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6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10
1
作者 洪开荣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5-107,共13页
分析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现状,包括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铁隧道、水工隧洞、市政隧道和地下能源洞库等。总结近年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各个方面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包括:勘测与地质预报、设计方面、施工方面、防灾救灾与通风照明、... 分析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现状,包括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铁隧道、水工隧洞、市政隧道和地下能源洞库等。总结近年来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各个方面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包括:勘测与地质预报、设计方面、施工方面、防灾救灾与通风照明、风险控制与运营管理、防水排水新材料与新工艺应用等方面。重点对施工技术方面的技术发展与创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包括:浅埋暗挖技术,盾构、TBM装备与施工技术,单护盾TBM,敞开式TBM,矩形顶管技术,盾构始发、到达零覆土技术,岩溶隧道处理技术,高地应力隧道变形控制及岩爆处理技术,钻爆法机械化作业线,瓦斯隧道问题,沉管隧道技术等。最后,对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进行展望,认为:特长隧道将成为我国隧道建设的"新常态",地铁工程将持续发展,城市铁路将逐步地下化,城市地下公路会悄然兴起,城市排蓄水工程深层隧道方案值得推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下管廊工程将由原来的"单点建设、单一功能、单独运转"转化为"统一规划、多功能集成、规模化建设"的新模式,地下能源洞库将成为必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值得期待,三大海峡通道的建设势在必行,互联互通的国际通道建设其隧道工程将会很多,也会遇到诸多挑战。总之,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将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及地下工程 铁路隧道 公路隧道 地铁隧道 水工隧洞 地下能源洞库 浅埋暗挖法 盾构法 TBM法 沉管隧道 矩形顶管技术 岩溶隧道 钻爆法机械化作业线 防灾救灾 通风照明 防水排水 南水北调工程 三大海峡通道 国际通道
下载PDF
近2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与思考(2017—2018年) 被引量:92
2
作者 洪开荣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0-723,共14页
概述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2年的发展情况,包括铁路隧道、高速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铁隧道、水工隧洞及综合管廊;并对铁路、公路、市政等方面的重大典型工程进行具体介绍,包括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敦格铁路当金山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 概述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近2年的发展情况,包括铁路隧道、高速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铁隧道、水工隧洞及综合管廊;并对铁路、公路、市政等方面的重大典型工程进行具体介绍,包括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敦格铁路当金山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中老铁路隧道、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成兰铁路跃龙门隧道、乌尉高速天山胜利隧道、深中通道、汕头苏埃通道、引额供水项目喀双隧洞、深圳前海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武汉光谷广场地下综合体等。总结近2年来我国在隧道工程勘察技术、隧道建设的BIM技术、/TBM制造及再制造技术、海上沉管隧道修建技术、异形盾构隧道修建技术、隧道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等方面取得的发展。依据川藏铁路、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启动与实施,分析各个方面对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提出的技术需求,包括:跨海隧道修建技术、复杂条件超长隧道修建技术、生态脆弱区隧道施工环保技术、城市地下大型综合体开发、高寒环境新材料研发、隧道病害智能诊断与快速修复技术、超长复杂隧道及地下工程智慧防灾技术等。最后,结合行业发展现状,从如何提升隧道工程建设管理理念和如何深入推进钻爆法机械化施工进程2个方面对行业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及地下工程 铁路隧道 公路隧道 地铁隧道 水工隧洞 综合管廊 沉管隧道 地下综合枢纽 隧道勘察 BIM 机械化配套 盾构/ TBM 再制造 异形盾构 隧道大数据平台建设 隧址生态保护 高寒环境 隧道病害 智慧防灾 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钻爆法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新技术 被引量:59
3
作者 陈韶章 苏宗贤 陈越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6-403,共8页
沉管法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修建水下隧道的工法,适用条件较为苛刻,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其适应性越来越强。继丹麦—瑞典的厄勒松海峡沉管隧道和韩国釜山—巨济沉管隧道修建之后,我国正在珠江口伶仃洋30万t主航道下修建港珠澳... 沉管法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专门修建水下隧道的工法,适用条件较为苛刻,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其适应性越来越强。继丹麦—瑞典的厄勒松海峡沉管隧道和韩国釜山—巨济沉管隧道修建之后,我国正在珠江口伶仃洋30万t主航道下修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借鉴了国外技术与国内施工经验,自主创新,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在地质勘察、结构分析、耐久性设计、管节预制、地基与基础处理等方面发展了一些新技术,并对这些新技术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沉管隧道 管节安装 地质勘察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意义及技术难点 被引量:50
4
作者 李英 陈越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2期67-77,共11页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岛隧工程作为香港、澳门和珠海50多公里连接线的一部分于2010年底开工,近6km长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目前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最长的混凝土沉管隧道,为了将来30万t油轮满载通航,隧道最大埋深达到海底约40m深;连接线桥梁...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岛隧工程作为香港、澳门和珠海50多公里连接线的一部分于2010年底开工,近6km长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目前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最长的混凝土沉管隧道,为了将来30万t油轮满载通航,隧道最大埋深达到海底约40m深;连接线桥梁和隧道的转换通过2个海中人工岛来实现。如果考虑本工程相对差的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大跨度、恶劣的海上施工条件以及在软弱地层上填海造成的2个人工岛与隧道的复杂过渡段等,港珠澳大桥可以被看作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该论文将介绍港珠澳大桥的基本背景情况和岛隧工程的建设意义,关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岛隧工程整体设计方面的技术难点,包括:隧道结构设计、隧道基础设计、隧道管节的浮运沉放、隧道机电安装/安全、耐久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人工岛 基础处理 过渡段 浮运沉放 耐久性 隧道安全
原文传递
沉管隧道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42
5
作者 傅琼阁 《中国港湾建设》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8,共6页
文章主要结合国内外沉管隧道的典型工程实例,论述了沉管隧道的发展历史和设计方法的新发展,以及施工技术的进步演变。并籍此指出沉管隧道在21世纪跨江跨海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沉管隧道 近况远景 展望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施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47
6
作者 尹海卿 《隧道建设》 2014年第1期60-66,共7页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主要介绍了:1)人工岛的设计方案、钢圆筒制作运输及振沉技术;2)沉管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如沉管隧道基础、深埋大回淤节段式沉管、沉管管节预制、沉管浮运及安装、曲线段管节...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主要介绍了:1)人工岛的设计方案、钢圆筒制作运输及振沉技术;2)沉管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如沉管隧道基础、深埋大回淤节段式沉管、沉管管节预制、沉管浮运及安装、曲线段管节等;3)各施工阶段的主要专用设备,如8锤联动大型圆筒同步振沉系统、定深平挖抓斗船(精挖)、耙头定压专用清淤船和全断面预制液压模板系统等。解决了工程中遇到的众多问题,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定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人工岛 沉管隧道 钢圆筒 振沉技术 基槽粗挖 精挖 基槽清淤 基础抛石夯平 碎石基床铺设 节段式沉管 沉管管节预制 大型液压模板系统 沉管浮运及安装
下载PDF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沉管隧道中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46
7
作者 宋神友 聂建国 +3 位作者 徐国平 樊健生 唐亮 郭宇韬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9-120,共12页
沉管隧道在近年来修建的大型水下隧道工程中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尤其是大型海底隧道。为研究沉管隧道的发展趋势,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文中综述了沉管隧道的历史,总结出其结构形式经历了钢壳-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钢板-混... 沉管隧道在近年来修建的大型水下隧道工程中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尤其是大型海底隧道。为研究沉管隧道的发展趋势,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文中综述了沉管隧道的历史,总结出其结构形式经历了钢壳-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3个发展阶段。研究发现以配置横纵向隔板与加劲肋为特征的隔舱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优点突出,是未来大型沉管隧道的发展方向,值得深化研究与探讨。目前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相关研究较多,但针对隔舱式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面外性能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已有设计方法应用了混凝土规范但较为保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该文进行3个抗弯梁式试验与3个抗剪梁式试验。试验研究发现已有抗弯设计方法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但其考虑受压翼缘局部屈曲的构造要求可进一步放宽;已有抗剪设计方法低于试验值较多,偏于保守。基于理论分析,文中进一步提出考虑钢-混凝土组合抗剪机制与工字钢腹板抗剪机制两种机制相结合的抗剪设计方法,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且有一定富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 沉管隧道 巨型结构 面外性能 抗弯承载力 抗剪承载力
下载PDF
沉管隧道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40
8
作者 陈越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7-393,共7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很多大城市集中在江河两岸或江河入海口附近,沉管隧道具有埋深浅、通行能力大、线路短、横断面形状选择灵活、管节预制质量易于控制和防水效果好等优点,使得沉管隧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1)归纳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很多大城市集中在江河两岸或江河入海口附近,沉管隧道具有埋深浅、通行能力大、线路短、横断面形状选择灵活、管节预制质量易于控制和防水效果好等优点,使得沉管隧道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1)归纳沉管隧道的主要技术,有隧道位置的选择原则与建设条件调查、几何设计、结构与防水设计、接头处理、基础处理、管节浮运沉放等;2)从隧道的精细化地质勘察、基础处理、基础垫层处理和消防技术等方面,介绍目前世界上建造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其建设标志着我国沉管隧道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结合国内外沉管隧道修建情况,总结沉管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规模不断增大、环境适应性越来越强、施工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最终接头技术不断进步;4)随着沉管隧道理论设计、施工工艺和配套工程的不断发展,关键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工程的不断建设,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将推进沉管法隧道技术再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 管节浮运沉放 管节接头 地质勘查 基础处理 隧道消防技术
下载PDF
超长沉管隧道多点振动台试验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袁勇 禹海涛 +2 位作者 燕晓 徐国平 苏权科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7-165,共9页
为研究非一致地震激励下沉管隧道的响应,以在建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背景,基于由4台面振动台组成的线状多功能试验系统,开展了超长沉管隧道的多点振动台模型试验。鉴于超长沉管隧道工程规模和多点振动台试验系统的能力,研究了试验所... 为研究非一致地震激励下沉管隧道的响应,以在建的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背景,基于由4台面振动台组成的线状多功能试验系统,开展了超长沉管隧道的多点振动台模型试验。鉴于超长沉管隧道工程规模和多点振动台试验系统的能力,研究了试验所需土与结构动力相似比关系,设计并制作了节段式模型箱,用于模拟沿隧道轴向的非一致地震动输入。该模型箱由4个主动箱和8个随动箱组成,总长40m。通过开展离散多点非一致激励空箱振动台试验,验证了通过节段式模型箱将离散多点输入机制转化为连续多点输入机制的可行性。基于室内动三轴试验,测试并确定了最优模型土的配制方案。综合结构惯性力和土-结构相对刚度比的相似分析,通过多种材料比选,最终选用铝合金浇铸件加工模型隧道。试验采用的隧道节段模型尺寸(长×宽×高)为600mm×375mm×170mm,总共98个,隧道模型总长达36.75m。选用与橡胶力学性质相似的硅胶条模拟隧道管节接头的GINA橡胶止水带。通过一系列工况的多点振动台试验模拟,系统获得了沉管隧道模型的非一致激励地震响应规律。通过多工况试验数据分析,分别得到了场地、隧道管节的加速度和隧道管节接头的变化情况,结构纵向加速度响应数据表明行波效应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设计地震(ODE),最大设计地震(MDE)和罕遇设计地震(RDE)的地震强度下,管节接头的变形量均小于允许值,说明隧道结构处于安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沉管隧道 振动台试验 抗震设计 动力响应分析 非一致激励
原文传递
沉管隧道接头力学模型及刚度解析表达式 被引量:32
10
作者 禹海涛 袁勇 +1 位作者 刘洪洲 李贞新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5-150,共6页
接头刚度是表征沉管隧道接头性能的最重要参数。目前沉管隧道接头刚度的取值既无现成的解析表达式或图表可循,也无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数据支持。该文根据接头构造设计特点提出力学假定,将接头GINA止水带抽象为弹簧,接头板则假定为不产生... 接头刚度是表征沉管隧道接头性能的最重要参数。目前沉管隧道接头刚度的取值既无现成的解析表达式或图表可循,也无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数据支持。该文根据接头构造设计特点提出力学假定,将接头GINA止水带抽象为弹簧,接头板则假定为不产生挠曲变形的刚性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接头的力学模型。根据受力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推导出接头刚度的解析表达式。通过与所设定的接头三维精细化基准模型在相同设计参数下的结果对比,验证了接头力学模型及刚度解析解的合理性。最后应用该力学模型进行了接头参数敏感性分析,预测了各种因素对接头刚度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接头刚度 力学模型 解析解 敏感性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地层–结构法的沉管隧道三维数值分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丁文其 朱令 +2 位作者 彭益成 胡金平 陈越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622-626,共5页
为分析沉管隧道的整体沉降以及接头张开、剪切变形等工程关注问题,重点研究了基于地层-结构法的沉管隧道建模方法,探讨了隧道初始地应力平衡、施工顺序的模拟、材料的本构模型以及接触关系的模拟等主要问题;通过建立港珠澳沉管隧道模型... 为分析沉管隧道的整体沉降以及接头张开、剪切变形等工程关注问题,重点研究了基于地层-结构法的沉管隧道建模方法,探讨了隧道初始地应力平衡、施工顺序的模拟、材料的本构模型以及接触关系的模拟等主要问题;通过建立港珠澳沉管隧道模型验证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初始地应力平衡的效果、隧道沉降变形以及接头相对变形,得到如下结论:①进行地应力平衡后的土体应力场与土层埋深近似成正比,位移场基本为0;②20 m回淤土荷载引起港珠澳沉管隧道最大沉降增量约为9.6 cm,航道处清淤会产生明显的回弹变形,对沉降变形的影响范围约超出清淤范围一个管节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地层–结构法 有限元 初始地应力 沉降
下载PDF
甬江沉管隧道长期沉降监测数据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1
12
作者 谢雄耀 王培 +2 位作者 李永盛 牛建宏 覃晖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314-2324,共11页
甬江沉管隧道位于甬江下游河湾处的软土地基上,地基承载力较低,使隧道发生了较大的沉降。此外,甬江严重的淤积及每天2.67 m的潮差对隧道的沉降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依据甬江沉管隧道运营期间16 a的沉降监测数据,结合地层条件、潮汐和... 甬江沉管隧道位于甬江下游河湾处的软土地基上,地基承载力较低,使隧道发生了较大的沉降。此外,甬江严重的淤积及每天2.67 m的潮差对隧道的沉降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依据甬江沉管隧道运营期间16 a的沉降监测数据,结合地层条件、潮汐和清淤资料,对该条沉管隧道的长期沉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的有限元方法计算沉管隧道的长期沉降,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采用上述计算方法分析了影响沉管隧道沉降的3个主要因素(即地层条件、基槽淤积和回淤与清淤)对隧道运营期沉降的影响。分析表明,地层条件是影响沉管隧道沉降的主要因素,软土地基隧道沉降远大于其他地基。潮汐作用会使隧道沉降发生周期性变化,该变化约占隧道运营期沉降的4%~10%。淤积对隧道长期沉降影响显著,但定期清淤只能短时间减小隧道的沉降,使隧道沉降产生周期性变化。上述结论均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沉降 监测 有限元模拟
下载PDF
沉管隧道接头的理论分析及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唐英 管敏鑫 万晓燕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2,共6页
沉管隧道一般由管段通过永久接头 (即中间接头 )连接而成。接头的设计、计算便是建造沉管隧道的关键问题。本文对沉管隧道接头的设计与理论计算进行了阐述 ,结合双框箱形截面沉管隧道中间接头的具体情况 ,提出了较为通用的中间接头的设... 沉管隧道一般由管段通过永久接头 (即中间接头 )连接而成。接头的设计、计算便是建造沉管隧道的关键问题。本文对沉管隧道接头的设计与理论计算进行了阐述 ,结合双框箱形截面沉管隧道中间接头的具体情况 ,提出了较为通用的中间接头的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 ,对接头中的五大部件———端钢壳、GINA止水带、OMEGA止水带、水平及竖直剪切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接头 理论分析 设计 计算
下载PDF
钢混三明治沉管结构综述 被引量:30
14
作者 林鸣 刘晓东 +1 位作者 林巍 孙亮 《中国港湾建设》 2016年第11期1-4,10,共5页
沉管隧道主要结构形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壳结构。三明治钢混组合的沉管结构,其应用领域、施工工艺较特殊,工程案例很少,仅在日本有应用案例。在港珠澳大桥方案比选阶段对日本沉管隧道三明治工法进行了研究与考察,翻阅了有关技术资料... 沉管隧道主要结构形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壳结构。三明治钢混组合的沉管结构,其应用领域、施工工艺较特殊,工程案例很少,仅在日本有应用案例。在港珠澳大桥方案比选阶段对日本沉管隧道三明治工法进行了研究与考察,翻阅了有关技术资料;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实施阶段,出于降低风险、控制工期等方面因素,对可能需要实施的局部三明治结构(最终接头)也作了可施工程度的分析。基于调研与实践,文中对三明治沉管的起源、应用性、功能、结构验算、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希望能够提升读者对该结构的整体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三明治结构 钢混组合结构 设计 施工工艺 港珠澳大桥
下载PDF
中国沉管法隧道典型工程实例及技术创新与展望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李志军 王秋林 +1 位作者 陈旺 郭小龙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9-894,共16页
结合中国几例典型沉管法隧道工程,详细介绍中国沉管法隧道在基槽开挖与航道疏浚、干坞建设、管节预制、管节浮运、管节系泊、管节沉放、接头处理和基础处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在内河中游径流河道中修建的南昌红谷隧道和在外海修... 结合中国几例典型沉管法隧道工程,详细介绍中国沉管法隧道在基槽开挖与航道疏浚、干坞建设、管节预制、管节浮运、管节系泊、管节沉放、接头处理和基础处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在内河中游径流河道中修建的南昌红谷隧道和在外海修建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底隧道为例,对在江河和海洋中修建沉管隧道的关键技术创新进行总结,包括:南昌红谷隧道管节浮运与沉放、管节沉放基础差异沉降控制、水下立交接线实现过江通道与沿线路网全互通快速衔接、水下空间开发与修建避难疏散大厅等关键修建技术创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法隧道干坞建设、管节预制、管节沉放和基础处理等关键修建技术创新。结合目前中国修建沉管法隧道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从沉管隧道的拓展形式、行业领域突破、助推城市建设和江河湖海沿线城市交通需求的增加等方面展望未来沉管法隧道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法隧道 南昌红谷隧道 港珠澳大桥 基槽开挖 干坞建设 管节预制 管节浮运 管节系泊 管节沉放 接头处理 基础处理
下载PDF
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的等效质点系模型探讨 被引量:19
16
作者 韩大建 周阿兴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08-114,共7页
条装地下结构如隧道、各种埋设管道等一般可看作弹性地基梁进行静力及动力分析.在地震条件下,结构与土相互作用,但土的振动成为主要因素.为分析土的地震响应需把基土这一三维连续体作简化处理,简化成为等效多质点模型本文着重探讨... 条装地下结构如隧道、各种埋设管道等一般可看作弹性地基梁进行静力及动力分析.在地震条件下,结构与土相互作用,但土的振动成为主要因素.为分析土的地震响应需把基土这一三维连续体作简化处理,简化成为等效多质点模型本文着重探讨这种简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推导等效方程,通过几种简化体系的分析比较,论证单质点串体系的合理性.并将其应用到广州黄沙一芳村珠江水下隧道工程的地震响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地震响应 抗震设计 等效质点质模型
下载PDF
整体式主动止水最终接头技术及其与沉管管节的一体化 被引量:27
17
作者 林鸣 林巍 +3 位作者 刘晓东 卢永昌 尹海卿 高纪兵 《中国港湾建设》 2017年第11期1-11,共11页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实现了整体式主动止水的最终接头新技术。该技术使得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施工变得简单、可逆、水上作业时间短、风险低。文中详述了最终接头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设计与施工关键问题与解决措施,并且基于该技术,提出... 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实现了整体式主动止水的最终接头新技术。该技术使得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施工变得简单、可逆、水上作业时间短、风险低。文中详述了最终接头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设计与施工关键问题与解决措施,并且基于该技术,提出了最终接头与管节的一体化技术,进而可大幅度降低沉管工程的投资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管隧道 最终接头 一体化 主动止水 港珠澳大桥 可伸缩小梁
下载PDF
深中通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总体设计综述 被引量:26
18
作者 金文良 宋神友 +3 位作者 陈伟乐 黄清飞 陈越 付佰勇 《中国港湾建设》 2021年第3期35-40,共6页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集群工程,海底沉管隧道国内首次采用了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面临国内全产业链技术空白。基于项目控制性建设条件,从技术标准、总体布置、管节结构、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制备和工作...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集群工程,海底沉管隧道国内首次采用了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面临国内全产业链技术空白。基于项目控制性建设条件,从技术标准、总体布置、管节结构、自密实混凝土材料制备和工作性能、管节防火和防腐体系等方面,系统阐述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总体设计,供同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中通道 沉管隧道 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 总体设计
下载PDF
日本交通沉管隧道的发展与经验 被引量:23
19
作者 林鸣 林巍 +1 位作者 刘晓东 花田幸生 《水道港口》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日本总共建设了约24座交通用沉管隧道,文章根据工作经验及文献调查,将日本的沉管隧道的发展按空间与时间分为国际交流、规模生产、因地制宜和海外建设四个部分进行回顾。讨论了日本沉管项目体现的务实创新及周转使用的工程哲学。
关键词 沉管隧道 钢壳结构 混凝土结构 三明治结构 可持续发展 周转使用 务实创新
下载PDF
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中的三维接触模型与算法研究 被引量:23
20
作者 郭毅之 金先龙 +2 位作者 丁峻宏 曹文宏 陈宏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8-52,共5页
针对土体与埋置在土体中的管段以及沉管隧道各个柔性接头处不同构件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采用基于超级计算机的三维接触模型对上海某沉管隧道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并进行了三维接触算法的研究。整个模型单元数超过了120万,节点数超过了10... 针对土体与埋置在土体中的管段以及沉管隧道各个柔性接头处不同构件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采用基于超级计算机的三维接触模型对上海某沉管隧道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并进行了三维接触算法的研究。整个模型单元数超过了120万,节点数超过了100万。研究证明,应用文中提出的接触模型和算法可将接触处理的CPU时间大大缩短。地震波载荷选用调幅后的唐山地震波,应用通用非线性动力分析有限元程序LS-DYNA进行求解,计算结果可为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接触模型 沉管隧道 地震响应分析 LS-DY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