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2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global cultivated land change since the 1980s 被引量:22
1
作者 YAO Ziyan ZHANG Lijuan +2 位作者 TANG Shihao LI Xiaxiang HAO Tianti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7年第7期771-785,共15页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between 1982 and 2011 using global vector-based land use/land cover data. (1) Ou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global cultivated land area ...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between 1982 and 2011 using global vector-based land use/land cover data. (1) Ou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global cultivated land area increased by 528.768×10^4 km^2 with a rate of 7.920×10^4 km^2/a, although this increasing trend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global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 fastest in the 1980s. Since the 1980s,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and Oceania increased by 170.854×10^4 km^2, 107.890×10^4 km^2, and 186.492×10^4 km^2,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hat in Asia, Europe and Africa decreased by 23.769×10^4 km^2, 4.035×10^4 km^2 and 86.76×10^4 km^2,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and Oceania exhibited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of 7.236× 10^4 km^2/a, 2.780×10^4 km^2/a and 3.758×10^4 km^2/a,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that of Asia, Europe and Africa exhibited decreasing trend rates of–5.641×10^4 km^2/a,–0.831×10^4 km^2/a and–0.595×10^4 km^2/a,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decreasing trend in Asia was significant. (2) Since the 1980s, the increase in global cultivated lands was mainly due to converted grasslands and woodlands, which accounted for 53.536% and 26.148% of the total increase,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 was found in southern and central Africa, eastern and northern Australia, southeastern South America, central US and Alaska, central Canada, western Russia, northern Finland and northern Mongolia. Among them, Botswana in southern Africa experienced an 80%–90% increase, making it the country with the highest increase worldwide. (3) Since the 1980s, the total area of cultivated lands converted to other types of land was 1071.946×10^4 km^2. The reduction was mainly converted to grasslands and woodlands, which accounted for 57.482% and 36.000%, respectively. The reduction occurred mainly in southern Sudan in central Africa, southern and central US, southern Russia, and southern European count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ivated lands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 spatial pattern GLOBAL 1980s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综述 被引量:19
2
作者 晏雪平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7-200,共14页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Chinese water conservancy in the modern sense starts from 1930s.Its main study object is technology.Chinese water conservancy study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field of study in the past since 1980...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Chinese water conservancy in the modern sense starts from 1930s.Its main study object is technology.Chinese water conservancy study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field of study in the past since 1980s.Not only involved the technology,but also the 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 and so on.It becomes a classical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Because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perspective of multidisciplinary,the study of history of Chinese water conservancy has reached fruitful achievements,but also problems.But,there is no summary about history of Chinese water conservancy up to date.I hope this paper have benefit for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史 中国 综述 年代 大禹治水 经济发展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流域径流增加的事实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韩添丁 叶柏生 +1 位作者 丁永建 焦克勤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5-659,共5页
对应于新疆气候转型过程,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径流呈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河源区1号冰川水文点、跃进桥水文站及出山口英雄桥水文站径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增大趋势,但其增加过程的转折时间不尽一致.乌鲁木齐河源1... 对应于新疆气候转型过程,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径流呈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河源区1号冰川水文点、跃进桥水文站及出山口英雄桥水文站径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增大趋势,但其增加过程的转折时间不尽一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径流在1997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主要是由于强烈的升温过程导致了冰川的强烈消融和河源区降水的连续增加双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跃进桥水文站径流年际趋势同步和相似于河源区1号冰川水文点径流的变化.初步分析表明:径流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高山区降水的显著增加,而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的区域在高山带及山前平原区,中、低山带降水的增加趋势不是非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 径流 降水 20世纪80年代
下载PDF
80年代黄河中游降雨特点及其对入黄沙量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云璋 彭梅香 温丽叶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0-14,共5页
80年代黄河中游平均年降水量为464mm,是近40年来降水量最少的10年,尤以7~8月降水量减少最多。受夏季风和地形差异的影响,主要少雨区在北中部的河龙区间。正是由于主要产沙区特别是河龙区间大、暴雨的显著减少,导致该区间入黄沙量锐减。
关键词 降雨 河流 泥沙 统计分析 黄河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 被引量:8
5
作者 杨红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90-94,共5页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影响下寻根意识与现代意识得以强化,又由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少数民族作家自觉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潮流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20世纪80年代 文化寻根
下载PDF
从高校美国文学教材看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廖炜春 金衡山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49,96,共7页
文革结束之后,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文学史、作品选读和文学批评理论等三个方面考查当时的高校美国文学教材,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尽管在研究方法上有着共同的时代局限性,但其编写体例、作家作品选择以及评介等都表明,在... 文革结束之后,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文学史、作品选读和文学批评理论等三个方面考查当时的高校美国文学教材,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尽管在研究方法上有着共同的时代局限性,但其编写体例、作家作品选择以及评介等都表明,在高校学术体制重建和发展时期,美国文学教学正逐步摆脱旧的研究视角,自觉吸纳国外最新的学术成果,为未来美国文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美国文学教学与研究 美国文学教材
原文传递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陈云的经济指导思想 被引量:7
7
作者 房维中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7,共11页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直存在着盲目追求高速度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也是这样,经历了调整、高涨、再调整的过程。陈云在这十年中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首先要把“实事”搞清楚,从长期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直存在着盲目追求高速度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也是这样,经历了调整、高涨、再调整的过程。陈云在这十年中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首先要把“实事”搞清楚,从长期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该调整的时候就要退够,等等。实践证明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这些基本原则是完全正确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陈云 经济建设 发展速度
原文传递
日本译制片在中国:一种现象学描述 被引量:6
8
作者 魏建亮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4期28-34,40,共8页
自195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第一部日本电影以来,日本电影在中国已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同苏联电影、美国电影一样,日本电影也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及中国电影产生过较大影响,但至今没人专门研究它。文章从历史的角度,爬梳了日... 自195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第一部日本电影以来,日本电影在中国已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同苏联电影、美国电影一样,日本电影也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及中国电影产生过较大影响,但至今没人专门研究它。文章从历史的角度,爬梳了日本电影的流变,呈现出它在中国60年中"起潮(50-70年代)→高潮(80年代)→退潮(90年代)→回潮(新世纪)"状的行进曲线。这种现象学描述为进一步研究日本电影及它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译制片 行进曲线 80年代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文学热”与大学文学教育——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为中心 被引量:6
9
作者 周敏 《嘉兴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7-65,共9页
反思中国当下大学文学教育需要建立一种历史性维度。以在作家培养上颇有成就与特色的华东师大中文系为中心,进入20世纪80年代"文学热"背景下的大学文学教育,通过考察与揭示其在文学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目标、具体文学课堂以及... 反思中国当下大学文学教育需要建立一种历史性维度。以在作家培养上颇有成就与特色的华东师大中文系为中心,进入20世纪80年代"文学热"背景下的大学文学教育,通过考察与揭示其在文学教育理念、专业培养目标、具体文学课堂以及校园文学表达与交流环境等方面是如何营造与建立旨在鼓励创作与激发文学感悟的文学氛围与机制,为当下普遍缺乏文学性的文学教育现状提供思路与方法,从中思考文学教育"重返80年代"的意义,让文学教育回到文学教育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师范大学 文学教育 80年代 文学热 作家群 文学机制
下载PDF
性观念:70后和80后的比较——基于CGSS2005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思琦 《西北人口》 CSSCI 2012年第2期89-92,共4页
当前中国社会有关70后和80后之间的各种争论层出不穷,主要集中在性观念等道德观的层面,例如,许多人认为80后在性观念上面比70后更为开放,但是缺乏严谨的数据论证。因此,本文使用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的数据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7... 当前中国社会有关70后和80后之间的各种争论层出不穷,主要集中在性观念等道德观的层面,例如,许多人认为80后在性观念上面比70后更为开放,但是缺乏严谨的数据论证。因此,本文使用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的数据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70后、80后这种基于年龄的代际概念并没有统计上的意义,即在控制相关变量后,这两个年龄阶段群体的性观念开放程度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观念 70后 80后 代际 CGSS2005
下载PDF
“80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关系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光金 程永佳 陈朝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第9期1366-1368,共3页
目的探究80后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并以291名1979年及以前出生的个体为对照群体。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451名80后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80后和对照群体的幸... 目的探究80后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并以291名1979年及以前出生的个体为对照群体。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451名80后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80后和对照群体的幸福感总分没有显著差异(t=1.21,P=0.23),但比对照群体更多使用消极应对方式(t=-2.08,P=0.04);280后幸福感性别差异不显著(t=0.02,P>0.05),但女性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3消极应对和幸福感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幸福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4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总分对80后幸福感均有预测作用,联合解释幸福感28.2%的变异(t=4.14,P<0.001)。结论 "80后"群体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幸福感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后 幸福感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下载PDF
近二十余年以来"反训"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志生 黄建宁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15-117,共3页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20年来,语言学界对"反训"问题的讨论异常活跃,其研究涉及到"反训"的定名、性质、反训词的存在与否及其原因和范围等方方面面,本文试对此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回顾总结,并对今后的反训研究提出一点...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20年来,语言学界对"反训"问题的讨论异常活跃,其研究涉及到"反训"的定名、性质、反训词的存在与否及其原因和范围等方方面面,本文试对此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回顾总结,并对今后的反训研究提出一点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反训 共时 研究综述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ATMOSPHERIC AEROSOL OPTICAL DEPTH OVER CHINA IN 1980s 被引量:4
13
作者 罗云峰 李维亮 +2 位作者 周秀骥 何晴 倾继祖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0年第4期490-498,500-502,共12页
This paper retrieves the yearly and monthly mean 0.75μm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of 41 A-class solar radiation stations over China from 1979 to 1990,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AOD over Chi... This paper retrieves the yearly and monthly mean 0.75μm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of 41 A-class solar radiation stations over China from 1979 to 1990,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AOD over China mainland.The data employed are daily direct solar radiation and sunshine duration,as well as the TOMS version-7 ozone observation data in the same time.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iehuan Basin is the largest center of yearly mean AOD over China.and the other two larger centers lie in Wuhan City and the South Xinjiang Basin, separately.AOD values are also relatively larger in the middle-and-lower reaches area of Changjiang River.Shandong Peninsula and coastal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while in Yunnan Province,coastal area of Fujian Province.most parts of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China,AOD values are relatively smaller.The distribution of AOD varies with different months.In most parts of China.the maximum of AOD occurs in spring season;but the minimum varies in different regions,From 1979 to 1990.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West Siehuan Basin,North Guizhou Province.most areas of the middle-and-lower reaches of Changjiang River,Shandong Peninsula and west part of South Xinjiang Basin.AOD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But in Northeast China, most part of Northwest China,Yunnan-Guizhou Plateau,western Guangxi Region and the coastal areas of East China,AOD shows decreasing tendency.Generally,the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OD in China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ical models,i.e.,mono-modal types A and B,bimodal and Poly-mod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VARIATION 1980s
原文传递
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象范畴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合林 张绍时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5-71,共7页
意象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典意象范畴研究已成为古文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从意象范畴的概念界定、渊源流变、意涵阐释、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作出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来看,80年... 意象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典意象范畴研究已成为古文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从意象范畴的概念界定、渊源流变、意涵阐释、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状况作出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来看,80年代以来学界对意象范畴的研究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也部分地解决了问题,这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正走向深化。但异见与分歧依然不少,有不少方面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尚难以解决,规范化、高品质的学术研究还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意象 范畴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旅游影响研究进展及述评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迎华 朱竑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4年第3期53-62,共10页
旅游业的发展给国家或地区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旅游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收支平衡、赚取外汇,但同时也会产生瓶颈效应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旅游还会对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居民生活方式... 旅游业的发展给国家或地区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旅游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收支平衡、赚取外汇,但同时也会产生瓶颈效应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旅游还会对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居民生活方式、民族传统文化等带来一定影响。此外,旅游对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如对土壤、地下水、空气、植被等形成一定影响。文章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有关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旅游影响研究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旅游业 国内旅游 外汇 居民生活 就业机会 收支平衡 影响研究 定影 空气
下载PDF
中国科幻文学创作进入80后时代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30,38,共10页
2016年,郝景芳继刘慈欣之后,成为第二个摘得世界顶级科幻文学奖项——"雨果奖"的中国作家。这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已进入"80后时代"。陈楸帆、飞氘、夏笳、郝景芳等为代表的80后科幻作家,以既不同于刘慈欣、王... 2016年,郝景芳继刘慈欣之后,成为第二个摘得世界顶级科幻文学奖项——"雨果奖"的中国作家。这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已进入"80后时代"。陈楸帆、飞氘、夏笳、郝景芳等为代表的80后科幻作家,以既不同于刘慈欣、王晋康等核心科幻作家,也不同于70后科幻作家的崭新创作风格,为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风景。但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历史特点,决定了在当今并不需要一场美国式的"新浪潮"运动,如果想要启动一场影响力堪比"新浪潮"之于美国科幻文学创作的创新变革,关键在于80后科幻作家能否突破科幻小说创作的核心问题,即"科学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幻文学 80后 刘慈欣 郝景芳 “雨果奖” “新浪潮”运动
原文传递
论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研究的演进取向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彤宇 王利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9-35,共7页
八十年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传播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学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及其所起的作用的所致。研究是传播的一种方式,八十年代的科学哲学研究基于时代环境和学术演进呈现出三个特征,即学术引... 八十年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传播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学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及其所起的作用的所致。研究是传播的一种方式,八十年代的科学哲学研究基于时代环境和学术演进呈现出三个特征,即学术引进中的两种范式之争,历时与共时交织的立体研究景观,从人物到问题的展开路径。深入探究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十年代 中国科学哲学 演进取向 意义
原文传递
河口镇-龙门区间80年代降雨特点及对水沙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云璋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5-9,共5页
根据河口镇-龙门区间汛期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得到80年代区间降雨的特点是:总量较前期减少10%~20%,是近40年来降雨量最少的10年,其中7~9月较前期减少,6月.反有增加。根据综合降雨指标,建立了降雨指标与水沙量... 根据河口镇-龙门区间汛期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得到80年代区间降雨的特点是:总量较前期减少10%~20%,是近40年来降雨量最少的10年,其中7~9月较前期减少,6月.反有增加。根据综合降雨指标,建立了降雨指标与水沙量的关系式,计算得到降雨变化使水沙量分别减少14.4%和39.5%。80年代水沙较1955~1970年变化总量中,降雨变化影响与人类活动影响所占的比例:水量分别为33.3%和66.7%;沙量分别为63%和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降水量 水沙变化 80年代 影响
下载PDF
启蒙理想 社会主义精神 世俗追求——论20 世纪80 年代小说中的三类女性婚恋观念
19
作者 徐洪军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75-86,共12页
在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女性婚恋观念。一种是对“真爱”的追求。这种婚恋观体现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幸福理想:充分张扬与肯定人的主体性和个人的价值追求。由于这种理想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较大分歧,因... 在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女性婚恋观念。一种是对“真爱”的追求。这种婚恋观体现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幸福理想:充分张扬与肯定人的主体性和个人的价值追求。由于这种理想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较大分歧,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很难落实。第二种是“社会主义新人”式的爱情。这种婚恋观体现的是官方的幸福主张:在物质生活充分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在精神领域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爱情观念最终因为官方的理论追求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纠缠以及与80年代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也难以实现。第三种是永恒而又世俗的婚姻。它体现的是普通民众的幸福理解: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满足。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不太考虑精神层面而主要侧重于物质追求的婚恋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顽强的生命力。但是,这种婚恋观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而且,由于其缺少对情感生活的积极体验和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追问,在追求真正幸福的道路上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婚恋观念 启蒙理想 社会主义精神 世俗追求
下载PDF
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蒙古族舞蹈创作审美特征及其趋向
20
作者 陈琳琳 《中国舞蹈学》 2024年第1期109-118,352,353,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曾经发生一场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生命力的讨论,民间舞蹈对当代社会的适应能力,进一步继承发展的可能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质疑。这一时期的蒙古族舞蹈创作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坚持了民...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曾经发生一场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生命力的讨论,民间舞蹈对当代社会的适应能力,进一步继承发展的可能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质疑。这一时期的蒙古族舞蹈创作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坚持了民族的、生活的审美观念,不断寻求和挖掘蒙古族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内核,彰显出极强的适应性与生命力。本文将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国蒙古族经典舞蹈作品,从创作的主题、结构、动作编排等方面来分析其审美特征及审美观念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蒙古族舞蹈 审美特征 发展趋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