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锐钛矿相变的原位XRD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郑遗凡 李国华 +1 位作者 田伟 马淳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21-1125,共5页
钛氧化物具有3种物相:锐钛矿、板钛矿和金红石,其中,锐钛矿和板钛矿为室温稳定相.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会向热力学更稳定的金红石相转变。锐钛矿向金红石的相变是热力学亚稳定相向稳定相的转变,由于这种相变过程不存在平衡温度.分... 钛氧化物具有3种物相:锐钛矿、板钛矿和金红石,其中,锐钛矿和板钛矿为室温稳定相.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会向热力学更稳定的金红石相转变。锐钛矿向金红石的相变是热力学亚稳定相向稳定相的转变,由于这种相变过程不存在平衡温度.分析研究其相变过程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际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锐钛矿 原位XRD 相变 微应力
下载PDF
激光熔覆制备原位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表层组织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庆茂 何金江 +1 位作者 刘文今 钟敏霖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2,共4页
采用激光预置熔覆技术,通过在FeCSiBRe合金粉末中单独添加强碳化物形成元素Zr和复合添加Zr、Ti、WC元素和碳化物,在中碳钢基体上制备出原位析出的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表层。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AX),对熔覆... 采用激光预置熔覆技术,通过在FeCSiBRe合金粉末中单独添加强碳化物形成元素Zr和复合添加Zr、Ti、WC元素和碳化物,在中碳钢基体上制备出原位析出的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表层。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AX),对熔覆层显微组织特征以及硬质颗粒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观察、分析;利用显微硬度计检测了熔覆层的显微硬度。熔覆层显微组织特征是树枝状的先共晶奥氏体分布在共晶基体上的亚共晶组织。熔覆层与基体成良好的冶金结合且未观察到裂纹和孔隙。熔覆层内析出的硬质颗粒分别是以ZrC和Zr、Ti、W为主的复合碳化物,由于凝固前沿对颗粒的特殊扑获作用,主要分布在枝晶内与枝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析出 亚共晶组织 马氏体 相变 激光熔覆 金属基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
原文传递
催化材料的紫外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范峰滔 徐倩 +3 位作者 夏海岸 孙科举 冯兆池 李灿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17-739,共23页
综述了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研究组利用紫外拉曼以及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在含过渡金属的微孔和介孔材料中活性位结构的表征.分子筛合成机理以及氧化物表面相结构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微孔-介孔材料骨架中超低含量的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或氧化物... 综述了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研究组利用紫外拉曼以及共振拉曼光谱技术在含过渡金属的微孔和介孔材料中活性位结构的表征.分子筛合成机理以及氧化物表面相结构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微孔-介孔材料骨架中超低含量的孤立的过渡金属离子或氧化物包括TS-1,Ti-MCM-41,Fe-ZSM-5,Fe-SBA-15和V-MCM-41等能够通过紫外拉曼光谱可靠、准确地鉴别出来.利用紫外拉曼可避开荧光和增加灵敏度的特点,利用自行设计的可用于原位研究水热合成过程的原位紫外拉曼光谱池,对几种典型分子筛(X型分子和Fe-ZSM-5)的合成过程实现了拉曼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紫外拉曼光谱可以灵敏地检测出合成前体、中间物以及分子筛晶体的演化过程.此外,通过共振拉曼光谱研究了Fe/ZSM-5上的活性中心以及活性氧物种.结果表明,这种具有高活性的氧物种是一种双原子铁物种上的过氧离子,反应的中间物种类似于单加氧酶中的铁络合物.紫外拉曼光谱对氧化锆和氧化钛等氧化物的研究中发现,氧化物的表面与体相结构不同.这一发现对于催化材料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大多数的催化材料性质主要取决于它的表面结构.例如,在氧化钛体系中,将用紫外拉曼光谱鉴定出的表面物相信息与氧化钛光催化活性相关联,提出了"锐钛矿-金红石表面异相结增强光催化活性"的新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拉曼 原位拉曼 微孔和介孔材料 杂原子分子筛 合成机理 相变
下载PDF
采用原位变温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不同气氛下TiO_2的相变机理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利静 郭烈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33-1137,共5页
以TiO2凝胶为模型化合物,利用原位变温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不同气氛下TiO2的相变过程,对比研究原位和非原位情况下的相变情况。研究表明,各种气氛下,原位和非原位时不同气氛下TiO2相变过程均有不同。其中,最常见的空气气氛下非原位与... 以TiO2凝胶为模型化合物,利用原位变温X射线衍射(XRD)研究了不同气氛下TiO2的相变过程,对比研究原位和非原位情况下的相变情况。研究表明,各种气氛下,原位和非原位时不同气氛下TiO2相变过程均有不同。其中,最常见的空气气氛下非原位与原位测定的TiO2从无定型向锐钛矿转变的温度相差近200℃。在500℃以前,TiO2从无定型向锐钛矿转变主要受动力学控制,高温相变过程后在冷却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可逆相变。原位研究的结果表明,相对空气气氛,惰性的氮气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锐钛矿相的生长,但却会加速锐钛相向金红石相转变的进程。还原性的氢气氛较之氩气处理的TiO2具有更好的结晶度,这说明外部环境中的氧可以促进TiO2晶相生长,但在无外部氧环境的情况下,还原性气氛可以一定程度地抵消缺氧环境对相变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原位XRD 相变 机理
下载PDF
Ni10Co14钢的二次硬化过程的TEM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凌斌 钟平 +1 位作者 钟炳文 古宝珠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A209-A215,共7页
用电镜薄膜技术研究了Ni10Co14钢的淬火和回火的组织结构,着重研究了强度-回火温度曲线峰值附近的结构。研究表明,M_2C的形核机制是复杂的,它可以在基体位错、马氏体板条边界析出,也可由M_3C的原位转变于铁素体/... 用电镜薄膜技术研究了Ni10Co14钢的淬火和回火的组织结构,着重研究了强度-回火温度曲线峰值附近的结构。研究表明,M_2C的形核机制是复杂的,它可以在基体位错、马氏体板条边界析出,也可由M_3C的原位转变于铁素体/渗碳体界面形核析出:合金在440℃附近回火5h显示出二次硬化峰,具有稳定的高密度位错的马氏体与自基体共格析出的M_2C粒子共同作用是二次硬化的主要组织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硬化 原位转变 显微组织 超高强度钢
下载PDF
原位观察铌对高碳钢珠光体相变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苏雪 王厚昕 +3 位作者 朱敏 张琪 田俊羽 徐光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8-96,共9页
为了研究微合金元素铌(Nb)对高碳钢中珠光体相变的影响,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原位观察了不含铌和含铌高碳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珠光体动态形核和长大行为。结果表明,在高碳钢中添加铌增加了珠光体形核点的数量,这是因为铌提高珠光体单... 为了研究微合金元素铌(Nb)对高碳钢中珠光体相变的影响,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原位观察了不含铌和含铌高碳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珠光体动态形核和长大行为。结果表明,在高碳钢中添加铌增加了珠光体形核点的数量,这是因为铌提高珠光体单位面积形核数量。同时,铌元素减慢珠光体长大速率是由于铌显著阻碍珠光体长大,但当铌质量分数超过0.014%后,阻碍珠光体长大速率的效果不再进一步增加。从以上结果可知,在高碳钢中添加铌促进珠光体形核,但是减慢珠光体长大速率。所以,为了更加准确地研究铌元素对珠光体相变的影响,选用不含铌及铌质量分数为0.027%的两种高碳钢,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与高温原位观察试验相同试验工艺的热膨胀试验。通过热膨胀试验发现,铌的添加增大过冷度,导致降低了珠光体相变温度区间,但是铌显著阻碍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所以铌减慢珠光体长大速率。另外,铌减慢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珠光体相变动力学,推迟珠光体相变,从而降低珠光体相变速率,表明铌对珠光体长大的阻碍作用强于其对珠光体形核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碳钢中,铌元素的添加推迟珠光体相变。此外,铌的添加增大过冷度,使含铌高碳钢的珠光体片层细化,提高了含铌高碳钢的硬度,但在铌质量分数超过0.014%后,细化效果不再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微合金化 高碳钢 原位观察 珠光体相变 珠光体长大速率
原文传递
L1_0相和L1_2相结构原位转变的微观相场法模拟 被引量:7
7
作者 苗树芳 陈铮 +3 位作者 王永欣 徐聪 马锐 张明义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0-634,共5页
以Ni_(80)Al_(13)Cr_7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单个格点位置原子占位的时间和空间演化为特征的微观相场法,研究了Al和Cr原子在(100)和(200)面上的原子占位变化与时效早期Ni_3(Al,Cr)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时效最初阶段, Al和C... 以Ni_(80)Al_(13)Cr_7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单个格点位置原子占位的时间和空间演化为特征的微观相场法,研究了Al和Cr原子在(100)和(200)面上的原子占位变化与时效早期Ni_3(Al,Cr)结构演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时效最初阶段, Al和Cr原子在(100)和(200)面上的成分序参数并不发生变化,然而在两面上的长程序参数相等并随时间逐渐增大,以等成分有序化的形式发生第一次原位转变,形成低有序度的L1_0结构预析出相.当有序度增大到一定值时,Al和Cr原子的成分序参数和长程序参数在(100)面上迅速增大,而在(200)面上则迅速降低,相结构发生第二次原位转变,L1_0结构逐渐向L1_2结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相场法 原位转变 Ni80Al13Cr7合金 预析出相
下载PDF
Graphitizing N-doped mesoporous carbon nanospheres via facile single atom iron growth for highly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被引量:7
8
作者 Yunshi Xu Liping Zhu +7 位作者 Xuexue Cui Mingyu Zhao Yaling Li Leilei Chen Weicun Jiang Ting Jiang Shuguang Yang Yi W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3期752-758,共7页
Single atom catalys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However,facile preparation of single atom catalyst without using well-designed precursors or labor-intensive acid leaching remains an ... Single atom catalys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However,facile preparation of single atom catalyst without using well-designed precursors or labor-intensive acid leaching remains an urgent challenge.Herein,a simple pyrolysis of Fe3+-loaded mesoporous phenolic resin(mPF)-melamine precursor is used to prepare the single atom iron-anchored N-doped mesoporous graphitic carbon nanospheres(Fe/N-MGN).Investigation of the synthesis reveals the appropriate Fe-assisted catalysis effect and mPF template effect,which not only spurs the highly graphitic porous framework of Fe/N-MGN with plentiful pyridinic N/graphitic N,but also assures the dispersed single atom Fe anchoring without elaborated procedures.As a result,the as-synthesized Fe/N-MGN demonstrates high catalytic activity,good durability and excellent methanol tolerance for ORR.This work promises a facile method to regulate the graphitic carbon growth and single atom Fe loading for the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atom mesoporous structure graphitic carbon nanosphere in-situ transformation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
原文传递
天然及改性凹凸棒对稀土尾矿土壤中重金属铅的钝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哲 冯秀娟 +1 位作者 朱易春 李洞明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7-855,共9页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的大肆开采,以及尾矿废渣不合理处置,造成矿区周边环境中重金属铅含量超标,破环矿区生态环境。本文利用不同剂量(质量分数分别为5%、10%和15%)的天然及改性凹凸棒作为钝化剂,利用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两种钝化剂...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的大肆开采,以及尾矿废渣不合理处置,造成矿区周边环境中重金属铅含量超标,破环矿区生态环境。本文利用不同剂量(质量分数分别为5%、10%和15%)的天然及改性凹凸棒作为钝化剂,利用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两种钝化剂的表面特征和官能团进行分析,采用BCR重金属连续提取法对钝化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价,并以此研究土壤中铅的形态变化,借鉴国外的重金属TCLP提取法评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经过50d的培养,土壤pH值从4.76显著升高至接近7.0。改性后凹凸棒使铅的酸提取态含量从25.69mg/kg降低至7.42mg/kg,并促进其向残渣态转化,残渣态含量比对照组增加了1.38倍,TCLP提取态含量比对照组降低了65.70%,从而显著降低了铅的生物可利用度和生态风险。与天然凹凸棒相比,改性后凹凸棒对稀土尾矿土壤修复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尾矿 原位钝化 钝化剂 重金属形态转化 土壤修复
下载PDF
Ti_(3)C_(2)T_(x) MXene in-situ transformed Li_(2)TiO_(3) interface layer enabling 4.5 V-LiCoO_(2)/sulfide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with superior rate capability and cyclability 被引量:1
10
作者 Yaping Wang Pengcheng Yuan +7 位作者 Zeyuan Xu Xiong-Xiong Liu Shengfa Feng Mufan Cao Chen Cao Xiaoqiang Wang Long Pan Zheng-Ming Su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95-200,共6页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ASSLBs)based on sulfide electrolytes promise next-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safety.However,the sulfide electrolytes suffer from phase instability and slug...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ASSLBs)based on sulfide electrolytes promise next-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safety.However,the sulfide electrolytes suffer from phase instability and sluggish interfacial charge transport when pairing with layered oxide cathodes at high voltages.Herein,a simple and efficient strategy is proposed using two-dimensional Ti_(3)C_(2)T_(x)MXene as starting material to in-situ construct a 15 nm Li_(2)TiO_(3) layer on a typical oxide cathode,LiCoO_(2).The in-situ transformation of Ti_(3)C_(2)T_(x)into Li_(2)TiO_(3) layer occurs at a low temperature of 500℃,avoiding the phase deterioration of LiCoO_(2).The thin Li_(2)TiO_(3) layer is Li^(+)conducting and electrochemically stable,thereby preventing the interfacial decomposition of sulfide electrolytes induced by LiCoO_(2) at high voltages and facilitating Li+transport at the interface.Moreover,Li_(2)TiO_(3) can stabilize the layer structure of LiCoO_(2) at high voltages.Consequently,the sulfide-based ASSLB using LiCoO_(2)@Li_(2)TiO_(3) cathode can operate stably at a high voltage of up to 4.5 V(vs.Li+/Li),delivering an outstanding initial specific discharge capacity of 138.8 m Ah/g with a high capacity retention of 86.2% after 100 cycles at 0.2 C.The in-situ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may also apply to other MXenes,offering a general approach for constructing other advanced lithiated coatings for oxide cath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 sulfide electrolyte Oxide cathode MXene In-situ transformation Li_(2)TiO_(3) interfacial layer
原文传递
超级贝氏体钢相变的原位观察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胡海江 徐光 刘峰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7-101,共5页
为了探索贝氏体相变形核和长大的动态过程,利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一种含碳质量分数为0.42%的超级贝氏体钢进行了贝氏体相变的原位动态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贝氏体保温相变期间,贝氏体形核除了发生在原奥氏体晶界、晶内以及预... 为了探索贝氏体相变形核和长大的动态过程,利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一种含碳质量分数为0.42%的超级贝氏体钢进行了贝氏体相变的原位动态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贝氏体保温相变期间,贝氏体形核除了发生在原奥氏体晶界、晶内以及预先形成的贝氏体处,退火孪晶还引发贝氏体形核;在贝氏体长大过程中,后形成的贝氏体板条与先形成的贝氏体长大方向不同,使两者发生碰撞,从而产生"互锁"现象,形成一种互锁的贝氏体微观组织.原位观察可以研究和分析贝氏体形核和长大的动态过程,为贝氏体相变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观察 相变 超级贝氏体钢 组织 孪晶
下载PDF
原位合成Ni/Ni-Al金属间化合物层板复合材料的组织转变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华彬 韩杰才 +1 位作者 张幸红 杜善义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56-60,共5页
在原位合成的Ni/Ni-Al金属间化合物层板复合材料中,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层状化合物相逐渐由富Al相转变为富Ni相。在层状的化合物相生长过程中晶界扩散占主导地位。经1150℃Ni退火的层中,离Ni3Al层近的区域,均... 在原位合成的Ni/Ni-Al金属间化合物层板复合材料中,随着退火温度升高,层状化合物相逐渐由富Al相转变为富Ni相。在层状的化合物相生长过程中晶界扩散占主导地位。经1150℃Ni退火的层中,离Ni3Al层近的区域,均匀形核的析出相生长的比较粗大;在Ni层中间,细小的析出相是非均匀形核的。在连续冷却过程中,晶界析出相通过晶界扩散而长大的同时,也造成晶界两侧出现溶质的贫乏区,从而导致无析出带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合成 复合材料 组织转变 镍/镍
下载PDF
温度响应型水凝胶的生物应用研究
13
作者 孙天赐 陈祥顺 +4 位作者 许逊 王俊 宁仁德 李庆 何涛 《安徽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15-18,22,共5页
温度响应型水凝胶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一种智能响应型水凝胶,在低温下呈现溶液状态,可以被注射;注射到体内后,体温的刺激使处于溶液状态的水凝胶材料原位凝胶化,覆盖在皮肤/组织表面。主要阐释了温度响应型水凝胶的温度响应机理及其在生... 温度响应型水凝胶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一种智能响应型水凝胶,在低温下呈现溶液状态,可以被注射;注射到体内后,体温的刺激使处于溶液状态的水凝胶材料原位凝胶化,覆盖在皮肤/组织表面。主要阐释了温度响应型水凝胶的温度响应机理及其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讨论了近年来温度响应型水凝胶向临床转化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响应型水凝胶 原位凝胶化 生物应用 临床转化
下载PDF
铌对中碳超细晶贝氏体钢相变动力学的影响
14
作者 汤斌 周明星 +1 位作者 潘成刚 陈振业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121,共10页
铌对贝氏体相变的影响较为复杂,且存在不同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铌的添加阻碍贝氏体相变动力学,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铌增加相变形核点,加速贝氏体相变动力学。此外,铌一般添加在低碳钢中,在中碳和高碳钢中的应用较少。以当下热门的超细晶... 铌对贝氏体相变的影响较为复杂,且存在不同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铌的添加阻碍贝氏体相变动力学,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铌增加相变形核点,加速贝氏体相变动力学。此外,铌一般添加在低碳钢中,在中碳和高碳钢中的应用较少。以当下热门的超细晶贝氏体钢为对象,采用热处理试验与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原位观察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铌对中碳钢相变动力学的影响。此外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研究了铌对中碳贝氏体钢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铌细化中碳贝氏体钢原始奥氏体晶粒,加热温度为1100℃时,加入质量分数为0.024%的铌后,使原奥尺寸由(72±2)μm细化至(51±2)μm。通过理论计算发现,在该加热温度下,大部分铌处于析出状态,所以原奥细化的主要机理是NbC对晶界的钉扎作用。同时铌减慢贝氏体束伸长速率,这是其溶质拖曳作用引起的。加入质量分数为0.024%的铌后,相变体积分数50%前贝氏体束平均伸长速率由(0.43±0.13)μm/s减慢至(0.31±0.16)μm/s。对于试验所用中碳贝氏体钢,铌的添加减慢了贝氏体整体相变动力学,主要原因是晶粒的细化限制了贝氏体束的生长,且铌的溶质拖曳作用减慢了贝氏体束的伸长速率。同时铌的添加细化了块状M、M/A和RA,这对提高钢的韧性是有利的。为进一步理解铌在中碳贝氏体钢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 中碳贝氏体钢 原位观察 相变动力学
原文传递
基于岩心分析的稠油火驱过程中组分转化路径
15
作者 孙新革 杨凤祥 +3 位作者 李海波 展宏洋 高成国 袁士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0,共6页
针对火驱现场原油组分转化不明确的问题,以新疆油田红浅1井区稠油油藏为例,运用红外光谱和GC-MS方法,结合岩心分析结果与稠油反应机理,认为稠油组分反应变化分为烃类分子氧化、稠油组分化学键断裂和芳环自由基缩合生焦变化。将研究成果... 针对火驱现场原油组分转化不明确的问题,以新疆油田红浅1井区稠油油藏为例,运用红外光谱和GC-MS方法,结合岩心分析结果与稠油反应机理,认为稠油组分反应变化分为烃类分子氧化、稠油组分化学键断裂和芳环自由基缩合生焦变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稠油组分转化路径的分析,结果表明:低温阶段,稠油组分反应最集中,以缩聚和热裂解反应为主;燃烧阶段,芳环自由基聚合生焦,C-H键断裂加氧形成OH、CHO、CO等官能团;高温氧化阶段,为焦炭和重质组分(胶质、沥青质)的燃烧。研究内容验证了火驱过程中焦炭燃烧使稠油升温降黏、稠油组分转化为焦炭启动燃烧的结论,加深认识火驱过程中燃料形成和转化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 稠油 氧化反应 热反应 转化路径 岩心分析
下载PDF
濒危药用植物新疆雪莲资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韦善君 武运芳 +2 位作者 罗云燕 可祥 杨林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0-15,共6页
新疆雪莲分布于我国西部高寒山地的雪线附近,为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广泛的药理活性.本文概述了新疆雪莲的生物学特征和民间用途,总结了新疆雪莲的开发利用和资源现状,从原地保护和人工栽培、组织培养与细胞工程、... 新疆雪莲分布于我国西部高寒山地的雪线附近,为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广泛的药理活性.本文概述了新疆雪莲的生物学特征和民间用途,总结了新疆雪莲的开发利用和资源现状,从原地保护和人工栽培、组织培养与细胞工程、遗传转化三方面阐述了雪莲资源的保护研究进展.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新疆雪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雪莲 原地保护 人工栽培 组织培养 遗传转化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in modern aqueous batteries
17
作者 Jia-Hao Wu Hong-Wei Cai +3 位作者 Zhao-Hui Deng Jean-Jacques Gaumet Yu Bao Wen Luo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3553-3575,共23页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aqueous batteries calls for an in-depth knowledge of their chargedischarge redox and failure mechanism,as well as a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aqueous batteries calls for an in-depth knowledge of their chargedischarge redox and failure mechanism,as well as a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phase composition,chemical composition,and local chem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aterials for battery.In-situ characterization technology is expected to understand and reveal the problems faced by aqueous rechargeable batteries,such as the dissolution of electrode materials,the growth of metal negative electrode dendrites,passivation,corrosion,side reactions and a series of problems.Based on this,typical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and their basic mechanisms are summarized,including in-situ optical visualization,in-situ microscopy techniques(in-situ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in-situ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in-situ X-ray techniques(in-situ X-ray diffraction(XRD),in-situ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in-situ near-edge structural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XANES)),and in-situ spectroscopy techniques(in-situ Raman spectroscopy,in-situ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Moreover,some emerging techniques concerning aqueous battery research,especially gas evolution and materials dissolution issues,such as in-situ electrochemical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EQCM).in-situ fiber-optic sensing,in-situ gas chromatography(GC) are introduced.At last,the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in-situ characterizations in future research of aqueous batteries are emphasized and discussed,along with some of the remaining challenge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eous battery In-situ characterization Phase transformation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Zinc dendrite growth
原文传递
高强度TRIP钢中残留奥氏体稳定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其浩 熊杰 +2 位作者 朱娜琼 何燕霖 李麟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9-92,共4页
采用室温拉伸实验并结合SEM、TEM、XRD以及X射线应力仪原位测定技术,研究不同TRIP处理条件下的高强度TRIP钢的力学性能与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当两相区处理为800℃×3 min,贝氏体区处理为400℃×5 min时,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可达975... 采用室温拉伸实验并结合SEM、TEM、XRD以及X射线应力仪原位测定技术,研究不同TRIP处理条件下的高强度TRIP钢的力学性能与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当两相区处理为800℃×3 min,贝氏体区处理为400℃×5 min时,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可达975.68 MPa,伸长率为27.88%,强塑积可达27202 MPa%;在外加应力作用下,TRIP钢中残留奥氏体在屈服点之后发生向马氏体的转变,残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为应变诱发相变;同时,残留奥氏体随应变增大而降低的趋势减缓,其强塑性越好,残留奥氏体发生向马氏体的渐进式转变使其TRIP效应更为显著;此外,试验钢中残留奥氏体多呈薄膜状,具有较好的强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诱发塑性(TRIP)钢 原位测量 残留奥氏体 贝氏体区等温 渐进式转变
原文传递
简便合成相可调的CsPbBr_(3)-Cs_(4)PbBr_(6)复合纳米晶及相转变过程的原位研究
19
作者 陈雪莲 申岩冰 +2 位作者 袁芝聪 李恺瑞 潘喜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3-235,共13页
通过改变四正辛基溴化铵(TOABr)用量和Cs/Pb摩尔比,在室温下采用一步单溶剂法成功制备出单斜相CsPbBr_(3)和六方相Cs_(4)PbBr_(6)两种相结构可调的钙钛矿纳米晶.研究发现,当TOABr浓度较低时(Cs/Pb/Br=1∶1∶4),体系中主要生成了单斜相的... 通过改变四正辛基溴化铵(TOABr)用量和Cs/Pb摩尔比,在室温下采用一步单溶剂法成功制备出单斜相CsPbBr_(3)和六方相Cs_(4)PbBr_(6)两种相结构可调的钙钛矿纳米晶.研究发现,当TOABr浓度较低时(Cs/Pb/Br=1∶1∶4),体系中主要生成了单斜相的CsPbBr_(3)纳米立方块,该立方块主要经历了快速成核、尺寸分布聚焦生长和Ostwald熟化生长3个阶段,最终尺寸为(11.8±1.6)nm.随着TOABr用量的增加,Br^(-)与Pb^(2+)结合形成[PbBr_(3)]^(-)和少量的[PbBr_(4)]^(2-)络合物,两种络合物相互竞争.在成核期和生长早期体系中[PbBr_(3)]^(-)占主导,因而形成大量的CsPbBr_(3)纳米晶,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中过量的Br^(-)会与纳米晶中的Pb相互作用,导致CsPbBr_(3)纳米晶部分转变为具有六边形形状的Cs_(4)PbBr_(6)纳米晶,同时[PbBr_(4)]^(2-)络合物的存在使得Cs_(4)PbBr_(6)纳米晶继续长大,最终形成以CsPbBr_(3)为发光中心的CsPbBr_(3)-Cs_(4)PbBr_(6)复合纳米晶.只有当TOABr用量为0.32 mmol时所得的CsPbBr_(3)-Cs_(4)PbBr_(6)复合纳米晶其光学性能和稳定性表现最佳.在此浓度下改变Cs/Pb摩尔比只影响CsPbBr_(3)纳米晶和Cs_(4)PbBr_(6)纳米晶在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当Cs_(4)PbBr_(6)纳米晶含量较高时其荧光强度和稳定性相对较差.该工作对低温可控合成高效稳定的铯铅卤钙钛矿纳米晶提供一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bBr_(3)-Cs_(4)PbBr_(6)复合纳米晶 原位研究 相转变 形成动力学
下载PDF
Exploring precursor effect in in-situ reconstruction of Bi metal organic-frameworks during CO_(2)electroreduction reaction to tailor formate selectivity towards 100%
20
作者 Zhida Liu Qikui Fan +3 位作者 Hang Huo Fanglei Yao Xiaoping Gao Jin W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190-2198,共9页
Bi-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Bi-MOFs)as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the CO_(2)electroreduction reaction(CRR)have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It has been established that Bi-MOFs usually undergo in-situ transformati... Bi-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Bi-MOFs)as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the CO_(2)electroreduction reaction(CRR)have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It has been established that Bi-MOFs usually undergo in-situ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CRR,ultimately converting into Bi nanostructures.However,the effect of the MOF precursor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derived Bi catalysts and consequently on their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has not been clearly elucidated.In this work,we prepared four variants of a novel Bi-MOF with different morphologies and dimensions,and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the precursors on the resulting Bi catalysts and their CRR performance.A precursor-dependent in-situ transformation and its profound impact on tuning the CO_(2)-formate FE towards~100%have been revealed.Among the four examined variants,Bi-MOF with nanocube-like morphology(BiMOF-NC)is transformed into thin and flat Bi nanosheets capable of successfully enveloping the fibers of carbon paper(working electrode),while the other three variants with increased size and dodecahedral/octahedral geometry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Bi nanoflowers,exposing a fair portion of the carbon fibers in the working electrode.Furthermore,the transformation rate was found to be dependent on the precursors and BiMOF-NC exhibited the highest rate of reconstruc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samples.Consequently,the Bi catalyst derived from BiMOF-NC delivered a selectivity for the formate product of nearly 100%at-1.2 V(vs.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RHE))and of over 95%in a wide potential range due to efficient suppression of the compet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over carbon fibers.The in-situ transformed BiMOFNC also demonstrated equivalently high formate selectivity at large current densities(≥100 mA cm^(-2))in flow cell reactors as that in H-type reactors,underscoring its potential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This work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finely tuning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MOF precursors to achieve optimized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OFs precursor effect in-situ transformation Bi nanosheets CO_(2)-to-forma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