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机接口技术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15
1
作者 官金安 林家瑞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57-161,164,共6页
近几年来,脑-机接口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热点,引起了世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正向临床实用化方向发展。植入式脑-机接口目前的研究多以动物做实验,实现了对光标、游戏杆、机械臂、运动小车等的控制。它们的发展有赖于神经... 近几年来,脑-机接口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热点,引起了世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正向临床实用化方向发展。植入式脑-机接口目前的研究多以动物做实验,实现了对光标、游戏杆、机械臂、运动小车等的控制。它们的发展有赖于神经科学、工程学、心理学、计算机和康复学等各交叉学科专家间的密切合作。这种全新的通信技术可望为那些不能使用常现通信手段的残疾患者提供与外界进行交流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技术 植入电极 微机电 脑电图 生物医学工程
下载PDF
直接神经接口与控制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官金安 林家瑞 赵婕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CAS 2004年第6期337-341,共5页
近年来逐渐成为热点的脑—机接口是一种不依靠外周神经和肌肉组织等通常的大脑输入/输出通道的通信与控制系统。直接神经接口与控制技术采用手术将电极阵列植入颅内,直接记录或刺激大脑神经元,以实现用户与外界的通信或控制神经弥补装... 近年来逐渐成为热点的脑—机接口是一种不依靠外周神经和肌肉组织等通常的大脑输入/输出通道的通信与控制系统。直接神经接口与控制技术采用手术将电极阵列植入颅内,直接记录或刺激大脑神经元,以实现用户与外界的通信或控制神经弥补装置。目前的研究多以动物模型做实验,实现了对光标、游戏杆、机械臂以及运动小车等的控制。这种全新的通信技术可望为那些严重瘫痪患者提供与外界进行交流的途径。它的发展有赖于多学科的进展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电极 神经接口 神经控制 脑-机接口 神经弥补
下载PDF
专利视角下植入式脑机接口电极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3
作者 周洁 王淳佳 张倩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3年第3期61-67,共7页
植入式脑机接口电极对神经疾病的诊断、预警和治疗以及脑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专利视角回顾和研判了植入式电极的全球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了生物相容性、信号质量提升的最新技术解决思路;并呼吁我国政府加大在植入式电极领域的研发投... 植入式脑机接口电极对神经疾病的诊断、预警和治疗以及脑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专利视角回顾和研判了植入式电极的全球技术发展趋势,研究了生物相容性、信号质量提升的最新技术解决思路;并呼吁我国政府加大在植入式电极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以及加强对先进制造工艺和材料技术的关注,加快推动植入式电极成熟落地应用和完善专利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植入式电极 专利 生物相容性 信号质量
下载PDF
除颤电极导线故障判断与植入起搏感知电极的处理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于海波 王冬梅 +4 位作者 梁延春 许国卿 刘荣 王祖禄 韩雅玲 《临床误诊误治》 2015年第10期86-89,共4页
目的评价植入起搏感知电极处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电极导线功能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植入ICD患者发生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4例均因右心室除颤电极导... 目的评价植入起搏感知电极处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电极导线功能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植入ICD患者发生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4例均因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出现ICD误感知及误电击,高压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其中3例有术侧不适当用力情况。分析故障原因,3例为起搏感知电极断裂,1例为除颤电极早期磨损。4例均经腋静脉入路重新植入一根起搏感知电极,其中电池耗竭1例术中更换ICD。随访观察7~70个月,均未再出现ICD误感知及误电击事件,导线参数变化均在正常范围。结论术侧过度用力可能是除颤电极导线功能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在除颤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植入起搏感知电极可解决该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器 植入型 心血管疾病 电极 植入 故障排除
下载PDF
非生物催化可植入葡萄糖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5
作者 马泽 董旭峰 +1 位作者 黄昊 齐民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009-9016,共8页
葡萄糖燃料电池作为一种供能装置,可将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当这一装置植入体内,可为人体内的电子医疗设备供电。可植入葡萄糖燃料电池要求电极材料具有长期稳定性和高效专一性。人体液环境中的葡萄糖催化是影响此类燃料电... 葡萄糖燃料电池作为一种供能装置,可将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当这一装置植入体内,可为人体内的电子医疗设备供电。可植入葡萄糖燃料电池要求电极材料具有长期稳定性和高效专一性。人体液环境中的葡萄糖催化是影响此类燃料电池可植入化的关键。对不同电极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着重介绍非生物电极材料用作可植入葡萄糖燃料电池电极的优缺点,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燃料电池 可植入电极 生物酶电极 非生物电极
下载PDF
Critical analysis of ineffective post implantation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testing
6
作者 Markus Roos J Christoph Geller Marc-Alexander Ohlow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7年第2期167-173,共7页
AIM To test of the 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s done at the time of implantation. We investigate if any testing should be performed.METHODS All consecutive patients between January 2006 and December 2008 ... AIM To test of the 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s done at the time of implantation. We investigate if any testing should be performed.METHODS All consecutive patients between January 2006 and December 2008 undergoing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 implantation/replacement(a total of 634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retrospective study.RESULTS Sixteen patients(2.5%) were not tested(9 with LA/LVthrombus, 7 due to operator's decision). Analyzed were 618 patients [76% men, 66.4 + 11 years, 24% secondary prevention(SP), 46% with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 20%, 56% ha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undergoing defibrillation safety testing(SMT) with an energy of 21 + 2.3 J. In 22/618 patients(3.6%) induce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 could not be terminated with maximum energy of the ICD. Six of those(27%) had successful SMT after system modification or shock lead repositioning, 14 patients(64%) received a subcutaneous electrode array. Younger age(P = 0.0003), non-CAD(P = 0.007) and VF as index event for SP(P = 0.05)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incidence of ineffective SMT. LVEF < 20% and incomplete revascularis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D had no impact on SMT.CONCLUSION Defibrillation testing is well-tolerated. An ineffective SMT occurred in 4% and two third of those needed implantation of a subcutaneous electrode array to passa SMT > 10 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Sudden cardiac death Defibrillation test Safety margin test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Subcutaneous electrode array
下载PDF
A 16-channel high-voltage reconfigurable and flexible-controlled implantable wireless closed-loop system for SCI repair
7
作者 Yan Hanbing Zhang Xu +3 位作者 Liu Ming Yuan Fang Wang Sikai Chen Hongda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20年第1期79-84,共6页
An adaptive closed-loop system for spinal cord injury(SCI) repair is designed. It integrates stimulation and recording on 16 pairs of electrodes. Two switches(SAS3 T16/SAS1 T16 X2) fabricated in high-voltage 0.8 μm p... An adaptive closed-loop system for spinal cord injury(SCI) repair is designed. It integrates stimulation and recording on 16 pairs of electrodes. Two switches(SAS3 T16/SAS1 T16 X2) fabricated in high-voltage 0.8 μm process with online re-configurable function are proposed. These two switches are combined with commercial off-the-shelf(COTS) electronics to implement the closed-loop implantable system in compact module. The system includes amplifier for recording neural signals, high-voltage stimula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entral processing module and flexible implantable electrodes. Two customized switches route any electrode to amplifier or stimulator, and nerve stimulation and signal recording are performed through lead wire-driven channels. The entire system is able to operate at up to 28 V, and is a biocompatible package with a volume of 42 mm×35 mm×8 mm. This system solves sever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implantable devices: low flexibility, negative influence of stimulus artifacts on neural detection and low integration of electr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CORD injury(SCI)repair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MULTI-electrode array RECONFIGURABLE system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下载PDF
面向脑机接口的犹他神经电极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谢凡 奚野 +1 位作者 徐庆达 刘景全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4-35,共12页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指在人或动物脑与计算机或其它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的连接通路,实现了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交互,在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将来可用于治疗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使他...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指在人或动物脑与计算机或其它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的连接通路,实现了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交互,在认识脑、保护脑和模拟脑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将来可用于治疗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使他们受损的运动和感知等功能得以恢复。神经电极作为脑机接口的核心部分,是与神经元相互作用的电生理器件,可以用来记录或干预神经活动状态,由美国犹他大学提出的犹他电极阵列(Utah Electrode Array,UEA)是神经电极的一个典型代表。犹他独特的三维针状结构使每个电极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同时相互之间有良好的绝缘,植入后电极尖端只作用于周围一小群神经元,甚至可以记录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本文主要介绍了UEA的结构、制造工艺流程和功能特点,重点论述其在高密度阵列、无线传输、光电极阵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可用于提高电极可靠性的表面修饰方法,并举例说明了UEA的临床应用,最后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极 植入式 犹他电极阵列 表面修饰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植入式多通道神经微电极的发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魏春蓉 裴为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55-1465,共11页
人类的大脑约由800亿神经细胞构成,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将大脑组成了一个超复杂的神经网络,要研究大脑的功能机制,破译其神经网络的信息编码原理,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在大脑神经元网络中,同时观察、记录尽可能多的单个神经元活动信号。植... 人类的大脑约由800亿神经细胞构成,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将大脑组成了一个超复杂的神经网络,要研究大脑的功能机制,破译其神经网络的信息编码原理,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在大脑神经元网络中,同时观察、记录尽可能多的单个神经元活动信号。植入式多通道神经微电极作为一种可实时记录多个神经元峰电位信号的器件,在神经信号的时间分辨率和设备的便捷性方面有着其它神经成像技术不可替代的优点。在不影响大脑功能甚至动物行为的前提下,为了在大脑中植入通道数更多的电极,需要在植入式多通道电极的材料、结构、集成方式和植入及封装方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进创新和优化。本文简要回顾了多通道微电极技术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采用微加工技术制备植入式多通道微电极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神经微电极 微加工技术 微通道电极 薄膜电极 电极阵列 评述
下载PDF
植入式铂-铱合金微电极的修饰和植入大鼠大脑运动皮层后的阻抗测量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炳辛 鲁艺 +4 位作者 王定芳 李涛 周琴 曹余良 段晏文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3-257,共5页
植入电极是植入电刺激器的一个重要部件,为了降低植入电极的阻抗和减少组织的炎性反应,本文针对植入电极界面的特性要求,采用逐层修饰的方法,先用电化学方法在铂-铱合金微电极(d=75μm)上沉积氧化铱,然后在绝缘封装材料硅橡胶上接枝一... 植入电极是植入电刺激器的一个重要部件,为了降低植入电极的阻抗和减少组织的炎性反应,本文针对植入电极界面的特性要求,采用逐层修饰的方法,先用电化学方法在铂-铱合金微电极(d=75μm)上沉积氧化铱,然后在绝缘封装材料硅橡胶上接枝一层高分子涂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PVA/PAA).经修饰的微电极植入大鼠大脑运动皮层运动区一个月,在第21天测量其电极阻抗.结果初步显示逐层修饰的电极阻抗降低了53%.行为学评价显示电极在植入大鼠运动皮层后没有对大鼠的运动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神经界面 生物相容性涂层 植入电极修饰 植入电极阻抗 神经假体
原文传递
聚3,4乙烯二氧噻吩修饰的新型碳纳米管纤维电极及其电化学性能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宇熹 高中宝 +5 位作者 曹振 李斯伟 张笑 刘伟 朱颖 周瑾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5-173,共9页
目的 植入式脑机接口在神经疾病的治疗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治疗的效果依赖于与神经组织接触的电极。与刚性材料制作的电极相比,碳基微纤维电极尺度小、生物兼容性好、组织炎症反应小,可以减少植入后的异物反应,改善神经记录信号的... 目的 植入式脑机接口在神经疾病的治疗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治疗的效果依赖于与神经组织接触的电极。与刚性材料制作的电极相比,碳基微纤维电极尺度小、生物兼容性好、组织炎症反应小,可以减少植入后的异物反应,改善神经记录信号的信噪比,可以长期保持稳定的电极特性。方法 本文设计了一种柔性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纤维电极的修饰方法,该方法采用电化学聚合的方式可以将聚3,4-乙烯二氧噻吩(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PEDOT)薄膜沉积到CNTs纤维电极上,作为微电极涂层。为了证明修饰涂层在电极表面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对修饰电极进行了超声处理。此外,本文将PEDOT薄膜沉积到ITO玻璃上,评价了PEDOT薄膜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恒电流方式在CNTs纤维电极表面沉积的PEDOT涂层降低了电极的电化学阻抗,提高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且PEDOT沉积的时间越长阻抗减少的幅度越明显。对电极进行超声处理后,电极的电化学阻抗没有产生显著变化,说明超声处理后PEDOT涂层剥离较少,证明了修饰涂层在电极表面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最后,细胞实验表明,PEDOT薄膜具有与ITO导电玻璃相当的细胞相容性。结论 PEDOT薄膜可以提高CNTs纤维电极的稳定性,有望提高脑机接口系统的寿命和可靠性,具有应用于长时间记录神经电信号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脑机接口 PEDOT涂层 电极表面修饰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一例埋藏式起搏器心室电极断裂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潘玥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8期1726-1727,共2页
埋藏式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最为有效和彻底的手段。作为一种常用的有创性治疗方法,虽然损伤小、操作简单,但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在其并发症中,心室电极断裂发生率为1.2%,早期发生原因多为手术操作不当,远期多为电极埋植体... 埋藏式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最为有效和彻底的手段。作为一种常用的有创性治疗方法,虽然损伤小、操作简单,但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在其并发症中,心室电极断裂发生率为1.2%,早期发生原因多为手术操作不当,远期多为电极埋植体内时间过长,多见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径路植入的心房或心室电极,因锁骨下间隙狭小,电极与锁骨及第一肋骨间相互摩擦,导致起搏器电极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起搏器 心室电极断裂 护理
下载PDF
植入式神经微电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丹 刘妍 +4 位作者 钟正祥 田宫伟 樊文倩 王宇 齐殿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7-113,共7页
神经电极是实现人体和外部机器间信息融合的关键界面器件,是脑科学、生物电子医疗等前沿领域的技术核心。早期出现的神经电极以金属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为主,这两类材料具备优越的导电性能,但其硬度远高于生物组织(相差四个数量级以上),生... 神经电极是实现人体和外部机器间信息融合的关键界面器件,是脑科学、生物电子医疗等前沿领域的技术核心。早期出现的神经电极以金属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为主,这两类材料具备优越的导电性能,但其硬度远高于生物组织(相差四个数量级以上),生物兼容性差,易引起生物组织的排异反应,导致电极失效,并且在植入和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对生物组织造成损害。近年来,人们尝试利用导电聚合物、水凝胶以及碳纳米管等柔性材料替代早期的金属、半导体等刚性材料,实现柔性生物电极的制备,以解决电极与生物组织间模量不匹配的问题。从而开发出低阻抗的电极-组织界面,最小化电极植入过程中对生物组织的创伤,保证植入电极长期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其导电性,这对于精准的神经电刺激以及高质量记录神经电生理信号来说都至关重要。目前研究的神经电极多以柔性植入式为主,它将新兴材料、微加工技术与神经工程相融合,显示出优于其他神经电极的特性,在疼痛抑制、脑机接口、人体假肢等方面获得多项成果,在临床应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归纳了植入式神经微电极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刚性神经微电极、神经电极柔性化、可拉伸柔性神经电极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分析了刚性植入式神经电极存在的问题,并引出基于新型材料的柔性植入式神经电极,提出优化方案的同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制备性能优异且稳定的植入式神经电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械技术 植入式神经电极 柔性材料 生物相容性 脑机接口 神经接口
下载PDF
Sacral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of the lower urinary trac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14
作者 Golnaz Alemi Vani Dandolu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3年第4期1-6,共6页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evidence surrounding Sacral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and delineate areas that will need more research. Methods: An extensive search was performed o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on SNM for lower ur...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evidence surrounding Sacral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and delineate areas that will need more research. Methods: An extensive search was performed on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on SNM for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earch,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indications, technique, and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rapy failures and succes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Results: SNM is accepted by the FDA since 1997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As it is a relatively new procedure,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the technique of lead placement, generator choice, testing interval, patient selection, time to explantation, and definitions of therapy failures and successes. Conclusions: SNM is a safe and therapeutic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urgencyfrequency syndrome, urge incontinence, and idiopathic urinary retention. However, there are multiple unanswered questions that require extensive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RAL NEUROMODULATION SNM Peripheral Nerve Evaluation PNE InterStim Tined Lead electrode implantable Pulse Generator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EXPLANTATION URGENCY Frequency Syndrome URINARY Retention INCONTINENCE
下载PDF
植入式生物燃料电池的体外实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洁琼 周晓勤 马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0-603,619,共5页
开发了一种利用生理体液的植入式生物燃料电池(BFC)原型装置.通过模拟人体生理环境,进行了植入式生物燃料电池的体外试验.讨论了葡萄糖反应液的浓度、温度和pH值对生物燃料电池输出电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葡萄糖反应液浓度的降低... 开发了一种利用生理体液的植入式生物燃料电池(BFC)原型装置.通过模拟人体生理环境,进行了植入式生物燃料电池的体外试验.讨论了葡萄糖反应液的浓度、温度和pH值对生物燃料电池输出电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葡萄糖反应液浓度的降低,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电流相应减少,持续供电时间缩短;随着反应液pH值的降低,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电流增大;升高反应液温度会使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电流产生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医疗装置 生物燃料电池 体外实验 电极修饰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电风暴后除颤电极参数稳定性研究
16
作者 许国卿 于海波 +6 位作者 梁延春 刘荣 高阳 徐白鸽 武敏 焉晓蕾 王祖禄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1189-1191,共3页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患者发生电风暴后除颤电极参数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行ICD手术且术后发生ICD电风暴的65例患者的随访资料,比较患者ICD电风暴前,电风暴后即刻、3个月...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患者发生电风暴后除颤电极参数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行ICD手术且术后发生ICD电风暴的65例患者的随访资料,比较患者ICD电风暴前,电风暴后即刻、3个月、12个月的除颤电极参数(阈值、阻抗、R波振幅)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生ICD频繁放电后24 h内测量的即刻除颤电极的起搏阈值测定值较电风暴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R波振幅测定值较电风暴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阻抗测定值与电风暴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 0. 05)。在电风暴后3、12个月,起搏阈值测定值较电风暴后即刻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起搏阈值、阻抗、R波振幅的测定值与电风暴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 0. 05)。结论 ICD电风暴患者即刻阈值较电风暴前有所升高,即刻R波振幅、阻抗较电风暴前无明显变化,长期随访观察除颤电极参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除颤电极 电风暴 电极参数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皮下卷绕除颤电极的临床初步研究
17
作者 方全 郭涛 +1 位作者 Jackson K Lieberman R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为了解决锁骨下静脉闭塞患者和年幼儿童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价皮下卷绕除颤(SubQ)电极的可行性及其除颤效果。方法共4例病人纳入研究。年龄分别63、64、85、48岁。其中3例男性患者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 目的为了解决锁骨下静脉闭塞患者和年幼儿童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价皮下卷绕除颤(SubQ)电极的可行性及其除颤效果。方法共4例病人纳入研究。年龄分别63、64、85、48岁。其中3例男性患者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1例女性(48岁)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病史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或电生理检查中诱发持续性室速。SubQ电极经左腋中线第6肋间的2cm纵向切口建立的皮下隧道远端送达靠近脊柱,电极近端经向前向上的另一皮下隧道抵达左锁骨下放置ICD的囊袋。模拟活性除颤器机壳(CAN)经左锁骨下ICD放置囊袋切口于胸大肌与胸壁之间的隧道向下送至接近胸骨下端左侧。CAN与SubQ电极之间除颤测试能量依次分别为35、25和15J。测试完毕后3例患者按照常规方法植入ICD。另1例患者因为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0.35而植入三腔除颤器(CRT-D)。所有患者保留SubQ电极,手术结束前对它们的除颤阈值进行测试。使用能量先后依次为3、6、10、12、15和18J。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度过植入术,无并发症。4例患者的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37、20、9和52min。4例CAN→SubQ电极成功除颤能量分别为15、25、25和15J。使用常规ICD和CRT-D时CAN→右心室(RV),SubQ的相应除颤阈值分别为6、10、15和10J。结论SubQ电极植入不但安全而且有效。SubQ电极的应用可望避免植入过程中心血管并发症和胸腔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甚至避免放射线,对于幼年儿童和血管病变无法植入电极导线者可望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步研究 左心室射血分数 临床 扩张性心肌病 室性心动过速 心血管并发症 皮下隧道 左锁骨下 除颤阈值 持续性室速 电生理检查 ICD CAN 静脉闭塞 除颤效果 男性患者 心室颤动 常规方法 手术结束 无并发症
原文传递
Nucleus 24CA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及T/C值变化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旭 温立婷 +2 位作者 高磊 陈阳 邱建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Nucleus 24CA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行为反应阈值(T-level,T级)及最大舒适级(C-level,C级)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联系,探讨其对术后调机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1例植入Nucleus 24CA型人工耳蜗患儿,分别在术中、术后1、2、6个... 目的观察Nucleus 24CA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行为反应阈值(T-level,T级)及最大舒适级(C-level,C级)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联系,探讨其对术后调机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1例植入Nucleus 24CA型人工耳蜗患儿,分别在术中、术后1、2、6个月进行电极阻抗阈值测试,收集术后对应T、C值,并对其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极阻抗值术中检测最低,术后1月开机最高,此后逐渐减低(P<0.01);自蜗顶至蜗底各通道间电极阻抗值无显著差异(P>0.05)。各电极通道T值、C值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增高(P<0.05),并与电极阻抗值呈线性相关。结论测定电极阻抗值是评估人工耳蜗刺激电极状态的有效手段;术后2月应同时调试T值及C值,此后则应对C值进行重点调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 电极阻抗
下载PDF
眼轮匝肌在睁、闭眼运动中的功能作用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曹军 初春燕 +4 位作者 陆斌 杨斌 李辉 李乐 KaiYu Tong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分析眼轮匝肌在睁、闭眼运动中的功能作用。方法:通过植入式微电极提取狗眼轮匝肌的肌电信号,从中分析该肌肉在睁、闭眼运动中的功能作用状态。结果:眼轮匝肌在自然睁眼状态中与自然闭眼状态中的肌电表现一致;在眨眼动作发生过程... 目的:分析眼轮匝肌在睁、闭眼运动中的功能作用。方法:通过植入式微电极提取狗眼轮匝肌的肌电信号,从中分析该肌肉在睁、闭眼运动中的功能作用状态。结果:眼轮匝肌在自然睁眼状态中与自然闭眼状态中的肌电表现一致;在眨眼动作发生过程中肌电活动有增强表现;在由睁眼状态向闭眼状态转换过程中,肌电活动在闭眼动作发生时有增强表现;在由闭眼状态向睁眼状态转换过程中,没有观察到肌电信号有变化。结论:眨眼动作的发生需要眼轮匝肌的收缩作用来完成;在由睁眼状态向闭眼状态转换,需要眼轮匝肌的收缩来使眼睑进入闭合状态;闭眼状态不需要眼轮匝肌的持续收缩来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轮匝肌 植入电极 面神经 肌电图 闭眼
下载PDF
蜗轴与鼓阶周壁电阻抗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杜强 王正敏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878-879,共2页
目的:观察鼓阶内壁与蜗轴之间的阻抗是否低于鼓阶外壁与蜗轴之间的阻抗。方法:6例颞骨标本,分别在鼓阶不同位置测量蜗轴和鼓阶内、外侧壁之间的阻抗,刺激频率分别为0.1、1.0、10.0 kHz。结果:鼓阶内侧壁与蜗轴之间的阻抗明显小于相同位... 目的:观察鼓阶内壁与蜗轴之间的阻抗是否低于鼓阶外壁与蜗轴之间的阻抗。方法:6例颞骨标本,分别在鼓阶不同位置测量蜗轴和鼓阶内、外侧壁之间的阻抗,刺激频率分别为0.1、1.0、10.0 kHz。结果:鼓阶内侧壁与蜗轴之间的阻抗明显小于相同位置下鼓阶外侧壁与鼓阶外侧壁之间的阻抗(P<0.05)。结论:为了有效刺激蜗轴的残余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人工耳蜗植入电极应该尽量靠近鼓阶内侧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 颞骨 电极 阻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