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跪拜礼仪的基本形式与内涵演变 被引量:8
1
作者 李为香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237-242,共6页
在以跪坐为主要居处坐姿的历史时期,跪拜礼仪盛行于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成为表达重要人际关系的身体符号。跪拜礼仪中的稽首、顿首、空首及稽颡等礼仪各有其使用空间及意义,君臣僚属之间均依身份不同严格遵守相应的礼仪,而且所有仪... 在以跪坐为主要居处坐姿的历史时期,跪拜礼仪盛行于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成为表达重要人际关系的身体符号。跪拜礼仪中的稽首、顿首、空首及稽颡等礼仪各有其使用空间及意义,君臣僚属之间均依身份不同严格遵守相应的礼仪,而且所有仪式均是双向与对等的。这充分体现出古代贵族分权体制下尊卑有序与一体化的君臣关系。然而,秦汉以后,跪拜礼在皇权政治体制之下不断地发生变化,逐渐演变为臣对君、下对上的单向不对等礼仪。在两千多年的帝制体系下,跪拜礼仪成为君臣共同尊奉与遵守的皇权政治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跪拜礼仪 历史演变 贵族分权 皇权政治 君臣关系
下载PDF
“威德”与秦之兴亡 被引量:4
2
作者 巴晓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56,共7页
秦王朝建构了以"威德"为重要特征的皇权政治,然而"威德"之于秦有着正反两面意义,秦因"威德"而夺天下,也因"威德"而失天下。贾谊"守威定功"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威德"... 秦王朝建构了以"威德"为重要特征的皇权政治,然而"威德"之于秦有着正反两面意义,秦因"威德"而夺天下,也因"威德"而失天下。贾谊"守威定功"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威德"对于秦之历史盛极而衰发展走势的重要影响,而且成为代秦而起的西汉王朝一反秦之"威德",转而提倡"孝德"这一核心治国理念的思想渊源。秦之速亡与没有处理好"守威定功"这一关乎社稷安危的重要问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德 皇权政治 守威定功 秦之兴亡
原文传递
思想史视野中的公孙弘 被引量:4
3
作者 袁德良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5-70,126,共7页
西汉前期,中国官僚帝制趋于成熟,在政治体制转型的同时,士大夫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变化,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公孙弘正是士大夫转型的代表。他以儒术缘饰文法,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帝制政治,成为从战国"处士横议"到帝制时代儒雅... 西汉前期,中国官僚帝制趋于成熟,在政治体制转型的同时,士大夫的政治思想和行为也随之变化,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公孙弘正是士大夫转型的代表。他以儒术缘饰文法,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帝制政治,成为从战国"处士横议"到帝制时代儒雅文臣转变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士大夫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为儒学的官学化和儒生从政的制度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利禄制度保障儒学的发展,促成了儒学的兴盛,是"独尊儒术"的第一功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弘 政治思想 儒学 文法 帝制政治
下载PDF
冲突与调适:明初庙堂政治与孟学关系考论
4
作者 李谷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29,共8页
明初庙堂政治与孟学发生激烈的冲突,太祖、成祖两代君主为解决与孟学在理念上的矛盾采取了各种手段。明太祖时期发生“罢黜孟子配享”和“编修《孟子节文》”两大事件,明成祖时期又低调地废止《孟子节文》并颁行《四书大全》作为科举的... 明初庙堂政治与孟学发生激烈的冲突,太祖、成祖两代君主为解决与孟学在理念上的矛盾采取了各种手段。明太祖时期发生“罢黜孟子配享”和“编修《孟子节文》”两大事件,明成祖时期又低调地废止《孟子节文》并颁行《四书大全》作为科举的标准教材,最终完成庙堂政治与孟学的调适。通过考察梳理几大事件的始末,会发现朱元璋、朱棣父子的基本立场与“王圣”精神是一致的,但是集权的策略又有所差异,产生的影响自然也不尽相同。最终孟学与科举的进一步紧密结合,深刻影响着明代士人的精神世界,并酝酿了明中期的学术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堂政治 明代孟学 《孟子节文》 《四书大全》
下载PDF
论《远航》中的疾病地理话语与帝国政治
5
作者 禹雪含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1,共10页
热带气候环境与疾病的关联是19世纪欧洲殖民地医学讨论的中心话题,也是殖民地旅行文学的常见主题。伍尔夫在《远航》中塑造了多位旅居殖民地的病人形象,并重点刻画了他们的病因病情。她从热带疾病对欧洲体质的影响、致病的殖民地景观及... 热带气候环境与疾病的关联是19世纪欧洲殖民地医学讨论的中心话题,也是殖民地旅行文学的常见主题。伍尔夫在《远航》中塑造了多位旅居殖民地的病人形象,并重点刻画了他们的病因病情。她从热带疾病对欧洲体质的影响、致病的殖民地景观及其异域化和白人种族对致病种族的想象这三个维度出发,呈现了殖民地气候环境对帝国殖民活动的不利影响,借此表达了她对帝国扩张的反思和批判。与此同时,她对致病景观和致病种族的想象性书写也暴露了其与帝国主义价值观共谋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远航》 疾病地理话语 帝国政治
原文传递
“士族政治”“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的辨析——基于《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研究学说
6
作者 叶长青 《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 2023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西晋末年,在战争频仍的社会环境下,北方士族一方面为了维护其家族利益,另一方面出于对皇权的认同和拥护,选择奉晋正朔。尽管这一时期士族权力有所伸张,但因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士族权力并不足以凌驾于皇权之上,因此士族权力和皇权的斗争... 西晋末年,在战争频仍的社会环境下,北方士族一方面为了维护其家族利益,另一方面出于对皇权的认同和拥护,选择奉晋正朔。尽管这一时期士族权力有所伸张,但因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士族权力并不足以凌驾于皇权之上,因此士族权力和皇权的斗争始终在“皇权体制”之下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即当权士族往往致力于维护士族利益和限制皇权。而在以“皇权与吏民”为主要矛盾的东晋社会,皇权高踞于社会上其他任何势力,是唯一的主导者。因此,就东晋时期的政治结构而言,其为“皇权政治”而非以士族为主导的“士族政治”或“门阀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门阀政治 皇权政治 皇权 吏民
原文传递
唐代寺观钟铭书写及其文学政治意蕴 被引量:2
7
作者 蒋金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唐代钟铭创作兴盛的文化背景由先秦礼乐文明转向唐代宗教文化。唐代的钟铭写作受宗教化影响,显示出全新的文体形态和内容,但又固化为特定的模式。唐代文人撰写的寺观钟铭试图在行文和内容上突破程式化书写,可以视为唐代古文创作历程的缩... 唐代钟铭创作兴盛的文化背景由先秦礼乐文明转向唐代宗教文化。唐代的钟铭写作受宗教化影响,显示出全新的文体形态和内容,但又固化为特定的模式。唐代文人撰写的寺观钟铭试图在行文和内容上突破程式化书写,可以视为唐代古文创作历程的缩影,体现出古文运动"去陈言"的精神。而唐代帝王对程式化钟铭的书写则蕴含着帝王的政治心态和宗教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寺观钟铭 程式化 古文运动 帝王政治
下载PDF
故宫学的明清庙堂政治文化视域 被引量:1
8
作者 赵轶峰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30,159,共5页
故宫学是运用历史学、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建筑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明清时代北京皇宫之物化和精神遗存,以及以该皇宫为中心展开的后续文博收藏进行综合研究的专门学科。一般意义上的明清史中有大量内容与故宫学中历史类研究重... 故宫学是运用历史学、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建筑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明清时代北京皇宫之物化和精神遗存,以及以该皇宫为中心展开的后续文博收藏进行综合研究的专门学科。一般意义上的明清史中有大量内容与故宫学中历史类研究重合,故如欲使故宫学的史类研究具有不可替代之特殊意义,需要在方法论意义上凸显故宫作为一个特殊政治文化场域这一视角。由此视角出发,可见故宫作为明清庙堂政治的核心场域,其内大量事物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其规制、理念、行为方式和惯性构成独一无二的政治文化语境,与庙堂之外的政治、文化、社会、民生产生差异、关联和互动,若能在具体层面切实推进研究,故宫学的历史类研究即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宫 故宫学 庙堂政治 宫廷生活
原文传递
“小型独立的塑像时代已经过去”——伍尔夫作品中的塑像叙事与帝国政治
9
作者 朱海峰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35,共11页
19世纪以来,英国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为国王、军人和政客等“帝国英雄”建造了大量的塑像,利用塑像的隐性叙事功能鼓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从而达到强化民众身份认同和规训社会异己的目的。伍尔夫在日记、随笔和小说中再现了当时社会围绕... 19世纪以来,英国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为国王、军人和政客等“帝国英雄”建造了大量的塑像,利用塑像的隐性叙事功能鼓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从而达到强化民众身份认同和规训社会异己的目的。伍尔夫在日记、随笔和小说中再现了当时社会围绕“帝国英雄”塑像引发论争的历史语境,揶揄了隐匿在国王、军人和政客等塑像背后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等话语,揭示了当局利用这些塑像来美化殖民历史和维护统治秩序的意图。她认为这些塑像是过去贵族时代崇尚英雄主义的产物,呼吁当时“民主时代”的人们不要再建造塑像,也不要为它们虚构并不具备的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塑像叙事 帝国政治
原文传递
权力中的诗人——从“嵇康之死”谈起
10
作者 何光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57-62,共6页
诗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重要话题。本文以魏晋诗人嵇康被杀害的个案为切入点,分析其中隐藏的多重冲突:一是个体生命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冲突;二是老庄自然思想和经学名教话语的冲突;三是新兴世族力量与传统皇权力量的冲突。... 诗人的非正常死亡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重要话题。本文以魏晋诗人嵇康被杀害的个案为切入点,分析其中隐藏的多重冲突:一是个体生命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冲突;二是老庄自然思想和经学名教话语的冲突;三是新兴世族力量与传统皇权力量的冲突。这多重冲突是魏末晋初中国皇权政治向世族政治转型的集中体现。世族诗人崇尚自由和皇权政治独裁的矛盾,是嵇康之死的最内在原因。在皇权和世族力量相持不下的多元权力格局中,魏晋世族诗人展现的正是超越现成政治权力的自由精神和生命境界。此种精神境界在专制皇权恢复和重固的唐宋时代以后,便逐渐趋于消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非正常死亡 皇权政治 世族政治
下载PDF
淮南王刘长应为刘邦亲子考辨——与王云度先生商榷
11
作者 高旭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59-64,共6页
王云度先生在《刘安生平事迹辨析》《刘安评传》等论著中提出,淮南王刘长并非汉高祖刘邦的血亲后裔,而是其养子。根据《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结合西汉前期政治变动情况,从怀孕时间、刘邦的态度及行为、刘邦诸子的性格差异、刘长的... 王云度先生在《刘安生平事迹辨析》《刘安评传》等论著中提出,淮南王刘长并非汉高祖刘邦的血亲后裔,而是其养子。根据《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结合西汉前期政治变动情况,从怀孕时间、刘邦的态度及行为、刘邦诸子的性格差异、刘长的心理行为、西汉前期皇权传承中刘长的继承资格,以及汉文帝与刘长的关系等复杂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可知淮南王刘长应该确为汉高祖刘邦之子,并非如王先生所言。对淮南王刘长谋反案件中的血亲因素,也须重新审视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王 刘长 刘邦 养子说 血亲 皇权政治
下载PDF
论陈蒨继位与陈昌之死
12
作者 强正婷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第4期106-108,共3页
陈文帝陈蒨得以继承皇位,一是他在文化上与士族保持了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得到了士族的支持;二是在梁末战乱中建立了功勋;三是陈朝重用宗室的政策,此为深层原因。除此之外,陈武帝陈霸先之子陈昌入质北周未及时还朝,则为陈蒨继位提供了契... 陈文帝陈蒨得以继承皇位,一是他在文化上与士族保持了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得到了士族的支持;二是在梁末战乱中建立了功勋;三是陈朝重用宗室的政策,此为深层原因。除此之外,陈武帝陈霸先之子陈昌入质北周未及时还朝,则为陈蒨继位提供了契机。陈蒨即位后,陈昌南返,因对皇位构成威胁而被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蒨 陈昌 宗室政治 皇位继承
下载PDF
试论金初宰相韩企先与隐者政治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秀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68-69,共2页
为了深入认识金朝政治的特殊性,以由辽仕金的韩企先为研究对象,研究他在金初政坛被信任、重用,为相几二十年的政治作为与历史背景,把他在政坛上的成功概言为"隐者政治"。他的隐者政治是金初贵族政治与皇权政治夹缝中的产物,... 为了深入认识金朝政治的特殊性,以由辽仕金的韩企先为研究对象,研究他在金初政坛被信任、重用,为相几二十年的政治作为与历史背景,把他在政坛上的成功概言为"隐者政治"。他的隐者政治是金初贵族政治与皇权政治夹缝中的产物,属于个人,也属于金朝社会,其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企先 皇权政治 贵族政治 隐者政治
下载PDF
论唐代科举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
14
作者 崔岩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年第4期18-21,共4页
唐代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官方对于时政问题... 唐代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官方对于时政问题从来不规定标准答案,任随考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这种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征集、接受意见的诚恳态度,是唐代统治阶级自强、自信的一种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然而由统治阶级自行举办的策试,尽管可以揭示某些表层化的社会现象,却无力解决社会的顽症。更兼政治派别斗争,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自然受到制约,并不能挽救唐王朝覆灭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科举与社会 科举与政治
下载PDF
明朝法律与皇权政治关系的现代性分析
15
作者 许燕婵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63-69,共7页
朱元璋颁布《大诰》,建立起以《大明律》为中心的明朝法律体系,以法律修辞取代传统的政治修辞,法律在社会统治中的作用大大加强。通过确认回避制度、御史对于皇权政治的批评权以及确认以考试来选拔官吏,官僚集团和皇权政治力量之间对话... 朱元璋颁布《大诰》,建立起以《大明律》为中心的明朝法律体系,以法律修辞取代传统的政治修辞,法律在社会统治中的作用大大加强。通过确认回避制度、御史对于皇权政治的批评权以及确认以考试来选拔官吏,官僚集团和皇权政治力量之间对话的权力场扩大成为社会与皇权政治进行对话的权力场,制约了皇权政治的权力和力量。皇帝拥有最高司法权,司法权隶属于行政权,以及皇权政治力量的不断膨胀,打破了皇权政治和法律之间的平衡,破坏了法律制度的安排。当制度正义根本缺乏的时候,"礼""刑"并用改变不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本质,这是我们今天检讨明朝皇权政治和法律之间关系应该具有的清醒认识,也是今天我们建设法治社会借鉴传统之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皇权政治 法律修辞 权力场
下载PDF
齐梁文人隶事的文化考察 被引量:21
16
作者 何诗海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34,共12页
隶事游戏作为一代文化风习,表现了南朝士人对博学的特别推崇。这种推崇,是以学术主流的弱化和史学的繁荣为背景的。隶事在形式上逐渐向考试方向靠近,则与南朝察举制的复兴有关。隶事风习直接影响文学创作,掀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使典... 隶事游戏作为一代文化风习,表现了南朝士人对博学的特别推崇。这种推崇,是以学术主流的弱化和史学的繁荣为背景的。隶事在形式上逐渐向考试方向靠近,则与南朝察举制的复兴有关。隶事风习直接影响文学创作,掀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使典用事的高潮,具体表现为用典繁密、追求生新、涌现了大批隶事形式的诗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考察 文人 齐梁 中国文学史 文化风习 文学创作 直接影响 具体表现 察举制 南朝 士人 学术 用事 用典 诗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