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帝都,国都,故都——近代北京的空间政治与文化表征(1898—1937) 被引量:5
1
作者 王谦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0-38,共9页
近代北京的空间变迁与当时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帝都到国都再到故都,在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政治地位、城市身份的变化与文化传统影响了城市空间变迁的路径。帝都空间结构的解构,国都的空间开放、公共空间的开辟、消费和... 近代北京的空间变迁与当时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帝都到国都再到故都,在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政治地位、城市身份的变化与文化传统影响了城市空间变迁的路径。帝都空间结构的解构,国都的空间开放、公共空间的开辟、消费和娱乐空间的转型,故都的文化游览中心建设,都受北京特定政治环境与文化传统影响。北京保守的政治观念与地域文化传统抑制了其现代化改造,使近代北京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都 国都 故都 空间政治 文化表征
下载PDF
敦煌本《珠英集·帝京篇》作者考实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素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0,共4页
《珠英集》全名《珠英学士集》,是唐武后时参与编修《三教珠英》诸人的诗歌选集。其书宋以后散佚,直到敦煌藏经洞开启,发现斯坦因2717号、伯希和3771号两件残卷,研究者才得以复睹本书原貌。其中,斯2717号《珠英集》第一首《帝京篇》作... 《珠英集》全名《珠英学士集》,是唐武后时参与编修《三教珠英》诸人的诗歌选集。其书宋以后散佚,直到敦煌藏经洞开启,发现斯坦因2717号、伯希和3771号两件残卷,研究者才得以复睹本书原貌。其中,斯2717号《珠英集》第一首《帝京篇》作者阙名,一直未见研究者探讨。本文从考实《帝京篇》的性质入手,通过考实作者范围,进而考实作者,认为:《帝京篇》系和韵诗,和的应是李百药《帝京篇》的韵,作者应为李百药的曾孙李羲仲。当时武周新立不久,李羲仲作为文学之士,应参加编修《三教珠英》盛事,其撰《帝京篇》,和曾祖李百药旧韵,目的是歌颂新朝帝京繁华,矜己家学渊源有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英集》 斯2717号 《帝京篇》 李百药 李羲仲
下载PDF
陶然亭雅集与乾嘉时期京师风雅气象之建构
3
作者 李淑岩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7,共10页
乾嘉时期,文坛呈现出一派雍容典雅风尚。一时间文学侍从与各类钦命特使以至督抚大臣主持的“文学沙龙”风行海内,然揆诸其实,各地域风雅实为京师风雅气象之蝴蝶效应。而京师风雅之建构又以帝都风雅集会之人文地标——陶然亭雅集称首。... 乾嘉时期,文坛呈现出一派雍容典雅风尚。一时间文学侍从与各类钦命特使以至督抚大臣主持的“文学沙龙”风行海内,然揆诸其实,各地域风雅实为京师风雅气象之蝴蝶效应。而京师风雅之建构又以帝都风雅集会之人文地标——陶然亭雅集称首。陶然亭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修建以来,直至乾嘉时期渐次凭依地利优势、天时机缘、人和契机一跃成为日下风雅的天选之胜地,加持着京师的风雅建构。特定的帝都底色又赋予了陶然亭雅集别于地方雅会幕主与幕宾间的弦歌唱和,呈现出不囿地域、不限民族、不论流派,以同僚雅集、同年集会、同乡宴集为主的举城风雅气象。陶然亭雅集酬唱乐章在反复皴染雍容醇雅之旋律中制造着盛世景观,而这同时却遮蔽了皇权高压下集体失语的帝都文学生态之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时期 京师 陶然亭雅集 风雅气象
下载PDF
论秦汉都城空间的演进与京都赋的形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全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6-45,共10页
东汉京都赋的形成起源于迁都之争只是文本展现的表层结构,它的生成除了是"赋体前源"的积淀,更是秦汉都城空间演进的必然结果。长安、洛阳的建都历程在呈现两者差距的同时,更昭示着都城空间的演进和连续。当帝都文化空间建设... 东汉京都赋的形成起源于迁都之争只是文本展现的表层结构,它的生成除了是"赋体前源"的积淀,更是秦汉都城空间演进的必然结果。长安、洛阳的建都历程在呈现两者差距的同时,更昭示着都城空间的演进和连续。当帝都文化空间建设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帝都"一词不但得以独立使用,与之相应的京都赋也得以生成、丰富以至走向鼎盛。京都赋对长安、洛阳的塑造启发着后世都城文献对两都的记载和附会,进而又影响至都城实体的建造。《三辅黄图》对西汉长安城的呈现和重塑、宇文恺对隋唐长安城的设计和实践足以证明京都赋与都城文化之间的衍生和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都城空间 帝都 京都赋
下载PDF
山河形胜之地,应运而兴之都——从金、元定都北京看北京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朱耀廷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72-81,共10页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数百座都城,其中名闻天下者也有所谓"六大古都"、"七大古都"之说。但自从1153年金海陵王定都中都(今北京市)之后,北京就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首都,历经元、明、清850年的风雨沧桑,再没有...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数百座都城,其中名闻天下者也有所谓"六大古都"、"七大古都"之说。但自从1153年金海陵王定都中都(今北京市)之后,北京就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首都,历经元、明、清850年的风雨沧桑,再没有第二座城市可以与之比肩抗衡。金朝曾经三次迁都,导致了三种结果。蒙古统治者适应统治区域的扩大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先是将首都从和林迁至开平,到忽必烈时又迁都大都,建成了一座多民族国家雄伟壮丽的都城。后来明朝又从南京迁都北京,清朝则从沈阳迁都北京。它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无论是东北的会宁府、沈阳,漠北、漠南的和林、开平,还是中原的开封、江南的南京,都不能承担君临天下的都城的任务,只有以北京为首都才能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护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北京不愧为"山河形胜之地,应运而兴之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山河形胜 应运而兴 帝王之都 中华之都 旅游之都 国际之都
下载PDF
唐太宗的西晋文学情结与唐代文学的“祖宗之法”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光兴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65,共9页
唐太宗李世民御撰《晋书·陆机传论》,是他晚年对陆机的定论,其论反映的西晋文学情结,不仅关乎他个人的文学趣味,而且在当时的文学观念语境与历史背景中也顺理成章。一者,隋唐政权与十六国北朝一脉相承,对于正统性的根源认同,自然... 唐太宗李世民御撰《晋书·陆机传论》,是他晚年对陆机的定论,其论反映的西晋文学情结,不仅关乎他个人的文学趣味,而且在当时的文学观念语境与历史背景中也顺理成章。一者,隋唐政权与十六国北朝一脉相承,对于正统性的根源认同,自然偏向推崇西晋。二者,中古隋唐时期,唯美的、贵游的文学正统趣味,客观上正是以陆机为主要典范的。三者,作为三百年王业的创始之主,唐太宗的文学趣味、文学修为,可称为唐代文学"祖宗之法"。从文学史长时段的角度观察,明人有关唐太宗文学趣味与唐代文学价值取向之间具有特定关系的论断,言之成理,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李世民 陆机 西晋文学 帝京篇
下载PDF
明代王亲政策的政治寓意与伦理困境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恩荣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65,共10页
王亲,即王府亲戚。明代的王亲政策,是在藩禁日严、王亲的平民化与人数日增的背景下展开的。对王亲的优礼,意在有限度地广亲亲之恩,范围极为有限。授官限于王妃父与世子妃父;优免差役限于王妃父、将军夫人父之家;优礼考核与致仕限于布政... 王亲,即王府亲戚。明代的王亲政策,是在藩禁日严、王亲的平民化与人数日增的背景下展开的。对王亲的优礼,意在有限度地广亲亲之恩,范围极为有限。授官限于王妃父与世子妃父;优免差役限于王妃父、将军夫人父之家;优礼考核与致仕限于布政使身份的王亲。但优礼的程度与爵位尊卑、血脉疏近成正比,符合伦理常情。对王亲的禁制,意在最大限度地制藩,如王亲不任京官,王亲居官者禁与缔姻宗室同城,王亲禁掌兵权等。王亲禁制的范围,经历了从悉禁所有宗室之亲及其族属到仅禁亲王、郡王爵级的王亲及其"同祖亲枝",即从宽泛到更精确地定位于潜在威胁皇权的王亲群体,合于情理,达到了限王亲而制宗藩的目的,但也陷入了愈亲者禁之愈严、愈疏者禁之愈阔的伦理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王亲 宗室 京官 选官 优免
原文传递
“帝都”失落与“京味”自觉——中外文人“互动”下的“文化北京”形塑 被引量:1
8
作者 沈庆利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6,共7页
“北京”是中外文人想象中国的重要方式,国际视野中北京形象的嬗变始终与华夏中国的整个国家形象相辅相成。法国作家谢阁兰率先在《勒内·莱斯》中,以北京“传奇轶事”建构了一个神秘莫测的“老北京”形象。海内外华人作家剔除隐含... “北京”是中外文人想象中国的重要方式,国际视野中北京形象的嬗变始终与华夏中国的整个国家形象相辅相成。法国作家谢阁兰率先在《勒内·莱斯》中,以北京“传奇轶事”建构了一个神秘莫测的“老北京”形象。海内外华人作家剔除隐含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后,将其提升至整个华夏民族的“肉身”原型。经过辛亥革命等重大事变洗礼的“民国北京”,尤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更名为“北平”后,在文化教育领域发挥“关键优势”,遂使北京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之都、教育之都、田园之都、艺术之都和平民之都,引发人们产生了深切的“北平情结”。作为对“京味文化”最早发生“自觉”并深谙其“味”的少数文人之一的郁达夫,则通过对“故都之秋”的品味流连揭示出“故都北平”独有的文化艺术神韵,与以“味”喻“美”的中国古代审美艺术传统接续,同时将“京味”升华为家国情怀的一种文化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文化形象 帝都 古/故都 “京味”自觉
下载PDF
北魏国都平城和洛阳城的对比研究
9
作者 张剑 孟昭芝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5-81,共7页
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北魏国都平城和洛阳城的城址、佛教寺院、石窟寺、帝陵和贵族官吏墓葬的建造形制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对比,清楚地表明两个城址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加深了对两个北魏国都的城址建设面貌、佛教文化... 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北魏国都平城和洛阳城的城址、佛教寺院、石窟寺、帝陵和贵族官吏墓葬的建造形制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对比,清楚地表明两个城址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加深了对两个北魏国都的城址建设面貌、佛教文化和墓葬文化的认识。同时透过这些可以看出,两座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国际化都会的出现,始终是和开明政治家的改革、民族的大融合和接受世界先进文化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城 内城 外郭城 三城制国都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下载PDF
帝京书写与帝国建设 ——论唐太宗《帝京篇》的书写价值及意义
10
作者 孙琳音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6,22,共7页
帝京书写一直是南朝至初唐的重要主题。唐太宗在《帝京篇》中不着意于绘写帝京繁华风貌,也鲜少使用与都城相关的典故,而是专写典雅节制的宫廷生活。在这种独特的写作模式下,唐太宗将帝京塑造成一个合乎礼仪的理想世界,并用这个世界隐喻... 帝京书写一直是南朝至初唐的重要主题。唐太宗在《帝京篇》中不着意于绘写帝京繁华风貌,也鲜少使用与都城相关的典故,而是专写典雅节制的宫廷生活。在这种独特的写作模式下,唐太宗将帝京塑造成一个合乎礼仪的理想世界,并用这个世界隐喻自己贤明君主的形象,这些都反映出太宗对自己帝王身份的认同和对诗歌文教功能的追求,这也是太宗试图将文艺观念转换为创作实践的尝试。在初唐时期百废待兴的语境下,《帝京篇》是初唐帝国初期文化建设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京篇》 政治书写 唐太宗
下载PDF
乾隆朝江南居士群体科举资本的经营
11
作者 陈玉兰 王子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23-34,共12页
乾隆皇帝崇奉儒学而又精研佛理,儒、释、道三教看似圆融一体而其对佛教的好尚较前朝为甚。上行下效,在佛教土壤深厚的江南,在科举政策对士子登第仕进极为不利的背景下,受挫的中下层文士转而向释氏以求精神自救,由彭绍升、汪缙、罗有高... 乾隆皇帝崇奉儒学而又精研佛理,儒、释、道三教看似圆融一体而其对佛教的好尚较前朝为甚。上行下效,在佛教土壤深厚的江南,在科举政策对士子登第仕进极为不利的背景下,受挫的中下层文士转而向释氏以求精神自救,由彭绍升、汪缙、罗有高、薛起凤为代表的江南居士群体应运而生。他们以居士身份互通声气,一方面归山习静、参禅悟道、礼佛行善,另一方面又大都不废举业、着意著述、孜孜求仕,往往通过求学问道、坐馆游幕、征文邀誉等方式积累科举资本,并借此立言有成、声誉隆起。因而乾隆朝江南居士群体往往给人以儒生而耽溺佛教、居士却名心太浓的印象,引发时人及后世争议。这种奇特的科举现象正是中下层文人在特定时势背景下内心矛盾与挣扎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时期 江南 居士 科举 资本经营 罗有高
下载PDF
唐代科举考试公平性的审视——基于布迪厄资本理论的视角
12
作者 冯建民 张颖 《考试研究》 2015年第1期107-110,106,共5页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考试选拔制度,自隋设进士科至清末诏令废止,历时1300年。其中,唐代是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奠基时期,既具有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公平、公正理念,又带有利于士族请托奔竞、干涉选录的制度漏洞。以布迪厄资本理论...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考试选拔制度,自隋设进士科至清末诏令废止,历时1300年。其中,唐代是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奠基时期,既具有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公平、公正理念,又带有利于士族请托奔竞、干涉选录的制度漏洞。以布迪厄资本理论为视角,对唐代士族子弟与寒门素士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三方面的优劣势进行比较,审视其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科举考试 布迪厄 资本
下载PDF
文化认同与唐太宗《帝京篇》中有关意象的运用
13
作者 邓秋华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41-44,共4页
唐室因杂有胡人血统,因此有尽可能使自己"汉化"的内在动力。唐太宗的《帝京篇》就是这种"汉化"的一种努力。《帝京篇》使用了若干在儒家文化意义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唐太宗展现了自己作为... 唐室因杂有胡人血统,因此有尽可能使自己"汉化"的内在动力。唐太宗的《帝京篇》就是这种"汉化"的一种努力。《帝京篇》使用了若干在儒家文化意义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唐太宗展现了自己作为儒家文化正统继承者的合法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帝京篇 文化认同 文学意象
下载PDF
城阙、街景与风情——晚清画报中的帝京想象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平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7,共35页
本文选择17种北京画报和6种上海画报,同时补充以档案、野史、笔记、小说、竹枝词等多种材料,揭示图像资料关于帝都北京的记忆、想像、窥视与重现,解读清末的文化变革,集中地探讨了“城阙”所凝聚着的历史意识,“街景”所体现的空间布局... 本文选择17种北京画报和6种上海画报,同时补充以档案、野史、笔记、小说、竹枝词等多种材料,揭示图像资料关于帝都北京的记忆、想像、窥视与重现,解读清末的文化变革,集中地探讨了“城阙”所凝聚着的历史意识,“街景”所体现的空间布局,以及旧俗新知所表露出来的万种“风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画报 帝京想像 城阙 街景 风情
下载PDF
北宋东京皇宫布局复原研究——兼对元代《事林广记》中的《北宋东京宫城图》予以勘误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合群 司丽霞 段培培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76,共7页
北宋东京皇宫,可划分为宫殿及后苑区、中央官府区及内诸司皇家服务区。其中宫殿区,以东、西华门大街为界,又可划分街南外朝与街北内朝两区;中央官府区主要分布在东、西华门大街以南,以大庆殿、文德殿为主;内诸司皇家服务区主要分布在皇... 北宋东京皇宫,可划分为宫殿及后苑区、中央官府区及内诸司皇家服务区。其中宫殿区,以东、西华门大街为界,又可划分街南外朝与街北内朝两区;中央官府区主要分布在东、西华门大街以南,以大庆殿、文德殿为主;内诸司皇家服务区主要分布在皇宫西北一带,主要包括殿中省、宣徽院、皇城司、内香药库、翰林御书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东京皇宫 宫殿 中央官府 内诸司
原文传递
都城隍庙考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传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5-51,共7页
明清时期的都城隍庙在建置中呈现出复杂局面。明代祀典中之京都城隍庙是文献资料中所见最早的都城隍庙,除此之外,几乎在不同层级的聚落都存在都城隍庙。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源于都城隍神自身的演化,其一,京都城隍神由都城隍神或称天下都... 明清时期的都城隍庙在建置中呈现出复杂局面。明代祀典中之京都城隍庙是文献资料中所见最早的都城隍庙,除此之外,几乎在不同层级的聚落都存在都城隍庙。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源于都城隍神自身的演化,其一,京都城隍神由都城隍神或称天下都城隍神发展而来,是后者的一种官方形态,都城隍神与京都无必然联系;其二,都城隍神的管辖范围不再固定为"天下",它可以是省,也可以是更小的地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城隍庙 都城隍神 京都城隍神 天下都城隍神
下载PDF
李之仪小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付嘉豪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69-71,79,共4页
关于李之仪生平行状目前还有一些问题争议未决,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考辨认为:李之仪及第时间当从《全宋诗》定为熙宁六年(1073),其任县令的万全县当为万泉县,从军 延时间当为元丰四年(1081)九月,元丰六年(1083)春回京,年... 关于李之仪生平行状目前还有一些问题争议未决,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考辨认为:李之仪及第时间当从《全宋诗》定为熙宁六年(1073),其任县令的万全县当为万泉县,从军 延时间当为元丰四年(1081)九月,元丰六年(1083)春回京,年底被辟出使高丽,次年初正式出发,元丰八年(1085)回京,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之仪 及第 任职万全 从军鄜延 出使高丽 回京任职
下载PDF
《红楼梦》文化阅读的目的、方法及其意义——2008年11月17日在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的演讲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文彬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04-108,共5页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真的人,活灵活现,具有"原生态"意义。破解《红楼梦》中诗词的意义既贵心细尤贵眼明,需要耐心更需悟性。《红楼梦》宴饮活动中的这种文化意蕴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象。正是饮宴活动才凸显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真的人,活灵活现,具有"原生态"意义。破解《红楼梦》中诗词的意义既贵心细尤贵眼明,需要耐心更需悟性。《红楼梦》宴饮活动中的这种文化意蕴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象。正是饮宴活动才凸显了小说人物性格中的"另一面",让人感到更可爱可亲。《红楼梦》的文化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它在小说中的巨大作用。没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就没有《红楼梦》的永恒魅力,《红楼梦》就不会经久不衰,屹立世界文学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曹雪芹 文化自觉 文化阅读 帝都文化 《镜花缘》
下载PDF
东方乌托邦--欧洲中世纪旅行文学中的北京形象 被引量:5
19
作者 田俊武 陈玉华 陈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51,共7页
在蒙元时代,欧洲到中国的交通线打通,欧洲的传教士和旅行家相继来到中国,他们的旅行文学作品向西方翔实地介绍了作为乌托邦表征的北京形象。1299年《马可·波罗行纪》面世,北京首次以"汗八里"的名称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 在蒙元时代,欧洲到中国的交通线打通,欧洲的传教士和旅行家相继来到中国,他们的旅行文学作品向西方翔实地介绍了作为乌托邦表征的北京形象。1299年《马可·波罗行纪》面世,北京首次以"汗八里"的名称出现在西方人的视野里,意为"大汗之城"或"帝王之城"。从13至16世纪的三百余年间,北京以"东方帝都"的形象反复出现在欧洲的旅行文学之中,为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乌托邦提供了更加翔实、可靠的素材。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为依托,以《马可·波罗行纪》《颚多立克游记》《曼德维尔游记》为研究文本,探讨北京作为乌托邦形象在中世纪欧洲旅行文学中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东方帝都 乌托邦 中世纪旅行文学 形象学
下载PDF
帝都的教化象征:历代都城孔庙之演变 被引量:5
20
作者 沈旸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7,共8页
除曲阜孔庙外,都城中央官学孔庙乃为各历史时段孔庙发展的风向标和表率。结合制度研究,将都城中央官学和孔庙的建设放在时代和城市背景中逐一考察,详尽地梳理了历代都城中央官学和孔庙的演变轨迹。同时,尝试厘清中国古代都城史研究领域... 除曲阜孔庙外,都城中央官学孔庙乃为各历史时段孔庙发展的风向标和表率。结合制度研究,将都城中央官学和孔庙的建设放在时代和城市背景中逐一考察,详尽地梳理了历代都城中央官学和孔庙的演变轨迹。同时,尝试厘清中国古代都城史研究领域中部分尚属含混的问题,如都城孔庙的出现时间、建筑配置、都城中的选址、祭孔程序等,恰是对古代都城空间的再认识和可能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都 孔庙 演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