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血尿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的测定及其意义
1
作者 刘玉夏 刘云启 +1 位作者 王学彬 王梅林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41-242,共2页
目的 :观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 s IL- 2 R)在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 ( MCNS)病人血浆和尿液中浓度变化 ,探讨其在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用 ELISA分析法检测 2 3例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病及缓解期血、尿白介素 2受... 目的 :观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 s IL- 2 R)在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 ( MCNS)病人血浆和尿液中浓度变化 ,探讨其在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用 ELISA分析法检测 2 3例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病及缓解期血、尿白介素 2受体 ,同时用 3 H- Td R掺入法检测患者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MC-NS患者在发病期血、尿 s IL- 2 Rα明显增高 ,于缓解期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 ,发病期间患者尿液中增高的白介素 2受体与血清浓度不成比例地异常增高。同时尚发现血清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与 T细胞体外对 PHA的增殖反应呈负相关 ,缓解期恢复正常。结论 :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可能为血清中抑制 T细胞克隆扩增的一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免疫学发病机制
下载PDF
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血、尿中可溶性白介素受体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金铭 刘玉夏 +1 位作者 张翠娥 刘云启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69-170,共2页
目的 :观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受体 ( s IL- 2 R)在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 ( MCNS)病人血浆和尿液中浓度变化 ,探讨其在免疫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 ELISA分析法检测 2 3例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病及缓解期血、尿白介素 受体 ,同时... 目的 :观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受体 ( s IL- 2 R)在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 ( MCNS)病人血浆和尿液中浓度变化 ,探讨其在免疫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 ELISA分析法检测 2 3例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病及缓解期血、尿白介素 受体 ,同时用3 H- Td R掺入法检测患者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MCNS患者在发病期血、尿 s IL- 2 Rα明显增高 ,于缓解期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 ,发病期间患者尿液中增高的白介素 受体与血清浓度不成比例地异常增高。同时还发现血清可溶性白介素 受体与 T细胞体外对 PHA的增殖反应呈负相关 ,缓解期恢复正常。结论 :可溶性白介素 受体可能为血清中抑制 T细胞克隆扩增的一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 可溶性白介素Ⅱ受体 免疫学发病机制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免疫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斌斌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5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与免疫学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5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感染肺炎支原体患儿5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与免疫学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5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感染肺炎支原体患儿5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免疫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住院时间、发热时间、侵犯2肺叶以上发生率以及胸腔积液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常规检查中,观察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LYM)明显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检查中,观察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指标中,观察组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4+、CD8+、CD4+/CD8+、NK、B细胞以及总T细胞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较单纯肺炎支原体病毒感染患儿肺部感染重,其器官受累严重,其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往往是由免疫反应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EB病毒 临床特点 免疫反应
下载PDF
哺乳期乳腺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陶颖娜 万华 《医学综述》 2017年第12期2333-2338,共6页
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机制已从感染性疾病向炎症性疾病过渡。Toll样受体(TLR)介导的核因子κB(NF-κB)免疫信号通路在哺乳期乳腺炎的局部和全身性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或危机相关分子模式分别与模式识别受体结合,激活... 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机制已从感染性疾病向炎症性疾病过渡。Toll样受体(TLR)介导的核因子κB(NF-κB)免疫信号通路在哺乳期乳腺炎的局部和全身性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或危机相关分子模式分别与模式识别受体结合,激活TLR信号通路,继而激活下游的NF-κB信号通路。一些化合物和单体亦表现出了对此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哺乳期乳腺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能更好地认识疾病的发病本质,为后期的治疗以及预防带来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期乳腺炎 免疫发病机制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信号通路抑制剂
下载PDF
CD4^+ T cell-mediated presentation of non-infectious HIV-1 virion antigens to HIV-specific CD8^+ T cells 被引量:3
5
作者 XU Jian-qing Franco Lori Julianna Lisziewicz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9期1629-1638,共10页
Background The mechanism of chronic immune activation and impairment of HIV-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during chronic infection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However, it is known that high immune activation leads to more ra... Background The mechanism of chronic immune activation and impairment of HIV-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during chronic infection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However, it is known that high immune activation leads to more rapid progression to AIDS. We hypothesize that CD4^+ T cell-mediated viral antigen presentation contributes to this pathologic immune activation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Methods HIV-specific T cells, responding to noninfectious HIV-1 virions as antigen, were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ic assays. Thes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reflect the in vivo condition where noninfectious HIV-1 represents more than 99% of the antigens. Results CD4^+ T cells purified from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were capable of cross presenting exogenous noninfectious HIV-1 virions to HIV-1-specific CD8^+ T cells. Cross presentation required the entry of HIV-1 to CD4^+ T cells and antigen translocation from endoplasmic reticulum to the Golgi complex. Blocking CD4^+ mediated activation of HIV-specific CD8^+ T cells and redirecting the viral antigens to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improved HIV-specific T cell responses. Contusions One possible cause of chronic immune activation and impairment of HIV-1 specific T cell responses is represented by HIV-1 harboring CD4^+ T cells cross presenting HIV-1 antigen to activate CD8^+ T cells. This new mechanism provides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cross presentation of noninfectious HIV-1 virions play a role in the immunopathogenesis of HIV-1 inf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antigen presenting CD4^+ T cell CD8+ T cell immune pathogenesis
原文传递
早期生物标志物在病毒性和细菌性脓毒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黄娅 李琪 +2 位作者 徐超群 黄建鑫 周向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61-867,共7页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通常以细菌为代表。一直以来,病毒引起的脓毒症往往被忽视,直到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其严重性使病毒性脓毒症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的早...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通常以细菌为代表。一直以来,病毒引起的脓毒症往往被忽视,直到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其严重性使病毒性脓毒症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确定病原体具有挑战性,临床上一直缺乏一种能在脓毒症发展初期广泛区分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因此,该文对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中性粒细胞CD64及钙卫蛋白在病毒性和细菌性脓毒症早期鉴别中的价值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同时提高对病毒性脓毒症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脓毒症 细菌性脓毒症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IgA肾病患者外周血Th1、Th2、Th3细胞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肖俊 曹春瑜 +1 位作者 周静 汪卫红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2年第12期28-31,48,共5页
目的观察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外周血中Th1、Th2、Th3细胞亚群的表达,探讨其在IgAN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3例IgAN患者(IgAN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h1、Th2、Th3细胞比例,并用Spea... 目的观察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外周血中Th1、Th2、Th3细胞亚群的表达,探讨其在IgAN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3例IgAN患者(IgAN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h1、Th2、Th3细胞比例,并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其分布变化与IgAN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gAN组外周血中Th1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AN组外周血中Th2、Th3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与血清IgA水平呈正相关;IgAN组存在Th1/Th2细胞比例失衡,Th1/Th2细胞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AN患者外周血中Th2、Th3细胞比例增多,可能参与IgAN的免疫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T淋巴细胞 TH1细胞 TH2细胞 Th3细胞 免疫发病机制
下载PDF
Toll样受体与IgA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云 徐达良 董扬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4年第6期577-580,共4页
IgA肾病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引起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理特征是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近年来免疫因素异常成为其研究热点,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Toll样受体... IgA肾病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引起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理特征是以IgA或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近年来免疫因素异常成为其研究热点,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Toll样受体是进化中比较保守的一个受体家族,它能特异地识别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不仅在激活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调节获得性免疫,是连接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研究显示Toll样受体在IgA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就其生物学特征及IgA肾病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IGA肾病 免疫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Vanishing cerebral vasculitis in a patient with Lewy pathology 被引量:1
9
作者 Natalia Liapounova Kamran H.Azar +1 位作者 J.Max Findlay Jian-Qiang Lu 《The 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7年第6期559-562,共4页
Immune-mediated mechanisms ar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oth cerebral vasculitis and Parkinson’s disease(PD, brainstem-predominant Lewy pathology), but the presentation of cerebral vasculitis with comorbid L... Immune-mediated mechanisms ar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oth cerebral vasculitis and Parkinson’s disease(PD, brainstem-predominant Lewy pathology), but the presentation of cerebral vasculitis with comorbid Lewy pathology has not yet been reported. Here we present a case of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vasculitis in a 73-year-old male patient whose postmortem examination revealed Lewy pathology diagnostic of PD. This case study suggests a comorbidity of cerebral vasculitis and Lewy pathology, as well as potential pathogenic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two disorders with immune-mediated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SCULITI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rkinson’s disease Lewy pathology SYNUCLEINOPATHY immune pathogenesis
下载PDF
银屑病的免疫生物学疗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茜 金涌 《安徽医药》 CAS 2006年第10期721-724,共4页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T细胞介导的炎性和增殖性皮肤病,近年来有关银屑病的治疗一直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随着银屑病免疫病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研制或正在研制一批生物制剂,包括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重组细胞...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T细胞介导的炎性和增殖性皮肤病,近年来有关银屑病的治疗一直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随着银屑病免疫病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研制或正在研制一批生物制剂,包括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重组细胞因子等。这些生物制剂具有靶向特异性、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为中、重度银屑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现就近年来银屑病的生物学疗法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生物疗法 免疫机制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贾茜钰 叶河江 陈婕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2020年第2期104-106,111,共4页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主要是源于小胶质细胞活化迁移致视网膜感光细胞(Photoreceptor cell)和色素上皮细胞(RPE)凋亡而引起视功能改变,最终完全失明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不可逆难治眼病,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途径...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主要是源于小胶质细胞活化迁移致视网膜感光细胞(Photoreceptor cell)和色素上皮细胞(RPE)凋亡而引起视功能改变,最终完全失明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不可逆难治眼病,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途径,近年研究发现免疫学机制在RP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回顾RP免疫学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免疫学发病机制 综述文献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cAg特异性Th细胞克隆的建立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荣龙 冯筱榕 +5 位作者 郭亚兵 卢桥生 侯金林 章廉 骆抗先 富宁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76-678,共3页
目的 了解Th细胞极化群体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外周血及肝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有限稀释法,建立CHB患者外周血及肝组织HBcAg特异性Th细胞克隆,并对所获得细胞克隆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自肝组织分离的HBcAg特异性T细胞克隆,92... 目的 了解Th细胞极化群体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外周血及肝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有限稀释法,建立CHB患者外周血及肝组织HBcAg特异性Th细胞克隆,并对所获得细胞克隆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自肝组织分离的HBcAg特异性T细胞克隆,92.5%为CD4+表型,以Th1为主;而来源于外周血的T细胞克隆主要以Th0 为主,并与HBeAg是否阳性无关。仅15% (6/40)的T细胞克隆呈现明显的HBcAg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论 在肝组织及外周血占主导地位的Th细胞极化群的不同,较高比例的Th1细胞在肝组织炎症局部的聚集,提示在HBV的免疫发病机制中,Th1细胞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Th细胞克隆 免疫病理 HBCAG
下载PDF
牙周炎中T细胞受体CDR3谱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敏 葛颂 《口腔疾病防治》 2019年第12期799-803,共5页
牙周炎是一种由菌斑微生物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破坏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宿主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其中T细胞在牙周炎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T细胞免疫应答及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互补决定区3(compl... 牙周炎是一种由菌斑微生物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破坏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宿主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其中T细胞在牙周炎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T细胞免疫应答及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互补决定区3(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 3,CDR3)谱系特征着手,对TCR CDR3谱系特征与牙周炎发病的关系作一综述,为牙周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新思路。对牙周炎TCR CDR3谱系的文献复习提示,牙周炎局部病变中存在T细胞的寡克隆积累及V(variable)、J(join⁃ing)基因的偏向取用,且在CDR3区发现重复取用的核苷酸序列及保守的氨基酸基序,提示TCR CDR3组库的特征在牙周炎免疫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菌斑 微生物 免疫应答 T细胞应答 T细胞受体 互补决定区3 免疫发病机制
下载PDF
Toll样受体与急性胆管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浩润 赵洪强 李为民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6期13-16,共4页
急性胆管炎(AC)是腹部外科中的常见疾患,其严重型(急性重症胆管炎)具有发病凶险,预后不良的特点。胆管存在梗阻的基础上并发肠道菌群易位、滋生是造成AC的最主要致病因素,而造成胆管感染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其毒力主要... 急性胆管炎(AC)是腹部外科中的常见疾患,其严重型(急性重症胆管炎)具有发病凶险,预后不良的特点。胆管存在梗阻的基础上并发肠道菌群易位、滋生是造成AC的最主要致病因素,而造成胆管感染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其毒力主要体现在细菌外膜成分——脂多糖(LPS)上。LPS从细菌外膜释放出来,通过诱导体内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并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进而参与免疫炎症反应。LPS主要通过Toll样受体(TLR)来发挥致炎效应。近年来有关TLR在AC发病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得到了进展,为理解AC的免疫病理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急性胆管炎 免疫病理
下载PDF
非免疫因素肾病的免疫发病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莉 李晓忠(审校者)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76-79,共4页
非免疫因素性肾病是指由许多非免疫性因素导致的肾脏损害包括急慢性肾脏局部缺血、蛋白负荷过多、高脂血症、肾大部切除、膀胱输尿管返流、尿路梗阻、多囊肾、糖尿病、年龄老年化、肾盂肾炎、高血压、肾毒性物质(药物和毒物)、血流动... 非免疫因素性肾病是指由许多非免疫性因素导致的肾脏损害包括急慢性肾脏局部缺血、蛋白负荷过多、高脂血症、肾大部切除、膀胱输尿管返流、尿路梗阻、多囊肾、糖尿病、年龄老年化、肾盂肾炎、高血压、肾毒性物质(药物和毒物)、血流动力学改变、代谢因素等,此类肾病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是发展成肾间质纤维化的主要因素,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发病机制包括RAS系统、ROS系统、免疫发病机制及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的免疫活性细胞的浸润及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对于非免疫肾病的治疗主要有:ACEI、ARBs、免疫抑制剂强的松、环磷酰胺、环孢霉素和霉芬酸酯等,研究的热点是共刺激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免疫因素肾病 免疫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慢性牙周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发病机制相关性的系统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冰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16期20-23,共4页
近二十年来研究显示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梗,中风,骨质疏松,关节炎和阿尔海默兹综合征等)存在一定关联。研究显示CP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有着相似的发病特点... 近二十年来研究显示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梗,中风,骨质疏松,关节炎和阿尔海默兹综合征等)存在一定关联。研究显示CP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有着相似的发病特点,两病共同的关联在于两者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变,现有证据证实两病均为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失衡引起的疾病,这两种常见慢性炎症疾病存在潜在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类风湿关节炎 致病机制 相关性
下载PDF
食物不耐受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青凤 郭军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172-1177,共6页
食物不耐受(FI)属于食物不良反应的一种类型,可通过免疫作用、酶缺乏、酶活性降低、药理作用等引起机体不适。FI涉及全身各个系统,与偏头痛、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皮炎等疾病相关,甚至涉及一些罕见疾病。FI发病率高,但由于起病隐... 食物不耐受(FI)属于食物不良反应的一种类型,可通过免疫作用、酶缺乏、酶活性降低、药理作用等引起机体不适。FI涉及全身各个系统,与偏头痛、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皮炎等疾病相关,甚至涉及一些罕见疾病。FI发病率高,但由于起病隐匿,所涉食物种类复杂,其诊断困难;目前,FI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误诊误治使FI患者症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究FI的发病机制,探讨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个体化治疗措施,对FI的预防和诊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FI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FI新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不耐受 发生机制 免疫球蛋白G抗体 非免疫机制 饮食疗法
下载PDF
免疫性不孕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8
作者 邬元曦 吴克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11-113,共3页
近年来,随着生殖医学的迅速发展,由免疫因素造成不孕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妇产科领域研究的热点。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拟就免疫性不孕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力求反映其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 免疫因素 不孕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