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蕴和实现路径
1
作者 曹志红 童洲章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7,共7页
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准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新变化新要求,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观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准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新变化新要求,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观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挥“精神力量”对于“精神层面问题”的针对性作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引领;提升人民受教育水平,培育人民群众享受和追求精神生活的能力,是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繁荣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高品质精神产品,是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时代意蕴 实现路径
下载PDF
论我国教育民生建设的新时代意蕴与实践进路
2
作者 贺武华 《教育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52,共7页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育民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更体现在教育领域,直指推进教育民生要在目标、内涵、要求等方面发生新变化。新时代教育民生是建立在民生观、教育观以及相关的公平观、发展观、质量观等基...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育民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更体现在教育领域,直指推进教育民生要在目标、内涵、要求等方面发生新变化。新时代教育民生是建立在民生观、教育观以及相关的公平观、发展观、质量观等基础之上的一个综合性概念。教育民生的层次性和进阶性内在特征,使得教育民生诉求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对民生“三感”的超越性要求,到精神性民生的普遍性追求,教育民生呈现“水涨船高”之势。新时代推进教育民生要特别重视重点领域的阶段性教育民生,高度关注普遍性的精神性教育民生,坚持底线思维推进托底性教育民生,以及切实加强教育民生建设的评价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民生 新时代意蕴 实践进路
原文传递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新时代意蕴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振华 谷耀宝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2年第2期65-73,127,共10页
《自然辩证法》虽然是恩格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全面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的伟大变... 《自然辩证法》虽然是恩格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全面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的伟大变革,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恩格斯深刻阐述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要义的生态文明思想。《自然辩证法》中所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科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生态文明 新时代意蕴
原文传递
洛克的理智教育及其新时代的教育意蕴
4
作者 刘楠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93-96,共4页
英国的哲学家洛克对理智教育问题有着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洛克对于理智教育问题的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度理解其对于教育问题的形上哲思,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理性审视其之于新时代的教育意蕴。以求真涵养理性和以理解孕育新知是洛克理智... 英国的哲学家洛克对理智教育问题有着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洛克对于理智教育问题的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度理解其对于教育问题的形上哲思,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理性审视其之于新时代的教育意蕴。以求真涵养理性和以理解孕育新知是洛克理智教育的内在构成。学习共同体的求真交往和个体理性的教育实践形成了洛克理智教育的实践理路。再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智育内涵,重视个体生命实践的生存方式以及培育个体社会角色的专业立场是洛克理智教育的新时代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 理智教育 新时代的教育意蕴
下载PDF
论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意蕴
5
作者 刘旭雯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21,共11页
新时代更好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需要阐释好“因何推进”“推进什么”“谁来推进”“怎样推进”的科学意蕴。在“因何推进”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是关系跳出历史... 新时代更好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需要阐释好“因何推进”“推进什么”“谁来推进”“怎样推进”的科学意蕴。在“因何推进”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迫切要求,是关系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大问题;在“推进什么”上,全过程人民民主要体现三个“最”、四个“统一”和三个“全”;在“谁来推进”上,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顶层设计的领导作用、政府治理的积极主导作用以及人民群众创新实践的推动作用;在“怎样推进”上,要通过思想、制度、手段层面上的具体路径形成整体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 新时代 科学意蕴
下载PDF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历史必然、理论创新和新时代蕴意
6
作者 殷小娟 冯玉桃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2-27,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务必”,号召全党要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经验和教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使命的执着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务必”,号召全党要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经验和教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使命的执着坚守、对历史经验的传承发展和对历史形势的准确把握,从而深刻体现了其理论演进的历史必然性特征;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更新在时代、深化在内涵、强化在实践,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发展和再创新;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务必” “三个务必” 历史必然 理论创新 新时代蕴意
下载PDF
Cyclical Patterns of China’s Reform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New Era
7
作者 Huang Taiyan 《China Economist》 2019年第5期11-19,共9页
After taking stock of China's four-decade reform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cyclical patterns of China's reforms, which consist of an intermediate cycle and three short cycles. The purpose of reform is to adj... After taking stock of China's four-decade reform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cyclical patterns of China's reforms, which consist of an intermediate cycle and three short cycles. The purpose of reform is to adjust the changing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o changing productivity. China has adopted a gradualist approach of reform, and reform cycles have coincided with economic cycles. The cyclical changes of reform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s in the new era: Downward pressures of the economy present the best window period for reform;a new cycle of reform will unveil a new economic cycle as well;the people's support is essential to pushing forward the cyclical movements of reform;and top-down design is essential to deepen reforms on all fro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lical PATTERNS of REFORM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of REFORMS in the new era implicationS for the new er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