MePEG-PLGA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何礼 韩瑞伟 +4 位作者 唐晓飞 李明 刁磊 韩伟 阎雪莹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2012年第6期477-482,共6页
目的制备染料木素(GEN)MePEG-PLGA共聚物胶束,考察其理化性质、初步稳定性及静脉给药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胶束,考察其形态、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动态膜透析技术考察其释药行为... 目的制备染料木素(GEN)MePEG-PLGA共聚物胶束,考察其理化性质、初步稳定性及静脉给药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胶束,考察其形态、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和Zeta电位;采用动态膜透析技术考察其释药行为,并对其释药规律进行拟合;将胶束冻干品置于4℃冰箱中保存,分别于放置1 d、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取样,考察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变化;对健康大鼠尾静脉注射GEN胶束,采用HPLC测定GEN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采用DAS 2.0软件处理血药浓度数据,SPSS 17.0软件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制备所得胶束的包封率为(84.43±2.93)%,载药量为(2.63±0.91)%,粒径为(63.75±4.12)nm;GEN胶束的释药行为最符合Weibull模型;GEN胶束冻干品6个月渗漏率为2.45%,载药量下降0.18%;大鼠尾静脉注射GEN胶束和GEN乳剂40 mg.kg 1后,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分别为(99.46±4.77)mg.L 1.h和(57.51±1.37)mg.L 1.h,t1/2分别为(7.48±1.15)h和(4.95±1.15)h,Cmax分别为(16.03±1.20)mg.L 1和(16.73±1.10)mg.L 1,CL分别为(0.36±0.02)L.h 1.kg 1和(0.67±0.02)L.h 1.kg 1。结论制备所得的GEN胶束形态规整,粒径分布狭窄,包封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缓释特征,稳定性良好,并且明显改变了GEN的药动学行为,使其消除减慢,同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素 胶束 体外释放 稳定性 药动学
原文传递
马蔺子素脂质体的体外药剂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锋 戴俊东 +3 位作者 吕万良 张烜 李德华 张强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研究马蔺子素脂质体的体外药剂学性质。方法:采用反相蒸发(REV)法制备马蔺子素脂质体,建立马蔺子素的HPLC含量测定法。检验其各项物理化学性质,考察其稳定性与体外释放。结果:马蔺子素脂质体包封率达到98%以上,粒径在100nm左右,3... 目的:研究马蔺子素脂质体的体外药剂学性质。方法:采用反相蒸发(REV)法制备马蔺子素脂质体,建立马蔺子素的HPLC含量测定法。检验其各项物理化学性质,考察其稳定性与体外释放。结果:马蔺子素脂质体包封率达到98%以上,粒径在100nm左右,3个月内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48h不超过30%。结论:所制得的马蔺子素脂质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优良,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蔺子素 脂质体 体外释放 稳定性试验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磷脂复合物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益 李婉蓉 +5 位作者 杨佳佳 周雪 吴林菁 甘诗泉 沈祥春 陶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4277-4283,共7页
目的制备氧化苦参碱(OMT)磷脂复合物(PC)自乳化释药系统(OMT-PC-SEDD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及体外释放度考察。方法通过伪三元相图的绘制,以乳化区域面积为指标,筛选处方中乳化剂、助乳化剂种类及混合乳化剂比值(K_m),以溶解度大小考察... 目的制备氧化苦参碱(OMT)磷脂复合物(PC)自乳化释药系统(OMT-PC-SEDD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及体外释放度考察。方法通过伪三元相图的绘制,以乳化区域面积为指标,筛选处方中乳化剂、助乳化剂种类及混合乳化剂比值(K_m),以溶解度大小考察油相种类,确定最佳处方;并对OMT-PC-SEDDS的外观、平均粒径、自乳化时间、体外释放特性及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 OMT-PC-SEDDS最佳处方为乳化剂Kolliphor HS 15与助乳化剂乙醇质量比为2∶1,中链甘油三酯(MCT)与Kolliphor HS 15和乙醇的总质量的质量比为2∶8。制备得到的OMT-PC-SEDDS外观呈澄明液体,稳定性良好,加水稀释后形成浅乳白色并带淡蓝色乳光的乳液,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呈类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355.00±19.50)nm,Zeta电位为(-12.80±0.66)mV。在pH 6.8磷酸缓冲液中,OMT、OMT-PC和OMT-PC-SEDDS的体外释放在4 h分别达到93.84%、88.39%、88.61%。结论考察所得最佳处方制备的OMT-PC-SEDDS粒径适宜,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磷脂复合物 伪三元相图 自乳化释药系统 体外释放 稳定性
原文传递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基于甘草酸的葛根素纳米乳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琳琳 李小芳 +3 位作者 谢龙 宋佳文 廖艳梅 仲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180-3186,共7页
目的以甘草酸为天然稳定剂制备葛根素纳米乳(Pue-NE),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高速剪切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Pue-NE,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为自变量,运用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 目的以甘草酸为天然稳定剂制备葛根素纳米乳(Pue-NE),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高速剪切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Pue-NE,以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为自变量,运用总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对最优处方制备的Pue-NE进行理化性质和释放特性考察。结果Pue-NE的最佳处方为葛根素质量浓度5.0 mg/mL,甘草酸质量浓度1.75 mg/mL,辛癸酸甘油酯用量3.5 mL。Pue-NE平均粒径为(184.5±0.8)nm、PDI为0.088±0.002、Zeta电位为(10.56±0.35)mV、电导率为(98.3±0.4)μs/cm、pH为6.750±0.005、溶解度为(4.970±0.008)mg/mL、载药量为(99.4±0.2)%,浊度为(24.3±1.0)cm−1(n=3)。经染色法鉴别为O/W型乳液,透射电镜扫描结果显示液滴呈大小均匀的圆球形。稳定性结果表明,Pue-NE在25℃条件下,储存稳定性良好。体外释放结果表明,24 h内Pue-NE在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度最大。结论以甘草酸为天然稳定剂制备Pue-NE不仅制备方法简便,还可有效替代传统化学合成稳定剂的使用,改善葛根素的溶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乳 葛根素 甘草酸 天然稳定剂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总评归一法 体外释放 高速剪切联合高压均质法 浊度 溶解度 O/W型乳液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外源基因在苹果转基因植株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倩倩 常腾飞 +1 位作者 师校欣 杜国强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9-544,共6页
以继代培养13年的转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基因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Ⅱ)基因苹果嘎拉、王林、乔纳金和富士组培苗及田间定植6~8年的转基因植株为试材,应用卡那霉素筛选和PCR扩增分析对外源基因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57个... 以继代培养13年的转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基因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Ⅱ)基因苹果嘎拉、王林、乔纳金和富士组培苗及田间定植6~8年的转基因植株为试材,应用卡那霉素筛选和PCR扩增分析对外源基因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57个苹果转基因株系组培苗中均可检测出CpTI特异基因片断;转化株系在添加50mg/L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正常。田间株系PCR检测结果表明,转入的外源CpTI基因在所测株系的叶片、花粉及大部分根系中稳定存在,有极少数株系的根系中未检测到特异表达条带。结果说明外源基因可以在转基因植株中稳定存在,但在不定根发生过程中有可能会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组培苗 田间植株 外源基因 稳定性
下载PDF
槐定碱脂质体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彭海龙 雷志强 +2 位作者 刘燕燕 张文龙 熊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考察槐定碱脂质体处方工艺,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以包封率为主要指标,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槐定碱脂质体,用正交试验筛选优化最佳处方工艺,并考察脂质体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体外释放度及稳定性等理化性质。结果:槐... 目的:考察槐定碱脂质体处方工艺,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以包封率为主要指标,采用逆相蒸发法制备槐定碱脂质体,用正交试验筛选优化最佳处方工艺,并考察脂质体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体外释放度及稳定性等理化性质。结果:槐定碱脂质体在电镜下呈类圆形,平均粒径为(232±11)nm,药物包封率为(50.8±1.6)%,Zeta电位为-32.6mV,体外45h累积释放率为89%,在冷藏条件下较稳定。结论:槐定碱脂质体包封率为(50.8±1.6)%,带负电,粒径分布均匀,为槐定碱制备成靶向制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定碱 脂质体 包封率 体外释放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