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医学中的植入式电子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谢翔 张春 王志华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2-467,共6页
“植入式电子学”已成为生物医学电子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对目前生物医学中各种典型植入式电子系统的分析后 ,本文总结出了植入式电子系统的综合性结构模型 ,并结合国际上有关植入式电子系统最新研究的进展 ,讨论了系统实现... “植入式电子学”已成为生物医学电子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对目前生物医学中各种典型植入式电子系统的分析后 ,本文总结出了植入式电子系统的综合性结构模型 ,并结合国际上有关植入式电子系统最新研究的进展 ,讨论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难点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电子学 生物医学 植入式电子系统 生物医学电子学
下载PDF
微电子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谢翔 张春 王志华 《电路与系统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80-85,共6页
微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将大大地推动生物医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同样也将对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领域:生物医学... 微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将大大地推动生物医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医学的研究成果同样也将对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领域:生物医学传感器、神经电极、植入式电子系统、监护技术、生物芯片、分子和生物分子电子学以及仿生系统等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国际上最新进展介绍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的相互作用与发展,并总结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和研究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技术 生物医学 生物医学电子学 生物医学传感器 神经电极 植入式电子系统 监护技术 生物芯片 分子和生物分子电子学 仿生系统
下载PDF
医疗植入式电子系统供电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陈亮 王惠南 钟元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6年第4期285-289,共5页
在介绍植入式电子系统供电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方式的优缺点并按植入式电子系统功耗、尺寸及植入时间长短等,讨论了各种供电方式的适用情况。最后,展望了植入式电子系统供电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供电 植入式电子系统 生物医学仪器 人体器官 微电子机械系统
下载PDF
植入式无源无线声表面波温度传感检测系统 被引量:7
4
作者 叶学松 王学俊 +3 位作者 梁波 王琼 何利松 贝伟斌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68-2072,共5页
为解决生物体内温度信号的长期实时无线遥测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的基于声表面波传感技术的植入式无源无线温度检测装置,并构建基于NI射频通讯设备的无线遥测虚拟仪器系统.该植入式电子装置将433 MHz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与简易谐振电路集成... 为解决生物体内温度信号的长期实时无线遥测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的基于声表面波传感技术的植入式无源无线温度检测装置,并构建基于NI射频通讯设备的无线遥测虚拟仪器系统.该植入式电子装置将433 MHz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与简易谐振电路集成,利用射频通讯虚拟仪器平台,在外部4 MHz中频电磁能量的供应下,实现生物体内温度的高精度实时监测.实验表明:在30~45℃测量范围内,该检测系统具有8.542 kHz/℃的温度灵敏度和小于±0.1℃的测量精度;系统在20 dBm的发射功率下检测距离可达到1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电子装置 声表面波温度传感器 无源无线遥测 虚拟仪器
下载PDF
MR兼容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MR检查的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巧莉 张杰芳 +2 位作者 杨莹 姜冬梅 傅国胜 《心电与循环》 2020年第5期463-468,共6页
目的观察MR兼容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MR检查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147例植入MRI兼容双腔起搏器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其中非2型糖尿病107例,2型糖尿病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1、2、... 目的观察MR兼容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MR检查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147例植入MRI兼容双腔起搏器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其中非2型糖尿病107例,2型糖尿病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1、2、3个月心房及心室感知、阈值、阻抗。分析1.5T MRI检查后这些参数、电池电量变化及MRI图像质量。结果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术中及术后3月内的起搏器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例患者进行16次1.5T MRI检查,其中头颅5次、脊椎4次、关节3次、腹部、心脏各2次。单次和多次MRI检查均未引发起搏参数异常、起搏器工作异常及电量异常耗损。除心脏MRI图像外其余MRI图像均很好达到了诊断要求。结论2型糖尿病对MRI兼容起搏器急性期起搏参数影响不大,1.5T MRI检查是安全的且不影响起搏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显像 植入型电子器械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起搏参数
下载PDF
纳米压电发电技术在人体植入式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巍 刁力为 +4 位作者 陈航 马维国 郑军 孙立忠 冯雪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3年第5期541-547,共7页
人体植入式电子设备的应用与发展使临床医学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它的能源供应问题成为目前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压电发电技术在近几年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其在为人体可植入电子... 人体植入式电子设备的应用与发展使临床医学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它的能源供应问题成为目前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纳米压电发电技术在近几年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其在为人体可植入电子设备供电方面拥有的巨大潜力。通过对比若干人体植入式电子设备的新型能源供应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而对纳米压电发电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果进行了概括,总结了其为人体可植入式电子设备供电所具有的优势,和现阶段应用于生物体的实验成果,并进一步讨论了其临床应用前景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电发电机 人体植入式电子设备 自发电纳米技术
下载PDF
UWB在生物医学电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韦保林 徐卫林 +1 位作者 韦雪明 段吉海 《现代电子技术》 2014年第10期132-136,140,共6页
在介绍UWB技术在植入式和体外生物医学电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及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其在生物医学电子系统中广泛应用所面临关键技术、难点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最后讨论了生物医学电子系统的发展方向,使UWB在生物医学中所需要研究的问... 在介绍UWB技术在植入式和体外生物医学电子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及进展的基础上,分析其在生物医学电子系统中广泛应用所面临关键技术、难点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最后讨论了生物医学电子系统的发展方向,使UWB在生物医学中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和方向更加具体化和明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带技术 生物医学电子系统 植入式电子系统 无线体域网
下载PDF
基于植入电子器件体导电能量传递模型的研究
8
作者 赵毅 唐治德 +1 位作者 张艳 黄立华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9-342,共4页
各类植入电子器件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向植入电子器件提供足够的电能,维持其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目前,只有电池供电和磁感应供电技术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但是对电池供电的植入电子器件,由于电池容量受限,导致植入电... 各类植入电子器件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向植入电子器件提供足够的电能,维持其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目前,只有电池供电和磁感应供电技术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但是对电池供电的植入电子器件,由于电池容量受限,导致植入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较短,而电磁感应供电能量传递效率很低。生物组织(包括人体)的体导电特性能将体外电能跨皮肤传递到植入电子器件的可充电电池,软件ANSYS V10建立的体导电能量传递模型可以很好地仿真能量传递过程,并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出体导电能量传递效率的最优化条件。为进一步研究体导电能量传递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导电 植入电子器件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我国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老年患者磁共振检查的需求调查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兴鹏 田颖 +9 位作者 任明 周菁 何泉 储慧民 刘启明 李述峰 高兵兵 华伟 杨新春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回顾性调查我国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治疗的老年患者对磁共振(MRI)检查的真实需求,为相关的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问卷调查2010年至2012年间国内8家具有独立心律失常亚专业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共950例,年龄≥6... 目的回顾性调查我国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治疗的老年患者对磁共振(MRI)检查的真实需求,为相关的医疗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问卷调查2010年至2012年间国内8家具有独立心律失常亚专业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共950例,年龄≥65岁,且已接受CIED治疗的患者,每人接受10个与MRI检查相关的问题.结果9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77&#177;10)岁,其中男536例(56.4%).植入CIED前,247例(26%)曾接受过MRI检查.在植入CIED后平均(2.3&#177;1.1)年的随访期中,131例(14%)患者被告知有必要进行MRI检查,其中57例(6%)为术前曾接受MRI检查者.因此,CIED术前和术后累计具有MRI检查真实需求的患者为321例(33.8%).332例(34.9%)患者对因体内存在CIED而无法接受MRI检查表达了担心.493例(52%)患者计划在未来CIED更换时选择能接受MRI检查的设备.人民币7万元以下被认为是MRI相容起搏器的合理价格.结论在我国大中城市,具有CIED适应证的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MRI检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磁共振 老年
原文传递
磁共振兼容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涵 项美香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分析单中心磁共振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情况和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植入磁共振兼容CIED的545例患者,分析其临床基本特征和磁共振... 目的 分析单中心磁共振兼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情况和磁共振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植入磁共振兼容CIED的545例患者,分析其临床基本特征和磁共振检查的需求,观察磁共振检查对磁共振兼容CIED参数的影响.结果 545例患者中,男307例,平均年龄(69.2±13.0)岁.合并高血压324例(59.4%)、冠心病138例(25.3%)、糖尿病90例(16.5%)、脑卒中史72例(13.2%)、骨关节病史30例(5.5%)、肿瘤病史52例(9.5%).植入单腔起搏器37例、双腔起搏器486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17例、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2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3例.术前131例(24.0%)进行磁共振检查共145例次,检查部位:头颅106例次、四肢4例次、脊椎20例次、肝胆胰7例次、心脏4例次、其他4例次.术后21例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共24例次,其中头颅13例次、四肢3例次、脊椎3例次、肝胆胰3例次、其他部位2例次.磁共振检查后起搏参数无显著改变.结论 磁共振兼容CIED临床应用呈显著上升趋势,植入磁共振兼容CIED后磁共振检查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兼容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起搏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原文传递
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术后心率管理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阳 梁延春 +6 位作者 于海波 焉晓蕾 徐白鸽 刘荣 王娜 许国卿 王祖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3-177,共5页
目的观察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率控制情况,并评价规范化调整药物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符合指南推荐并接受了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15... 目的观察接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率控制情况,并评价规范化调整药物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符合指南推荐并接受了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150例。随访时,记录患者静息心率(RHR)及最近1个月的用药情况。以RHR〈70次/min为达标标准,统计RHR达标率,对于未达标的患者在调整β受体阻滞剂用量至靶剂量或最大可耐受剂量后,如仍不达标则加用伊伐布雷定,比较药物调整前后RHR达标率。结果150例患者基线RHR为(80.6±11.9)次/min,达标率为27.3%(41/150),未达标的患者中80.7%(88/109)β受体阻滞剂应用剂量未达指南推荐的靶剂量,在调整β受体阻滞剂用量至靶剂量或最大可耐受剂量后,入选患者总体RHR降至(73.1±10.4)次/min,RHR达标率上升至70.0%(105/150),较调整前显著改善(χ2=52.958,P〈0.001)。对RHR仍未达标的45例患者经加用并调整伊伐布雷定剂量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率 肾上腺素能Β受体拮抗剂 伊伐布雷定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原文传递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昃峰 李鼎 +7 位作者 周旭 王龙 段江波 吴寸草 苑翠珍 何金山 杨丹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38-1244,共7页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植入部位、释放次数、术后QRS时限。随访两组植入1周、1个月、3个月、1年时起搏参数情况。结果:共入选51例LP植入患者,其中男性30例(58.8%),平均年龄(73.2±13.6)岁。再植入LP组33例(64.7%),其中男性18例(54.5%),平均年龄(69.9±12.2)岁。首次植入LP组18例(35.3%),其中男性12例(66.7%),平均年龄(79.2±14.2)岁。再植入LP组31例(93.9%)患者因囊袋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手术。所有患者LP均植入成功,1例(2.0%)术中发生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后好转。48例(94.1%)患者植入间隔部位。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释放≤2次比例、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起搏QRS波群时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0.1(11.3,31.3)个月,无起搏相关的并发症。1年随访时,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植入LP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 起搏器再植入 无导线起搏器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文杰 丁立刚 +7 位作者 赵亚楠 李华龙 李超 李腾 黄俊 廖志勇 李宜富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探索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经腋静脉途径行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患者共130例。其中46例患者应用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方法行心脏植入式... 目的:探索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经腋静脉途径行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患者共130例。其中46例患者应用实时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方法行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超声组),84例患者应用解剖定位法行腋静脉穿刺行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与对照组相比,气胸发生率(0%vs.3.6%,P=0.493)、囊袋血肿发生率(2.2%vs.2.4%,P=1.000)、囊袋感染发生率(0%vs.2.4%,P=0.539)、电极脱位发生率(0%vs.2.4%,P=0.539)、电极穿孔发生率(0%vs.1.2%,P=1.000)及总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2%vs.11.9%,P=0.1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植入术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腋静脉穿刺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 心脏起搏器
下载PDF
优化的腋静脉穿刺技术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植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益锋 刘芃 +6 位作者 杨鹏 王勇 彭文华 高焱莎 赵霞 赵桂茹 李宪伦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5期409-412,共4页
目的 观察优化的腋静脉穿刺技术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植入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CIED植入术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优化的... 目的 观察优化的腋静脉穿刺技术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植入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行CIED植入术的患者220例,随机分为优化的腋静脉穿刺组(试验组)与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对照组).观察手术成功率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分别于术后1、6、12个月及随后每12个月进行常规随访.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穿刺成功率(96.6%对96.0%)、1次穿刺成功率(68.8%对69.3%)及术中X线曝光时间[(152.1±32.7)s对(145.6±46.1)s]相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锁骨下静脉穿刺组术中出现导线操作困难2例,术后出现气胸2例,腋静脉穿刺组未见导线操作困难及气胸等情况.在随访中,试验组未发生导线挤压综合征,而对照组发生2例.试验组围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降低趋势(1.82%对7.27%,P=0.11).结论 优化的腋静脉穿刺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能优于传统锁骨下穿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静脉穿刺 锁骨下静脉穿刺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 导线
原文传递
经内科外科两种途径拔除感染性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德 熊辉 +2 位作者 华伟 陈柯萍 刘志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经内科外科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的适应证及外科处理z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02-01至2014-04住院治疗的起搏器装置感染病例共59例。其中,10例患者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及永久起搏...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装置感染患者经内科外科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的适应证及外科处理z点。方法:选择我院从2002-01至2014-04住院治疗的起搏器装置感染病例共59例。其中,10例患者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及永久起搏器装置(开胸组),49例选择经静脉拔除起搏器心内电极导线(经静脉组),清除心外起搏器装置。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开胸组和经静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经静脉组以单纯囊袋感染为主(41/49例),开胸组以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赘生物形成为主(7/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经静脉组患者长[(12.1±7.3)年比(9.2±6.9)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6/10例)患者同期行其它心外科手术,2例同期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术。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开胸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三尖瓣反流均低于经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经静脉途径已能有效地拔除多数起搏器电极导线,首选内科途径。外科开胸手术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适用于下列患者:①赘生物过大,易导致肺栓塞者;②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器电极导线困难者;③合并其它心脏疾病,需要同期行心脏外科手术;④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三尖瓣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装置 感染 外科 经静脉 拔除
下载PDF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方丹红 吴高俊 +2 位作者 李海鹰 林捷 黄伟剑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93-196,200,共5页
目的 :确定心脏植入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感染的发生率,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2月13年间,本心脏中心植入起搏器和除颤仪出现的CIED感染病例。分析研究... 目的 :确定心脏植入电子装置(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感染的发生率,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2月13年间,本心脏中心植入起搏器和除颤仪出现的CIED感染病例。分析研究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基础疾病特征,评估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植入CIED[永久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仪(ICD)]1 817例(男:女=1.4:1),其中16例(男:女=3:1)发生CIED感染,发生率为0.9%。15例(占93.8%)确定为起搏器囊袋感染。68.8%检测到细菌,90.9%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植入ICD/CRT-D(P=0.000)、合并糖尿病(P=0.009)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P=0.000),其发生CIED感染的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9.12、4.18和37.55。而起搏器更换未增加发生CIED感染的风险(P>0.05)。男性CIED感染者的体质量指数,尤其是非糖尿病男性CIED感染者,显著低于非CIED感染男性(P<0.05)。结论 :本中心CIED感染率为0.9%,绝大多数表现为囊袋感染,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为主。植入ICD/CRT-D、合并糖尿病和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是CIED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低体质量指数男性容易发生CIED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 感染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体质量指数
下载PDF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晓欣 张向毅 +6 位作者 崔盈佳 裴志怡 林佳艺 岳雯静 王子涵 康晓凤 祝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0-377,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植入术后设备感染(DRI)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与CIED植入术后... 目的:系统评价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植入术后设备感染(DRI)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中与CIED植入术后DRI风险预测模型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3年12月2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完成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与适用性评价。结果:共纳入16项研究,模型总体适用性较好,但偏倚风险较高,ROC曲线的AUC为0.67~0.96。11项研究完成了内部验证,5项研究进行了外部验证。囊袋和(或)电极重置/装置升级、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年龄、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使用抗凝药是DRI的预测因子。结论:目前CIED植入术后DRI风险预测模型整体性能较好,适用性较好,但偏倚风险较高。需在数据来源、变量筛选、模型评价等方面提高研究质量,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完善现有模型的外部验证,并积极研发适用于我国人群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 设备感染 风险评估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下载PDF
New skin closure system facilitates wound healing after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surgery 被引量:4
18
作者 Elia De Maria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5年第8期675-677,共3页
The manuscript describes the efficacy of a new skin closure system(Zip Line?) for wound closure after pacemaker/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surgery. The system is particularly useful when wound healingis di... The manuscript describes the efficacy of a new skin closure system(Zip Line?) for wound closure after pacemaker/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surgery. The system is particularly useful when wound healingis difficult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in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s). This skin closure option is easy and quick to apply and remove, and produces excellent cosmetic results. Although it is associated with a minimal expense upcharge, the benefits, including the potential for decrease in SSI, make it attractive and worth considering for skin closure in device patients, particularly those at increased risk of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fection Surgical WOUND Skin CLOSURE SYSTEM
下载PDF
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卫锋 王现青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年第7期625-627,共3页
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是心律植入装置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如发生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临床治疗困难。因此,早期认识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可降低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本文就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的危险... 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是心律植入装置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如发生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临床治疗困难。因此,早期认识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积极预防,可降低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本文就心律植入装置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 进展
原文传递
Optimized Axillary Vein Technique versus Subclavian Vein Technique in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mplanta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被引量:3
20
作者 Peng Liu Yi-Feng Zhou +4 位作者 Peng Yang Yan-Sha Gao Gui-Ru Zhao Shi-Yan Ren Xian-Lun L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2期2647-2651,共5页
Background:The conventional venous access for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ED) is the subclavian vein,which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high complication rat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 Background:The conventional venous access for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ED) is the subclavian vein,which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high complication rat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ptimized axillary vein technique.Methods:A total of 247 patients undergoing CIED implantation were included and assigned to the axillary vein group or the subclavian vein group randomly.Success rate of puncture and complication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follow-ups were recorded.Results:The overall success rate (95.7% vs.96.0%) and one-time success rate (68.4% vs.66.1%) of puncture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In the subclavian vein group,pneumothorax occurred in three patients.The subclavian gaps of three patients were too tight to allow operation of the electrode lead.In contrast,there were no puncture-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the axillary vein group.In the patient follow-ups,two patients in the subclavian vein group had subclavian crush syndrome and both of them received lead replacement.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follow-ups of the axillary vein group and the subclavian vein group was 1.6% (2/125) and 8.2% (10/122),respectively (χ^2=5.813,P =0.016).Conclusion:Optimized axillary vein technique may be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subclavian vein technique for CIED lead pla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llary Vein 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ubclavian Ve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