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阐释的主体之维——中国文学阐释学基本问题之一
1
作者 李春青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4-26,共13页
阐释主体原本是阐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但在特定历史语境中,人们讳言作者,讳言主体,影响所及,阐释学似乎也就大大淡化了对阐释主体的关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高度关注阐释主体的“前见”(偏见)对于阐释行为及结果的影响,但对阐释主体... 阐释主体原本是阐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但在特定历史语境中,人们讳言作者,讳言主体,影响所及,阐释学似乎也就大大淡化了对阐释主体的关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高度关注阐释主体的“前见”(偏见)对于阐释行为及结果的影响,但对阐释主体的意识行为之于阐释过程的重要作用却似乎不大关注。根据中国阐释传统的经验,阐释主体问题始终处于阐释思想与实践的核心位置。由于社会境遇和个人遭际以及个性的差异,面对同一阐释对象,不同的阐释主体会得出大不相同的阐释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阐释主体自觉选择的产物。因此注重研究阐释主体本身的诸种特性与局限,例如主动与受动、显在与隐在等等,应该是中国文学阐释学的基本特色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主体 阐释关系 主动与受动 隐在主体 显在主体
下载PDF
适用于隐含主题抽取的K最近邻关键词自动抽取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庆国 章成志 +1 位作者 薛德军 张君玉 《情报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3-168,共6页
众所周知,K最近邻方法作为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个经典的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本文利用K最近邻方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K最近邻的关键词自动抽取方法。现有的关键词抽取技术仅仅是对正文词汇的抽取,不能抽取隐含主题。隐含主... 众所周知,K最近邻方法作为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个经典的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本文利用K最近邻方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K最近邻的关键词自动抽取方法。现有的关键词抽取技术仅仅是对正文词汇的抽取,不能抽取隐含主题。隐含主题的抽取是关键词自动抽取技术的难点,但是该方法可以有效抽取隐含主题。该方法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使用向量空间模型将文本表述为数学化语言;然后,以人工标注关键词的文献数据作为训练集,使用K最近邻方法构建新文献的关键词候选集;最后,根据关键词本身的特点对候选关键词做了有效的后处理。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关键词抽取的准确率和召回率,还可以有效抽取文章的隐含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自动抽取 K最近邻 隐含主题 向量空间模型
下载PDF
难言知识与学科课程的课堂开发
3
作者 魏传宪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66-70,共5页
课程多维标准实质上是明言知识与难言知识及其相互转化的要求。明言知识和难言知识应是波兰 尼explicit knowledge & implicit knowledge最好的本土化对译。难言知识先于、优于明言知识,难言知识处于学科课 程发展的关键部位。课程... 课程多维标准实质上是明言知识与难言知识及其相互转化的要求。明言知识和难言知识应是波兰 尼explicit knowledge & implicit knowledge最好的本土化对译。难言知识先于、优于明言知识,难言知识处于学科课 程发展的关键部位。课程既是明言知识系统,也是难言知识模块。学科课程资源要素的开发,大都涉及一个关键 问题:如何使明言知识与难言知识相互转化。素质教育是发展和增益主体素质的教育,人的素质发展过程就是难 言知识-明言知识-难言知识的螺旋转化过程。学科课堂教学的功能就在促进这种转化的加速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课程 知识模块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主体素质 知识系统 相互转化 资源要素 发展 关键问题
下载PDF
发展地看待知识内隐性的判别方法:内隐与外显学习区分的新途径 被引量:1
4
作者 胡伟 吕勇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1年第4期326-331,共6页
知识内隐性的判别一直是内隐学习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恰当的区分内隐被试和外显被试对于该类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知识内隐性判别问题的研究历史,由最初的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到后来改进的研究方法,指出了随着对待内隐... 知识内隐性的判别一直是内隐学习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恰当的区分内隐被试和外显被试对于该类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知识内隐性判别问题的研究历史,由最初的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到后来改进的研究方法,指出了随着对待内隐和外显学习两者关系的理论的发展,研究方法有必要与时俱进,并提出了新的区分内隐被试和外显被试的新方法。相对于传统研究方法,新方法从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互为补充、"任何一种学习即存在内隐学习,也存在外显学习"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被试的猜测水平来判断其内隐水平,并确定"纯的"内隐被试的标准。该方法发展地看待内隐学习及其与外显学习的关系,有助于研究者更加深入、精确地研究内隐学习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内隐性 主观标准 客观标准 猜测率
下载PDF
英语中动结构的基本特性与界定条件
5
作者 计道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129-133,共5页
中动结构是一种跨语言语法现象,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文章重点探讨了英语中动结构的基本特征和界定中动结构的具体条件,认为中动结构的界定必须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展开,其句法特性包括受事做主语、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 中动结构是一种跨语言语法现象,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文章重点探讨了英语中动结构的基本特征和界定中动结构的具体条件,认为中动结构的界定必须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展开,其句法特性包括受事做主语、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及物动词呈不及物化形式、句子通常用一般现在时、必须带状语修饰等,其语义特性包括隐含施事、非事件性、泛指性、情态性、可能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动结构 显性受事 隐性施事 恒时特征
下载PDF
实践教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本体论认识
6
作者 楼平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年第4期75-77,共3页
实践教学不仅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教学理念。高职教学知识(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授,要求实践教学必须贯穿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的实现就在于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高职教育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不仅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教学理念。高职教学知识(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授,要求实践教学必须贯穿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的实现就在于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理念 隐性知识 主体参与
下载PDF
现代汉语复指动词的再分类及其特殊类型分析
7
作者 吕勇兵 景宇飞 《吕梁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5-27,共3页
复指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动词类型,在运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内涵,并寻求更加系统全面的分类方法确是有益的探索。而空语类概念的引入无疑对现代汉语复指动词研究有方法论指导意义,可全面揭示隐含主语型复指动词的结构特点,... 复指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类特殊的动词类型,在运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内涵,并寻求更加系统全面的分类方法确是有益的探索。而空语类概念的引入无疑对现代汉语复指动词研究有方法论指导意义,可全面揭示隐含主语型复指动词的结构特点,并有效解释隐含主语型复指动词的空主语在语言的系统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存在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指动词 隐含主语 空语类
下载PDF
学科能力内隐观的普遍性及其年龄差异 被引量:14
8
作者 成子娟 侯杰泰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数学、中文等学科能力 ,是先天固有不可改变的 ?还是后天环境培养塑造 ,可以改变的 ?学生心目中对这类问题的主观想法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其影响的范围 ,将取决于这类主观想法是否具有普遍性。比如 ,有些学生认为数学能力是父... 数学、中文等学科能力 ,是先天固有不可改变的 ?还是后天环境培养塑造 ,可以改变的 ?学生心目中对这类问题的主观想法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其影响的范围 ,将取决于这类主观想法是否具有普遍性。比如 ,有些学生认为数学能力是父母遗传的 ,很难改变 ,这些学生会不会同样认为中文、外语能力等 ,也是父母遗传的 ,亦难改变 ?本研究希望了解是否有一主导思想 ,影响学生对不同学科能力的整体看法。同时也分析学生这类主观想法的年龄差异。被试为中国长春市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 ,总计 1 650人。研究采用问卷调查 ,并通过对结构模型的分析 ,验证研究假设。结果较倾向支持有一主导的内隐观 ,支配学生看待数学、中文等学科能力是否可变的看法。研究也表明 ,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越倾向认为数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机 内隐观 高阶因子 学科能力 结构模型
下载PDF
大学生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SEB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芳 贾林祥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123,共4页
采用SEB实验设计,对大学生的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考察,结果发现,SEB方法能显著地检测到大学生普遍存在"男性适合学习理工科目,女性则更适合文史科目"这样的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SEB所测量到的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没有... 采用SEB实验设计,对大学生的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考察,结果发现,SEB方法能显著地检测到大学生普遍存在"男性适合学习理工科目,女性则更适合文史科目"这样的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SEB所测量到的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没有性别和专业差异;被试对不同性别的积极或消极表现的归因方式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刻板印象 内隐性别
下载PDF
大学生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加工模式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志芳 刘建平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6期577-579,共3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外显和内隐加工模式的一致性。方法:采用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问卷调查和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方法来测量180名大学生。结果:外显和内隐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出现了实验分... 目的:探讨大学生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外显和内隐加工模式的一致性。方法:采用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问卷调查和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方法来测量180名大学生。结果:外显和内隐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出现了实验分离现象。在外显测试中被试认为男女性在学习文理类专业时无显著差异。但三个不同的内隐测量组被试却认为男女性在学习文史类专业时能力相当,学习理工类专业则男性明显优于女性。结论:外显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趋向于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相结合,是一种"自下而上"、"三思而答"的加工模式。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倾向于一种自动化加工,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省时省力加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学科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下载PDF
内隐理论视角下高校课堂消极沉默的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艳 叶明确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18,共5页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在现实的高校课堂教学中,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却普遍存在,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教学质量。文章结合心理学领域,从师生“双主体”角度着手探索内隐理论视角下高校课堂消极沉默...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在现实的高校课堂教学中,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却普遍存在,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教学质量。文章结合心理学领域,从师生“双主体”角度着手探索内隐理论视角下高校课堂消极沉默的表征及诱因,进而对症下药地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内隐理论视角下高校课堂消极沉默的表征主要有害怕焦虑型沉默、退缩否认型沉默、不满脱离型沉默、抗拒疏离型沉默等四种类型,其诱因主要有学生自我意识、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基本素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服务支持等五个方面。最后,针对内隐理论视角下高校课堂消极沉默的四种表征,对症下药地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理论 课堂消极沉默 师生“双主体” 优化策略
下载PDF
一类对角隐式辛Runge-Kutta-Nystrm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文立平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4,共4页
建立对角隐式RungeKutaNystrom方法是辛方法的充要条件,给出一类对角隐式辛RungeKutaNystrom方法的构造方法,构造了三级四阶对角隐式辛RungeKutaNystrom方法.
关键词 对角隐式 辛方法 常微分方程 R-K-N法
下载PDF
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加工模式实验研究
13
作者 何志芳 刘建平 +1 位作者 饶志明 申寻兵 《社会心理科学》 2007年第1期106-111,共6页
性别刻板印象是在继种族刻板印象之后,逐渐受到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运用内隐联想测量法来探讨大学生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加工模式,采用3×2×2的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内隐和外显的性别—学科刻... 性别刻板印象是在继种族刻板印象之后,逐渐受到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运用内隐联想测量法来探讨大学生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加工模式,采用3×2×2的三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内隐和外显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出现了实验分离现象。三个不同的内隐测量组的被试均不同程度认为男女性在学习文科时能力相当,学习理科方面则男性明显优于女性。但在外显测试中被试们却认为两者在学习文理科时无差异。结论:内隐性别—学科刻板印象更倾向于一种自动化加工,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省时省力加工模式。而外显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趋向于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相结合,是一种"自下而上"、"三思而答"的加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性别-学科刻板印象
下载PDF
试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 被引量:2
14
作者 滕晓雯 曾长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66-171,共6页
在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作为支撑的理论指导。实践认知论、主客体能动论、环境塑造论和渗透内化论,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认知论 主客体能动论 环境塑造论 渗透内化论
下载PDF
隐性教学主体抑制教师主体性的反思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小丁 冷泽兵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37-140,共4页
进行主体性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主体性。在系统整体的教学活动中,显性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和隐性教学主体共同构成教学主体,且相互影响和制约。隐性教学主体主要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学理论工作者等,他们在其活动中存在抑制教师主体... 进行主体性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主体性。在系统整体的教学活动中,显性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和隐性教学主体共同构成教学主体,且相互影响和制约。隐性教学主体主要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者、教学理论工作者等,他们在其活动中存在抑制教师主体性的诸多问题。教师的主体性对学生主体性乃至教育教学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教学主体 教师主体性 抑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