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抵民心的时代力作——评《人民的名义》话剧剧本兼论现实主义题材戏剧的创作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1-84,共4页
现实题材话剧《人民的名义》通过戏剧艺术手段,直面现实问题,紧跟时代潮流,讲述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惊心动魄的反腐征程,描摹了一幅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时代画卷,被视为当下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标杆性作品。通过观赏性、... 现实题材话剧《人民的名义》通过戏剧艺术手段,直面现实问题,紧跟时代潮流,讲述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惊心动魄的反腐征程,描摹了一幅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时代画卷,被视为当下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标杆性作品。通过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三方面解读话剧《人民的名义》,剖析其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以及人物形象等,反映了当代现实主义题材戏剧创作的必要性,彰显戏剧作品兼具"三性统一"优良品质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 话剧剧本 现实主义题材 戏剧创作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吴礼权 谢元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4-21,共8页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是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为交际工具,但是在对同一外国人名的翻译上常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是两岸的中国人在选择作为注音符号的汉字来音译外国人名时,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用字不...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是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为交际工具,但是在对同一外国人名的翻译上常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是两岸的中国人在选择作为注音符号的汉字来音译外国人名时,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用字不一致现象。事实上,这并不是单纯的用字问题,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语言心理,折射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微妙的心理差异。台湾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备于我"的"天朝心态",而大陆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则表现出一种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渐趋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名 音译 修辞行为 中国文化 心理
下载PDF
当代中国电影“主旋律”美学发展史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琰娇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0-87,共8页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和电影《战狼2》同时实现了意识形态价值导向、商业效益、观众口碑的三重成功,将"主旋律"美学带入"人民影视剧"时期。本文通过对四个阶段"主旋律"美学的完整回顾,尝试在"人民&q...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和电影《战狼2》同时实现了意识形态价值导向、商业效益、观众口碑的三重成功,将"主旋律"美学带入"人民影视剧"时期。本文通过对四个阶段"主旋律"美学的完整回顾,尝试在"人民"主体的情感结构与"主旋律"美学的交互生产中,重写当代中国电影的"主旋律"美学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电影 人民影视剧 主旋律 战狼2 人民的名义
原文传递
网络民族主义表达及文化消费景观——美联航事件、《人民的名义》谈话录 被引量:4
4
作者 杜骏飞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9-112,共4页
文章基于微信公众号《杜课》中刊载的对话内容,以美联航暴力逐客事件和《人民的名义》热播为案例,剖析网络民族主义表达以及网络文化消费。新闻人在面对网络上类似的民族主义舆情事件时,不但要以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加以自律,同时要对非... 文章基于微信公众号《杜课》中刊载的对话内容,以美联航暴力逐客事件和《人民的名义》热播为案例,剖析网络民族主义表达以及网络文化消费。新闻人在面对网络上类似的民族主义舆情事件时,不但要以新闻道德和职业操守加以自律,同时要对非理性的情绪表达和过激行为加以引导和规劝;对于《人民的名义》的热播现象,应该看到其表达主题在主流价值观层面上的舆论引导作用,还要看到网民在讨论互动中产生的网络亚文化内涵,同时,更要警惕其背后娱乐狂欢式的自我麻醉和精神空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联航 网络民族主义 网民 人民的名义 培养理论 文化消费
下载PDF
“民心”:艺术作品的基石——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程德香 苏培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7-41,共5页
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开播至收官一直受到观众热捧。究其原因,是其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将来自自然社会的"内蕴真实"和高于自然的"逻辑真实"淋漓尽致地还原出来,揭示了当... 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开播至收官一直受到观众热捧。究其原因,是其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将来自自然社会的"内蕴真实"和高于自然的"逻辑真实"淋漓尽致地还原出来,揭示了当下社会政治生活,回应了人民的呼声,从现实性和人民性方面为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树立了新标杆。作品在反映时代的同时既顺应民心又培养观众的审美趣味,同时做到了艺术性和真实性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 真实性 民心 主旋律影视剧
下载PDF
现实主义表演美学的沉淀与发展——对《人民的名义》热播的思考 被引量:3
6
作者 朱鹏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8期12-15,共4页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的热播体现了现实主义表演美学的沉淀与发展,数十位"老戏骨"精湛的表演把"自然、生活、真实"的现实主义表演美学原则诠释得淋漓尽致,塑造了赵德胜、陈岩石、李达康等数十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的热播体现了现实主义表演美学的沉淀与发展,数十位"老戏骨"精湛的表演把"自然、生活、真实"的现实主义表演美学原则诠释得淋漓尽致,塑造了赵德胜、陈岩石、李达康等数十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现实主义表演美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出发",这为"颜值"表演提供了一个参照坐标;对剧中人物的表演从美学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现实主义表演美学原则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表演 美学原则 《人民的名义》
下载PDF
场面处理的三重超越:一种“计量电影学”的视角 被引量:3
7
作者 杨世真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第3期65-71,共7页
对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评论总体上存在重内容轻形式的失衡现象,脱离了形式分析的价值判断极易导致主观随意性。从统计学角度出发,在对该剧的场面类型与场面数量进行量化统计的基础上,将其与《纸牌屋》的场面处理进行比较分析,... 对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评论总体上存在重内容轻形式的失衡现象,脱离了形式分析的价值判断极易导致主观随意性。从统计学角度出发,在对该剧的场面类型与场面数量进行量化统计的基础上,将其与《纸牌屋》的场面处理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该剧在场面处理上的鲜明特色与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从纵向看,超越了我国传统“影戏说”主导下舞台化场面的时空局限;从横向看,超越了平行蒙太奇手法,创造性地拆分一个故事场面为多个播映场次,实现从“纺纱式”单一线性结构向“搓绳式”复合线性结构的跃升,在场景转换频率及镜头剪辑率等节奏指标数据统计分析上,甚至超过同类题材电视剧大片《纸牌屋》;从产业看,超越大制作与注水剧,走出了一条向形式创意要艺术生产力与竞争力、保持艺术性与商业性相平衡的新路子。这种建立在量化统计与文本形式细读细究基础上的影视研究,无疑更具有客观性、说服力与生命力,有助于“中国电影学派”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电影学 场面 《人民的名义》 《纸牌屋》
下载PDF
反腐剧对公众举报腐败意愿的影响——以《人民的名义》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杜治洲 蒋美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7-56,共10页
反腐剧的播出经常会受到观众的关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更是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反腐败问题的热烈讨论。研究反腐剧对观众参与反腐的意愿尤其是举报腐败意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和... 反腐剧的播出经常会受到观众的关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更是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反腐败问题的热烈讨论。研究反腐剧对观众参与反腐的意愿尤其是举报腐败意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并依此提出通过反腐剧提升公众举报腐败意愿的若干建议:适时推出优秀的反腐剧,加强对腐败危害的宣传;反腐剧不要过多透露腐败细节;反腐剧要展现完善的腐败举报制度;反腐剧要突出腐败治理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腐剧 《人民的名义》 公众参与反腐 腐败认知度 举报意愿
下载PDF
从温州地名看浙南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 被引量:1
9
作者 盛爱萍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08-112,共5页
地名是文化的化石,温州地名积淀了浙南文化的深厚底蕴。考察温州地名,可以探讨历史上浙南人口迁徙的原因;分析迁徙后形成的地名类型,能反映民俗、迁徙者的心态,印证人口迁徙的路线及民族融合的状况。
关键词 温州 地名 迁徙 民族 融合
下载PDF
反腐剧制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一性分析——以《人民的名义》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磊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12-113,116,共3页
反腐剧的制作和传播逐渐成为了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它和反腐剧的制作和传播在理论来源上具有统一性;反腐剧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一定阶级和时代的... 反腐剧的制作和传播逐渐成为了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它和反腐剧的制作和传播在理论来源上具有统一性;反腐剧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一定阶级和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时代性,这也就决定了反腐剧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在目的上具有统一性;反腐本身就是德育范畴,反腐工作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方面,因此,反腐剧制播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具有同一性;影视剧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它的制播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二者的传播路径具有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腐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的名义
下载PDF
创新与探索: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由菊 罗心欲 杨尚昆 《高教学刊》 2019年第18期33-35,共3页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途径需要不断探索。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铁腕反腐,深得民心。素材源于现实、尺度超乎想象的“现象级”反腐剧作《人民的名义》曾引发收视狂潮。真实、正义、正能量是其备受大学生关...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途径需要不断探索。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铁腕反腐,深得民心。素材源于现实、尺度超乎想象的“现象级”反腐剧作《人民的名义》曾引发收视狂潮。真实、正义、正能量是其备受大学生关注和追捧的根本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战线应广泛凝聚共识,增强创新意识,以研习反腐剧作为重要抓手,开辟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新路径,做好“三个结合”即专题教育与系列活动相结合、党校学习与民主生活会相结合以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理想信念教育 时代路径 人民的名义
下载PDF
从“苍天”到“人民”——论反腐题材电视剧崇高感的审美渐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斌 李轩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5期100-106,共7页
反腐题材电视剧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其生产创作也经历了诸多起伏转折。因反腐剧与社会政治语境的密切关联,使得其内含的主旋律文化的崇高审美在这一语境的变迁中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以点面结合的方式,选取关键时间节点且具代表性的... 反腐题材电视剧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其生产创作也经历了诸多起伏转折。因反腐剧与社会政治语境的密切关联,使得其内含的主旋律文化的崇高审美在这一语境的变迁中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以点面结合的方式,选取关键时间节点且具代表性的三部反腐剧《苍天在上》《绝对权力》《人民的名义》为审美客体,可以探析到反腐剧崇高感的审美渐变历程。反腐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感呈现较为明显的变化:早期对"清官"形象的塑造体现的是人物形象的感性崇高,中期对"权力-腐败"关系的描绘体现的是主题意义的理性崇高,而当前对人民主体的描写体现的是叙述主体的人性崇高。从这一特殊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历史语境与大众审美需求,可透视出反腐剧历史衍变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腐剧 崇高感 大众审美 《苍天在上》 《绝对权力》 《人民的名义》
下载PDF
王安石变法新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立泉 《云梦学刊》 2001年第4期48-51,共4页
王安石变法具有三个特点 ,即重名轻实、重赋敛轻生产、重富国轻富民。它没有给百姓带来利益 ,相反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农田水利法 青苗法 北宋 免役法 市易法
下载PDF
《人民的名义》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兰燕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在反腐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以《人民的名义》剧中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在借鉴了女性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剧中女性进行了正面与负面、依附型与独立型的区分,并认为该剧所塑造的一些负面... 在反腐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以《人民的名义》剧中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在借鉴了女性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剧中女性进行了正面与负面、依附型与独立型的区分,并认为该剧所塑造的一些负面女性形象,因为充满了现代与传统、欲望与正义之间的矛盾而比正面女性形象更丰富、饱满、鲜活,充满了吸引观众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 女性 形象
下载PDF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叙事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志朴 《保定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74-76,105,共4页
以清代小说、戏剧的叙事理论厘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审美内容,发现该剧通过情节设计,有效地抓住观众眼球,用小说叙事放慢节奏的手法引动观众兴趣。《人民的名义》一剧设计了一系列似中有异、同中相反的人物,体现了传统叙事学理论中&... 以清代小说、戏剧的叙事理论厘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审美内容,发现该剧通过情节设计,有效地抓住观众眼球,用小说叙事放慢节奏的手法引动观众兴趣。《人民的名义》一剧设计了一系列似中有异、同中相反的人物,体现了传统叙事学理论中"避"和"犯"的辩证关系,从而实现了故事情节的"千曲百折""突起波澜",为观众创造了丰富的审美感知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 叙事理论 审美价值
下载PDF
云县白莺山“阿维”茶含义考说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明生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56-60,70,共6页
临沧作为云南省茶叶大市,打造茶叶品牌,意义十分重大。云县白莺山古茶资源打造多年,出现了"阿维"茶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点的品牌。然而,目前无论是茶文化研究者,还是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当地群众,对"阿维"这... 临沧作为云南省茶叶大市,打造茶叶品牌,意义十分重大。云县白莺山古茶资源打造多年,出现了"阿维"茶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点的品牌。然而,目前无论是茶文化研究者,还是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当地群众,对"阿维"这一名称的含义却有种种不同的解释。为此,文章通过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分析,提出"阿维"为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族、布朗族历史上一个杰出人物的名字,即"阿维"首先是人名,然后才演变为山名、地名这一观点。文章从一个侧面进一步阐明了"濮人"先民们发现和栽培茶叶的丰功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 名称 濮人 考说
下载PDF
基层党建工作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实践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双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1年第2期64-65,共2页
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通过大众化通俗化语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创建特色党建品牌,分别从“擘画蓝图,引领一流”“人民名义,劳动解放”“时代之问,劳动联合”三个切入点开展创新,打造特色。
关键词 特色党建品牌 擘画蓝图 人民名义 时代之问
下载PDF
《人民的名义》:政治理想和现实差距的弥合
18
作者 李双伶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10-115,共6页
作为一部近年来少有的关心政治和现实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等多种叙述方式,显示出制作团队对现实的热切关怀。这部电视剧想象了一种弥合社会现状和政治理想之间的巨大裂隙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试图通过这... 作为一部近年来少有的关心政治和现实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等多种叙述方式,显示出制作团队对现实的热切关怀。这部电视剧想象了一种弥合社会现状和政治理想之间的巨大裂隙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试图通过这样一部剧,想象一种在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大环境下讨论中国问题的新景象。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的积极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 政治理想 社会问题 侯亮平
下载PDF
引导老干部“老有所为”研究——从《人民的名义》陈岩石人物形象谈起
19
作者 李璇 《社会福利》 2017年第10期46-49,共4页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声望高、阅历深、作风优,在国家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老干部陈岩石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剧中他舍己为人,乐于奉献,受群众爱戴,但是也惹了很多非议。论文...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声望高、阅历深、作风优,在国家发展建设的各个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老干部陈岩石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剧中他舍己为人,乐于奉献,受群众爱戴,但是也惹了很多非议。论文以陈岩石人物形象为案例,结合一些社会现象和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实际,就老干部从思想认识、管理体制、管理措施等方面对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以拓宽思路,挖掘好、引导好、发挥好老干部这一宝贵财富蕴含的正能量,推动党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 陈岩石 老干部服务 老干部管理
原文传递
以面子系统分析《人民的名义》中的称谓语
20
作者 廖艳艳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72-75,共4页
称谓语是说话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合适的称谓语是交际成功的第一步,所以称谓语的选用在交际中尤为重要。探讨了Scollon的三种典型的面子系统作用于《人民的名义》中称谓语的选用,结果表明人们在互相称呼对方时,会因地位的高低... 称谓语是说话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合适的称谓语是交际成功的第一步,所以称谓语的选用在交际中尤为重要。探讨了Scollon的三种典型的面子系统作用于《人民的名义》中称谓语的选用,结果表明人们在互相称呼对方时,会因地位的高低、关系的亲疏而选用不同的称谓语。尊敬面子系统里的交际双方在称呼对方时通常使用名加上职务的称呼方式;一致性面子系统里的交际双方在称呼对方时通常只叫对方的名或者使用亲属称谓词;在等级面子系统里,职位高的人称呼比其职位低的人时通常用对方的名字;而职位低的人在称呼比其职位高的人时通常使用姓名加上职务或者姓加上职务的称呼方式。但在实际交谈中,交际双方会因为特殊的关系以及特殊的情境而使用"非正常"的称谓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子系统 人民的名义 称谓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